给我们留言
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新闻报道大数据时代中的数字运用与呈现

  2023-07-04    202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新闻报道离不开数字素材的支撑,数字已发展成为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新闻事实或观点起到强有力的说明作用。大数据时代,新闻报道精准、高效的特性,决定了数字素材并不是越多越好。记者在新闻报道中使用数字应坚持“大而正”“小而活”原则,力求权威、精准、灵活、生动,切忌错误、死板。大数据时代对新闻数字的呈现提出了更高要求,数字可视化正成为数字呈现主流趋势,要顺应趋势、掌握规律,采制更多高质量的新闻数字。

  • 关键词:
  • 数字使用
  • 数字功能
  • 数字可视化
  • 新闻报道
  • 经济社会
  • 加入收藏


数字反映了经济社会的变化和未来发展趋势,追求新近事实报道的新闻离不开数字材料的支撑。但在实际操作中,数字并不是越多越好,撰写者必须考虑报道的整体性、受众的理解程度等各方面因素。那么,数字在新闻报道中究竟该如何运用?数字是为整篇报道服务的,对报道起到说明、证实、延伸、扩展等多项作用。从分类上说,我们要了解新闻数字和数字新闻的区别,前者为报道主题服务,后者则是报道的主题,这项比较容易区分。从采写上说,我们一定要注意数字材料来源的权威性、真实性,并在实际运用中尽量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反馈给读者。从呈现形式上说,新闻数据既能以文字形式出现,与整篇报道融为一体,也可以在报道中以图表等形式出现。本文从数据的功能、运用和分类等方面浅析数据在新闻报道中的经常性运用。


一、功能:数字支撑事实和观点


新闻报道,尤其是经济报道、成就性报道中常常要用到数字。用具体数字来说明问题,可以使新闻内容和语言更准确、更科学、更具体、更具有说服力。有些新闻为了便于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的特征,往往会运用一些数字进行说明。例如,在新华社的报道《扎根沃土掘“黑金”冲向“云端”数星辰——来自新疆克拉玛依的蹲点观察》中,数字频繁出现:“一座高58米、名为‘克拉玛依之歌’的城市雕塑引人注目”“目前,油气井物联网覆盖率达86%,站库覆盖率达89%”。这些数字主要起到说明报道对象的作用,能让人在脑海中勾勒出事物概况,对油田的前世今生有了更直观的印象和更深入的了解。

事实胜于雄辩。数字是事物量变和质变的尺码,它是事件推理逻辑的精华和闪光点。记者如果能够正确把握数字,就能发挥数字巨大的作用。《广西日报》的报道《科技赋能水果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几个简单的数字便对广西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果盘子”加以证实:“柑橘、芒果、柿子、火龙果、百香果产量排名全国第一,香蕉、荔枝、龙眼产量排名全国第二。”报道《一技之长能动天下——记广西首位大国工匠郑志明》同样使用了一个数字,便将大国工匠郑志明精湛的技艺表现出来:“利用手工锉削将零件精度误差控制在0.002毫米以内”。

可见,数字是新闻报道的重要元素,在新闻报道中利用好数字,对新闻事实的说明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胜过千言万语。所以,记者一定要提高数字敏感性,既要善于从数字中发现新闻,又要善于在新闻报道中运用数字说明问题。

一些重要的数字会引起社会强烈关注。比如,2023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2年末全国人口达14117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为61年来首次负增长。“同比减少85万人”“61年来首次负增长”,这些数据无不显示出这条新闻的重要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人口是一项重要支撑,人口负增长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所以,我国才有了如今人口生育、社会保险等诸多政策的调整,才有了各类媒体的分析报道。

数字是最直接的事实表达,能够让人快速、直接地掌握新闻事实,以及新闻事实的发展趋势。新冠疫情三年,人们最关注的是当地疫情发展情况,新增确诊病例反映了当地疫情发展状况,各地媒体紧抓读者最关注的点,将数字直接呈现在新闻标题中,让人迅速了解疫情相关情况。比如,对某天24个省区市新增病例为0的报道,有媒体直接用24个“0”作为标题,十分醒目;湖北一媒体的报道标题是“4 3”,内容是某天“湖北以外新增确诊病例4例,湖北除武汉外新增病例3例”。

新闻体裁多种多样,在不同体裁的报道中,数字的出现往往也有着不同意义。在消息体裁中,数字本身往往就是新闻。消息力求短小精悍,不宜长篇累牍地出现数字,一定要选取最为重要、最能说明问题的数字。比如,2022年全国人口61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本身就是一条重大新闻。消息一经报道便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与人口负增长相关的各类分析报道接踵而至。所以,作为一名记者,尤其是跑经济线的记者,一定要有“数字敏感”性。经济发展量的积累和质的提升直接反映在数字上。首先要把握这些数字背后所蕴含的意义,其次要通过分析比较,及时向社会揭示数字背后的新闻。而在通讯和新闻述评中,数字往往充当着最为重要的论据,对新闻事实或观点有着简单直接的证明作用。因此,新闻记者在采写中一定要注意数字的使用。


二、运用:坚持“大而正”“小而活”


“到2022年底,该镇母猪存栏5.2万头,育肥猪存栏5万多头;全年产地年检疫生猪达91万头,其中生猪出栏7.4万头,仔猪出栏82万头、自宰1万多头,实现生猪产业年产值7.3亿元;年加工猪肉制品2.2万吨,加工产值达32亿元,产业效益明显。”该段话出自某市日报在2023年3月20日刊发的一篇报道,短短数百字的篇幅中充斥着大量数据,能让人记住的数字却寥寥无几。数字在新闻报道中固然重要,但如果不加选择地滥用,只会让读者“头晕”。

那么,在新闻报道中该如何使用数字材料呢?我们应当牢记,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新闻报道的一项重要职责是“讲好故事”,以读者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好方法,发现社会中的真善美、正能量。因此,我们在新闻报道中使用数字素材,一定要做到“大而正”“小而活”,避免失实、呆板、累赘。

“大而正”要求数字来源必须权威。在严肃的时政新闻报道或新闻通讯、述评中,展现经济社会发展宏观层面的数字素材同样要具备严肃性,体现在数字来源的权威性、数字资料的科学性和客观性,以及使用数字资料时应持谨慎态度上。

早在2010年,中宣部等五部门就联合下发《关于深入开展“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专项教育活动的通知》,明确要求全国主要新闻媒体要加强新闻来源管理,规范互联网信息使用、线人报料等制度。国家统计局明文规定,数据须以公告、新闻通稿、新闻发布会的官方形式进行发布。因此,新闻记者必须使用来源于权威部门的公告、新闻稿或新闻发布会等数据,避免使用网络上未经证实的信息,更不能为了让数据看起来“真实”,而采用“知情人士”等概念模糊的数据来源。

在大型经济报道、综述、述评等重点新闻报道中,数据的来源必须权威。从宏观层面看,统计部门发布、政府工作报告等官方发布的数字在新闻报道中经常出现,一段时间内公布的数字甚至被反复使用,这并不违背新闻报道的规律、原则。

2022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吹响了奋进新征程的时代号角。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数字,详细说明了过去五年里党的工作,以及新时代中国十年间的伟大变革。这些数字是对中国较长一段时间内发展情况的总结,经过统计部门的精密测算,其权威性毋庸置疑。在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这些数字都可以作为新闻报道的素材使用。比如,写脱贫攻坚成果,报告中有“全国八百三十二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写经济实力历史性跃升,报告中有国内生产总值、我国经济总量世界占比、粮食生产、城镇化率,以及制造、交通、科技等各行业领域十年间的数字变化,无一不是最好的新闻报道数字素材。

在具体新闻报道的采写中,部分新闻记者常常担忧使用的数字会使报道显得呆板、枯燥,但实际上,如果新闻记者在微观层面坚持“小而活”的原则,枯燥的数字就会变得生动起来,为整篇报道增色。

坚持“小而活”,要求新闻记者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生活中有趣且生动数字的眼睛。比如,有媒体记者在采访汽车从业人员时就发现,北京的汽车行业从业人员与汽车销售量之间有着非同寻常的联系,于是就用“买1部车救2个人”为题,报道了“汽车市场每发售一辆汽车,就能为社会解决约两个人的就业问题”的情况。

坚持“小而活”,就要善于运用类比、对比、比喻等各类修辞手法,让枯燥的数字立体化、形象化。比如,《人民日报》在报道经济高质量发展良好开局时,对浙江一家纺织印染公司拿下大额外贸单的数字作出比较形象的描述,“拿下70万美元的新订单,相当于近160万米布,能装满10个集装箱”,瞬间让数字生动起来。

新闻报道在使用数字时坚持“大而正”“小而活”,既是对新闻真实性第一原则的坚守,更是践行“四力”的生动体现。在实际操作上,新闻记者既要保证数字来源的权威性、真实性,更要不断锤炼“脑力”“笔力”,从广大群众中汲取智慧,让数字鲜活起来。


三、呈现:可视化让数字“活”起来


现代统计学的发展在各行业领域催生了大量数字,如何将这些数字信息有效传播给受众,成了媒体思考的问题。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提升,媒体开始探索使用各类图表呈现这些数字信息,这便是早期的新闻数字的可视化。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大数据时代来临,现代传播随之出现显著变化。一方面是各类传播方式的融合,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媒体越来越不可分割,融媒体成为媒体发展模式;另一方面,海量数据的传播创造出独特的信息传播方式,数据可视化就是信息传播领域对大数据时代的一种回应。数字是海量数据中的重要成员,科学、大量、规律、严谨的数据最适合用来进行可视化处理。在媒体数据可视化的探索历程中,新闻数字是最早进行可视化尝试的先驱。

据研究,自1993年开始,《光明日报》经常性地刊登信息图表。这被视为报纸等传统媒体探索新闻数字可视化的肇始。其后,《中华工商时报》刊出《时报图表》专栏,《中国青年报》刊出《与我们有关的数据》。1999年,新华社摄影部成立图表新闻编辑室,将信息图表作为除文字、照片之外的一种报道样式。新闻数字的可视化表达逐渐在各地媒体盛行起来,其形式多是箭头、柱状图、饼图、表格等,成为报道和版面编排的辅助手段。

如今,随着媒体融合程度越来越深入,电脑制作技术日臻成熟,新闻数字可视化已从以往的辅助、配合报道阶段发展到独立传播阶段,各类媒体越来越频繁地使用数据。例如,2023年1月13日,《广西日报》以连版形式刊登《图解政府工作报告》,采用两个整版对广西《政府工作报告》的各类数字进行分时间、分领域呈现,运用了色彩、图形等多种元素,令读者能够快速准确地掌握相关数字信息。2023年3月5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人民日报》也以《图说政府工作报告》对报告中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各类数字进行可视化呈现,配合图表、小图标等多种元素,让人一目了然。

制作技术的发展让电视媒体在数字可视化上更具备优势。各类图表、图标等元素在电视媒体上通过技术手段“动”了起来,再配以解说、音乐等元素,使数字以一种动态的形式出现,给受众留下了深刻印象。2023年3月6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焦点访谈》栏目在对《政府工作报告》进行解读时,便大量采用了动态图形、图表的形式,加深了观众对数字的印象。

新媒体对数字可视化的运用更加频繁。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让新媒体受到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越来越小。新媒体不仅将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使用的数字可视化方法运用得更加彻底,甚至将非数字的其他数据频繁制成可视化图景,构建起越来越简单快捷的传播方式。

无论何种媒体,对数字进行可视化呈现均顺应了大数据时代的传播规律,目的是快速便捷地传播数字以及数字关联的意义。比如,我们将GDP数字可视化,是为了反映一地或一国的经济发展概况;我们将CPI、PPI等经济数字可视化,不但能反映一段时间的消费、物价指数等,还能反映出经济发展态势。所以,在数字可视化中,一定要注意数字可视化的逻辑结构,注意其相关性、对比性和演变规律,揭示其所代表的新闻意义。

大数据时代,各类新闻事件、多种新闻元素都可以进行可视化呈现,新闻数字可视化绝对是其中一个重要板块,值得业界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盛海燕.浅议数字在新闻写作中的运用[J].黑河学刊,2011(03):38.

[2]闫斌.让新闻中的数字“活"起来[J].中国地市报人,2011(12):109-110.

[3]许向东.数据新闻可视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4]李红毅,陈创荣.用真用实数据,防止虚假新闻[J].青年记者,2012(18):64-65.


文章来源:赵超.大数据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数字运用与呈现[J].视听,2023,No.195(07)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中国集体经济

期刊名称:中国集体经济

期刊人气:4309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国轻工业联合会

主办单位:中华全国手工业合作总社,中国工合作经济学会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经济

国际刊号:1008-1283

国内刊号:11-3946/F

创刊时间:1985年

发行周期:旬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