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目前“两微一端”融媒体时代的状态下,新闻的叙事视角灵活多变,但无论采用哪一种报道视角,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展现新闻真实性本身,因为真实性能使传播更广泛。随着新媒体、智媒体和融媒体的到来,新闻写作的要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追求本源和启发的叙事视角在新闻稿的撰写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新闻视角解读四史学习,获得“新闻”+“旧新闻”=历史手稿、“叙事”+“阐释”=历史手稿两个角度,用此二者视角采写,可监督撰稿人把控源头“不失真”。
一、引言
新闻有它独特的一面,确定的新闻语言决定了报道的叙事风格和传播风格。新闻报道社会上实际最新最近发生的事情,并通过多种渠道告知读者。读者需要的是吸引人的,有穿透力的“本源”信息,史之所以可以为鉴,原始素材的真实、准确、清晰是认识事件和解释事件原委的基础。因此,创新的“历史”新闻写作视角是非常重要的,能够促进中国新闻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新旧闻”历史视角的形成背景和条件
只有回头看并记录下自己走过的路,通过比较别人走过的路,我们才能发现自己从哪里来,自己要到哪里去,才能深刻而准确地溯源诸多问题。“四史”是指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国近现代史跨度170多年,中国共产党诞生90多年,新中国成立70多年,伴随着自身的实践和探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把握。我们走的道路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一百多年前,有无数仁人志士到欧美和日本去取经学习。一个世纪过去了,今天的中国强起来了,正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中国的发展道路、中国的发展成绩越来越受到关注。许多发展中国家甚至发达国家都在借鉴中国的发展之路。
同样,发展道路对于个人也是,这就是为什么要学“四史”,以史为镜,知优劣、晓进退。但是也不能全部照搬,具体情况还是要具体分析,不可盲从。
学习“四史”可以参考八个关系:一是历史稿与历史的关系,二是历史与新闻的关系,三是历史与旧闻的关系,四是历史与文化的关系,五是历史与风俗的关系,六是“四史”中的每个史之间的关系,七是“四史”与“叙述”和“解释”的关系,八是史与史官的关系。历史是连续的,例如社会主义发展史可以放在五百年的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学习;历史是新闻和旧闻的组合,当史官仍在记叙当代新闻时,历史往往只是历史稿,而向前看则是正在“谱写”史稿的重点,也是解释当前历史前进方向不容忽视的武器;历史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我们可以从文化、风俗、语言的角度分析,在用笔记录历史以前,口述也是一种传承的重要方式,而语言则是记叙时间和事件的传家宝,通过当地的方言、官方语言的学习,结合风俗文化理解四史;历史也是辩证的,把握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之间的关系,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理解相互的促进与发展。把握解释世界的初衷,牢记每个人都是史官,每个人都在谱写历史,也就知道我们该往哪里去。
因此,历史与新旧闻存在的逻辑联系为获得新的新闻叙事视角提供了条件。
三、新闻视角探索
(一)新闻叙事的概念
新闻是对新发生的真实事件的报道。融媒体时代,其吸引力、穿透力和覆盖面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新闻具有特点同时也有很强的时效性,而且新闻视角和语言必须尽可能地贴切。叙事是一种存在久远、生命力永恒的文章体裁。叙述的过程一般是把发生的事情以故事的形式告诉别人的过程,往往提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这就要求叙事语言每句话都要切中要害,不能泛泛而谈,要抓住重点,清晰明了地描述事件的来龙去脉,同时把事件主体和客体以及其因果关系表达清楚。在某种程度上,古代的历史学家和今天的记者是一致的。历史学家的工作是在当时历史背影允许的条件下记录实际发生的事件。但当今新闻从发生到报道,时间大大缩短,同时辅以照片摄像等手段,“看图说话”的丝丝合缝使得其真实性获得一定的保障。
在新闻叙事风格中,可读性是选择新闻视角和媒体发展的风向标。新闻是信息的集合,时间、地点、人物、发生了什么、为什么,所有这些都必须呈现出来。新闻强调客观性,传播新闻事件,需要新闻语言表达较强的新闻价值。在特定的传播途径下,新闻更多的是呈现事件的结果,同时不掺杂太多的评论。从而要求叙事更多的是描述一个完整的过程,包括人物辗转的活动,场景转换的美,时间不停地跳跃,入微细节地展现。新闻的叙事性采用“白描”笔法,以轻轻勾勒的方式将新闻报道的内容呈现给受众。因此,用叙事手段来叙述新闻事实,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浓淡相宜。
(二)时代变换要求新闻叙事角度的创新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国新闻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在当代社会,微信、微博、电视、网站、报纸、杂志等都是人们获取新闻的平台。同时不同的新闻领域有不同的关注者,政治、经济、文化、娱乐、军事、体育等话题各有不同的“粉丝”。因为互联网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传播新闻和信息,因此互联网是当今使用最广泛、最有效的沟通工具。互联网的兴起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比如“逛商场”变成了“逛淘宝”,面对面吃饭相亲可以改成微信视频聊天,同时,人们的阅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从传统的纸质阅读到不局限空间时间在互联网、微信、手机APP等平台上阅读新闻信息。互联网的兴起和人们对新闻信息质量要求的提高,加剧了我国新闻行业的市场竞争。澎湃、上观、抖音等众多新媒体相继登台亮相。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从根本上创新新闻的叙事角度,不再是一成不变的叙事方式,而是为大众提供具有吸引力、穿透力的多样化、大众化、高质量的新闻信息。同时,新闻叙事学视角的创新可以更多地了解读者的想法,更有效地提高点赞率和点击率。叙述性新闻写作在保证新闻信息的时效性、真实性以及吸引度的同时,呈现出不同的“冲击”效果,使新闻更有趣,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被教育程度较低的受众理解。
(三)创新新闻叙事视角
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公众的注意,仅仅依靠传统的书写方式是远远不够的。创新已成为现代新闻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中国的新闻编辑和传播模式差别不大。如果新闻媒体的推送频率、采写视角以及覆盖面不更新和提高,就会被时代淘汰,创新是唯一的出路。一般来说,新闻写作主要是记者通过文字还原新闻事件,在这个报道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公众的需求,也要明确受众想看什么、愿意看什么。因此,新闻在一定程度上参考旧闻,或者说参考历史和相关的大数据,就为更新视角和语言创造了条件。
新闻叙事视角的选择、安排和组合都是一个好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融媒体和智媒体时代,为了充分契合大数据分析所得的受众偏好,新闻媒体选用新视角进行报道往往更具原创性和吸引力。研究新闻场景、细节、悬念设置、标题、结构等的内在逻辑和内在规律成为新闻与旧闻循环的“记录仪”,在新闻——旧闻不断更迭中,历史具有的记叙和解释的作用也被受众不断感受着。例如,故事叙事策略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挖掘新闻人物背后的故事,而标题是新闻报道的核心。因此,标题的设计时引入粗体关键词,可以为受众提供更多定制化的新闻。综上所述,定制化的新闻往往可以获得同一类关注者的认同,即获得同一类首肯此种“解释”人群的认同,那么“新旧闻”历史视角的雏形呼之欲出。
四、结论
记者是新闻和旧闻的记录者和传播者,用“新闻”+“旧闻”=历史稿和“记叙”+“解释”=历史稿两个角度把握记者选题的定位和叙事语言的运用,是作者从解读四史学习中获得的独特视角。从以上两个角度撰写新闻稿,可以提醒记者作为“小史官”的“春秋之笔”的责任以及提醒自己笔下的“新闻”确保其真实性和历史性。
参考文献:
[1]李志飞.影响学生选择独特新闻视角的原因浅析——《西方新闻采访与写作》应用型教学的点滴体会[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03).
[2]娄宇怀.试论经济报道中新闻视角的选择[J].新闻传播,2008(08).
[3]铁观音.转换你的新闻视角[J].新闻与成才,1994(03).
顾姚星.巧用“新旧闻”历史的新闻视角助力新闻写作[J].传媒论坛,2020,3(22):73+75.
分享:
数字反映了经济社会的变化和未来发展趋势,追求新近事实报道的新闻离不开数字材料的支撑。但在实际操作中,数字并不是越多越好,撰写者必须考虑报道的整体性、受众的理解程度等各方面因素。那么,数字在新闻报道中究竟该如何运用?数字是为整篇报道服务的,对报道起到说明、证实、延伸、扩展等多项作用。
2023-07-04融合是提高新闻品质的手段,从业人员的能力是创意与目标高质量实现的支撑。电视新闻编辑对各类新闻素材和媒介进行的整合与融合,需能分清主次,有层次性和立体性地展现融合新闻。电视新闻编辑要将最精彩的内容进行亮点前置,并能利用新旧媒体平台搜集事实材料,懂得页面的布局与设计方法,继而生产和呈现高品质的融合新闻。
2022-06-28习近平总书记在"8•19"讲话中提出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是传播中国声音的前提,传播好中国声音才能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更关系到中国与其他国家形成合作共赢关系的需要。让世界认识中国认可中国,也是为了实现中国梦,带领其他国家走向繁荣富强,秉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
2022-03-02做好重大主题报道是各级新闻媒体的职责使命,也是主流媒体彰显权威性、影响力的有效途径。全媒体时代,重大主题报道如何坚持以守正为根本,以融合为引擎,以创新为关键,本文以海安"重走七战七捷路"大型全媒体新闻行动为例,结合海安市融媒体中心的实践和探索,围绕主题报道的融合创新进行阐述。
2022-02-08本文以长生疫苗事件为例,通过机器学习、词频分析等方式对长生疫苗事件中网络舆情的演进进行系统化的描述和分析,并从社会安全阀的视角出发,通过网络调查和文献梳理细致分析政府在疫苗事件中面对网络舆情所采取的行为措施。力图从突发公共事件的三个阶段——潜伏期、爆发期、消退期中分别找寻与之对应的社会安全阀机制,从中总结政府回应网络舆情的有效方法和普遍经验。
2021-11-16全媒体时代社会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导致媒介逐步走向高度融合,传媒环境的变化导致记者的工作环境、信息采编方式、新闻播报风格发生了不可逆的变化,记者必须准确把握时代精神,选择正确措施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水平与工作能力,拓展自身的信息捕捉路径,掌握高层次的稿件撰写、视频拍摄、文件编辑等实用性技能,成为全能型的高素质人才。
2021-11-16全媒体时代,对整个媒体行业的影响都是“地震级”,传统媒体因为受到了新媒体的冲击,宣传模式已经没有了创新竞争力。而在诸多传统媒体分类之中,党报无疑是最为特殊的一支队伍。党报的核心内容是宣传党的政治纲领,它与其他纸质媒体不同,作为打通群众路线,向群众传达政策与纲领的媒体,党报起到的是先锋的作用。
2021-11-16新闻报道讲究"快"。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下,新闻的及时发布保证了新闻的时效性,但是对新闻的求准有时会使得新闻报道慢一步。新闻快发,是新闻工作者的实力体现;新闻快发但未求准,将损害新闻工作者的公信力。因此,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之间的关系值得新闻工作者深思。
2021-11-16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立场下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原则和基本方法。随着全媒体的发展普及,突发事件发生发展期,舆情的时空、数量、形态和内容都有了全新变化。必须坚持突发事件应对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舆情工作的党群融合、正向引领、系统整合、精准投放,切实做好舆情工作。
2021-11-16新闻采访是新闻实践活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七分采访,三分写作”,新闻采访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新闻报道质量的优劣。采访,顾名思义即资料采集和访谈。一般来讲,所有的访谈都要靠人与人的交流沟通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语言技巧和风格的作用很关键,盲目地使用语言和灵活地使用语言,效果上有很大的差距。
2021-11-11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新闻战线
期刊人气:1307
主管单位:人民日报社
主办单位:人民日报社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新闻
国际刊号:0257-5930
国内刊号:11-1337/G2
邮发代号:2-568
创刊时间:1956年
发行周期:半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7-9个月
影响因子:0.261
影响因子:0.214
影响因子:0.221
影响因子:0.417
影响因子:0.283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