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比较胸腔镜直视下经胸入路与超声引导下经皮入路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对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患者术中麻醉管理及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中国科技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择期行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患者60例,ASA分级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超声引导下经皮入路胸椎旁神经阻滞组(P组)和胸腔镜直视下经胸入路胸椎旁神经阻滞组(I组),每组30例。P组在术前由麻醉医师超声定位T4、T6椎旁间隙,I组在关胸前由外科医师在胸腔镜直视下定位T4、T6椎旁间隙,分别予以0.5%罗哌卡因10mL,总量20mL,行TPVB。两组患者均予以支气管内全麻,术后使用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CIA)。采用针刺法记录痛觉较对侧减退的节段数。记录两组患者TPVB的操作时间及阻滞皮区范围,记录入室后、插管后、手术5min、手术30min、术毕、拔管后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记录丙泊酚、瑞芬太尼的用量,两组患者拔管时间、恢复室的停留时间及烦躁、气胸、椎旁血肿(胸腔镜直视下判断)发生情况;分别记录手术后1、2、4、6、8、12、24、48小时两组患者静止和咳嗽时的VAS评分,术后PCIA泵的有效按压次数及舒芬太尼的消耗量。结果:操作时间I组低于P组,苏醒后痛觉阻滞范围I组大于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5min、手术30min两组患者的MAP、HR均有降低,且I组相较于P组降低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组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的用量,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均高于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h内,两组患者各时间点静止、咳嗽时VAS评分、PCIA舒芬太尼的消耗量及患者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组有5例患者存在直径>5mm的出血斑块,I组无直径>5mm的出血斑块发生。结论:术前超声引导下TPVB可减少患者麻醉药用量,有利于患者术中麻醉管理,且苏醒较快,但可能出现胸壁出血、血肿;术中胸腔镜直视下TPVB,可避免反复穿刺及误注血管的风险,有利于患者术后镇痛;二者都有利于患者的预后,可根据情况适时选择实施。
胸腔镜手术因创伤小、术后恢复快,近年来广泛应用于临床。然而,由于引流管刺激、术中牵拉、肋间神经损伤等因素影响,患者术后仍存在中重度急性疼痛,严重影响其功能锻炼及早期康复治疗[1]。大量研究[2,3,4]表明,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可提供等效于硬膜外阻滞的镇痛效果,且对血流动力学影响更小,并发症更少。但椎旁间隙靠近胸膜,要求麻醉医师熟练使用超声,且存在形成血肿、气胸、脊神经损伤、低血压等风险,操作难度及相关并发症限制其推广。胸腔镜直视下经胸TPVB因可直接观察相关解剖结构和局麻药扩散情况,尤其对于肥胖或合并胸腔积液的患者,操作更加简单方便。但究竟直视还是超声引导效果更佳尚无定论,本研究旨在比较两者对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患者术中麻醉管理及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中国科技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择期行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超声引导下经皮入路胸椎旁神经阻滞组(P组)和胸腔镜直视下经胸入路胸椎旁神经阻滞组(I组),每组30例。排除标准:①一秒用力呼气容积≤60%;②合并有凝血功能障碍、穿刺部位皮肤感染、局麻药中毒等神经阻滞禁忌;③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④既往同侧胸部手术史;⑤长期慢性疼痛或合并精神疾病;⑥不能理解和配合神经阻滞操作或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ore,VAS)评分。剔除标准为手术方式改变或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如呼吸衰竭、二次手术等。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P组中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龄43~71岁,平均(55.1±11.6)岁,平均体质量指数(bodymassindex,BMI)为(22.3±3.5)kg/m2,根据美国麻醉医师协和(AmericanSocietyof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划分,I级6例,Ⅱ级19例,Ⅲ级5例。Ⅰ组中男性、女性各15例,年龄37~76岁,平均(54.4±12.3)岁,平均BMI(22.4±3.9)kg/m2,ASAI/Ⅱ/Ⅲ级分别为6例、18例、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麻醉方法
患者入室后常规开放静脉通道,监测心电、血压(bloodpressure,BP)、氧饱和度及Nacrotrend麻醉深度,局麻下行桡动脉穿刺置管。P组采用全麻联合TPVB[2],术前由同一具有B超引导下神经阻滞丰富经验的麻醉医师超声定位T4、T6椎旁间隙,回抽无血后分别予以0.5%罗哌卡因10mL,总量20mL;测试麻醉阻滞范围,确认阻滞成功后行全麻诱导。I组直接予以全麻诱导插管,在关胸前,由经过培训的外科医师在胸腔镜直视下定位T4、T6椎旁间隙,分别予以0.5%罗哌卡因10mL,总量20mL。两组患者均予以支气管内全麻,术后使用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intravenousanalgesia,PCIA)。全麻诱导采用咪达唑仑0.05mg/kg、依托咪酯0.3mg/kg、舒芬太尼0.4μg/kg、罗库溴铵0.6mg/kg。可视喉镜下置入双腔气管导管,纤支镜确认对位良好后行机械通气。麻醉维持采用丙泊酚Cp2~4μg/mL、瑞芬太尼Cp1~4ng/mL靶控输注,并根据BP、心率(heartrate,HR)调节丙泊酚、瑞芬太尼靶浓度,维持术中患者BP、HR波动在基础值的±20%以内。术毕自主呼吸恢复,清醒后拔管送恢复室,Staward评分6分送回病房。术毕即刻接PCIA泵行术后镇痛,舒芬太尼100μg、昂丹司琼8mg加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L,无背景剂量,自控剂量1mL,锁定时间10min。术后48h内随访患者,如PCIA泵药物接近输注完毕,则更替PCIA药盒。如VAS评分≥4分,静注曲马多100mg补救镇痛。
1.3观察指标
①以针刺法沿T1~T10皮区测定感觉平面的阻滞范围,并记录下痛觉较对侧减退的节段数,记录两组TPVB的操作时间及皮区痛觉阻滞范围(P组为阻滞后30min及苏醒后30min,I组为苏醒后30min);②记录入室后、插管后、手术5min、手术30min、术毕、拔管后的平均动脉压(meanarterialpressure,MAP)及HR变化;③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的用量,患者拔管时间、恢复室(postanesthesiacareunit,PACU)的停留时间;④采用VAS评分,分别记录术后1、2、4、6、8、12、24、48小时患者静止和咳嗽时的疼痛程度;⑤记录PCIA有效按压次数并计算术后舒芬太尼的使用量;⑥观察椎旁血肿(胸腔镜直视下判断)、术后烦躁、气胸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患者的满意度(满意/一般/不满意)。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各时间点参数比较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偏态分布计量资料以M(P25,P75)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阻滞效果及术中用药量比较
操作时间上,I组短于P组,苏醒后痛觉阻滞节段I组则广于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I组相比,P组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的用量减少,术后拔管时间及PACU停留时间均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TPVB特征及术中药物消耗比较(n=30,x±s)
2.2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MAP、HR比较
手术5min、手术30min两组患者的MAP、HR均有降低,且I组相较于P组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前、插管后、术毕及拔管后的MAP、HR,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VAS评分比较
术后VAS评分比较两组术后各时间点静止、咳嗽时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阿片类药物消耗量比较
术后各时间点两组术后PCIA舒芬太尼的消耗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2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MAP、HR比较(n=30,x¯¯±s)
表3两组患者静息、咳嗽时VAS评分比较[n=30,M(P25,P75)]
表4两组患者术后PCIA舒芬太尼消耗量比较(μg)(n=30,x±s)
2.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及患者满意度比较
P组有5例患者在胸腔镜直视下发现,T4、T6胸壁椎旁间隙周围有2~3个直径>5mm的出血斑块,I组无直径>5mm的出血斑块发生。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气胸。两组患者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例(%)]
3、讨论
研究[5]表明,约78%的VATS患者术后存在中重度疼痛,然而,仅有不足50%的患者能得到充分镇痛,不仅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还可导致肺不张、低氧血症、肺部感染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术后康复及生存质量。随着ERAS理念的推进,如何更有效的加强胸腔镜手术患者的围术期镇痛成为近年来关注的热点。PVB因可有效阻滞疼痛的传入途径,减少中枢敏感化的形成,与阿片类镇痛药静脉自控镇痛及硬膜外镇痛相比,可减轻应激反应,减少围术期阿片类药物用量,改善因肋间切口疼痛所致的肺功能降低,且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4,5,6],近来已被推荐用于胸科镇痛,但操作方面的难度及相关并发症限制了其广泛开展。
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多选择第5肋间为操作孔,并于第7类置入胸腔引流管,本团队早期的研究[2]发现,于T5椎旁间隙单次PTVB可产生至少T3-T8节段的感觉阻滞,同时借鉴洪甲庚等[7]研究经验,即胸腔镜直视下于T6水平行TPVB,其阻滞范围中位数仅3个节段,推测可能与注射压力高,药物经穿刺针外漏有关。本研究改良阻滞方案,严格把握注射药物的压力及速度,采用0.5%罗哌卡因注射液20mL于术侧,且同时在间隔一个截断的T4、T6椎旁间隙行TPVB。结果显示,P、I组患者均成功进行了TPVB,P组阻滞后感觉阻滞范围约为T3-T8节段,I组苏醒后痛觉阻滞范围约为T3-T9节段,阻滞范围更广泛,其痛觉阻滞范围可以满足手术切口范围。术后P组感觉阻滞范围较阻滞后30min有所消退,但有效的TPVB可降低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的用量,缩短拔管及PACU停留时间。本研究同时发现,虽然术后阻滞范围I组广于P组,但两组术后各时间点静止及咳嗽时的VAS评分、PCIA舒芬太尼的消耗量并无统计学差异,提示虽术后患者阻滞平面稍有差异,但镇痛效果差异并无临床意义,两者均能在术后8h内提供良好镇痛。
椎旁间隙前面和侧面即为壁层胸膜,脊神经经椎间孔穿出在此处形成椎旁神经,同时有丰富的血管伴行。经典的PVB技术仅通过体表解剖标志完成定位,使其失败率高达10%,超声技术的引入将失败率下降至2.9%,但仍无法避免误入血管(3.8%)、刺破胸膜(0.8%)、气胸(0.5%)等并发症[7,8]。尤其对于肥胖或合并胸腔积液的患者,由于解剖定位困难、针尖显影不清,往往存在阻滞不全,影响患者预后。胸腔镜直视下TPVB,因可直接观察到相关解剖结构,操作简单,对该类患者具有一定优势。本研究发现,操作时间上,I组显著低于P组,且P组有5例患者在胸腔镜直视下发现T4、T6胸壁椎旁间隙周围存在2~3个直径>5mm的出血斑块,而I组无直径>5mm的出血斑块发生,进一步证实直视下经胸入路可增加TPVB的准确性,降低该类患者穿刺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因此,对于脆弱心肺脑功能的患者,选择术前超声引导下PVB可减少其围术期阿片类药物使用,加快术后康复,而对于肥胖、合并胸腔积液等穿刺难度大的患者而言,胸腔镜直视下PVB不失为其围术期镇痛的新选择。
综上所述,术前超声引导下TPVB,患者麻醉药用量减少,有利于患者术中麻醉管理,且苏醒较快,但可能出现成胸壁出血、血肿;术中TPVB,胸腔镜直视下TPVB,可避免反复穿刺及误注血管的风险,有利于患者术后镇痛;二者都有利于患者的预后,可根据情况适时选择实施。
参考文献:
[2]章蔚,李娟,耿擎天,等.单点或多点胸椎旁神经阻滞在胸腔镜肺叶切除患者术后镇痛的临床研究[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4,30(2):109-113.
[5]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胸腔镜外科学组.中国胸外科围手术期疼痛管理专家共识(2018版)[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18,25(11):921-928.
[6]张涛元,张慧,侯丽宏,等.椎旁神经阻滞用于心胸外科手术研究进展[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8,34(10):1024-1027.
[7]洪甲庚,聂洋洋,林绍立,等.胸腔镜直视下经胸腔入路胸椎旁神经阻滞对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J].中华麻醉学杂志,2018,38(8):946-949.
汪姗,章蔚,柴小青,谢言虎,王家武,吴运香.胸腔镜直视下经胸入路与超声引导下经皮入路胸椎旁神经阻滞对胸腔镜肺叶切除患者围术期镇痛的影响[J].安徽医学,2020,41(09):989-993.
分享: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作为治疗冠心病病人心肌缺血性坏死的主要手段之一,极大地改善了其预后与生存质量。医院质量监测系统显示,接受PCI治疗已成为我国心内科住院病人应用最广泛的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方法。随着医疗设备与技术的发展,接受PCI治疗的老年冠心病病人越来越多。
2025-04-09磁悬浮离心式左心室辅助装置(LVAD)是以悬浮轴承为特点的离心型血流泵,是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心脏移植等待期以及永久替代治疗的新一代设备。 经胸正中切开植入磁悬浮离心式LVAD 仍然是目前标准手术方式之一。 与轴流LVAD 相比,磁悬浮离心式 LVAD 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植入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低,易安装在胸腔内,对其他器官影响小。
2025-03-26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是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并降低死亡率 。然而,传统的经股动脉入路和经桡动脉入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术后并发症较多、患者舒适度较低等 。近年来,远端桡动脉穿刺作为一种新兴的介入路径,逐渐受到关注。与传统路径相比,远端桡动脉穿刺具有局部并发症少、患者舒适度高、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
2025-03-21近年来,胸部外伤合并肋骨骨折的患者数量逐渐增多 。多数肋骨骨折患者采取保守治疗便能得到恢复,但少数患者由于伴随其他严重损伤或合并胸腔脏器损伤需手术干预 。传统的手术方式创口较大,术后疼痛明显,恢复缓慢,不利于患者预后 。电视胸腔镜技术作为一种微创手术技术,手术创伤小,可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
2025-02-17肺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促发起源于气管、支气管黏膜或腺体呼吸道恶性肿瘤,近年来肺癌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成为恶性肿瘤死亡主要原因。随着大气污染及环境污染的加重,肺癌患者逐渐增多,且其发病率总体呈逐年升高趋势,每年因肺癌死亡的人数接近100万。
2025-01-14心脏瓣膜病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心脏瓣膜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导致心脏长期处于高负荷状态,进而引发心脏过度疲劳。研究表明,合理的康复训练对改善心脏瓣膜病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医疗理念的快速更新,心脏运动康复已成为心血管疾病的辅助治疗手段。
2024-12-09缺血性心脏病严重影响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致死致残率高。糖尿病是缺血性心脏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血运重建恢复血流是目前临床治疗心肌缺血的主要方法。然而,血液供应在恢复再灌注的同时,也会导致心肌功能和结构的破坏,这种现象被称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
2024-11-26近年来,研究发现MSCs分泌的外泌体(MSCs-exosomes,MSC-exos)可以更容易通过内吞和细胞膜直接融合的方式被接收细胞摄取,或者通过配体与受体的相互作用,将MSCs的内容物传递到细胞膜之外,并向目标细胞运输多种生物活性大分子[4]。
2024-11-22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肌疾病,其特征之一是心室壁肥厚,可导致心脏功能异常和心脏结构改变,其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案在不同类型的患者中存在差异。室间隔基底部肥厚和室间隔中部肥厚是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两种主要表现形式。对于室间隔基底部肥厚引起的梗阻,外科手术如室间隔心肌切除术或心室肌切开术等可能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2024-11-11在心脏疾病治疗领域,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作为非开放性手术已逐渐取代传统开放性手术,成为一种更为普遍、可行的治疗选择。但TAVR手术本身具有一定的风险和副作用,包括手术创伤、围术期并发症及术后康复等问题[1]。内环境稳定性作为TAVR手术的一个关键因素,直接影响患者手术的成功和术后恢复[2]。
2024-11-07人气:16602
人气:15951
人气:15246
人气:14739
人气:13964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华胸部外科电子杂志
期刊人气:2264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出版地方:上海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2095-8773
国内刊号:11-9357/R
创刊时间:2014年
发行周期:季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7-9个月
影响因子:1.107
影响因子:0.952
影响因子:0.590
影响因子:0.784
影响因子:1.02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