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了解我院人血白蛋白临床使用情况,为其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调查我院2018年出院患者使用白蛋白的818份病例,从中随机抽取120份,收集临床资料,参照国内外相关指南、规范作为点评依据,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白蛋白使用量排名前3的科室分别为普外科(20.4%)、消化内科(20.3%)和骨科(13.0%)。点评的120份病例中用药前血浆白蛋白浓度<25g/L者仅占33.3%(40/120);49.2%(59/120)使用指征与指南符合;13例患者存在使用禁忌证;60.8%(73/120)使用不合理。结论:目前我院白蛋白应用存在适应证不适宜、用药禁忌、用法用量不适宜、疗程不适宜等诸多不合理情况,亟需建立更加完善的管理制度,促进临床用药更安全、有效且经济。
人血白蛋白属于血液制品中的一种,其使用存在较多争议及不合理情况。因其使用缺乏循证依据,而且不同白蛋白生产厂家说明书内容差异较大,临床使用依赖于经验。人血白蛋白价格昂贵,资源有限,随着用量的不断增加,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因此其临床用药的合理性成为关注的焦点。本文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随机抽取我院部分病例进行统计与分析,旨在为完善该药的说明书和规范其临床合理使用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利用信息系统调取我院2018年1—12月份出院患者中使用白蛋白的病例,共计818份,从中随机抽取每季度30份病例、共计120份进行合理性评价及分析。
1.2 方法
通过电子病例系统检索并收集所需信息:包括年龄、性别、科室、用药前白蛋白水平、诊断及使用理由、用法用量。
点评内容:包括适应证、禁忌证、给药途径、用法用量、配伍禁忌及其他用药不适宜等方面。
点评依据:参考国内人血白蛋白药品说明书、《北京市医疗机构处方专项点评指南》中《血液制品处方点评指南》、《血液制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美国医院联合会人血白蛋白、非蛋白胶体及晶体溶液使用指南》等国内外相关指南、规范,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
2、结果与讨论
2.1 一般情况
818名患者中,男性443例,女性375例。年龄32~80岁,平均年龄(69±10.2)岁。
2.2 使用情况
2.2.1 科室分布、用量及疗程
经统计,818份应用白蛋白的病例涉及18个科室(表1)。使用量排名前3的科室分别为普外科(20.4%)、消化内科(20.3%)和骨科(13.0%),人均使用量为64.9g,使用疗程为1~34d,平均5.3d。
2.2.2 用药前白蛋白水平
120份病例中用药前血浆白蛋白浓度<25g/L的患者占33.3%(40/120),25~≤30g/L的患者占49.2%(59/120),30~≤35g/L的患者占15.8%(19/120),>35g/L的患者占1.7%(2/120)。
国内白蛋白说明书、《血液制品处方点评指南》、《血液制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中均指出白蛋白适应证之一为防治低蛋白血症,但并未明确规定低蛋白血症的应用目标值,这一不够精确的表述易导致不合理使用。而《美国医院联合会人血白蛋白、非蛋白胶体及晶体溶液使用指南》中未有这一适应证,但指出在肝脏移植符合血清白蛋白低于25g/L时可使用。故对于低蛋白血症这一适应证,尚需更多循证医学的证据来确定真正的使用目标值。
2.2.3 使用理由
根据诊断、相关检查及病程记录资料,对120份病例使用理由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有49.2%(59/120)使用指征与点评依据符合,使用理由不相符中主要有术后营养支持、营养补充及感染性休克(表2)。
我院白蛋白使用理由不相符者主要为术后营养支持和营养补充,两者合计占比达44.2%。《美国医院联合会人血白蛋白、非蛋白胶体及晶体溶液使用指南》中明确指出对于需要营养干预的患者,白蛋白不能作为蛋白质的补充来源。白蛋白作为营养补充剂不仅成本过高,且其作为氮源也不如复方氨基酸注射液更直接。因为白蛋白需要分解为氨基酸后才能合成机体需要的蛋白质,生理状态下白蛋白半衰期为15~19d,尽管研究发现其在疾病状态下半衰期会缩短,但仍需5~11d,故经静脉输入的白蛋白不会很快被分解利用[1,2,3]。并且白蛋白分解产生的氨基酸中缺乏一些人体必需氨基酸,如色氨酸和异亮氨酸。
表1818例患者科室分布、用量及疗程情况
表2使用理由分布情况
2.2.4 用法用量
120份病例中使用的人血白蛋白均为可直接静脉滴注的品种,且均为单独滴注,未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白蛋白浓度均为20%溶液。单次使用剂量为10~30g,一日使用频次以qd和bid为主,q8h及q6h比例较低,一日总量从10~40g不等(表3)。
表3用法用量情况
我院用法用量不适宜主要为单次用药剂量偏大,点评病例中有11例单次剂量达到20g,2例单次剂量达30g,超出了说明书和《血液制品处方点评指南》中允许的范围。因白蛋白分子量较高,透过膜内速度较慢,有高渗作用,过量注射可导致组织脱水、充血性心衰、肺水肿、循环血量增加等严重不良后果,故建议遵从说明书建议的5~10g/次为宜。
2.2.5 使用禁忌情况
有13例患者存在使用人血白蛋白的禁忌证,其中6例患者有高血压但应用白蛋白期间未予监测,4例合并重度肾功能不全,3例为正常血容量的心衰患者。
2.2.6 合理性评价
结合我院实际情况,根据上述点评依据,对抽查的120份病历进行点评,内容包括禁忌证、适应证、给药途径、用法用量、配伍禁忌及其他用药不适宜等,结果有39.2%(47/120)合理,60.8%(73/120)不合理。在不合理病例中,适应证不适宜为主要的不合理原因,占不合理病例的65.8%(48/73),与相关文献[5]报道结果相似。使用禁忌者占17.8%(13/73),用法用量不适宜占10.9%(8/73),疗程不适宜占5.5%(4/73),该4例疗程较长者,复查血清白蛋白均已经>35g/L,却仍在使用。目前研究越来越倾向于认为低蛋白血症仅是一种疾病的表现,而不是原因,所以长时间补充人血白蛋白并无太大意义[6]。《血液制品处方点评指南》和白蛋白说明书中有对白蛋白的使用疗程做出明确规定,对于慢性白蛋白缺乏症者疗程为直至水肿消失,血清白蛋白含量恢复正常为止。故在临床应用白蛋白时需定期监测血清白蛋白水平,结合患者外周水肿情况及时停药,避免不必要滥用,同时积极寻找可能导致低蛋白血症的原因。
3、结语
目前我院人血白蛋白存在较多问题,极需加强其使用管理。对于药师来说,有责任为促进人血白蛋白的合理使用做出努力,例如进行合理用药培训与宣教,能做到事前审核比、事后点评更有意义,加强处方点评,配合医院的管理部门做好合理用药的管理。
参考文献:
[1]吴国豪.恶性肿瘤病人恶病质发生机制及营养治疗[J].外科理论与实践,2012,17(2):98-101.
[2]孙世光,余明莲,王建民,等.人血白蛋白的临床应用误区及其对策[J].解放军药学学报,2009,25(4):366-368.
[3]凌春燕.5%人血白蛋白临床200例应用分析[J].药学与临床研究,2009,17(1):59-61.
[4]杭永付,郑晓娴,张彦,等.人血白蛋白临床应用调查及合理性分析[J].药学与临床研究,2015,23(6):581-583.
杨芸.我院2018年人血白蛋白临床应用调查与分析[J].上海医药,2020,41(17):34-35+74.
分享: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的变化,各类肾脏病的临床发病率呈逐渐增高的趋势,发展至终末期后,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威胁患者生命安全。高磷血症是终末期肾脏病的常见并发症,两者合并,将加重患者的肾功能障碍程度,并引起钙磷代谢紊乱、血管钙化等。因此,对终末期肾脏病高磷血症患者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十分重要。
2025-04-16肌肉衰减综合征(musclewastingsyndrome,MWS)是一种与年龄增长相关的、进展性、广泛性的全身骨骼肌质量与功能丧失、合并体能下降的临床综合征,MWS可导致患者的活动能力、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逐渐受到影响,最终导致身体虚弱、跌倒风险增加及长期卧床风险升高,甚至与较高的住院率、并发症和病死率密切相关[2]。
2025-04-10目前,传统血液透析治疗需通过2支穿刺针进行动静脉内瘘的穿刺(2针穿刺方法)建立体外循环而完成透析治疗,而单针血液透析治疗是通过一支穿刺针进行动静脉内瘘的穿刺(单针穿刺方法)建立体外循环完成透析治疗,这项技术最初是由WillemKolff在1972年引入的,是减少AVF多针穿刺直至能够进行传统双针穿刺血液透析治疗[5]的一种替代治疗方案。
2025-04-09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hemodialysis,MHD)是终末期肾病(end⁃stagerenaldisease,ESRD)患者的一种常规治疗方式,旨在规律性的时间内,通过人工方法将血液引出体外,清除体内的代谢废物和多余水分,然后将清洁后的血液回输体内的一种替代疗法。这种治疗方式能有效地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其生活质量。
2025-04-07坚持日常液体的摄入限制对于预防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患者的慢性容量超负荷和心血管并发症至关重要,但患者存在的口渴感导致液体摄入限制的依从性不佳,这可能导致透析间期体重的大幅增加。口渴感觉受大脑中央渗透压感受器调节,其影响因素包括日常钠摄入量、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血液渗透压水平。
2025-04-02血液透析(HD)是将体内血液引流至体外,通过弥散、对流进行物质交换,同时将经过净化的血液回输,以此维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实现清除体内代谢废物的目的,HD 是慢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肾功能不全的主要治疗手段。自体动静脉内瘘为血液透析患者主要治疗的血管通路,以便建立体外循环,确保每分钟为体外循环提供 200~300 ml 血液进行血液净化。
2025-04-01维持性血液透析是临床治疗该疾病的主要方式之一,可起到清除毒素、代谢废物和调节水电解质平衡的作用,进而代替肾脏的部分功能,延长患者生存期。然而血液透析并不能完全代替正常肾脏的所有生理功能,长期使用可能会导致继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并发症,患者的预后仍不是十分理想[2]。维持性血液透析实施的关键在于血管通路的建立和维持。
2025-03-26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是终末期肾衰竭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之一,可代替部分肾脏功能,帮助清除血液中的毒素和水分,有效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保障患者生命安全。但是长期透析治疗也会给身体带来一定的影响,如贫血、倦怠、乏力、肌肉萎缩、营养不良等,这些情况的发生会影响到患者的自我效能及依从性,不利于治疗的长期进行[1]。
2025-03-11随着社会老龄化的不断加剧,高龄人群占血液透析的比例越来越大,为12%~70%[2,3]。此类患者由于存在生理及认知功能下降,长期营养不良等问题,同时常合并基础疾病,自身机体素质较差,加之受消极情绪严重等因素的影响,导致高龄ESRD患者在接受血液透析治疗后死亡率居高不下[4,5]。
2025-03-05中心静脉狭窄(centralvenousstenosis,CVS)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终极并发症,如合并动静脉瘘可导致静脉高压甚至淋巴高压、颅内高压,影响血管通路的使用及寿命[1,2]。在临床上,除了众所周知的中心静脉腔内器械如血液透析导管、起搏器导丝等引起的CVS,还有一部分解剖压迫引起的CVS,包括左无名静脉受压综合征、胸廓出口综合征。
2025-03-05人气:16673
人气:16005
人气:15572
人气:15295
人气:14844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华血液学杂志
期刊人气:5802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出版地方:天津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0253-2727
国内刊号:12-1090/R
邮发代号:6-54
创刊时间:1980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582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623
影响因子:1.22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