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讨时间位点管理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围手术期程序化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22年6月—2023年6月拟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患者,其中2022年6—12月患者47例作为对照组,开展常规程序化护理;2023年1—6月拟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患者47例为研究组,实施基于时间位点管理的程序化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手术衔接节点耗时、手术准备完备率、自护能力及对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手术通知—病区接收任务时间、转运护士到达病区—患者入室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手术准备完备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ESCA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且研究组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时间位点管理的程序化护理在白内障超声乳化围手术期应用可有效缩短手术衔接段的等待时间,提高术前准备的完备率,加强患者的自护水平,全面提升医疗护理服务质量。
白内障是老年人群多发性眼科疾病,也是临床上致盲率最高的眼病。 据中华医学会统计资料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群白内障患病率高达80% ,但手术治疗的覆盖率仅为62. 8%[1]。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为了提升国民眼健康水平,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十四五” 全国眼健康规划(2021—2025)的通知》中要求医疗机构不断完善眼科医务人员的队伍,加强眼健康科普宣传,每百万人口白内障手术率从3 000提升至3 500[2]。 白内障超声乳化是白内障主要的治疗手段,围手术期科学的护理管理不仅能够提升手术效率,还能预防术后眼压持续升高现象,促进视力的快速恢复[3]。 程序化护理是近几年护理医学提倡的新型护理模式,即以患者疾病治疗的程序为基本核心,构建科学化、规范化的护理措施以提升治疗效果[4]。 时间位点管理是生产质量检验及控制的一种手段,近年来逐渐被应用于临床护理管理中,所谓时间位点即在特定的时间节点及护理环节/方位中进行质量管理,及时识别护理风险并迅速启动补救措施,在保障患者安全的同时确保治疗效率[5]。 本研究则分析时间位点管理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围手术期程序化护理中的应用,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22年6月—2023年6月拟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患者,其中2022年6—12月患者47例作为对照组,2023年1—6月患者47例为研究组,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 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对比
1. 2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 ( 1 )均符合《2017年APACRS白内障手术临床实践指南》[6]中白内障诊断标准及手术指征。(2)晶状体核硬度分级为Ⅰ~Ⅳ级。(3)意识清晰,能够正常与医护人员交流。(4)患者及家属对试验知情且自愿签署同意书。(5)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批件号:LYREC2024 - k091 - 01。 排除标准:(1)合并角膜病变、青光眼等白内障患者。(2)有眼部外伤史、内眼手术史者。(3)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史无法耐受手术创伤者。(4)激素类药物、烟酒等依赖症患者等。
1. 3方法
对照组手术围手术期采用常规程序化护理。(1)术前护理。 术前3d时做好患者生理体征指标检测,叮嘱患者预防感冒,同时制定专业的术前食谱;术前1d时进行情感需求干预,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通过交流和健康宣教等方式来介绍白内障病因、手术相关知识,消除患者的负性情绪,必要时可邀请手术成功恢复期的患者提供相关意见。(2)手术当天护理。 入室前仔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指标,若存在异常则立即报告医生;入室后与手术室巡回护士核对患者基本信息,并使用语言及肢体等方式缓解患者紧张情绪,术中实时观察生命体征指标变化;器械护士与医生进行配合按照操作程序完成手术。(3)术后护理。 术后1d时观察患眼是否出现干燥或分泌物并及时更换敷药,若出现明显不适感或并发症需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指导患者及家属使用眼药水,清洁面部;术后3d后实时了解患者的现实需求,实时复查视力情况,告知患者眼睛及视力的恢复情况。 出院前发放康复指南,同时详细讲解出院后日常注意事项。研究组实施时间位点管理的程序化护理。(1)梳理白内障超声乳化围手术期的工作流程。 明确影响手术运行效率的时间节点及环节(见图1)。 经现场调查围手术期的工作流程之后进行分段梳理和时间节点数据分析,寻找耗时偏长的阶段。 分析显示耗时偏长有两个阶段:阶段1,接台手术通知发布至病区接收执行任务阶段(平均耗时5. 8min),因为通知接台手术沟通流程烦琐,从而出现通知消息耽搁或遗忘(见图2);阶段2,转运护士到达病区至患者转运至手术室阶段(平均用时8. 4min) ,多因术前准备不足,各环节交接工作不顺畅。
图2白内障超声乳化围手术期沟通流程
(2)基于手术围手术期流程时间位点数据共享构建手术进程展示系统。 通过共享围手术期时间节点数据的提取,直观展示手术室的操作进程、手术衔接时长及完成情况。(3)基于手术实时进程系统构建白内障手术围手术期时间位点管理模式。 联合医护人员、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开发围手术期沟通管理软件,防止电话通知可能造成的延误。 使用节点一键激发模式,护士只需点击按键便立即开启通知流程,从病区/转运护士、主刀医生、患者及家属、护工所有的人员均可实时接收到信息,整个沟通过程精准快捷能实时追溯(见图3)。(4)实施关键节点管理。 将白内障手术围手术期衔接流程的时间节点(术前手术接台时长、病区—手术室交接、手术时间、术毕时间、手术结束及出院)及关键位点(患者眼部准备、手术切口位置、晶状体囊袋管理、晶状体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切口缝合)进行数据提取分析,对时间异常数据或高风险位点数据追溯评估,对整个围手术期护理管理系统进行优化;此外将时间位点管理系统的应用及数据分析作为日常绩效考核内容,不断提升护士的整体水平。
1. 4观察指标
(1)手术衔接节点耗时。 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手术通知至病区接收任务时间、转运护士到达病区至患者入室时间变化。(2)两组患者手术准备完备率。 手术准备完备率的评估标准:患者基本资料完整、术前标记完整、禁饮/禁食时间达标、术前健康教育等。(3)自护能力。 采用自我护理能力测量表(ESCA)对两组患者的自我概念、自我护理责任感、健康知识水平及自我护理能力进行评估。 量表共43个条目,每个条目得分1 ~ 4分,得分范围在43 ~ 172分,得分与自护能力水平呈正相关[7]。 量表Cronbach’sα 为0. 920。(4)护理满意度评价。 参照相关文献[8]制定住院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评估护理质量,问卷内容涵盖入院服务、治疗护理、医患沟通、护理等待、转运及交接等维度,共计25个条目,每个条目计分1 ~ 4分,得分范围25 ~ 100分,得分≥95分为非常满意,80 ~ 94分为满意, < 80分为不满意,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1. 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7. 0统计学软件处理试验数据,计数资料用百分率(% )表示,组间行 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行t检验,以P < 0. 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 1两组患者手术衔接节点耗时对比
研究组患者手术通知—病区接收任务时间、转运护士到达病区—患者入室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 < 0. 05),两组病区接收任务—转运护士接受任务、转运护士接收任务—转运护士到达病区、患者入室—患者进入手术间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5),见表2。
表2两组患者手术衔接节点耗时对比
2. 2两组患者手术准备完备率对比 研究组手术准备完备率为91. 49% ,高于对照组的72. 34% (χ2= 5. 817,P < 0. 05),见表3。
2. 3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自护能力评估对比
干预前两组ESCA量表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 05) ;干预后,两组患者自我概念、自护责任感、健康知识水平、自护能力及总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且研究组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 0. 05),见表4。
2. 4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研究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为89. 36% ,高于对照组的70. 21% (χ2= 5. 343,P = 0. 021 <0. 05),见表5。
表5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表4两组患者干预前后ESCA量表评分对比
表3两组患者手术准备完备率对比
3、讨论
在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现代医疗模式下,医疗服务的本质已从“符合技术规范”向“满足患者需求”方面转变,因此优化诊疗流程和改善服务态度是医疗改革的重要举措[9]。 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是临床治疗白内障最主要手段,但因为眼睛解剖结构相较特殊,因此术前评估、手术过程中的细致操作以及术后的护理都非常重要[10]。 常规程序化护理术前评估、患者转运交接、术中监测及术后护理不完善,不仅影响患者手术效果还会增加并发症的风险。 时间位点管理是一种通过设定明确时间点或时间段来规划、协调和监控工作流程中的不同任务和活动,帮助组织/个人更有效地安排时间、资源和工作流程,以提高效率、减少延误的手段[11]。 相关研究表明,时间位点管理应用于护理临床中能够优化资源利用、提升护理质量。 吴少贤等[12]的研究也表明,时间位点管理能够提升门诊挂号、缴费时间,大幅提升工作效率。 基于以往的相关报道,本实验在白内障超声乳化围手术期程序化护理中融入了时间位点管理理念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由于手术本身的复杂性、患者病情、术前准备工作繁多等原因导致衔接段耗时偏长,如何缩短术前衔接段已成为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13]。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手术通知—病区接收任务时间、转运护士到达病区—患者入室时间耗时偏长的时间均明显缩短,且显著短于对照组;与此同时,研究组术前准备完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由此表明时间位点管理模式能够缩短术前的等待时间,加强患者术前各项准备工作。 究其原因:其一,时间位点管理模式通过设定明确的时间节点并开发智能管理系统,帮助医护团队清晰掌控各阶段的时间要求,减少信息不对称和沟通误解,提高团队协作效率。 其二,时间位点管理模式通过监控项目进度和控制风险及时发现延误和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合理安排工作流程和任务顺序确保围手术期衔接段各个环节紧密衔接,减少空闲时间。 其三,时间位点管理模式可以明确各阶段和任务的时间节点和责任人,帮助团队成员清晰了解自己的任务和完成时间,减少任务分工不清晰导致的漏项和延误,提升术前准备的完备率。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两组白内障患者自护能力水平均有所提升,且研究组ESCA量表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与黄水明[14]的研究结果基本吻合。 基于时间位点管理的程序化护理在白内障患者围手术期提供明确的自护指导和时间安排,帮助他们了解自我护理的时间和要点,从而提高自我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此外,时间位点管理可以激发患者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和参与度,让其更加主动地关注和管理自己的病情,提高自护水平;经时间位点管理的程序化护理,缩短了患者护理等待时间、大幅改善患者诊疗体验,完美解决了现代医疗中患者的就医的需求和期待,从而提升了对护理质量的评价[15]。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高达89. 36%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 21% ,进一步证实时间位点管理在优化整体医疗服务的价值。
本研究的不足:其一,纳入样本量偏少,可能导致实验结果有一定偏倚性;其二,超声乳化患者的年龄跨度较小,因此无法评估新型护理管理模式在高龄白内障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希望在之后的研究开展大样本多中心试验,进一步验证时间位点护理管理的临床价值。综上所述,基于时间位点管理的程序化护理在白内障超声乳化围手术期应用能够缩短手术衔接段的等待时间,提升术前准备的完备率,同时能够加强患者的自护水平,全面改善医疗护理服务,因此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刘艳,余雨枫,易文琳,等. 2015—2019 年中国 50 岁以上人群白内障患病率的 Meta 分析[J]. 中国医学创新,2020,17(35):155-159.
[2]许迅.落实国家《“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2021—2025 年)》,加快我国眼底病事业的发展[ J].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24, 40(1):1-3.
[3]郑艳瑾,赵春梅,刘湘云,等. 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浅前房白内障的临床观察[ J]. 国际眼科杂志, 2022, 22(1):87-90.
[4]刘小花,马旭. 程序化护理干预对于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视力恢复的影响效果分析[J]. 贵州医药, 2023,47(9):1478-1480.
[5]吴丽萍,谢小红,张丽华. 思维导图引导时间位点管理对医院门诊服务质量的影响[ 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22,28 ( 22 ):3238-3242.
[6]李朝辉,李景兰,叶子. 解读《2017 年 APACRS 白内障手术临床实践指南》[J].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9, 37(4):301-303.
[7]张冉,刘浩爽,陈玉星. 多学科协作护理对白内障围术期患者心理韧性,自我护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临床研究, 2023,31(9):180-182.
[8]卢静. 临床护理路径在白内障手术中的护理效果和患者满意度评价[J]. 中国病案, 2019, 20(10):29-31.
文章来源:杨聪云.时间位点管理在白内障超声乳化围手术期程序化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5,38(06):1031-1034.
分享:
白内障是老年人群多发性眼科疾病,也是临床上致盲率最高的眼病。 据中华医学会统计资料显示,我国 60 岁以上人群白内障患病率高达 80% ,但手术治疗的覆盖率仅为62. 8%。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为了提升国民眼健康水平,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十四五” 全国眼健康规划(2021—2025)的通知》中要求医疗机构不断完善眼科医务人员的队伍。
2025-03-29屈光不正对生活质量和日常工作有一定影响[2]。屈光手术是一种矫正 近视、远视、散光的手术[3]。屈光手术是目前公认的最有效、最 安全的方法之一[4]。其能够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由于患者对屈 光手术的了解程度较浅,在屈光不正患者的手术中患者可能产生 一定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应激反应,可能会对手术产生一定影 响,从而可能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5-6]。
2025-02-26荧光眼底血管造影(FFA)是诊断眼底疾病的常用方法,其能为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案的制定、治疗效果的评价提供重要指导[1]。在FFA的检查中需要注射荧光素钠造影剂,再以特定技术拍摄眼底照片。而荧光素钠造影剂具有一定的不良反应风险,包括过敏反应、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等,甚至有致死的报道[2-3]。
2025-02-08眼外伤在临床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指的是因物理性、机械性或化学性因素刺激造成的眼部功能、结构损伤,该类疾病的发生可导致患者视力骤降,影响其生活自理能力,对患者的身心健康状态均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从而影响患者的康复 。当前在眼外伤的治疗中手术疗法的应用较多,虽然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但是很多患者对于疾病、手术的不了解以及担忧均会影响手术效果。
2025-01-25由于生活娱乐方式的变化,干眼症的临床发病率逐年增高。从临床来看,干眼症所有症型中又以睑板腺障碍干眼症居多,疾病会对病人的视功能造成巨大影响,须早期干预治疗。从临床来看,脉冲光以其明显的抗炎、杀菌效果成为当前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且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有研究显示,在干眼症病人的治疗中实施睑板腺按摩能够有效改善病人睑板腺的功能。
2024-12-24睑板腺功能障碍(meibomian gland dysfunction, MGD)的特征为睑板腺分泌异常和终末导管阻塞,是一种弥漫性、慢性病变,其是诱发干眼的主要原因。干眼是眼科常见的一种疾病,多种原因导致泪液的量和质发生变化,影响泪膜稳定性,从而引发干涩、异物感、红肿等症状。随着经济的发展,电子产品使用频率的增加,MGD相关干眼的发生风险逐年升高。
2024-11-01睑板腺功能障碍(meibomian gland dysfunction, MGD)的特征为睑板腺分泌异常和终末导管阻塞,是一种弥漫性、慢性病变,其是诱发干眼的主要原因。干眼是眼科常见的一种疾病,多种原因导致泪液的量和质发生变化,影响泪膜稳定性,从而引发干涩、异物感、红肿等症状。
2024-10-30随着近距离用眼的增加,近视的患病率逐年增加,使学龄期儿童近视爆发式增长,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加重了调节负担,调节功能异常在近视儿童中占很大比例,尤其是近视后长期没有矫正的儿童,更容易出现调节不足、调节灵敏度不良等,这些都会造成视网膜无法形成清晰物像,从而促进眼轴拉长,近视进展。
2024-09-30当前临床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最常用的手术方法是玻璃体切除填充,通过填充的硅油或气体将玻璃体腔推压向眼球壁并垫压至裂孔位置,使得裂孔处液流被阻断,复位视网膜。该术式需保持俯卧位、俯坐位等特殊体位,并根据裂孔部位调整头部处于合适的角度,且每天至少保持16h面向下,持续2个月,俯卧位时间越长,对于视网膜裂孔封闭、视力恢复效果越好。
2024-08-122020年我国大陆地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总量为2.64亿人,占人口总数18.7%,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已呈现加深态势,低视力和致盲性眼病的患病率逐年增高,老年眼病的患病人数日益增多。老年眼病患者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甚至视力丧失,导致自理能力下降,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负担。
2024-07-26人气:22302
人气:18466
人气:13888
人气:12779
人气:10367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医学与社会
期刊人气:5522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出版地方:湖北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6-5563
国内刊号:42-1387/R
邮发代号:38-277
创刊时间:1988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年以上
影响因子:0.590
影响因子:0.640
影响因子:0.297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69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