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中俄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领土的接壤与政治经济的交流导致了两国在文化和教育上的相互影响。尤其从上个世纪开始,苏联对中国整体的文化审美影响深远,在中国文化与教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尤其是脱化于苏联音乐教育的俄罗斯音乐教育一直以来都对中国的音乐教育体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而中国的音乐教育又在发展中结合本民族的现实生活与文化传统发生着嬗变。比较两国音乐教育的异同有利于发现两国在音乐教育发展上的不同进度,将对音乐教育的发展与改革起到积极的作用。
中俄两国虽然在音乐教育上有着密切的交流,但不同的文化传统与社会发展状态都对两国的音乐教育产生着影响,尤其是历史文化在民族血液中的基因,将会呈现不同的音乐教育理念,而教育方法是不可能脱离教育理念割裂来谈的,只有在教育理念指导与引领下,教育方法才能得到系统的研究与分析,因此本文将从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两个角度来比较中俄音乐教育的异同。
一、教育理念的比较
中国和俄罗斯两国的音乐教育理念都秉持着对美学的微深的理解,应当说全世界的音乐教育,都是为了带领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将音乐教育当做是教育体系中美育教育的重要一环是中俄两国在音乐教育理念上的相互认同,也是两国音乐教育理念的落脚点。同时两国的音乐教育理念中也都认同将全球视野与民族音乐相统一,认为对孩子的音乐美育不光是让他们发现本民族音乐的美好,发现潜藏其中的民族文化、历史与精神之美,也要求孩子去发现世界音乐之美,世界文化之美,甚至在音乐教育上,要求面向现代、面向未来。音乐的美育不是固步自封的,它应当不断开放,吸收全世界的精彩,也应当不断创新,随社会时代而不断发展变迁。但同时中俄两国在音乐教育理念上又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与他们音乐发展的传统有关,也与全世界整体的教育理念嬗变有关。
(一)俄罗斯式世界性教育理念
俄罗斯的音乐教育从来没有把音乐当作是一种民族的独特文化,他们当然赞扬本民族的优秀音乐,但他们的教育理念中,从来不认为音乐属于民族。在他们的教育理念中,音乐是属于全人类的,是全人类赖以生存的美学土壤,是全人类艺术与自由的灵感来源。这种音乐教育理念的形成得益于俄罗斯光辉灿烂的音乐发展史。俄罗斯的音乐很早就脱离民族音乐的审美范畴,在世界音乐之林熠熠生辉。从格林卡开始,到柴可夫斯基的无限创造,再到拉赫玛尼诺夫、肖斯塔科维奇等等诸多天才绝艳的音乐家,俄罗斯音乐早早地就在19世纪屹立于世界音乐之林。同时俄罗斯的音乐教育也开始不断发展,先是马卡连柯尝试集体式教学,再是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思想,最后到卡巴列夫斯基成为集大成者,布赖宁评价说:“卡巴列夫斯基在世界音乐教育中的作用和贡献是无可估量的,他创新了俄罗斯的音乐教育思想,没有他,俄罗斯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也不会参与到世界音乐教育运动与发展中。”俄罗斯音乐教育从一开始就与音乐家们的世界视野接轨,立足于全世界,而面向俄罗斯全体人民,将这种美育的理念根植于人民心中,一起影响着俄罗斯的社会发展,不仅将世界音乐教育带到社会与家庭中去,而且推动政府修建越来越多的音乐厅、大剧院,在公共设施上大力投入,以国家财政来支持音乐教育,满足人民对音乐的渴望。
(二)中国式核心素养教育理念
相对而言,中国的音乐教育起步很晚,音乐教育理念也更多的是随着整体的素质教育理念的发展而不断进步,更多的是承担对学生进行核心素质教育的任务。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核心素养就成为各国教育的重要标准与目标,并且进一步发展成为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的倡议。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更是以官方立场提出的“核心素养”的观念。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了全世界范围的大势所趋。核心素养的培养理念其实落脚点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也就说明了教育的根本在人,这显然与我国一贯以来的人本教育理念不谋而合。早在二十一世纪之初,我国就劲吹素质教育之风,在当时教育机关的大力倡导之下,学校教育大力推动对学生艺术、文化、运动等各种素养的教育培养,这就导致在我国的音乐教育理念中,音乐的美育成为了核心素质教育重要的一环。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针对化、专业化,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将音乐教育当作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这就进一步推动了音乐教育理念的发展,音乐教育理念也越发认可音乐在美育教育之外的技能培育作用,将之视作核心素养教育的优秀成果。就这样,以往仅仅是存在于整体核心素养教育体系的补充位置的音乐教育,越来越走向核心位置,尤其在国家政策方向指引,教师教学观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实现三管齐下的作用下,音乐教育理念越来越与核心素养教育紧密联系,并且由纸上谈兵的理念发展落实到现实生活中去,切实解决很多学生的学习与就业问题。
二、具体方法的比较
从教育方法上来看,俄罗斯的音乐教育非常注重家庭教育的作用。俄罗斯的音乐教育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作为理论支撑,从儿童时期就对孩子进行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音乐影响,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给予儿童最基础的音乐启蒙。家庭生活成为音乐教育的重要场所,音乐也同时成为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循序渐进、自然而然的早期音乐教育一方面非常适应儿童的心理发展,一方面极大地推动了儿童自我认知与自主能力的成长。相对而言,中国的音乐教育在家庭方面则存在缺失,大多数的中国家长与中国家庭并不关注孩子的音乐素养在家庭中的培育,虽然家长在素质教育之风劲吹的当下,会花费大量的金钱与精力培养孩子在课外学习乐器或者学习唱歌,但家长显然把音乐素养的培养当成是一种课外的个人素质类的培养教育,而没有当成家庭教育或者说是家庭生活。虽一定程度上有助儿童音乐素养的发展,但同时也带给孩子更多压力,甚至带给家庭生活一定的烦恼。
中俄两国在音乐教育上都非常注重民族音乐的作用,民族音乐中裹挟着本民族的历史、文化、精神,是音乐教育体系中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教育养分,中俄两国的音乐教育都不约而同地关注到民族音乐的教育。无论是俄罗斯的歌曲《孤独的手风琴》(米·伊萨科夫斯基词,鲍·莫克罗乌索夫曲)、《伏尔加船夫曲》(民歌)、《在遥远的地方》(阿·邱尔金词,格·诺索夫曲),还是中国的《茉莉花》(民歌)、《南泥湾》(贺敬之词、马可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邬大为、魏宝贵词,铁源曲)等等,这些美妙的音乐都在音乐教育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同时两国在音乐教育上能够博采众长,以开放的态度拥抱全世界的优秀音乐,让学生能接触到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音乐,培养他们国际化的音乐视野与审美,这是中俄两国音乐教育方法上的一个极大的共同点。
当然,在音乐教育的方法实践上最重要的教育场所就是学校,学校教育是音乐教育最重要也是最复杂的一环。下面笔者就将从学校教育的角度详细分析中俄两国音乐教育方法的异同。
(一)中俄音乐教育方法的相同之处
1.以音乐欣赏的形式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中俄两国的音乐教师在音乐教育的方式上很少采用填鸭式的教育方式,而是通过集体的音乐欣赏课来播撒美学的种子,让学生通过倾听音乐、自我表达、课堂辩论等多样化的方式去理解音乐中的思想情感与主题意趣。
2.以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形式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
中俄两国在音乐教学的课堂上,非常注重对学生音乐知识的培养。在教学方式上,教师不光会进行口头的知识传授,还会带领学生们进行实践活动。音乐分为声乐与器乐两种类型。其中声乐有不同细分。器乐又包括民族器乐和西洋器乐两大类。而我国因为又因为悠久的历史与民族的众多,在民族器乐上种类十分繁多,不光有吹奏乐器,弹拨乐器,打击乐器,拉弦乐器四大主要门类,同时还有远安民音、鲁南弦索乐、十盘音乐等其他乐种。教师会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学唱或者练声的实践,还会把各种乐器带到课堂,让学生进行试验与学习。
(二)中俄音乐教育方法的不同之处
1.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同
俄罗斯一直以来就非常重视音乐教育,早在苏联时期,公共音乐欣赏课就是综合性大学的重要课程。且俄罗斯的音乐课程授课时间一般达到两学年之久,最长的可达四学年。中小学生课堂更是把音乐欣赏课设定为学生的基础课程,课程内容的设置十分丰富与广泛。相对而言,中国在音乐教育上则没有那么高的投入,直到1978年,中国的各类综合性大学才开始普遍设置公共音乐欣赏课,且多为选修课,授课时间一般为一学期。而在中小学教育中,虽然音乐课也是必修课程,但一般不会得到教师、家长、学生的关注,想要进一步学习音乐的学生只能选择补充性的音乐教育,去专门的音乐学校进行深造。
2.音乐教学教材的专业性不同
由于俄罗斯对音乐教育十分重视,俄罗斯的音乐教育教材也相对专业化与规范化,整个教育体系以卡巴列夫斯基制定的《苏联普通学校音乐教学大纲》作为历史性的纲领性文件,后来又涌现出乌萨齐耶娃与施考里亚的《音乐艺术》等教材,这些教材不仅是学生学习的知识宝库,也是指引教师教学的重要风向标。而中国音乐教材则相对没有这么专业与体系化。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尚有《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和《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版)》等相关教材,但一旦涉及到音乐的高等教育,却缺乏固定规范的教学材料,大多数公共音乐欣赏课的教材仅为教师自己准备一些幻灯片或是复印讲义,缺乏统一性与专业性,而专业性更强的专门教育则需要相关导师寻找国外的教材来进行指导,更多的时候则采用实践教育的方法,要求学生以乐器练习或者声乐练习为主,在基础上或者音乐审美上存在一定的缺失。
三、结语
中俄两国在音乐教育上有交融有变迁,在相互认同又各具特色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两国的音乐教育各自发展,都走上了适应本国国情之路,但音乐教育是一种终生教育,音乐教育方法也应当不断创新与革命,不断吸收新时代的新成果,更好地为美育与学生全面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郁正民.中俄音乐教师教育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丁嫚莉.卡巴基列夫斯基教育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6.
俄小乐.中俄音乐教育方法比较[J].戏剧之家,2021(04):104-105.
分享: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高校教育模式迎来适应全新变革的挑战。艺术设计类专业有着自身教育特点,其模式要求灵活多样,特别强调培养独立思考、把握前沿、交叉融合能力。但传统的教育模式较为固定,需要进行优化和革新。
2023-11-06体育舞蹈是一项新兴的运动项目,能够在培养学生健康体魄的同时,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提升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是提高大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本文梳理了体育舞蹈与核心素养的关系,并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在体育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做法,仅供高校体育教师参考。
2022-04-30艺术教育工作者在新时代承担着新的使命,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需要其积极创新自身的艺术教育理念和教育策略,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质量人才。基于此,文章在简要阐述新时代背景下艺术教育工作者核心使命的基础上,系统总结出了艺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挑战,并据此提出了具体的应对策略。
2022-03-11"赛教融合"背景下中职美术教学应跳出传统教育理念的藩篱,拓宽教学途径,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基本美术技能和艺术鉴赏审美能力,从而为学生将来走上就业岗位打好基础。结合教学实践,就"赛教融合"在中职美术教学中的运用进行探讨,希望能够为我国中职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促进作用。
2021-12-29安顺地戏被认为是"中国戏剧的活化石",作为屯堡人精神文化诉求的外在载体,曾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但是,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屯堡人离开了他们原有的文化生态环境,愿意学跳地戏的人也越来越少了。当下难能可贵的是,学校教育逐渐开始担负起地戏传承的重任。
2021-12-23如今,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资源的途径变得越来越方便、快捷,特别是微博、微课等新时代发展的产物,更是在我们的学习和工作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合理应用微课资源,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还可以提升教学效果,因此,微课教学模式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和青睐。
2021-12-01在高师院校开展教学工作时,舞蹈属于教学体系中比较独特的部分,不管对于内容来说还是对于方法来说,都存在一定难度,为了克服困难,增加教育深度,融传统民族文化于其中的做法值得提倡。从教育宗旨的确认、文化本质的坚持、文化与教学的联系、创新理念的贯彻等角度对具体操作方法展开探索,用以回应文化与教育相融的潜在价值,以期促进下一代学生的健康发展。
2021-11-25生活中的绘画材料特别丰富,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处处留心,观察自己身边的可能成为绘画材料的物品,如废旧的报纸、植物、石头等物品。学生通过观察和发现就可以选择自己需要的新媒材,这样每个学生就可以自主选用生活化的新媒材,而每个学生选择的材料也大不相同,学生利用这些新媒材积极创作,就会得到不同的绘画作品。
2021-11-23中职美术的教学最关键是对学生进行色彩教学。色彩教学对于中职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强化色彩教学对学生来说是提高美术水平的一个有效途径。为了让学生受到更专业的教育,教师需要不断地发现色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这些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改善措施。主要探究中职美术色彩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
2021-11-22随着当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多元化,中职院校的功能从原来培养学生就业,发展到如今的就业升学双向选择。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应顺应时代的变化,结合当前学情做出适当的调整。美术类专业是中职学校的主要专业之一,在福建省中职院校美术学业水平考试背景下,针对素描、色彩、色彩构成、平面构成四个基础课程,教师要将理论考试内容与实际技能等多个方面结合起来。
2021-11-22人气:5008
人气:3365
人气:2880
人气:2878
人气:2704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教师教育研究
期刊人气:2549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教育
国际刊号:1672-5905
国内刊号: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创刊时间:1989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3.092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154
影响因子:0.730
影响因子:3.033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