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选自经典的名家名篇,是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古诗词中优美的语言、超然的意境、丰富的情感对促进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针对性实施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提升其教学成效,不仅能够起到学习、传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作用,而且有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但是实际教学中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与鉴赏能力还存在一定不足。教师教学中侧重字词讲解,关于诗词中情感的剖析介绍很难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因此为切实提升古诗词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成效,本文从古诗词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入手,探讨教学中的不足并最终提出优化教学策略。
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特点,是培养和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在2011年我国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语文学科需要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感受与体验;同时指出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能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并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因此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充分挖掘其中的人文内涵,升华学生的内心世界,对于提升语文教学与人才培养质量都具有重要价值。
一、初中古诗词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初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的关键时期,接受经典古诗词教学能够滋养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为历史长河中积淀的精华,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这些古诗词中不仅饱含作者的情感,更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体现。例如201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向初中生推荐的古诗文有61篇,涵盖先秦时期至清末年间的作品,可谓跨越几千年,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精髓。具体分之,这些作品中的人文精神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
研究中对61篇入选作品进行了总结与分析,爱国忧民内容是最常见的,例如唐朝爱国诗人杜甫诗篇较多,他的诗歌向我们传达了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正能量。《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两部作品更是展示了作者心情的沉重以及对战乱的悲叹。同时初中语文教材中也入选了一些边塞诗歌,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通过描述边关生活的艰苦来衬托士兵保家卫国的坚强意志。当然也有体现民族气节的爱国诗歌,其中代表为文天祥、陆游等宋代作者。这些作品是中华民族家国情怀的集中体现,是最宝贵的精神世界。
(二)乐山好水的自然情怀
自古以来,祖国大地养育了中华民族,赞美自然风景,思考人与自然关系、寻找天人合一境界的诗歌也是初中语文教材的重要内容。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对山野自然生活的向往都通过诗歌进行表达,例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即描写万物复苏的春景。现代生活中,学生与自然接触较少,通过这些古诗词的学习,学生可以借助诗人的视角,品味其中内涵,对春季的美好事物产生一些感悟。
(三)豁达人生的思想情怀
人生道路上难免坎坷,古代诗人也常常遭遇各种磨难,在面对困境时他们所表达出的人生豁达态度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古人在遇到困难境遇时,往往以此锻炼自己的品质,提高人生境界。如初中教材中选用的陶渊明《归园田居》、李白《行路难》等诗歌所表达出的或者刚健、或者超然的处世态度,更是值得初中生学习。
除了以上人文精神外,初中语文教材中还有许多表现珍惜光阴、伦理亲情的诗歌。如汉乐府中《长歌行》、苏轼的经典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劝人珍惜时光努力上进,珍惜亲情,这也是现代学生应该学习的人文情怀。
二、影响古诗词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原因
初中古诗词中的人文精神内涵丰富,对于学生品德与思想情感的培养,丰富学生精神世界方面有着重要价值,我国相关教育文件也对之给予了肯定与指导。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囿于考试升学、考试题型和内容的限制,初中阶段古诗词教学依然集中于对作者、作品、词句的教学,方式也主要是背诵、思想情感总结等方面的教学。这极大影响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导致这一现象的因素主要表现是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目前对于初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评价与学生学习考核主要以书面考试为主。例如在考试这一指挥棒导向下,古诗词中人文精神的培养只能让步于知识教学,教师教学的侧重点也是帮助学生如何提高分数,找出“正确”答案,而在学生鉴赏能力、人文精神培养方面投入较少,严重影响学生审美情趣的提升。学生无法领略古诗词中的意境,也就难以形成与作者的共鸣,人文精神培养更是纸上谈兵。
其次从教师教学方法上看,古诗词教学模式单一,没有突出学生亲身体验。新一轮教学改革以来,一直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体验,但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却依然呈现模式化,缺少创新。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材中的古诗词没有深入了解,直接根据教参上的内容进行教学,不能灵活使用。导致学生对古诗词学习认知停留在逐字逐句理解、背诵阶段,丧失学习兴趣。
最后从学生学习与认识角度看,学生对于古诗词学习方法、学习认知的差异也影响人文精神的培养。例如在进行古诗词学习时,许多学生参考“标准答案”,很少自己去体会与理解。课下复习中也采用题海战术,不仅不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愉快,反而增加了心理压力。
三、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策略
人文精神培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这不仅仅是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古诗词是民族历史文化与精神的体现,契合初中生人文精神培养内涵。那么面对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面临的种种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进行优化,以学生人文精神发展为导向开展教学工作。
(一)深入挖掘古诗词背景与内涵,丰富人文精神教学
在前文对初中教材中古诗词人文精神分析中可见,我国古代诗歌都具有深刻的内涵与思想情感,仅仅以教参内容开展教学是难以满足学生人文精神培养需求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深入挖掘古诗词的背景与内涵,奠定人文精神培养基础。例如语文教师在教学实施或者教学设计过程中,可以通过互联网等渠道了解更多的历史资料进行补充,丰富古诗词的人文世界;也可以借鉴其他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方法来突破自身的瓶颈,弥补教学的不足。
另外,国家教材是开展教学的重要载体,教参作为一种辅助性的材料具有较多的优势,有效弥补了教材中的不足。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对教参材料进行深入研究,教会学生日常诵读技巧,了解诗歌创造背景与作者心理特点,强化学生的理解。
(二)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面对古诗词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下降的问题,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古诗词的学习与探究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地深入到古诗词学习之中,积极研究,了解诗词创作的背景,学习其中的人文情怀。
首先,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模式,在生生、师生交流互动过程中完成知识的探究,实现学生与作者、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精神世界的交流。例如在教学新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先要求学生通过互联网等渠道来查阅相关的研究资料、故事背景,建立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沟通,感受作者情感。
其次,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创建各种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作者的人文精神。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现代技术、多媒体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到日常教学之中,初中语文教学也必须适应这种变化,积极借助新技术来革新课堂教学手段,改变传统模式下教师枯燥讲解的问题。例如教师在通过网络查阅相关历史背景过程中,可以下载一些关于时代背景、作者生平的视频片段,然后引入课堂教学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又如在学习“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时,面对如此广阔的情境,仅凭学生的知识基础难以有深刻的感受,教师的文字介绍或者语言讲解也有些无力。此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以找到一些与诗句描绘情景相仿的视频、图片,让表达意象更加直观地展示出来。让学生直接面对如此广阔的情境,调动学生听觉、视觉都加入学习之中,更好地品味诗歌内涵,体会诗歌的韵味,丰富精神世界。
(三)优化教学评价方式,引导学生关注人文发展
为切实提升学生人文精神发展,也需要对现有教学评价方式进行改革与创新,利用评价来引导学生的发展。面对初中古诗词教学过程中评价方式不合理对学生的影响,教师教学评价中一是要增加重点字词的赏析、补充诗句或者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类题目,鼓励学生学习过程中多关注作者情感,了解作者精神世界,并以此作为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在试卷中也要多加入一些人文精神的试题,这样有利于学生从学习中吸取多方面的营养,为其终身发展奠定精神基础。另外,在教学评价结果应用过程中,教师要告诉每个学生学习中的不足,进而指明其后续学习与努力方向。
四、结语
初中阶段是学生精神世界极大丰富,价值观念养成的关键时期。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古诗词知识讲解是必要的,但是不能代表人才培养的全部。内容教学不能局限于知识的记忆与理解,更应该重视古诗词中的人文情怀与价值观念,在教学中通过这些内容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润泽学生灵魂,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因此义务教育改革与创新不能局限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而是应该扩展至人文精神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尤其是在语文核心素养引导下,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需要侧重学生语文素养,强调人文精神,最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红炜.试论初中语文的古诗词教学[J].学周刊,2017(18).
[2]金小平.初中语文古诗文教材中人文精神的挖掘和培养[J].文教资料,2019(2).
[3]王兴茂.初中语文古诗教学分析[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4(2).
[4]袁丹.浅析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诗词古韵[J].课程教育研究,2018(39).
赵斌.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研究[J].学周刊,2020(29):57-58.
分享: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加速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到来,也对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此时代背景下,语文教师要积极转变教育理念,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自身信息素养,以适应未来教育发展的需要。
2023-11-16新课程下,写作是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具体体现,学生唯有掌握写作技巧,才能够更好地观察生活、认识世界、体会认识,写出自己的所见所想。然而,当前学生的写作技巧普遍不高,很多学生采取平淡无奇的叙述手法写作文,内容空洞,不能够凸显出写作的主题,降低了学生的写作热情,不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2023-11-16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语文教育也在不断更新和改革。作为语文教育的核心,文学教育在初中阶段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文学作品不仅是艺术创作,也是对社会生活和人性的反映和批判。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人文关怀、审美水平和情感表达能力,让学生在欣赏和创作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2023-11-14教材是课程的中心,是具有教育、文化、政治等多维属性的复合体。它一方面具有联系课程标准、教育者和学习者的中介作用,另一方面具备由教师、考试制度强化的权威性,“是社会各种执政、经济和文化作用的结果"。教材对教育活动会产生深远、重要的影响,这些影响会超出知识的层面,并通过教材话语的组织与呈现逐步渗透、缓释成效。
2023-11-09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媒介技术不断成熟进步,给学生的语言学习方式特别是阅读与交流学习带来了重大变化。语文阅读不再局限于纸质媒介,交流表达方式也更为丰富。为适应时代发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设置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在此之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实践引起相关学者及一线教师的广泛关注。
2023-11-09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要求教师要主动改变课堂教学方式,由“唯知识”向“提能力”“重素养”转变。这也是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面对当今百年未有之变局,教师要致力于培养学生在独特复杂语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质、精神面貌和行为方式。
2023-11-08写作占据着语文的半壁江山,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体现。在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尝试,但是仍存在较为明显的问题,导致学生写作兴趣不高,制约了写作能力的发展。基于此,教师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应用微写作,借助微写作的灵活性、交际性、及时性等特点,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突出语文学科的魅力,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2023-08-14随着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家长越来越重视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在小学教育中,阅读的积累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拓展课外阅读训练,不仅能够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水平,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甚至是提升语文综合素养。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科学合理地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来达到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目标是十分重要的。本文主要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拓展阅读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小学语文拓展阅读的对策,以供参考。
2023-08-13新课改要求语文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基于此,语文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单向输出”的教学模式,强化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而互动则是课堂上师生之间进行有效交流的重要方式。
2023-08-06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初中阶段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形成广泛的阅读兴趣,提倡少做题、扩大阅读面、阅读整本书。整本书阅读是新时期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落实整本书深度阅读教学不仅能促进学生积累语料和人文知识,也是其增进思维、认知能力,培养持之以恒的阅读习惯的主要途径。
2023-08-06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语文月刊
期刊人气:2930
主管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主办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出版地方:广东
专业分类:教育
国际刊号:1005-7781
国内刊号:44-1143/H
邮发代号:46-88
创刊时间:1982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影响因子:0.495
影响因子:0.471
影响因子:0.116
影响因子:1.248
影响因子:0.284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