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们留言
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在古诗文教学中融入家国情怀教育的策略

  2021-04-22    814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本文主要从在古诗文教学中融入家国情怀教育出发,结合教学现状提出几点建议。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以及瑰宝,随着近几年的发展,在初中语文教学当中的重要性以及地位越来越重要。古诗词当中蕴含的“家国情怀”是对初中学生开展德育教学的主要素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融入家国情怀教育,从而使学生养成爱国主义情感。

  • 关键词:
  • 初中教学
  • 古诗词教学
  • 家国情怀
  • 教学研究
  • 加入收藏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家国情怀是其中的基本内涵,它是主体对共同体的一种认同。家国情怀不仅可以有效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提高民族的自信心,同时,对强大国家与幸福家庭的创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古诗词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唐诗宋词,是我国诗词文化的高峰。流传至今,数不胜数的诗词文化寄托了有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人文情怀以及风俗习惯,并且对后代来说也是极为宝贵的财富。所以说,初中古诗词课堂是一个系统学习的课堂环境,是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有效桥梁,初中也是学生的身心走向成熟的发展阶段。


一、古诗词在家国情怀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古诗词是在我国唐宋时期开始盛行,主要以唐诗、宋词、元曲著称,在传统文化家国情怀教育素材当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由此可见,家国情怀与古诗词是不可分割的,家国情怀蕴含了诗词的精华,同时古诗词优秀的内容是家国情怀的升华。我国唐宋八大家、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盛名犹在;“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等名句仍在耳畔回旋,由此可见,经典的力量是无穷。

古诗词在家国情怀教育素材当中占据了半壁江山,从初中时期对传统文化的选择范围来看,其中学习的重点以及关注的主要内容都是古诗词。古诗词在家国情怀当中占据了主要地位,在当今的时代发展当中,对古诗词的定义是我国独有的一类文体,其中格式化和韵味极其丰富。比如,古诗中分为律诗和绝句等,但是古诗词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一定的难度,诗词当中包括了许许多多的内容,《诗经》《论语》《三字经》都属于诗词的范围,不仅如此,诗词还具有语言短小精湛、内容深远的特点。虽然篇幅短小,但是却蕴含着很大的道理,从而使得教师以及学生不断地挖掘与探究,进一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同时,古诗词也是家国情怀教育素材当中的优秀代表,对学生的学习以及生活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从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初中古诗词面临的最大问题首先就是教学常常会被教师束缚在考试的范围内。对于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大部分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只会讲解重点的字句,不仅如此,还有教师会告诉学生这篇古诗词考试会考什么,什么需要看,什么不需要看。这样一来,就会导致学生只知道机械地学习,从而会让学生觉得学习古诗词就是为了应付考试,导致学生对学习古诗词毫无参与感,同时也会磨灭学生对古诗词的好奇心理。也正是因为上述原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作者的生活时代以及生活背景毫不知晓,对整个文章断章取义。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失去兴趣,并且与传统文化相隔越来越远。

第二,教师不注重朗诵教学。朗诵在语文教学当中非常重要,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多媒体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传统教学方式已经被取代。例如,运用多媒体教学,学生可以跟着多媒体的画面进行朗诵和学习,但是这样的朗诵方式不利于学生对古诗词含义的理解,通常都是一遍而过,走马观花。所以,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并没有充分重视朗读,这样一来,就会导致学生不能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同时也不会被传统文化感染和熏陶,导致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缓慢。由此可见,朗读技巧的缺失是语文古诗词教学当中一个主要的问题。

第三,教师过于依赖教学资料。古代诗人在创作古诗词的过程中,并不单单地是写一篇文章,其中蕴含了作者的真实情感。同时,对于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学生应该有自己的见解。但有的教师会在教学中过于依赖教学参考书,并将文本当中的内容通过过于枯燥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这样的方式导致学生并不能深刻地理解古诗词的内涵,从而还会失去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


二、在古诗文教学中融入家国情怀教育的策略


(一)开展丰富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家国意识

上课时,教师可以利用课堂剩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传统文化的知识竞赛,教师将学生接触过或者没接触过的古诗词收集起来,组织学生开展古诗词接龙、古诗词听写大会等相关内容的知识竞赛,引导学生以小组或者个人的形式参赛,并制订相关的奖励机制,从而使学生在竞赛的过程中加深对古诗词传统文化的记忆,让学生不再觉得古诗词那么陌生。

比如,在学习《过零丁洋》古诗词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呈现生动的画面,学生能够深深地被画面所吸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古诗词学习活动的参与程度。接下来,组织学生朗读古诗词,逐句逐字地分析古诗词叙述的内容,给学生留出思考时间,反复推敲与揣摩古诗词内涵与主旨,加深学生对诗词内容的掌握与分析,进一步带领学生探索诗词中蕴含的情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对作者的民族气节进行赞扬,传递舍生取义的生死观,激发初中生的家国意识。

(二)通过古诗词的创作背景,融入家国情怀

古诗词不仅是我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也是文人墨客创作的文学作品,因此,其中肯定蕴含着作者的时代背景,时代背景就是作者当时所处在的社会环境以及生活环境,之所以可以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首先要归功于作者的生活环境以及生活经历。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充分了解诗词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的生活背景,就很难理解古诗词当中所表达的深意。对于这样的情况,语文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当对古诗词的写作背景进行阐述和讲解。通过讲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可以增加古诗词的趣味性,进一步促进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从而更好地融入家国情怀教育。

例如,在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教师可以先通过多媒体的运用向学生讲解有关杜甫的时代背景以及生活背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再通过“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两句话引导学生体会杜甫伤心以及期盼。如果没有背景的诠释,那么学生就很难理解这篇文章,同时也很难理解杜甫当时为什么要写下这样的诗,由此可见,在古诗词的学习当中背景十分的重要,同时也是融入传统文化的必经之路。

(三)鉴赏作品,充分感受家国情怀

在语文古诗词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抓住文章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当中分析作者写作的喜好,并且诗句当中蕴含的传统文化以及人文精神都值得学习,要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传统文化古诗词的美。比如,《出塞》古诗词的鉴赏与分析,在课堂上教师重点组织学生分析“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即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带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这两句诗词的写作手法,鼓励学生把探索的内容总结,介绍给其他小组的学生。对积极发言的学生进行肯定与鼓励,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学生在头脑中想象着壮丽画面,感受着诗句带给自己的力量,强化学生对诗词内涵的挖掘,全方位感受诗词传递的家国情怀,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挖掘诗词内容,感悟家国情怀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相关的古诗词情景创建朗诵比赛的活动,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查询了解相关的注释,通过丰富多样的游戏形式促进学生对古诗词的进一步了解。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主查询资料,对于难懂的字进行注释,再通过小组的方式进行朗诵比赛,对于表现最好的一组进行奖励,并由该组的学生分享读后感。通过朗诵的方式感受作者的人文情怀,再由每组派出一名代表进行发言,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学生以此为基础挖掘诗词的韵味,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深刻明白应当立志高远,胸怀大志,为国争光。

综上所述,家国情怀的传承并不是哪一类人的责任,而是所有中华儿女共同的职责所在。学校身为文化教育的摇篮,应当承担起传承家国情怀的重任。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同时也是几千年文化的积累,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的责任。语文学习当中的古诗词作为与家国情怀所连接的重要载体,语文教师应当将家国情怀教育融入到古诗词教学当中,通过多样化的方式来弥补当前教学当中对家国情怀教育的缺失。不仅如此,有效地将家国情怀融入到古诗词当中,师生以及学校都应当作出进一步的努力,相互配合、相互支持,这样才可以使当代的学生更好地继承传统文化,使得学生树立更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邢荣.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视角下的古诗文教学[J].文学教育(上),2020(10):90—91.

[2]刘春水.基于核心素养的高职语文传统文化教育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12):30—31.

[3]蔡雯清,林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贯通语文阅读教学研究[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4):87—91.

[4]刘紫春,汪红亮.家国情怀的传承与重构[J].江西社会科学,2015(7):41—46.

[5]徐国亮,刘松.三层四维:家国情怀的文化结构探析[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6):125—133.


张锋.在古诗文教学中融入家国情怀教育的策略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06):129-130.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小学语文

期刊名称:小学语文

期刊人气:1170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教育

国际刊号:1673-7687

国内刊号:11-5561/G4

邮发代号:82-992

创刊时间:2007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7-9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推荐关键词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