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主要从在古诗文教学中融入家国情怀教育出发,结合教学现状提出几点建议。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以及瑰宝,随着近几年的发展,在初中语文教学当中的重要性以及地位越来越重要。古诗词当中蕴含的“家国情怀”是对初中学生开展德育教学的主要素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融入家国情怀教育,从而使学生养成爱国主义情感。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家国情怀是其中的基本内涵,它是主体对共同体的一种认同。家国情怀不仅可以有效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提高民族的自信心,同时,对强大国家与幸福家庭的创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古诗词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唐诗宋词,是我国诗词文化的高峰。流传至今,数不胜数的诗词文化寄托了有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人文情怀以及风俗习惯,并且对后代来说也是极为宝贵的财富。所以说,初中古诗词课堂是一个系统学习的课堂环境,是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有效桥梁,初中也是学生的身心走向成熟的发展阶段。
一、古诗词在家国情怀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古诗词是在我国唐宋时期开始盛行,主要以唐诗、宋词、元曲著称,在传统文化家国情怀教育素材当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由此可见,家国情怀与古诗词是不可分割的,家国情怀蕴含了诗词的精华,同时古诗词优秀的内容是家国情怀的升华。我国唐宋八大家、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盛名犹在;“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等名句仍在耳畔回旋,由此可见,经典的力量是无穷。
古诗词在家国情怀教育素材当中占据了半壁江山,从初中时期对传统文化的选择范围来看,其中学习的重点以及关注的主要内容都是古诗词。古诗词在家国情怀当中占据了主要地位,在当今的时代发展当中,对古诗词的定义是我国独有的一类文体,其中格式化和韵味极其丰富。比如,古诗中分为律诗和绝句等,但是古诗词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一定的难度,诗词当中包括了许许多多的内容,《诗经》《论语》《三字经》都属于诗词的范围,不仅如此,诗词还具有语言短小精湛、内容深远的特点。虽然篇幅短小,但是却蕴含着很大的道理,从而使得教师以及学生不断地挖掘与探究,进一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同时,古诗词也是家国情怀教育素材当中的优秀代表,对学生的学习以及生活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从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初中古诗词面临的最大问题首先就是教学常常会被教师束缚在考试的范围内。对于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大部分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只会讲解重点的字句,不仅如此,还有教师会告诉学生这篇古诗词考试会考什么,什么需要看,什么不需要看。这样一来,就会导致学生只知道机械地学习,从而会让学生觉得学习古诗词就是为了应付考试,导致学生对学习古诗词毫无参与感,同时也会磨灭学生对古诗词的好奇心理。也正是因为上述原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作者的生活时代以及生活背景毫不知晓,对整个文章断章取义。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失去兴趣,并且与传统文化相隔越来越远。
第二,教师不注重朗诵教学。朗诵在语文教学当中非常重要,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多媒体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传统教学方式已经被取代。例如,运用多媒体教学,学生可以跟着多媒体的画面进行朗诵和学习,但是这样的朗诵方式不利于学生对古诗词含义的理解,通常都是一遍而过,走马观花。所以,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并没有充分重视朗读,这样一来,就会导致学生不能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同时也不会被传统文化感染和熏陶,导致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缓慢。由此可见,朗读技巧的缺失是语文古诗词教学当中一个主要的问题。
第三,教师过于依赖教学资料。古代诗人在创作古诗词的过程中,并不单单地是写一篇文章,其中蕴含了作者的真实情感。同时,对于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学生应该有自己的见解。但有的教师会在教学中过于依赖教学参考书,并将文本当中的内容通过过于枯燥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这样的方式导致学生并不能深刻地理解古诗词的内涵,从而还会失去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
二、在古诗文教学中融入家国情怀教育的策略
(一)开展丰富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家国意识
上课时,教师可以利用课堂剩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传统文化的知识竞赛,教师将学生接触过或者没接触过的古诗词收集起来,组织学生开展古诗词接龙、古诗词听写大会等相关内容的知识竞赛,引导学生以小组或者个人的形式参赛,并制订相关的奖励机制,从而使学生在竞赛的过程中加深对古诗词传统文化的记忆,让学生不再觉得古诗词那么陌生。
比如,在学习《过零丁洋》古诗词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呈现生动的画面,学生能够深深地被画面所吸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古诗词学习活动的参与程度。接下来,组织学生朗读古诗词,逐句逐字地分析古诗词叙述的内容,给学生留出思考时间,反复推敲与揣摩古诗词内涵与主旨,加深学生对诗词内容的掌握与分析,进一步带领学生探索诗词中蕴含的情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对作者的民族气节进行赞扬,传递舍生取义的生死观,激发初中生的家国意识。
(二)通过古诗词的创作背景,融入家国情怀
古诗词不仅是我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也是文人墨客创作的文学作品,因此,其中肯定蕴含着作者的时代背景,时代背景就是作者当时所处在的社会环境以及生活环境,之所以可以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首先要归功于作者的生活环境以及生活经历。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充分了解诗词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的生活背景,就很难理解古诗词当中所表达的深意。对于这样的情况,语文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当对古诗词的写作背景进行阐述和讲解。通过讲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可以增加古诗词的趣味性,进一步促进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从而更好地融入家国情怀教育。
例如,在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教师可以先通过多媒体的运用向学生讲解有关杜甫的时代背景以及生活背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再通过“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两句话引导学生体会杜甫伤心以及期盼。如果没有背景的诠释,那么学生就很难理解这篇文章,同时也很难理解杜甫当时为什么要写下这样的诗,由此可见,在古诗词的学习当中背景十分的重要,同时也是融入传统文化的必经之路。
(三)鉴赏作品,充分感受家国情怀
在语文古诗词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抓住文章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当中分析作者写作的喜好,并且诗句当中蕴含的传统文化以及人文精神都值得学习,要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传统文化古诗词的美。比如,《出塞》古诗词的鉴赏与分析,在课堂上教师重点组织学生分析“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即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带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这两句诗词的写作手法,鼓励学生把探索的内容总结,介绍给其他小组的学生。对积极发言的学生进行肯定与鼓励,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学生在头脑中想象着壮丽画面,感受着诗句带给自己的力量,强化学生对诗词内涵的挖掘,全方位感受诗词传递的家国情怀,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挖掘诗词内容,感悟家国情怀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相关的古诗词情景创建朗诵比赛的活动,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查询了解相关的注释,通过丰富多样的游戏形式促进学生对古诗词的进一步了解。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主查询资料,对于难懂的字进行注释,再通过小组的方式进行朗诵比赛,对于表现最好的一组进行奖励,并由该组的学生分享读后感。通过朗诵的方式感受作者的人文情怀,再由每组派出一名代表进行发言,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学生以此为基础挖掘诗词的韵味,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深刻明白应当立志高远,胸怀大志,为国争光。
综上所述,家国情怀的传承并不是哪一类人的责任,而是所有中华儿女共同的职责所在。学校身为文化教育的摇篮,应当承担起传承家国情怀的重任。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同时也是几千年文化的积累,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的责任。语文学习当中的古诗词作为与家国情怀所连接的重要载体,语文教师应当将家国情怀教育融入到古诗词教学当中,通过多样化的方式来弥补当前教学当中对家国情怀教育的缺失。不仅如此,有效地将家国情怀融入到古诗词当中,师生以及学校都应当作出进一步的努力,相互配合、相互支持,这样才可以使当代的学生更好地继承传统文化,使得学生树立更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邢荣.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视角下的古诗文教学[J].文学教育(上),2020(10):90—91.
[2]刘春水.基于核心素养的高职语文传统文化教育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12):30—31.
[3]蔡雯清,林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贯通语文阅读教学研究[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4):87—91.
[4]刘紫春,汪红亮.家国情怀的传承与重构[J].江西社会科学,2015(7):41—46.
[5]徐国亮,刘松.三层四维:家国情怀的文化结构探析[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6):125—133.
张锋.在古诗文教学中融入家国情怀教育的策略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06):129-130.
分享: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加速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到来,也对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此时代背景下,语文教师要积极转变教育理念,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自身信息素养,以适应未来教育发展的需要。
2023-11-16新课程下,写作是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具体体现,学生唯有掌握写作技巧,才能够更好地观察生活、认识世界、体会认识,写出自己的所见所想。然而,当前学生的写作技巧普遍不高,很多学生采取平淡无奇的叙述手法写作文,内容空洞,不能够凸显出写作的主题,降低了学生的写作热情,不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2023-11-16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语文教育也在不断更新和改革。作为语文教育的核心,文学教育在初中阶段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文学作品不仅是艺术创作,也是对社会生活和人性的反映和批判。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人文关怀、审美水平和情感表达能力,让学生在欣赏和创作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2023-11-14教材是课程的中心,是具有教育、文化、政治等多维属性的复合体。它一方面具有联系课程标准、教育者和学习者的中介作用,另一方面具备由教师、考试制度强化的权威性,“是社会各种执政、经济和文化作用的结果"。教材对教育活动会产生深远、重要的影响,这些影响会超出知识的层面,并通过教材话语的组织与呈现逐步渗透、缓释成效。
2023-11-09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媒介技术不断成熟进步,给学生的语言学习方式特别是阅读与交流学习带来了重大变化。语文阅读不再局限于纸质媒介,交流表达方式也更为丰富。为适应时代发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设置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在此之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实践引起相关学者及一线教师的广泛关注。
2023-11-09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要求教师要主动改变课堂教学方式,由“唯知识”向“提能力”“重素养”转变。这也是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面对当今百年未有之变局,教师要致力于培养学生在独特复杂语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质、精神面貌和行为方式。
2023-11-08写作占据着语文的半壁江山,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体现。在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尝试,但是仍存在较为明显的问题,导致学生写作兴趣不高,制约了写作能力的发展。基于此,教师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应用微写作,借助微写作的灵活性、交际性、及时性等特点,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突出语文学科的魅力,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2023-08-14随着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家长越来越重视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在小学教育中,阅读的积累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拓展课外阅读训练,不仅能够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水平,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甚至是提升语文综合素养。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科学合理地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来达到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目标是十分重要的。本文主要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拓展阅读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小学语文拓展阅读的对策,以供参考。
2023-08-13新课改要求语文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基于此,语文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单向输出”的教学模式,强化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而互动则是课堂上师生之间进行有效交流的重要方式。
2023-08-06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初中阶段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形成广泛的阅读兴趣,提倡少做题、扩大阅读面、阅读整本书。整本书阅读是新时期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落实整本书深度阅读教学不仅能促进学生积累语料和人文知识,也是其增进思维、认知能力,培养持之以恒的阅读习惯的主要途径。
2023-08-06人气:6430
人气:5221
人气:4104
人气:3635
人气:3150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小学语文
期刊人气:1170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教育
国际刊号:1673-7687
国内刊号:11-5561/G4
邮发代号:82-992
创刊时间:2007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7-9个月
影响因子:0.122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