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引入文本细读,能使学生深入挖掘诗词的内涵与意义,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基于此,本文针对文本细读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结合实践探究策略,给出建议,以供参考,即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感知古诗词内容;引导学生多角度研读,理解古诗词细节;引导学生个性拼读,体会古诗词意境。
古诗词教学是初中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通过诵读、欣赏古诗词能够提升传统文化素养。但是,目前部分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存在一定问题,例如粗略解读语言,没有深入细节;对意境的体会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度等等。因此,针对此类问题,教育工作者有必要深入研究文本细读的相关理论,引入文本细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结合古诗词教学实践设计应用策略。
一、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感知古诗词内容
文本细读的主体是学生,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品读诗词内容,为进一步的细读做好准备。
例如在学习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时,首先,教师向学生提问:对于李白,你了解多少?你学过他的哪些诗歌?学生纷纷回答《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等。教师在此基础以“情境图”导入,引导学生说一说李白的生平简介,让学生在复习知识的过程中对李白的诗词风格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教师再用课件引出本节课的诗词,并要求学生自主诵读、初步感知。教师继续提问,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诗词的内容以及情感基调。请细读题目,说一说“左迁”“龙标”是什么意思?学生借助教辅材料理解了“左迁”就是降职,“龙标”是王昌龄要去的地方,那里荒蛮、偏远,交通不便。从这一题目中你能体会作者怎样的情感呢?学生讨论后回答:通过这样的解读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面对好友被贬离去,李白的心情一定是充满了不舍和惆怅。这样的细读让学生理解作者写诗的意图,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注解解读诗词内容,理解作者表达送别之情的方式。
这样的教学设计融合了学生的自主阅读和教师的启发点拨,而诗词的基本内涵和情感基调也在师生互动中得以逐渐呈现,从而提高了文本细读效果。
二、引导学生多角度研读,理解古诗词细节
学生在初步感知古诗词的内容后,教师要引导其过渡到文本细读的第二个阶段,即研读。研读就是要找准切入点,一步一步地细致分析诗词中的每一个要素,体会语言、把握表达技巧、分析文本结构等等,以便于从细节和整体两个方面理解文本。
(一)研读语言
语言是构成古诗词的基本要素,细读古诗词必须要对语言内涵进行挖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学生抓住关键词,仔细分析咀嚼,同时将语言放置在整个诗词意境中去理解,提高学生的细读效果。
例如在王湾的《次北固山下》的教学设计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依据教材注解和教辅资料,解读诗词含义。为了让学生的解读更加细致深入,教师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进行提示点拨。如“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勾勒了风急浪高的情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情景,教师则抓住“潮平”“阔”“风正”“悬”等词语进行提问,要求学生细读。通过课堂交流,学生逐渐理解了“阔”是“潮平”的结果,“风正一帆悬”能够展现江风迅疾。当时正是春潮涌涨的时节,江面几乎与岸边持平了,船上的人视野自然也就开拓了。“悬”是端端正正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因为“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就是包含了“顺”与“和”的内容。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继续细读“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日”与“春”的象征含义,“生”和“入”的拟人化使用效果,促使学生理解作者在这些词语中注入的意志和情思。
这样的细读让学生从诗词中的重点词语入手,与作者进行对话,理解作者在遣词造句中的用心;同时教师也引导学生将重点词语呈现出的意境与整首诗词的意境进行融合,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研读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作者构建文本的方法,也是读者解读文本的关键要素。在我国古典诗词中诗人运用的技巧有很多,例如比喻、夸张、用典、反讽等修辞手法,开篇点题、卒章显志、先抑后扬等表现方式,渲染烘托、衬托、比兴、象征、正面与侧面描写、动静结合等表现手法。如果学生不能掌握理解这些技巧,那么就很难理解诗词语言中的弦外之音。因此,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细读诗词中的表达技巧,实现对诗词内涵和情感的正确解读。
例如在学习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时,首先,教师从前两句诗词入手,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理解作者用文字营造出的离愁,感知作者离京时的眷恋、怅惘、失落、孤独的种种情怀,以及当时夕阳西沉、暮色苍茫的气氛,从而明白作者所采用的渲染烘托的表现手法。接下来,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品读后两句诗词,并重点理解“落红”“春泥”的含义。作者展开了联想,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移情于物,借“落花”自喻,表现了自己超凡脱俗的宽广胸怀。由此,通过对表达技巧的细读,学生能够从诗人字面语言不断深入,感知其托物言志的情怀。再如王安石的《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中的“千寻塔”显然是运用了夸张来表现山峰的高耸入云,学生通过细读可以很好地理解。但是,“闻说鸡鸣见日升”这一句却运用了典故,如果教师不加以提醒,学生则很难理解其真实的含义。这一句中的“鸡鸣”出自《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诗人用“闻说鸡鸣见日升”来验证典故的同时,也表达了山峰之高、目极万里的气势。学生通过典故来理解诗词的含义,提高了对诗词的理解效果。
(三)研读结构
结构是作者构建诗词逻辑的体现。在我国古典诗词中,起承转合是最常见的。诗人通过合理设计结构能够将情与景融合,并层层递进、传情达意。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细读结构,通过理解结构来理解诗词情感。例如在学习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教师引导学生细读诗词中呈现出来的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其中首联用“具”和“邀”说明此主人早做准备,邀请客人,点明故友的热情和两人之间真挚的情感;颔联是作者前往故友家的一路所见,绿树行行,屋舍俨俨,农田齐齐,一派清新愉悦;颈联描写故友和作者饮酒欢宴的情景,两人对话家常,自然又有情趣;尾联表明两人意犹未尽,相约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次饮酒赏菊。这首诗词结构严谨、内容和情感层层递进,吸引读者与作者一同体会乡村的自然和闲适。在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板书展示诗词的结构,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能够对照结构进行分析,理解作者叙事抒情的方法和技巧,从而提高诗词理解的深度。
三、引导学生个性品读,体会古诗词意境
文本细读不仅要读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还应该读出自己的个性体验。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在学生感知、研读的基础上要给予学生自主品读的机会,让学生融入诗歌情境,形成个性化理解。
第一,引导学生诵读,以体味诗词情感。诵读指发出声音的、有感情的朗读。诵读古诗词,能够让学生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品味意境,进而调动学生的一切感官参与到对诗词的感悟中,提高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把握。教师应为学生诵读留出空间,促使学生与诗人对话、与诗词对话,产生情感共鸣。例如曹操的《观沧海》是魏晋诗篇中的翘楚。这首诗歌是曹操出征乌桓时所作。当时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经过碣石山时,登山观海,触景生情,用苍凉悲壮的文字描写了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了其壮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天下的雄伟抱负。在细读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诵读,并为学生播放合适的背景音乐。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借助声音完成对古诗词的细读,并在音乐氛围中融入诗歌意境,与作者产生共鸣,并被作者的情感所激荡、所震撼。
第二,引导学生还原诗词内容,体会其中深意。作为现代的读者要想深入品读作者当时的心情,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就必须要将作品还原到当时的情境之中,与作者进行近距离的对话,这样才能体会诗词的深意。例如在学习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时,如果没有对李龟年的身份以及诗词创作的背景有所了解,就无法体会诗人内心所迸发出的对世事变迁的万千感慨。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细读诗词时,需要利用课件展示李龟年的身份以及诗词创作的背景:李龟年是开元时期“特承顾遇”的著名歌唱家。杜甫初逢李龟年,是在意气风发的少年时期,正值“开元盛世”。杜甫因才华显著而受到岐王李范和秘书监崔涤的赏识,得以在他们的府邸欣赏李龟年的歌唱。当时的李龟年在杜甫的眼中就是“开元盛世”的象征,同时也与自己正值意气风发的青少年密切相连。但是,几十年后他们又在江南重逢。这时遭受了八年安史之乱的唐朝业已从繁荣昌盛转入衰落,他们二人的晚景也十分凄凉。通过这一段的背景展示,学生再次品读诗词,就能够准确地把握杜甫对于时代沧桑,社会变迁的感慨,也能够从精炼的文字中感受作者的功力。再如,在指导学生品读李煜的《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这首词时,教师引导学生自行查阅资料,还原创作背景。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了李煜的身份以及诗词创作的背景,即作为南唐后主的李煜,在与大宋的交战中成为阶下囚,而这首诗正是创作于这一时期。可以想象从一国君主沦为阶下囚这样巨大的身份落差,必然会给李煜带来极大的痛苦,因此,诗词中“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所表达的含义也就不难理解了。
第三,引导学生对比分析,理解诗人的用意。对古诗词进行多角度的对比,加深对古诗词丰富意蕴和内涵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在细读文本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诗词对比的机会,让学生在对比中细细品味原诗的意境,理解其中意蕴。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杜甫的《望岳》时,为了细致品读诗词意蕴,了解诗词创作背景,教师需要为学生展示了杜甫其他的两首《望岳》,其中分别描写了在登上华山和衡山时的感悟。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通过对比品读发现,这三首《望岳》的旨趣、风格迥然不同,但也恰好代表了杜甫在青年、中年、暮年三个时期的心态。其中咏泰山的《望岳》表现的是一种积极用世的思想,代表了杜甫青年时期光芒四射,积极进取的人生,因而全诗形成了遒劲峻洁、气魄雄放的风格;咏华山一首流露作者宦途失意,报国无门之情,代表了杜甫中年时期失徨,静极思动的人生,此诗因而显得委婉曲折,沉郁顿挫;咏衡山的《望岳》则有所讽喻,代表了杜甫晚年时期内敛安命,与人为善的人生。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可以对杜甫的一生形成概括性了解,同时也对他沉郁顿挫诗风的形成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第四,引导学生发散想象,补充诗词的留白。我国古诗词创作讲究“言有尽而意无穷”,诗词中往往留有大量的艺术空白。这样的留白经过读者的联想与想象就会构成丰富的意境,从而让读者与作者在意境中实现情感共鸣。因此,教师可以从补充留白的角度引导学生细读,从而品味诗词意境,感受诗词魅力。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仅仅五句,就勾勒出了一幅天涯游子漂泊无依的画面,而之所以能够达到这个效果,就是因为作者在语言、情景上做出的留白。基于此,教师引导学生对留白进行补充,用自己的语言对“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意象进行描绘,感知作者所构建的环境,以及环境的萧瑟表现出人内心的凄凉。这样的教学引导能够让学生理解留白这种创作手法,也能够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补充,让画面更加具体、真实,进而体会画面的意境,品味作者的无限情怀。
总之,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引入文本细读这一方法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教学指导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由浅入深的阅读,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方法来细化文本,细读文本,从而达到了教学目标,也提高了阅读效果。
参考文献:
[1]马玉兰浅析文本细读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J]知识文库2022(10):145-147.
[2]胡宝香文本细读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学苑教育,202 1(31):35-36.
[3]岳会丽文本细读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1(45)-.62-63.
[4]罗敬明.文本细读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J]家长,2021(16):101-102.
[5]黄海燕文本细读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 .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1(3):105- 106.
文章来源:汪声婷.文本细读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分析[J].华夏教师,2023,(15):67-69.
分享: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加速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到来,也对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此时代背景下,语文教师要积极转变教育理念,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自身信息素养,以适应未来教育发展的需要。
2023-11-16新课程下,写作是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具体体现,学生唯有掌握写作技巧,才能够更好地观察生活、认识世界、体会认识,写出自己的所见所想。然而,当前学生的写作技巧普遍不高,很多学生采取平淡无奇的叙述手法写作文,内容空洞,不能够凸显出写作的主题,降低了学生的写作热情,不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2023-11-16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语文教育也在不断更新和改革。作为语文教育的核心,文学教育在初中阶段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文学作品不仅是艺术创作,也是对社会生活和人性的反映和批判。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人文关怀、审美水平和情感表达能力,让学生在欣赏和创作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2023-11-14教材是课程的中心,是具有教育、文化、政治等多维属性的复合体。它一方面具有联系课程标准、教育者和学习者的中介作用,另一方面具备由教师、考试制度强化的权威性,“是社会各种执政、经济和文化作用的结果"。教材对教育活动会产生深远、重要的影响,这些影响会超出知识的层面,并通过教材话语的组织与呈现逐步渗透、缓释成效。
2023-11-09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媒介技术不断成熟进步,给学生的语言学习方式特别是阅读与交流学习带来了重大变化。语文阅读不再局限于纸质媒介,交流表达方式也更为丰富。为适应时代发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设置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在此之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实践引起相关学者及一线教师的广泛关注。
2023-11-09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要求教师要主动改变课堂教学方式,由“唯知识”向“提能力”“重素养”转变。这也是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面对当今百年未有之变局,教师要致力于培养学生在独特复杂语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质、精神面貌和行为方式。
2023-11-08写作占据着语文的半壁江山,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体现。在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尝试,但是仍存在较为明显的问题,导致学生写作兴趣不高,制约了写作能力的发展。基于此,教师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应用微写作,借助微写作的灵活性、交际性、及时性等特点,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突出语文学科的魅力,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2023-08-14随着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家长越来越重视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在小学教育中,阅读的积累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拓展课外阅读训练,不仅能够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水平,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甚至是提升语文综合素养。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科学合理地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来达到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目标是十分重要的。本文主要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拓展阅读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小学语文拓展阅读的对策,以供参考。
2023-08-13新课改要求语文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基于此,语文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单向输出”的教学模式,强化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而互动则是课堂上师生之间进行有效交流的重要方式。
2023-08-06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初中阶段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形成广泛的阅读兴趣,提倡少做题、扩大阅读面、阅读整本书。整本书阅读是新时期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落实整本书深度阅读教学不仅能促进学生积累语料和人文知识,也是其增进思维、认知能力,培养持之以恒的阅读习惯的主要途径。
2023-08-06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学苑教育
期刊人气:2657
主管单位:学苑新报社
主办单位:学苑新报社
出版地方:河北
专业分类:教育
国际刊号:1674-179X
国内刊号:13-1386/G4
邮发代号:18-340
创刊时间:2008年
发行周期:半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影响因子:0.122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