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培育优质的研究生人才能够加速医药产业的发展,但是随着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不断扩招,在培养过程中相继发现药学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方案与学术型硕士趋同、学生实践创新意识缺乏、导师对企业生产缺乏了解及校企合作制度不够完善等问题。为解决以上问题,促进医药事业的长足发展,该文提出建立以OBE先进教育理念为支撑的校企育人制度,建设与优化协同创新资源共享平台,构建基于“协同理论”为支撑的导师协同指导制度,希望能从以上三个方面着手不断完善药学专硕培养体系。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是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共同制定并于2020年9月颁布。该方案明确指出,到2025年,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将扩大至硕士研究生招生总量的2/3左右。这一方案的提出意味着将从国家战略、关键领域和社会需求3个方面来进行考量,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推动中国经济步入高质量增长阶段的重要环节。
药学硕士专业学位是为了培养出适应新时代医药领域需求的杰出人才,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并能运用创新思维来从事本职工作进而促进医药领域的长足发展。药学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高水平、应用型的专业人才,使其能够在药物技术转化、生产、流通、使用和监管等应用领域具备突出的专业能力。随着国家对医药领域未来发展的清晰规划,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始不断扩招。然而,在培养的过程中专硕的培养方案几乎与学硕一致,没有太大区别,在当今以创新作为第一发展动力的时代里,学校在培养的过程中也并没有过于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由于校内导师具有丰富的学术培养经验而缺乏实践经验,因而造成了没有很好地落实将实践与学术相结合,以及校企合作不够完善的问题相继被爆出,因此如何培养具有特色的药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已成为高等药学教育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
一、现有药学专业硕士培养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方案与学术型硕士趋同
药学学术培养和专硕培养之间存在着本质性的差异,学硕主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而专硕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学硕与专硕的学位考核标准考察也是大不相同的,学硕注重理论性、系统性,强调理论分析和逻辑推理考察实践创新,而专硕则强调能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学硕的课程设置应是学科式体系,以学科知识体系为设置基础,而专硕则是以模块式体系,以职业能力体系为设置基础[1]。因此,药学专业型研究生应全面掌握药学及相关交叉学科的专业知识,同时具备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他们应能够及时地分析本学科领域中需要紧迫解决的实际问题,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并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此外,他们还应具备足够的能力胜任实际工作岗位。
因此,在重视专硕研究生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更应注重将理论与医药企业的实际研发、生产的各环节联系起来,将理论与实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获得实际的成果或产出。然而,有的高校对药学专硕的培养并未严格贯彻上级指示精神。当前,专业型硕士的课程设置与学术型硕士雷同程度较高,所学理论知识大多仅停留在理想化和理论层面,与实际情况有一定的脱轨[2]。此外,课程内容缺乏具体目标,仍以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导,更重视论文发表的质量与数量,而忽视了对应用型人才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二)学生实践创新意识缺乏
研究生教育是构建教育强国的关键,而教育质量则至为关键。在药学类专业中,当今社会迫切的需求是培养研究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因此,药学类研究生培养应该建立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体制。然而在当今的时代里,专业硕士毕业生基本上都是直接录取本科毕业生的,相对来说,考上专业硕士的学生普遍实践基础相对薄弱,动手能力不强,对实践源于创新原则缺乏理解;其次,部分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对培养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的意识不强;还有一些学生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是把考研作为改善生活环境或避免过早接触社会的一种方式,而不是专注于学习和科学研究[3]。以上原因均造成了学生缺乏实践中的创新意识,这就导致他们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改革创新的主动性不足,很难及时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但是在当前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药学行业注重源头创新,创新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培养创新意识,并且药学专业的学科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在当今药学快速发展的阶段,迫切需要既具备专业实践经验又具备创新意识的人才。药学专业培养的研究生毕业后主要流向制药企业和医药相关领域,这些部门都需要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4,5,6,7,8]。因而,如果能够有效建设与优化协同创新资源共享平台,实现药学专硕教育模式改革创新,就能够集中力量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三)导师对企业生产缺乏了解
目前,大部分高校招聘教师是博士或硕士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任教,这也就导致在学校实践教学的教师很少有医药企业或医药生产相关领域的工作经历,与当下医药领域的实际发展存在一定脱轨的问题。并且部分教师教学思维固定在学术型研究生的指导思维,具体表现在导师无法给予研究生实践训练上科学性的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对导师提出了更高的实践指导能力要求,但由于校内导师大多缺乏实践经验,其能力尚不能达到指导专业型硕士的要求[2]。
药学专业的研究生导师需要在指导专硕学生的学术以及实践方面具备丰富的实验室科研经验,并对企业的药物研发和实际生产有相关了解。否则,对于在医药企业实习的研究生来说,导师的监督和引导可能会出现“缺位”的情况。如果能够有效地将课程与企业实际培训相结合,将可以提升资源整合力和校企互动性,进而提高导师对企业的了解[9]。
(四)校企合作制度不够完善
有些高校为了给予药学专业硕士更好的培养,实行双导师制,这将高校与企业等用人单位合作牢牢结合在一起。这种模式是为了将药学专业硕士的实践培养落到实处,更好地锻炼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但实施的过程中校内老师与校外导师之间交流甚少,使得双方不能明确学生的培养目标。高校与企业之间存在不对等的付出,高校无法给企业带来切实的利益,从而无法拥有过多的有效合作。实际培养过程中,可能校外导师忙于工作无法提供较好的实践指导,从而造成学术指导与实践指导不平衡、实际的师生参与面较窄、合作成效不高等诸多问题不断出现。这就需要研究生导师与企业负责人的共同努力,同时也希望国家重视起来,出台相关的激励政策来引导企业承担起对社会发展的责任,促进校企在药学专硕联合培养上的良性互动。
二、完善药学专业硕士培养体系的有效举措
(一)建立以OBE先进教育理念为支撑的校企育人制度
成果导向型教学,也称为能力导向型教学(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是一种以成果为目标的教学方式,以开放性问题的解答能力作为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将学生置于核心地位,采用逆向思维方式进行课程设计与构建,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消化知识点和应用技能,在完成整个教学过程后不仅能够完成基础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还能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点创新开放性试题的解答[10,11]。
产教融合的实质是人才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的全方位融合。通过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是校企之间建立的一种资源共享、需求对接的合作活动及机制,通过构建利益共同体实现产教一体化。在当下的就业环境中,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很难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配。目前,校企合作造就的产教融合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战略,只有企业积极参与其中,学校、企业浑然一体、密切配合,才可以构建高效、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才能创新性地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只有以当今市场和社会需求为指标,校企合作才能发挥最大效益,培养综合能力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12,13,14]。
可以通过与大型国有企业和科研单位合作,联合搭建国家级以及省部级学科创新平台,联合申请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携手攻克医药企业在生产中所遇到的难题和突破在研发及生产上所遇到的技术瓶颈。高校教师可以作为企业科技专员进入企业和研究机构,了解企业科研现状,结合当下拓展与企业的相关业务和推广企业当前所需的专利成果,寻求更多的合作机会。双方就各自需求达成合作后,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始进行创新研发,实时向公司提供研发报告并接受实时监督,有效地实现校企联合培养药学研究生[9]。此外,企业与合作单位合作申请省级实习实训基地、省级科研项目等,从而确保企业从中获得实质性的好处和利益,同时也可有效地激发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积极性,加深校企之间的相互合作。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水平和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老师们应积极支持鼓励、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项目,积极展示自己的创新成果和科研能力。
(二)建设与优化协同创新资源共享平台
协同创新资源共享平台的搭建为不同学术领域的教师和研究生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和参考的机会,实现了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相互整合和渗透。通过这个平台,研究生可以在高水平的学术研究环境中进行培养,以此来拓宽他们的学术视野,激发创新潜能,提高知识结构水平,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个平台为研究生提供了多元智力支持[15],如图1所示,学校与企业、科研院所合作,搭建协同资源平台,让不同的研究生培养学科得以拥有不同的教学和培养环境,并且能够让专硕研究生在学习理论性知识的同时能够得到很好的实践机会。这是以进一步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为共同目标,充分发挥和优化多种资源和优势,虽然不同的研究生培养主体拥有不同的教学环境、培养资源和独特的优势,但可以共同努力,统筹安排,优化并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和优势,来实现药学专硕研究生培养成果的最大化。依托构建的共享平台,以协同、结果为导向理论为指导,从培养学科、培养要素、培养联系等方面着手,促进药学专硕培养模式改革机制的创新,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在教育资源平台上,采用基于OBE教育理念的方法,以学生能力和兴趣为出发点制定培养目标,使学生在选课、导师结合、企业培养选择等方面更合理,这为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资源共享平台的协同运作,加速推动药学类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改革,进而提高高层次创新型、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质量[16]。
图1创新资源共享平台
(三)构建基于“协同理论”为支撑的导师协同指导制度
在药学硕士培养与教育的过程中,第一责任人就是导师。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每个导师都有自身特定方向的项目,每个研究生都有围绕该项目而衍生出的特定课题,并通过该课题来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以及实践创新能力[10]。在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下,培养主体是多样化的项目开展的前提,一个学生会有多个导师在不同时段进行指导。为了最大程度地发挥导师分工协作的协同作用,可以将不同类型导师根据专业优势以及自身需要来进行合理组合,例如对基础理论方面比较熟悉的校园导师和擅长将理论转化为成果的企业导师,二者可以强强联手对专硕研究生的课题研究进行学术和实践指导,这可以加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效果。与此同时,要密切关注医药行业的最新科研成果与进展,充分利用各院所优秀的教学科研资源,将药学院与临床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等紧密结合,共同打造跨专业、跨院系的课程教学体系,构建高度融合的学科群,根据自身需求科学地选择其他学术组织开设的专业课程。
同时,强化实验室的育人功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科研、生活环境,提升育人能力,确保实验室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在从入学到毕业的学习全程,加强正确价值取向、学习能力、科研创新能力与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全方位综合素质的培养。积极发挥专业课教师的育人功能,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将课程思政元素、创新创业元素等落实到课程的质量标准中,将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
三、基于OBE协同理论的培养成效
利用学科人才和资源优势,注重以科研促进教学、产学研相结合、科研服务地方经济[17],依托药学为安徽省重点建设学科,安徽医科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研究生培养体系。目前,该所已经设立了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并创办了抗炎免疫药物教育部的重要实验室。此外,该所还与安徽安科生物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肥立方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合肥医工医药有限公司以及合肥合源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医药公司开展一系列科研合作,共同建立抗炎免疫药物安徽省协同创新中心。这些学术技术平台在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国内外学术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提供了重要的学术和技术支持。该所的药学硕士专业培养注重学术性与医药职业性的融合,在培养过程中重视以研究成果为导向,在药物研究、生产、检验等领域培养一批又一批具备高水平能力的药学人才。同时,安徽医科大学与校外导师合作,根据学生的研究目标定制个性化项目,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
2021—2023年,该所已经有42位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广受业界好评,就业率达到100%。其中,有44%的学生毕业后前往医药企业从事医药生产、研发、销售等工作;33%的毕业生选择到各医院药学部就业;10%的毕业生选择继续投身于科研中,选择攻读博士学位;13%的毕业生选择去科研单位就业。用人单位对这些毕业生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充分肯定了毕业生的工作能力,这也间接证明了培养模式改革的成功。
四、结束语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大力促进医药产业发展,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培育优质的研究生人才能够加速医药产业的发展,在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药学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不应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科研型和实用性人才的界定,而是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根据当代人民的需求及时做出相应调整,为我国医药产业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18,19]。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做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结合校企合作,并实行校内外的“双导师制”。校企协同和双导师制在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培养实用型、综合型及国际化高素质人才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尽管我国在药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水平上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仍需认识到,现有的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在具体实施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培养体系并不是十分完善,这需要进一步完善与优化相关制度与措施,需要逐个排查漏洞并及时完善体系中所存在的不足。
教学模式的革新、完善与优化并不是一蹴而就,也非一朝一夕,而是建立在基础,勇于探索,持续加强。本文提出了建立以OBE先进教育理念为支撑的校企育人制度,建设与优化协同创新资源共享平台,构建基于“协同理论”为支撑的导师协同指导制度。希望能够整合平台资源,不断完善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培养制度,建立适应新时代需求的药学专业硕士培养体系。通过培养模式的不断完善,积极调动老师与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为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全面的实践技能和特殊才能、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研究生打下基础,以期能培养出国家所需、社会所求的药学人才,为国家药学事业的长足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黄哲,兰毅鹏,徐凤翔.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提升路径研究[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22,39(7):843-848.
[2]赵平,赵力民,姚华刚,等.药学专硕双导师培养模式面临的挑战及其解决[J].药学教育,2021,37(3):5-8.
[3]梁子宁,滕建北,谢泽碧,等.浅谈中药类专业硕士创新能力培养现状[J].壮瑶药研究,2021(1):163-167,193.
[4]林小桦,高理文.药学类研究生就业工作现状的探析与完善建议[J].西北医学教育,2015,23(2):335-337.
[5]马鹏生,梁戈,吴欣圆,等.产教融合背景下药学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探讨[J].科技风,2023(34):46-48.
[7]李莉,苏子洋,林贵梅,等.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药学研究,2023,42(10):841-843,848.
[8]李晨阳,熊炜,李颖,等.创新创业型药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药学教育,2023,39(4):5-8.
[9]李孟,林伯先,王少卓,等.浅谈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协同创新培养[J].高教学刊,2018(5):11-13.
[10]鄢菁莹,邓雅琼,吴双双,等.基于OBE理念的药物分析课程思政设计与实践[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3,21(22):173-176.
[11]窦秀静,单安山,李洋,等.基于OBE+思政融合理念的“双一流”畜牧专硕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以东北农业大学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程为例[J].高教学刊,2023,9(36):25-28.
[12]马凡怡,陈卫哲,赵鹏.产教融合背景下药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路径探索[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3(11):49-51.
[13]王一男,杨冬芝.“产教融合、双轮驱动”下药学专业“三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23,37(6):715-719.
[14]高珣,秦昆明,曹蕾,等.基于校企合作的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J].化工时刊,2023,37(2):108-109.
[15]孙岩,陈燕,韩冰,等.协同创新视角下表面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J].中国冶金教育,2019(4):89-91.
[16]王朝霞,张迎春.科教融合背景下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培养模式研究———基于成果导向的协同理论[J].中国成人教育,2021(10):35-39.
[17]顾生玖,韦宵,吕高荣,等.药学专业硕士产学研联合培养机制的构建[J].华夏医学,2018,31(2):147-149.
[18]张玲,郭栋,谷小珂,等.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18):9-11.
[19]邱航,张革.药学专业学位硕士产教融合培养模式探讨[J].广州化工,2022,50(2):162-164.
基金资助:安徽省级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产教融合视阈下药学专业硕士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基于OBE的协同理论”(2022jyjxggyj221);安徽省级研究生线上线下混合示范课程“基础与临床药理学”(2022hhsfkc017);安徽省级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药理实验方法学”(2022szsfkc052);安徽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2022xqhz031);
文章来源:孙妩弋,陈镜宇,王春,等.基于OBE理念的药学专业硕士能力培养模式探究[J].高教学刊,2024,10(17):42-45.
分享:
小儿豉翘清热颗粒对儿童风热感冒治疗作用明显,其中富含许多中药成分,包括清热解毒、消痈散疖的连翘,解表、解毒、宣郁的淡豆豉,清利头目、疏肝解郁的薄荷,发表散风、透疹消疮的荆芥,泻火除烦、清热利湿的炒栀子等,不仅可疏风解表,还可清热导滞。
2025-03-21静脉炎是临床输液过程中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一般是因输入高渗性、高毒副作用、强刺激性等药物后持续刺激血管,使血管的内皮细胞破坏所致。肝病患者在输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前列地尔、丙氨酰谷氨酰胺等药物时容易导致静脉炎。患者主要表现为静脉通路出现疼痛,血流变缓慢。
2025-02-11抗菌药物是临床上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的主要药物,随着细菌、病毒微生物所致的感染性疾病不断增多,抗菌药物在临床上的使用率也逐渐升高,虽然此类药物对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有较好效果,但随着使用率的提高和药物种类的增多,药物滥用、不合理用药的现象也愈发普遍,因使用抗菌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逐渐增多[1]。
2025-02-05艽龙胶囊(西安正大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30101,规格:每板9粒,共2板)具有清肝泻热之功效,用于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属肝胃郁热证者,症见胃脘饱胀,脘部烧灼,口干口苦等。该产品是我国第一个促全胃肠动力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报道艽龙胶囊可治疗便秘、癌性腹胀等。
2025-01-17研究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 MSCs)治疗可以改善肝功能,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肝功能衰竭患者的生存率[2],但其潜在作用机制仍不十分明确。此外,已有研究证实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 HDAC)抑制药CAY10683在ALF中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3]。
2025-01-02创新药物上市后,随着临床数据和用药经验的积累,对药物的生物药剂学特性、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认识深入。药物的原料、制剂和给药方案可能会发生变化,这些变更可能影响药代动力学行为。因此,必要时需进行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 BA)和生物等效性(bioequivalence, BE)研究,以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1-3]。
2025-01-02替尔泊肽是由39个氨基酸组成的合成肽,是全球首个且目前唯一的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GIP)/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双受体激动剂,可有效控制血糖并减轻体质量[1]。2022年5月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替尔泊肽在饮食和运动的基础上用于2型糖尿病成年患者的血糖控制[2]。
2024-12-30少数患儿也会出现播散性感染,往往预后不 良,甚至危及生命,其中免疫功能缺陷患儿以及接受 糖皮质激素治疗或化疗患儿是 VZV 发生播散性感 染的高危人群[2] 。 SLE 患儿感染 VZV 后,更易发展 成重症,如水痘性肺炎、水痘性脑炎及出血性水痘 等,临床病死率较高[3⁃4] 。
2024-12-26纳米载体的使用可有效增加药物水溶性和稳定性,提高药物在肺部的渗透性和滞留性,为中药活性成分在肺部给药的有效应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递送载体[4]。基于此,本文综述了肺部疾病应用纳米给药系统的机遇和挑战,概述了治疗肺部疾病的中药活性成分可吸入纳米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肺部疾病的治疗提供参考。
2024-12-13超负荷运动中的高耗氧量诱导线粒体大量产生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ROS无法被抗氧化系统有效清除就会引起氧化应激和线粒体依赖性细胞凋亡,从而损伤心脏功能。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2 related factor 2,Nrf2)是调控抗氧化系统的中枢转录因子,运动性疲劳中的心肌氧化应激性损伤与Nrf2的转录抑制有关[1]。
2024-12-10人气:5596
人气:5535
人气:5217
人气:5145
人气:4096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药学教育
期刊人气:1053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中国药科大学
出版地方:江苏
专业分类:教育
国际刊号:1007-3531
国内刊号:32-1352/G4
邮发代号:28-314
创刊时间:1985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7-9个月
影响因子:0.590
影响因子:0.640
影响因子:0.297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69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