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讨硬膜外自控镇痛分别联合不同方式硬膜外注射在分娩镇痛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8年12月期间在我院分娩并有镇痛需求的足月初产妇14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73)和对照组(n=73)。对照组产妇采用硬膜外自控镇痛联合连续硬膜外注射进行分娩镇痛;观察组产妇采用硬膜外自控镇痛联合硬膜外间歇脉冲注射进行分娩镇痛。观察产妇从分娩镇痛开始至分娩后1h内宫缩疼痛程度(VAS评分),镇痛后麻醉药物用量、是否进行PCA、平均PCA次数、产程、分娩方式、产后出血量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比较两组产妇对分娩镇痛效果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镇痛2h后的各时间点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麻醉药物使用量、PCA使用比例及次数、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产妇的镇痛时间、产程、产后出血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产妇对镇痛效果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产妇使用硬膜外自控镇痛联合硬膜外间歇脉冲注射技术进行分娩镇痛效果较好,麻醉药物用量小,产妇满意度高。
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分娩镇痛方式是硬膜外镇痛,同时采用多种方式维持镇痛。连续硬膜外注射给药存在暴发痛抑制效果不佳、用药量较大、运动阻滞比例高等缺陷[1]。而新兴出现的硬膜外脉冲式注射能使麻醉药物在硬膜外分布更加广泛均匀,维持镇痛效果良好。本文拟探究硬膜外自控镇痛分别联合不同方式硬膜外注射在分娩镇痛中的效果,期望为其临床使用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取2017年8月—2018年12月期间在我院分娩并有镇痛需求的足月初产妇14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3例。所有参与本研究的产妇或其家属签订知情同意书,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1)待产的足月、单胎头位初产妇(妊娠≥37周);(2)ASAⅠ或Ⅱ级;(3)入院前3个月内未应用过阿片类药物,产前未应用过镇痛镇静类药物。排除标准:(1)无难产因素;(2)无椎管内麻醉禁忌证和产科合并症。两组产妇的一般资料基础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镇痛方法
产妇宫颈口扩张1~3cm进入待产室,记录宫缩疼痛程度VAS评分。所有产妇均经L2~3间隙进行硬膜外穿刺,首次注入麻醉混合药液0.125%罗哌卡因+0.4μg/ml舒芬太尼10ml。观察0.5h后,若无明显不良反应和麻醉药中毒症状,连接镇痛泵。镇痛泵内含0.08%罗哌卡因+0.4μg/ml舒芬太尼混合药液200ml。对照组采用连续输注方式,输注速度6ml/h。观察组采用脉冲方式输注,脉冲频率1次/h,剂量6ml,输注速度400ml/h。两组产妇均可按需使用PCA,剂量为6ml/次,锁定时间30min,限量12ml/h。
1.3观察指标
记录所有产妇镇痛前、镇痛后10min、镇痛后0.5h、镇痛后1h、镇痛后2h、镇痛后3h、宫口开全、分娩时、分娩后1h的疼痛程度VAS评分。记录镇痛时间、产程,罗哌卡因和舒芬太尼的用量,是否进行PCA,PCA次数及产后出血量。镇痛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及产妇对分娩镇痛的满意度(0分为非常不满意、10分为非常满意)。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产妇不同时间点宫缩疼痛程度VAS评分比较
两组产妇镇痛前和镇痛后10min、0.5h、1h的VA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产妇VAS评分在镇痛后2h、3h、宫口开全、分娩和分娩后1h时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产妇不同时间点宫缩疼痛程度VAS评分比较(x±s,分)
2.2两组产妇分娩镇痛期间各项指标的比较
两组产妇的镇痛时间、产程和产后出血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观察组产妇使用PCA的例数、平均PCA次数、罗哌卡因和舒芬太尼用量和剖宫产比率均明显小于对照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产妇分娩镇痛期间各项指标的比较(x±s)
2.3两组产妇不良反应和分娩镇痛满意度的比较
观察组产妇皮肤瘙痒、恶心和低血压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分娩镇痛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两组产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分娩镇痛满意度的比较
3、讨论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主动选择分娩镇痛的比率逐年增加[2]。硬膜外分娩镇痛因其镇痛效果确实,是目前临床分娩镇痛的主要方法[3]。不同的维持给药模式可能对产妇的镇痛效果和新生儿的情况产生不同影响。
硬膜外自控镇痛联合硬膜外间歇脉冲注射模式具有缓解分娩疼痛效果佳,能维持产妇产力和药物用量较小等优点。本文采用硬膜外间歇脉冲注射模式维持给药的产妇在镇痛后2h、镇痛后3h、宫口开全、分娩和分娩后1h时VAS评分均显著低于采用连续注射模式的产妇,表明硬膜外间歇脉冲注射模式的镇痛效果优于连续注射模式。由于人体的解剖结构特点,采用连续注射模式时麻醉药液主要集中在导管出口附近,而间歇脉冲注射模式注射时的压力较高,可以使麻醉药液均匀分布在硬膜外腔隙内,对神经的阻滞范围更广且有效,镇痛效果好,VAS评分较低[4]。
硬膜外注射麻醉药物可能导致产妇宫缩乏力和身体不适等副作用,影响分娩结局。本文发现观察组麻醉药物的使用量、使用PCA的比率及次数、剖宫产率均较对照组显著减少,并未见产程明显延长。文献报道,运动神经阻滞的发生与剖宫产率增加密切相关[5]。相较于连续注射,间歇脉冲注射模式药液的输注速度更快,因此硬膜外间隙麻醉药液的扩散范围更大,感觉阻滞更完善,且感觉阻滞的消退也更缓慢。而且本文结果两组产妇的产后出血量、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表明硬膜外镇痛联合间歇脉冲注射模式对产妇的短期结局无不良影响。
综上所述,硬膜外自控镇痛联合间歇脉冲注射模式可明显提高镇痛质量,减少麻醉药物用量,提高了产妇满意度,是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的硬膜外镇痛方法。
参考文献:
[1]杨粉兰.规律间断注射联合PCEA与持续背景输注联合PCEA在硬膜外分娩镇痛中的应用[J].中国妇幼保健,2017,32(17):4307-4310.
[2]黄遐,杨娟,杨永秀.分娩镇痛研究进展[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17,44(2):197-201.
[3]张建波,刘东洋,王晓俏,等.规律间断与持续硬膜外注射对分娩镇痛产妇运动功能及分娩结果的影响比较[J].广东医学,2017,38(3):425-427.
[4]王朝辉,冯善武,徐世琴,等.程控硬膜外脉冲式注射或连续硬膜外输注复合硬膜外自控镇痛用于分娩镇痛的比较[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7,33(8):755-759.
孟惠明.硬膜外自控镇痛分别联合不同程控硬膜外注射在分娩镇痛中的效果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0,33(17):2881-2882.
分享:
在现代水环境监测与治理工作中,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已在传统水环境监测技术中得到了良好融合。尤其是数字孪生技术,更是在现代水环境监测领域中表现出了非常强大的应用优势,为水环境监测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在这样的情况下,数字孪生技术及其在环境监测领域中的应用也开始备受关注。
2025-04-20DIP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持续深入推进,医保基金合理使用与监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职工医保和城乡居民医保参保人数呈不断上升趋势,在我国基本公共卫生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支付方式改革是医保改革中的“牛鼻子”,是撬动医疗保障和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
2025-04-05关节软骨、周围结构损害,多发生于老年人群、男性群体,发病后患者多出现关节软骨断裂、关节软骨溃疡、骨赘形成、继发性滑膜炎等病理性改变,还常表现出髋关节疼痛、肿胀、酸痛、肌肉痉挛、功能受限、关节变形、关节僵硬、运动能力降低、坐位站立困难等临床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2025-03-21骨关节炎以进行性软骨退化为特征,是老年人中最普遍的退行性关节疾病之一,可导致剧烈疼痛和关节功能障碍。进行性软骨细胞凋亡是骨关节炎的主要致病特征。有证据表明,一些氧化刺激物会诱导软骨细胞产生炎症介质,引起软骨稳态失衡,进而激活炎症反应,导致软骨细胞凋亡。
2025-02-10胰岛素抵抗是指各种原因使胰岛素促进葡萄糖摄取和利用效率下降,机体代偿性分泌过多胰岛素产生高胰岛素血症,以维持血糖的稳定。胰岛素抵抗易导致代谢综合征和 2 型糖尿病,而胰岛素抵抗导致的长期慢性高血糖,可致使眼、神经、肾脏和心血管等组织和器官产生损害而出现一系列并发症,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2025-02-10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以腹痛、腹泻和直肠出血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炎症性肠病,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增加患结肠癌的风险。许多研究已表明UC的潜在机制包括炎症细胞的浸润、T细胞的激活、促炎细胞因子的诱导和氧化应激。但目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药物只能消除症状,不能从根源上治愈结肠炎。
2025-01-28盆腔炎是一种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的妇科常见疾病。患者主要表现有腰骶酸痛、下腹坠胀、易疲劳等,严重时还会影响女性生育能力。依据中医基础理论,将盆腔炎分为热毒炽盛、湿热瘀结、气滞血瘀、寒湿瘀滞等证型,临床上以寒湿瘀滞较为常见。
2025-01-11痛风是一种嘌呤代谢障碍导致单钠尿酸盐(monosodium urate,MSU)结晶在体内沉积所致的炎症性疾病。我国痛风患病率在0.86%~2.20%,且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痛风及高尿酸血症已成为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及慢性肾病等多种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2024-12-07直肠尿道瘘是一种临床上相对罕见的疾病,它是直肠和尿道之间的异常通道。这类瘘管的形成可能由于手术创伤、放射治疗、冷冻治疗或其他医疗操作造成的。这种疾病的治疗通常需要手术干预,而手术方法的选择取决于瘘管的类型、位置以及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常见的直肠尿道瘘手术方法包括经会阴入路、经腹入路、腹腔镜手术及经肛门括约肌入路等。
2024-12-07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日益加深,空气质量监测成为环境保护和公共健康的重要一环,为了更精准、高效地进行空气质量监测,新型气体传感器技术应运而生。本文旨在探讨这一新兴技术在空气质量监测中的广泛应用。
2024-11-16人气:16674
人气:16007
人气:15574
人气:15298
人气:14845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华妇产科杂志
期刊人气:7502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0529-567X
国内刊号:11-2141/R
邮发代号:2-63
创刊时间:1953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1.51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1.240
影响因子:0.891
影响因子:1.479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