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中华瑰宝之一要属汉语言文学了,同意也是面向世界,展现自我的平台。汉语言文学教学培养了许多的高端人才,有新闻方面、企事业单位文学评论及文学研究的方面的人才。怎样深入创新思考教学的方式,下文将从内容创新、实践结合、信息化结合等三方面展开分析探讨。
汉语言文学专业属于高效最早一批专业,它展现了中华民族创新思想同时传承着一代代习俗文化,旨在实现人们的存在价值。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往的教学方式不易跟进时代发展培养科技人才,故教育工作者必须结合社会需要,以超前的眼光创新思维,改变教学方式,以使学生提升综合素养实现人生价值。
一、以德为本树立目标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各国之间竞争愈发激烈,教育阶层不能仅仅重视知识理论的教学,还应该注重德育思想教育。值得一提的是,汉语言文学在原有的教学上以知识理论教学为主要目标以不能满足时代的高阶竞争,所以,我国文学教育者应深入思考,探索学生发展根本,以德育教学为指导,在不改变传统文化理念的基础上创新思维实现教学意义。例如,前段时间,网上曝出清华学子弑母新闻引发热议,该学生自小成绩优异,乖巧听话,但在学成后判若两人,弑母行为令人折舌。倘若家校在教育上不是一味遵循“唯分论”教学,而是以德育为本,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就不会导致这种令人寒心的后果,也就减少社会上这种负面新闻。因此,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上,教师不应仅仅灌输《大学》著作中的理论知识,还应让学生真正体会其中的孝道、尊老爱幼、礼仪爱国等美德思想并应用于实践生活。
二、改善方式创新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高校教师教学提供便利,越来越多的媒体信息应用于教学工作中。传统教学以教材为主,展现方式停留在教师黑板书写阶段,但随着多媒体的引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喜好结合教材内容通过视频、图片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这样不但能够在不改变教学主旨的情况下活跃课堂,激发学生兴趣,还能在现有理论知识上拓展教学内容,延伸学识,让学生掌握更多学科之外的理论知识提升学生学习热情。另外,汉语言文学教师还可以将学生的创新想法以及未来就业导向融入教学设计中,例如,某生热爱文字,崇尚未来从事新闻编辑工作,希望将新闻热点通过自己精心编辑成文字展现给每位读者。那么此时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改变教学方式运用实践教学的方式,经过在课堂上多开展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抓住岗位需要要点,尊重学生理想,这样不仅改变以往教学方式还提高学生的专业性,从而实现创新教学。
三、结合生活创新内容
为实现汉语言文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实践转化率。教师需在教学中考虑实践应用,将内容重点放在语言转化、实践转化及应用范围拓展等方面。这样一方面可以实现生活应用价值,即为学生提供就业方向;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者在工作后,根据单位的需要灵活调整。教学结合生活,创新教学内容提升价值。例如,教师可在语言文学课堂上,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模仿市场营销工作者,根据用户的需要把一种产品的优点,性能用自己的话说以实现最终交易。这种结合生活的教学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口才的同时锻炼自己观察他人,摸索心理活动的技能,还可以让他们在参与模仿活动的同时明白未来工作的艰辛,从而实现培养社会各企、事业单位需要的人才。另外,语言文字在我国形成上历史悠久,各地应用存在差异。为解决这一难点,教师应全面来了解各地文化习俗,文字应用的习惯,并不断丰富知识体系内容,在教学内容上不断创新,例如,教师在掌握《古代文学》、《现代汉语》等课程基础上,顺应发展需要对各项课程通过信息技术不断填充,以呈现给每位汉语言文学学习者。这样不仅能够在丰富课程的内容上避免二次学习,节省时间成本,还能根据原有的教学结构,以前沿的教学手段结合先进的思想系统构建课程体系,为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提供便利。
四、运用信息拓展思维
为了在传统汉语言教学上实现创新,教师需拓展思维,充分利用多渠道信息,做到教学内容上的面面俱到。假如语言是森林,那么运用的教材便是一颗树,在整个森林中起到点饰作用,那么此时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手段,通过获取更多的教材,实现内容上的富有,才能拓展思维,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将更多的知识内容整合以充实知识体系。汉语言文学教学课程时间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利用一定的渠道捕捉更多的信息,创新思路,将信息充分利用,做到师生结合以实现最终目标。教师充分利用教学信息填充教材现有知识,并在教学过后及时反思课堂,从学生反映、教学结果及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思考,同时利用多方信息实现信息化创新教学。另外,外界信息不局限于多媒体内容还包含线下课程讲座、教授指导、前辈经验等信息形式。这种方式不仅提升教学的专业性,丰富教学内容,还能通过现场指导帮助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职业方向做好职业规划,以顺应时代趋势。
五、总结
综上所述,为实现教学创新,在汉语言教学中,首先教师应遵循时代趋势,尊重学生个体发展,以德育为本,明确教育目标;其次根据学生特点,不断学习转变理念完善教学方式,实现思维创新,同时结合社会发展,贴近学生生活,灵活运用教材之外的信息填充教学内容;最后不断提升教学思想,及时交流了解学生未来发展方向,以实现为社会培养汉语言文学高端专业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廖映红.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的革新策略[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
[2]陈晖.高职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创新与实践[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9.
[3]李晓已.关于汉语言文学课程改革的思考[J].科技资讯,2018.
黄丽华.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创新思考[J].人文之友,2019,(18):126.
分享:
当前,网络已经渗透到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网络这个广阔的世界中,人们可以开展广泛的交流,网络语言应运而生。网络语言的出现受到大众较高的关注,尤其是年轻人对网络语言较为追捧。网络语言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但是,也要看到它带来的消极影响。
2023-11-13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学素养的重要环节,而汉语言文学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汉语言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以及阅读兴趣。
2023-10-31中医术语是中医理论和文化的凝练,中医术语翻译是中医翻译的核心问题。21世纪以来,中医术语英译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成为研究热点。要推动中医的国际交流,中医界普遍认为中医术语英译标准化和规范化必不可少。国内主要中医药翻译标准化词典有近20种,但始终存在标准不一、译名不统一的问题。
2023-07-04方言是一个地域社交的工具,是当地历史文化重要的载体,是组成中国丰富的历史文化必不可少的内容。方言现象,不仅出现在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交流中,还常见于在影视剧目、电视节目、音乐、文学作品、地方戏等。随着国家对普通话的大力推广和普及,方言的现状存在着很多问题,保护方言的工作已然刻不容缓。
2022-01-28跨文化传播语境下,各种语言或者非语言因素共同创设了丰富的语言环境。儿童绘本作为一种语言载体,经过英译汉、汉译英等多种语言之间的翻译转换实践过程,基于国际和国内政治文化等宏观环境、我国宏观政策保证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无形价值,彰显出跨文化语境下改革创新的必然趋势,尤其是绘本汉译英实践对于我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意义。
2021-12-31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发展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文化发展中,创造了许多文化文明。汉语言文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经历了漫长历史岁月的洗礼和沉淀,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完善而成熟的阶段。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催生了网络语言这一新兴事物,而网络语言的出现势必会对汉语言文学产生一定的影响。
2021-11-23在媒介革命时代,网络文学语言突破了传统文学的限制,拓展了传统文学的审美维度。视听以及图像转化为审美,杂语共生为网络文学语言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网络文学之所以能够增进创作主体和受众之间的情感,主要是因为网络文学语言具有独特的审美维度,网络文学所带来的其他衍生文化是非常庞大的,可以使自身处于社会文化产业链的上游。
2021-11-23在"一带一路"视域下,汉语言文化在与世界各国交流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成为国家软实力中不可缺少的力量。基于此,本文从"一带一路"提出的时代背景出发,结合汉语言文化传播的重要性,探究传播路径,即政府加强宏观调控,为汉语言文化传播提供支持;利用融媒体平台,扩大汉语言文化传播范围;完善来华留学教育体系,促进汉语言文化传播。
2021-11-23汉语口语表达能力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十分重要,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是汉语教学的重要任务。我校地处青藏高原边缘,60%的学生来自偏远的农牧区,由于生活环境和语言差异的影响,学生在学习、使用汉语中遇到了诸多困难。作为职业中专,我校的学生毕业后将直接融入社会,其口头表达能力将成为左右学生就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2021-11-22与其他学科相比,语言学习因伴随着文化学习而独具一格。在跨文化交际往来中,文化对语言的重要性已得到普遍认可,课堂中的文化与知识已经成为不可分离的教学环节。目前存在的问题是:部分教师过于注重外国文化,却忽略了传统文化。在现有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更多的是将英语文化融入课堂教育,传统文化的融入较少,学生无法熟练地运用英语表达汉语文化含义。
2021-10-29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语言文字应用
期刊人气:947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文化
国际刊号:1003-5397
国内刊号:11-2888/H
邮发代号:82-576
创刊时间:1992年
发行周期:季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0.523
影响因子:0.294
影响因子:20.020
影响因子:0.517
影响因子:1.022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