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将旅游资源自身所独有的特点与自然条件相结合的一种理想状态叫做旅游资源生态位。笔者站在生态位理论的视角,针对宁夏旅游资源生态位的分离开发、生态位扩充开发、生态位单元外部引进、生态位效能的整合提升等提出了对应的策略,希望可以帮助相关工作者选择合适的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本文运用旅游资源生态位的理论知识来探索一个区域的旅游发展情况,揭示区域各旅游区在开发旅游资源过程中所遇到的旅游竞争、环境恶化、开发资源过程所受到的限制等问题,提出新的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理论策略[1]。
1、旅游资源生态位理论
1.1 旅游资源生态位理念
生态位理论主要包括物种之间的关系、生物的多样性与稳定性、群落的结构以及群落之间的稳定性及其演变过程、物种之间的群落变化等生态位理论得到广泛的应用[2],并且还与其他领域的理论相结合,进而成为生态学理论中极为重要的理论之一。
1.1.1 旅游资源开发的生态位原则[3]
(1) 趋势性原则:整个旅游方面的经营者与居住在旅游地的当地居民出于人的正常本能需求(心理和生理)寻求最合适的生态位,这是旅游地资源能够发挥其最大利用力的基本要求,一方面能够给当地居民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又能满足来此地旅游的游客心理需求。
(2) 开拓性原则: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将专业的理论知识实践应用到旅游地环境的改造,不仅能挖掘所在旅游地的资源潜力,还能扩大环境承受力,拓宽生态位。
(3) 竞争性原则:一个旅游目的地要想长期存在,就必须加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去,竞争环境的改变必然牵动着旅游生态位的改变,这样才能在市场中长远立足。
(4) 共生性原则:整个生物界利用生态位分离的方式实现一个相对稳定互利共存的生态系统,而旅游业的发展也应该严格遵循生态位的规律,使得旅游生态系统向一个积极的方向去发展。
1.1.2 论述旅游资源开发的三大生态位规律
(1) 竞争排斥规律:根据Gause的竞争排斥规律中论述,在生态位相同的一定条件下,旅游资源在开发过程中产生竞争是不可避免的,竞争也分为良性竞争和恶性竞争两种,通过生态位分离的方式避免恶性竞争的发生。
(2) 限制因子定律: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某些限制因子(譬如:环境容量,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等的出现)会阻碍旅游资源的开发。
(3) 协调共生原理:生物地理群落的发展,种群数量必须达到一定的程度,这样物种才能在生态环境中生长发育,而旅游业价值的发挥就必须建立在协调共生的环境下,通过旅游资源在整个大环境下进行重新合理调整,基础设施的完善,旅游资源的潜力挖掘,旅游市场政策法规的建立,进而形成协调共生的旅游生态系统。
1.2 生态位在旅游中的应用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精读,发现近年来许多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将旅游与生态位理论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备受重视,且定义旅游生态位的方法也十分的宽泛。其中将旅游生态位与旅游资源的战略选择、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规划、旅游的竞合研究以及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策略等,无一不与生态位理论联系紧密[4][5]。借此我们可从生物群落的生存发展进行分析,由于群落中的生物个体都是以一种相互协作的方式利用整个生物资源和自然环境的,才得以共存。因此,对于把一个区域的旅游资源作为一个整体,必须发挥资源的多样性、复杂性以及功能的整体性,将其中的生态位功能进行深入挖掘,在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生态位之间的相互协作中,对旅游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开发[6]。
2、基于生态位理论下分析宁夏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的不合理现象
2.1 宁夏现代旅游资源开发的战略
鉴于全域旅游的发展背景下,与旅游资源生态位相结合。全域旅游目前是宁夏主要的旅游发展策略。全域旅游是指旅游业作为现今大力扶持的新兴产业,通过挖掘具备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关联行业的积极融入、生态环境的大力改善、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体制机制的健全、政策法规的制定、文明素质的提升等来实现各区域资源协调共享发展的目的,进而形成一种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有序发展的一种和谐理念[7]。
2.2 从生态位的角度进行解析并提出主要问题
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逐渐提升,旅游已经日益成为人们享受生活的一种方式。因此,也促进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各旅游城市的经济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各地虽然在竭尽全力开发当地具有优势的旅游资源,但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考虑在良性竞争、合理利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开发。
2.2.1 生态位过度重叠,导致恶性竞争
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并没有考虑旅游资源开发的合理性,使得一个区域内同类型的旅游景点重复出现。比较典型的案例开发是位于我国大西北的宁夏本省,处于黄土高原之上,北邻内蒙古自治区,西邻甘肃东临陕西。除了代表宁夏回族穆斯林特色的清真寺和清真餐厅以外,其代表回乡风情的民俗建筑以及独具回族风情特色的城市景观非常少,虽然也带来极少的经济效益外,但在开发过程中出现旅游资源过分重叠的问题。沙湖和沙坡头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多。其主要集中在沙漠主题特色的开发也存在同样问题,自沙湖、沙坡头以及黄沙古都的开发取得一定的成功以后,宁夏对于沙漠类主题类型的旅游资源开发热度一直持续至今,缺乏可持续性和创新性。然而整个宁夏的旅游资源也是以沙水结合的方式来开发的。由于开发主题大同小异、客源也受到相应的限制,造成各景区之间的激烈竞争。以上现象可以说是生态位的过度重叠,在客源较少的情况下,生态位的过度重叠必然导致恶性竞争的发生,最终导致双方都不会获益。
2.2.2 生态位宽度小,旅游资源开发受到限制
生态位宽度又称生态位广度、生态位大小。可以理解为旅游地的旅游资源的多样性,也就是旅游地的基础配套设施的完善力。生态位宽度的大小与当地的旅游资源开发的回报性和可盈利性成正比,生态位宽度越大,那么旅游地的竞争力强度也会相对较明显。宁夏的沙湖、沙坡头西夏王陵等虽然是体现宁夏当地荒漠风情特色的旅游景区,但是游客在追寻视觉特色享受的同时,也会追求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基础配套设施的品质。而其中最重要的则是水陆空交通方面的发达度,宁夏在这些方面呈现出来的则是基础配套设施的不完善。2.2.3环境承载力小,引起旅游地环境恶化
生态位在空间上有一个最大的容量来表示,称之为阈值,而这个所谓的阈值则在整个旅游大环境中表现为环境承载力。当旅游客源地游客数量超过旅游生态位环境承载力时,即可以解释为种群数量达到所规定的范围时就会引起整个旅游生态系统结构混乱。就宁夏的一些景区而言,已经超出了所谓的生态位阈值。如六盘山、苏裕口、沙湖、水洞沟等具有西北特色的景区,必须提出相应的举措扩充当地的旅游生态位或者将游客数量控制在合理的旅游环境承载力范围之内,否则造成景区生态环境的恶化,将会引起整个旅游生态系统呈现出不稳定的发展趋势。
3、基于生态位理论下的宁夏旅游资源策略选择
3.1 旅游资源的生态位分离开发策略
生态位的分离策略主要是泛化和特化两种,通过生态位错位来实现。其中旅游资源的错位开发策略可分为:时间错位、空间错位、产品错位、市场错位四个方面[8]。为保证旅游资源在开发过程中其旅游资源的生态位差异保持在一定距离之内。
(1) 时间错位开发形式:宁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在开发次序上的正确与否也是非常重要,必须形成一个非常有规律的次序,可以做到分时间段、轮流反复考察式开发,进而就可以确定出宁夏旅游资源开发的一个合理次序,这样就可以对旅游资源的优势劣势进行合理的评判。
(2) 空间错位开发形式:在开发的同时要充分挖掘自身资源开发优势,提升生存空间。在区域系统内形成一个合理的有层次的空间梯度,通过利用空间错位的开发方式,在整个旅游系统内构成一个具有可持续发展与吸引力并存的旅游链接。
(3) 产品错位开发形式:旅游产品的错位开发主要包括:第一,产品独特性错位,在考虑对一个旅游产品进行开发时,找出旅游资源的优势及亮点,开发成一个具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例如,宁夏的西夏王陵就具有独特的古西夏文明特色,受到佛教建筑的影响,它是汉族、佛教、党项族三者文化的融合,成为我国独具匠心的陵园建筑形式之一;第二,产品开发规模错位,通过衡量旅游产品的特点及其构思,充分挖掘旅游产品自身的价值和开发利用度;第三,产品档次错位,通过对旅游产品质量的定夺、服务水平的全方位提升、基础设施的积极建设,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产品。
(4) 市场错位开发形式:找准市场空位以及自身所具备的旅游特色进行全方位多角度高层次的开发,根据宁夏旅游资源的价值定位和自身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通过多角度分析和全方位考量,对宁夏旅游资源开发市场精准定位。可从三方面来分析宁夏旅游资源的市场定位:
① 入境旅游市场定位,宁夏曾成功举办了中国——阿拉伯国家旅行商大会,会议主题主要以“走进美丽中国·感受魅力丝路·畅游神奇宁夏”为主题,凸显政企合作、务实共赢的办会理念,共达成多项旅游合作协议,为今后宁夏入境旅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 国内旅游市场定位,根据全国各省市来宁夏的旅游人群的人数所占比,得出宁夏主要有三个主客源市场:第一主客源市场包括宁夏本区以及整个西北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内蒙等省份;第二客源市场其中包括北京、天津、广州、深圳等发达地区,通过转变旅游经营方式和旅游开发模式,转化为第一客源市场的可能性较大;第三客源市场主要包括东北、云南、贵州等省区,对于这类市场要抓准时机开发,挖掘旅游潜力。
③ 省内旅游市场定位,宁夏旅游资源多元化,充分发挥宁夏虽小、但很精致的优势。有西部边塞的那种广袤与开阔,也有贺兰山与黄河的雄浑,还有犹如江南水乡的美丽画卷,这些共同组成了宁夏旅游景点的多元化。不仅是宁夏本省的旅游特色,更是宁夏旅游业的一笔宝贵财富。
3.2 旅游资源的生态位扩充开发策略
根据宁夏旅游资源沙漠自然风光特色和与其他城市旅游资源竞争的优势,通过恰当的方式对生态位进行扩充或压缩的方式,才能获取具有竞争力的资源优势。生态位的扩充主要有两种。其一是对于潜在旅游地生态位的开发,其二是对于旅游地新生态位的引进。
3.3 旅游资源的生态单元的外部引进策略
旅游客源地的生态位,随着时代的变迁会出现种群生态位缺失、生态位宽度扩大、环境承载力变大、基础设施老化等问题,可以通过引导新的旅游资源代替旧的旅游资源提升生态位,将原有落后的生态位移除。宁夏及其整个西北周边丰富的旅游客源,以及很多亟待开发的自然旅游资源都需要一系列精细规划才可以发挥其应有的价值。近年来,宁夏逐步加大在重点客源市场的营销经费投入,确定了深圳和港澳台市场、重点关注东南亚热点市场、努力开拓中东新兴市场、适时挖掘欧美远程市场的境外营销思路,这样便填补了旅游生态位的空缺,不仅获得了经济上的提升,更是让宁夏走向国际,打开了宁夏在国际上的知名度。
3.4 旅游资源生态位效能的整合提升策略
旅游地是一个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为一体的综合体。通过对旅游地基础生态位一系列的综合建设和整体开发,从总体上提升其所具有的生态功能,深入挖掘其所存在的旅游潜力。因此,在提升环境承载力,经营旅游发展的同时一定要对本地旅游资源发展战略有一个整体展望,不能轻易受到其他景区的不良影响,一定要控制在自己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要具备一定自我净化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提升社会环境承载力方面,加强对基础设施、道路建设等配套设施的人性化设计。
3.5 旅游资源经营发展的定向演进策略
宁夏的旅游资源由于其本身的自然特色比较单一,因此会出现其中一些旅游地的资源特色与相邻旅游地或本省内开发的旅游资源重复,而最大的区别可能会表现在级别和知名度上,通常这种差距会将自身旅游资源内的很多特色忽略。因此,为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可通过对旅游地的生态位进行一定的调整,避免被其他同类型的旅游资源同化,开发出具有自己特色的旅游资源,建设游客所需求的旅游资源。例如,沙湖和沙坡头同属一个类型的旅游资源,沙坡头偏重于沙,沙湖偏重于水,而两者在娱乐规避设施上都具有滑沙、滑草、骑骆驼以及划船等一系列的水上娱乐项目,所存在的差异基本很小。二者所存在的共同阴影项目较多,发展空间太小,应该重视二者的屏蔽效应,所开发的旅游资源应独具一格。
4、结论与展望
本文通过运用生态位理论,对宁夏的旅游资源进行了综合分析,把生态位理论引用到了宁夏全域旅游体系的整体发展中,为宁夏的各区域旅游、旅游产品的设计、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都提供了非常可靠的参考依据,同时也为新的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新的视角。主要从生态位理论的视角出发,结合各旅游功能对宁夏现在的旅游资源开发策略以及旅游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探讨,找出适合宁夏旅游资源特色的生态位定位及具体的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参考文献:
[1]苏章全,明庆忠,李庆雷.基于旅游生态位理论的旅游区发展策略研究——以滇中大昆明国际旅游区为例[J].旅游学刊,2010,25(6):37-44.
[2]明庆忠,李庆雷.基于旅游生态位理论的旅游区发展策略研究——以滇中大昆明国际旅游区为例[J].旅游学刊,2010,25(6):37-44.
[3]李契,朱金兆,朱清科.生态位理论及其测度研究进展[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3,23(1):100.
[4]李丰生,吴琳.旅游资源生态位的概念及整合开发策略研究[J].旅游论坛,2008,1(1):39-44.
[5]李向明.略论旅游资源生态位的概念与选择策略[J].旅游学刊,2007,22(2):49-53.
[6]陈鹰,黄磊昌,王祥荣.区域旅游规划中旅游资源集合区生态位的研究[J].城市规划,2007,31(4):37-41.
[7]王磊,刘家明.宁夏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区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2016(4):123-127.
[8]汪清蓉,余构雄.区域旅游城市生态位测评及竞合模式研究—以珠江三角洲为例[J].旅游学刊,2008,23(3):50-56.
孔庆嫦,庞小华.大同江水能资源开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J].广西水利水电,2019,(5):34-36,51.
基金项目:宁夏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8AAC03102)。
分享:
煤层开采之后造成采场和未开采区域巨大的应力差异,在应力调整的过程中产生岩层变形和破坏,采场中央底板一定深度内产生张拉裂缝和底鼓的现象,煤壁前后有明显的剪切破坏区域,破坏深度与工作面深度和长度、煤层厚度、直接顶底板岩性等有关,当应力扰动波及到承压水含水层时,会使导升裂隙进一步扩展。
2024-08-10长沙市(地区)地处长平盆地,初次探索地热资源的潜力,对城市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湖南省具有发展地热能资源的优势和基础,14个地州市城市规划区内,中深层地热能资源年可利用量约35.27万t标煤,但湖南省目前实际利用量还很小,主要原因是对地热资源还没有进行全面地热勘查,未进行过系统化基础性工作。
2024-08-02人尿的主要成分为水,含有较高的氮磷钾组分。尿液的排放量虽然仅占生活污水排放量的0.4%,却贡献了污水中80%的氮、50%的磷和90%的钾。磷是生物圈中三大营养元素之一,是不可再生的矿石性资源[3],是关乎农业正常生产的基石。全球界已探明的磷矿储量可使用不足100年。
2023-08-04在我国的工业生产领域中,有色金属是重要的生产原料,有着巨大的需求量。但是由于近年来的有色金属开采过程中出现了贫矿量增加、矿山资源开发技术和经济压力大等问题。面对上述问题,需要矿山资源勘查单位遵循一定的原则进行统筹规划并开展有序和有效勘查,缓解目前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紧缺的现状,有利于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更好的回收利用矿产资源,保护环境。
2021-08-13半夏为铜仁地区的道地药材,当地所产半夏粒圆、色白、质地坚硬,素有"珍珠半夏"之誉。野生半夏多生长在长期耕作的农田之中,近些年来由于耕地荒废、除草剂的使用及肆意采挖等多种因素造成铜仁野生资源日渐减少,笔者通过调查铜仁地区野生半夏资源的生长现状、利用情况以及开展驯化试种,探索半夏资源可行性开发利用途径,为铜仁地区半夏资源利用提供参考。
2021-08-02国际上通常认为公海、国际海底区域、南极洲、大气层这几个区域可被称为全球公域。这些区域的环境尚不适宜人类大规模涉足,但却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引来不少国际关注。其中一些资源已经得到长期的开发,比如公海渔业资源。另一些资源虽然已知储量很大,但由于其获得的难度也很大,或者由于开发利用的国际制度尚存争议,因此目前尚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例如国际海底区域、外层空间的矿产资源。
2020-12-01我国是一个“富煤、贫油、缺气”的国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天然气产量和消费量逐年快速增长,供需缺口一直存在并呈逐年放大的趋势。2019年我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3067亿立方米,同比增长9.4%;全年进口总量为1330亿立方米,对外依存度43.36%,严重威胁国家能源安全。
2020-11-27社会问题如同影子,总伴随着社会应然的阳光在人类生产活动中生成或隐匿[1],涵盖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矿产资源作为矿业经济发展的基础,其开发利用会对人类社会产生重要影响。不同学科从不同视角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引发的问题均有不同程度的研究和探讨。但是,针对所引发的社会问题的研究,鲜有学者进行系统化、专门化的研究。
2020-07-14油气储存于基底变质岩、火成岩裂缝中,并通过背斜或渗透率的差异性而成藏,最早LANDES等[1]在1960年将之定义为古潜山油气藏。当时该类油气藏在委内瑞拉、加利福尼亚、堪萨斯和摩洛哥等地区产量高达17000桶/天(约2400t/d),随后的20年,巴西、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埃及和俄罗斯等地区陆续也有同样的古潜山油气藏发现[2]。
2020-07-09大量低渗透油藏开发实践表明,天然裂缝是其有效储集空间和主要渗流通道[7,8,9]。在低渗透油藏动态开发过程中,为提高单井产量,常对储层实施压裂改造,压裂后人工裂缝与天然裂缝构成的缝网系统控制低渗透油藏的渗流,而天然裂缝与应力场分布对人工裂缝的展布具有重要影响[10,11],在低渗透断块油藏中天然裂缝与应力场分布的非均质性更为突出[12]。
2020-06-19人气:7413
人气:6209
人气:5534
人气:4742
人气:4548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自然资源学报
期刊人气:1729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科学
国际刊号:1000-3037
国内刊号:11-1912/N
邮发代号: 82-322
创刊时间:1986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294
影响因子:0.479
影响因子:0.86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