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针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所引发的社会问题,从社会学视角,界定了其内涵,分析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引发的各类失调问题,主要包括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资源枯竭与接替问题、开发区域获益不均与补偿问题、公平问题、矿业企业社会行为问题和其他与矿业开发相关的衍生问题等六个方面。为调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引发的社会问题,提出外部成本“内部化”、推进矿业产业纵深发展、重构收益分配机制、强化企业履行社会伦理责任等策略,构建“企业自治-政府管制-多方共治”三者和谐共生的新型互动治理之路,助力矿产资源开发治理现代化建设。
社会问题如同影子,总伴随着社会应然的阳光在人类生产活动中生成或隐匿[1],涵盖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矿产资源作为矿业经济发展的基础,其开发利用会对人类社会产生重要影响。不同学科从不同视角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引发的问题均有不同程度的研究和探讨。但是,针对所引发的社会问题的研究,鲜有学者进行系统化、专门化的研究。社会问题如不能妥善处理,不仅影响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公众健康,还会对矿业企业的正常运营、矿区居民的生产生活等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在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绿色矿业发展的大背景下,深入分析和探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引发的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引发社会问题的内涵界定
1.1现有研究成果概述
从经济学层面上,学者们的研究集中体现在运用经济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等理论来解决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引发的问题。例如,程叶青[2]运用生命周期理论解释了矿业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间的关系,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今后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与方向;李素矿等[3]则从循环经济的理论视角来探讨我国矿产资源开发与利用面临的难题。
从法学层面上,学者们的研究集中体现在从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提升矿业开发安全与矿企责任意识、遵守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与职业伦理道德等方面来解决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引发的问题。例如,王小萍等[4]从生态补偿的法律内涵出发对我国矿产资源的生态补偿制度进行研究,针对现有缺陷提出了两种解决方案;任峰等[5]对矿产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企业社会责任对于克服自身行业劣势的影响作用机制进行探讨;潘楚林等[6,7]则从环境与职业等伦理的视角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政策机制进行研究。
从管理学层面上,学者们的研究集中体现在从生态补偿机制调整、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价值、利益与公正间的平衡等方面来解决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引发的问题。例如,曹明等[8]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入手,初步构建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补偿机制框架;蒋建明等[9,10]基于矿山地租等相关理论,构建了“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居民参与”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益共享模式。
从工学层面上,学者们的研究集中体现在从产业结构演进、开发技术、生态修复等方面来解决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引发的问题。例如,梁姗姗和杨丹辉[11]对矿产资源开发的产业结构演变进行研究,认为应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纳入经济增长及产业转型中去;谢和平等[12]结合矿产资源开发的未来趋势,提出应构建矿产资源智能化的采选充一体化技术体系;刘建芬等[13]提出在不同的开发环境下应开展专门性自然保护活动与生态修复技术。
目前学者们从不同学科层面上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引发问题进行了研究,现有研究虽然提及了开发利用引发的部分社会问题,但是鲜有从社会学视角出发对这类问题进行系统化、专门化的研究。基于此,本文重点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进行探讨,针对失调问题提出调适策略,实现矿业可持续发展。
1.2内涵解析的四个维度
我国学者费孝通提出社会问题通常是讲“社会关系或环境失调,致使全体社会成员或部分成员的正常生活乃至社会进步发生障碍”[14]。基于已有学者对社会问题的界定和有关工程伦理知识的了解[15],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引发社会问题的内涵可以理解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造成的危及社会成员的正常生产生活、困扰乃至危害社会运行安全的社会情况或情景,是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展现,主要表现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引发的环境生态失衡、资源枯竭与接替、利益分配不均、社会失公、社会行为失范、各类与矿业相关的衍生问题等众多社会问题。
弄清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引发社会问题的内涵是对其引发的社会问题进行研究的前提,也是对各种问题进行调适的基础。把社会问题置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全生命周期之中,可以看出,社会问题的出现、演变和治理是贯穿全生命周期中且无法回避。本文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引发社会问题内涵的阐述主要从外部环境、历史脉络、空间形态和内视特征4个主要维度进行探讨(图1)。
1.2.1外部环境维度上的认识
外部环境的变化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社会问题的出现与变迁起到关键性作用。在开发利用过程中,不仅包括矿产资源,还包括土地、环境生态、人文自然景观、劳动力、政治等其他资源。从外部环境维度来看,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在一个纷繁复杂的资源系统、生态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中进行的。上述资源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和制约,由于矿产资源开发时期、地域等的不同,其引发的社会问题会随着外部环境的不同呈现出不同表现特征。
1.2.2历史脉络维度上的认识
费孝通先生认为历史并不是点缀的饰物,而是实用的不能或缺的生活基础[14]。历史的原真性是研究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引发社会问题的重要原则。从历史脉络上看,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所引发社会问题的内涵有三个层面:第一,历史事实,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引发社会问题的本身就是其开发利用历史全过程的累积,社会问题会随之不断出现并发生变化;第二,当下视野,目前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引发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影响不断扩大,与其他社会问题均有一丝一缕的联系并相互交织在一起;第三,未来视角,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在几十年、数百年漫长发展历程中,受到经济、政治、军事、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其发展方向往往呈现不确定性,今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引发的社会问题也将不断变化,用面对未来的眼光探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引发的社会问题尤为重要。
图1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引发的社会问题内涵的4个维度
1.2.3空间形态维度上的认识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引发社会问题内涵的空间形态维度,是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引发的社会问题放置在不同的空间视角。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引发的社会问题的内涵进行认识会得出不同的价值认知和价值判断。宏观层面涉及整个社会的经济性、社会性、生态性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对研究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政策的健全、社会结构的转型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等具有重大意义;中观层面涉及矿业行业的健康发展,对研究矿业行业的转型升级、绿色发展、资源效率等具有重大意义;微观层面涉及资源地的开发利用方式、矿区居民的生产生活,对研究资源地的地方性经济发展体系的差异性与居民生活生产方式的改变等具有重大意义。
1.2.4内视特征维度上的认识
通过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引发社会问题的内视维度把握,能够有效避免“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认识偏差,发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引发的社会问题具有交叉性、持续性和复杂性三个显著特征。具体表现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引发的社会问题会与其他社会问题交叉并衍生出新的社会问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引发的社会问题如果不加以调适,将延续下去并呈加剧之势;社会各类矛盾叠加、多种社会因素交叉的原因,使得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引发的社会问题具有复杂性。
2、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分析
2.1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表现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对矿山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这类问题涉及人与自然间的伦理道德关系,是现阶段绿色矿山建设背景下既重要又被简单化的问题[15,16,17,18]。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全生命周期中的生态环境主要损毁方式可分为:岩土动态失衡、水环境扰动、次生灾害和景观生态破坏四个方面。由于其作用形式和机理不同,所引发生态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也有所不同,体现在废弃物堆积、滑坡泥石流多发、地面沉降、水土流失、大气噪声污染等方面。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具体表现见表1。
2.2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引发的资源枯竭与接替的问题
我国曾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进行着大规模、高强度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活动[19],如今显现出较为严重的资源枯竭问题。这类问题集中表现在开发矿区经济衰退、矿业产业萎缩、矿业企业发展受挫等方面。尽管近十多年来,我国绿色矿山建设和绿色矿业发展不断提速[20],呈现出“全方位、多空间、立体化”的绿色矿业发展新格局,但由于基础条件、资源禀赋和区位等不同,一些历史遗留问题仍没有解决、“资源诅咒”的怪圈依旧存在、接替产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这类问题主要体现在城市产业结构单一、行业接替转型资金匮乏、企业效益下降等方面。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导致的资源枯竭与接替问题,具体见表2。
2.3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引发的开发区域获益不均与补偿的问题
由于矿区产业结构单一、收益分配不均、补偿机制尚不完善等问题,会加速矿区的相对贫困化和激化社会矛盾。
1)不同利益相关者在收益分配存在不均衡。企业通过获得利润直接参与矿产资源开发收益的分配,政府通过征收税费等形式直接参与矿产资源开发收益的分配,矿区居民则是间接地参与利益分配[21]。这种分配方式使得不同利益相关者在收益分配上存在不均衡,矿区居民获益低,这种现象会扩大财产属性和矿业权私权属性的争议和纠纷。
2)资源地存在“资源诅咒”现象,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矿产资源开发的不断进行,虽然极大促进了社会经济效益的提升,但是许多资源地政府和矿区居民却处于一种“富饶的贫困”状态,矿产资源垄断开发带来的开发红利向企业和少数人群过度集中,贫富分化不断拉大。
3)补偿机制尚不完善。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政府和矿业企业对地表农林牧业等的补偿尚未达成一致的补偿标准、矿业开发补偿模式较为单一、补偿资金不足、土地复垦责任机制尚未明确。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引发的开发区域获益不均与补偿的问题,具体见表3。
表1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
表2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引发的资源枯竭与接替问题
表3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引发的开发区域获益不均与补偿问题
2.4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在当地引发的公平问题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于重视经济效益而对社会其他价值视而不见的做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一般情况下,公平包括社会价值、社会利益和社会责任间的合理平衡。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公平主要指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不应危及个体的基本生存与发展需要,不同的个体应合理分担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福利与责任。
1)代际失公。开采利用矿产资源从而使子孙后代不能使用所损失的净效益就是矿产资源的代际成本[22]。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代际失公”问题主要是由过度开采行为导致的。
2)政府失公。政府在某种程度上是矿业开发企业的代理人,会有意或无意地忽略和损害当地居民的利益,突出表现在部分政府采取行政措施强制实施矿产资源开发,对当地营商环境带来不好的影响。官员腐败问题多发,公职人员滥用公共权,存在以“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名义谋取丰厚的利润和收益的情形。
3)竞争失当。矿业开发者从个人所处的利益关系出发违反、背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破坏自由公平交易的原则。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在当地引发的公平问题,具体见表4。
2.5矿业企业社会行为方面的问题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矿业企业在获得收益的同时需承担其应尽的社会责任,包括对劳动力资源的保护与安置、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对所在社区、资源地公益事业的贡献和支持(学校、医院、道路建设、通讯、水利、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对生态环境和地表农林牧业的补偿,对土地复垦的承担等。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矿业企业和个体多重视其职业责任,即履行本职工作时应尽的职责,容易忽视为了社会和公众利益所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见表5。
1)矿业企业责任意识淡薄。矿业企业是营利组织,对社区和资源地公益的补偿会损害矿业企业的短期利益,它们期望求得更大的经济利益,在开发过程中忽视其所承担的社会、环境责任,忽视对劳动力资源的保护与安置、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等。
2)行业安全问题。矿业行业是世界公认劳动条件最差、作业环境最为复杂危险的行业,但行业的安全问题并没有引起矿业企业足够重视。
3)忽视资源地公益事业的支持。资源地公众希望矿业企业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对当地公益事业等方面的发展给予一定的经济或实物补偿。但在实际开发利用矿产资源过程中,大部分矿业企业并未带动当地各类基础设施的建设。
4)社会行为失范。由于矿业企业员工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开发企业疏于规范其社会行为,且资源地多处于偏远的山区,环境治安力度较弱,导致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开发地社会治安形势严峻。
表4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在当地引发的公平问题
表5矿业企业社会行为方面的问题
2.6其他与矿产资源开发开发利用相关的衍生问题
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会出现其他与矿业开发相关的各类衍生问题,见表6。
1)就业与再就业问题。随着矿产资源开发的不断进行,资源地矿产资源逐渐枯竭,开发地公众失业率激增,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巨大。
2)社会保障问题。矿业企业对劳动力资源未妥善保护与安置。许多矿业企业与政府的补偿标准较低,流动个体失去基本生活保障,资源地外来流动个体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较小。
3)公众心理失衡。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着诸多起点、规则和结果等方面的不平等,损害消费者和其他经济主体的合法利益。贿赂互利、钱权交易等现象频发,特别是部分私企老板暴富体现的社会财富的非正常转移,让部分社会公众挫折感严重、对社会现状不满。
4)黑恶势力猖獗。资源地出现了许多黑恶势力组织,承包进料、运输、销售等多个环节,严重影响市场规则和开发地市场、社会环境。
3、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的应对策略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引发的社会问题已经成为矿区经济、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其特点凸显为社会问题与利益关联性更密切,调适难度增大。通过矫正矿产资源开发发展进程中的偏差,协调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经济、社会发展间的关系,遵从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主旋律,从设计环节、参与环节到监管环节同步提高绿色矿业建设水平和开发利用水平,构建“企业自治-政府管制-多方共治”三者和谐共生的新型互动治理之路,见图2。
表6其他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相关的衍生问题
图2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引发的社会问题的调适策略框架
3.1构建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环境成本核算体系
建立矿产资源开发成本核算体系,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社会、生态环境成本纳入矿业成本。提供一条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害这些外部成本“内部化”的途径。将矿产资源开发的代际成本、资源成本和生态环境破坏成本以其他形式返还给矿区居民,和社会公众共同分享收益。
3.2推进矿业产业纵深发展
通过建立矿业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推进矿产资源开发地产业深化、升级,助力矿业产业与其他类型产业融合可持续发展,破解资源枯竭问题、摆脱“资源诅咒”效应。一是产业升级,包括矿产资源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开采加工技术水平和矿企内部管理水平以及矿业产品质量的提高;二是产业延伸,向产业基础和技术大体相同、具备地方特色突出优势的产业领域拓展;三是扶植新兴产业,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找寻并形成新的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体系。
3.3重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收益分配机制
建立公平稳定的收益分配机制是维护公众权益、国家能源安全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一是着力调整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中央、地方、矿业企业和矿区居民四者间的收益分配关系;二是在法律上明确规定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补偿的主客体、原则和规范;三是政府加大对矿产资源开发区域的财政转移保障力度,为资源地接续产业发展、增加矿区居民收入、提高矿区居民生活质量水平的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3.4推进矿业企业履行社会伦理责任
通过建立矿产资源开发企业的伦理责任机制,促使矿业开发企业自觉承担确保公众安全健康、规范自身行为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社会伦理责任,做到节约矿产资源、遵守商业道德、把控生产安全、规范员工社会行为、积极对矿区公益事业做贡献等等。第一,强化矿业企业社会伦理责任意识,加强宣传教育,使矿业开发企业主动履行社会责任;第二,落实矿业企业职业伦理责任,从“义务-角色-过失”三个角度明确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实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佳平衡;第三,明确矿业企业的环境伦理责任,包括对自然负责,减少对环境的及社会的负面影响,认识环境利益的内在价值等。
3.5建立健全资源地社会保障体系
从社会帮扶、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三个方面建立健全资源地社会保障体系,避免公众因生活无保障而产生新的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一是减少公众享有社会帮扶条件的限制,使更多外来农民工群体享有社会帮扶保障;二是降低社会保险的缴费率,减轻外来务工人员负担,同时要让公众的社会保障关系的顺利接续;三是资源地社会福利保障的重点需放在满足住房、医疗、教育等更为迫切的福利需求上。
3.6提高矿产资源开发治理的公众参与意识和能力
针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通过构建矿产资源开发治理公众参与体系,让社会公众参与到矿产资源开发治理中。一是建立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组织机制,利益相关者可以通过社区组织、社会团体和网上对话平台等组织形式,向矿业企业和政府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二是建立社会公众参与的有效监督机制,通过立法调整和改革现有公众参与体制,赋予公众参与监督的“实权”;三是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基于公众参与监督的法律保障;四是提高信息公开的透明度,克服现行机制下公众对监管者的地位劣势。
参考文献:
[1]赵春盛,崔运武.当前中国社会问题的政策生成及其反思[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4,15(5):49-57.
[2]程叶青.矿业区域矿产资源开发与经济持续发展研究[J].资源科学,2004,26(6):131-136.
[3]李素矿,杨昌明.论循环经济与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23(3):48-49.
[4]王小萍,闫立宏.我国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以现行矿产资源税费法律制度为分析视角[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4(1):138-143.
[5]任峰,郭如心.克服外来者劣势的新途径探析:战略性社会责任的作用:以中国五矿集团为例[J].现代管理科学,2017(2):40-42.
[6]廖欣.我国矿产资源保护法律制度完善路径分析[J].学术论坛,2018,41(4):153-160.
[7]潘楚林,田虹.利益相关者压力、企业环境伦理与前瞻型环境战略[J].管理科学,2016,29(3):38-48.
[8]曹明,王甜.矿产资源开发中的环境补偿问题探讨[J].当代化工研究,2016(9):66-67.
[9]蒋健明,汪应宏.矿山地租理论演变视角下的矿产资源所有者权益价值[J].金属矿山,2017(4):113-118.
[10]陈祖海.民族地区资源开发利益共享机制研究:以广西锰矿资源开发的“大新模式”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36(6):134-139.
[11]梁姗姗,杨丹辉.矿产资源消费与产业结构演进的研究综述[J].资源科学,2018,40(3):535-546.
[12]谢和平,高峰,鞠杨,等.深地煤炭资源流态化开采理论与技术构想[J].煤炭学报,2017,42(3):547-556.
[13]刘建芬,王丹,薛全全.中国主要矿产资源区域协调性开发分析及建议[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27(S1):159-163.
[14]费孝通.社会学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
[15]李正风.工程伦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16]吴泽斌,周慧,卢经红.矿区居民对稀土开采与环境保护关系的认知及政策响应[J].资源与产业,2016,18(4):69-72.
[17]武强,刘宏磊,赵海卿,等.解决矿山环境问题的“九节鞭”[J].煤炭学报,2019,44(1):10-22.
[18]陈奇.矿山环境治理技术与治理模式研究[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9.
[19]于立,孟韬,姜春海.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退出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20]孟旭光,侯华丽,吴尚昆.矿业发展的“绿色”思维探讨[J].中国矿业,2018,27(8):85-87.
[21]王承武,王志强,马瑛,等.矿产资源开发中的利益分配冲突与协调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7,33(2):184-187.
[22]吴泽斌,吴立珺,卢经红,等.赣南废弃稀土矿山生态修复公众参与意愿与影响因素研究[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8,39(4):47-51.
朱迪,吴泽斌.失调与调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引发的社会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矿业,2020(07):1-8.
基金:江西省2019年研究生创新创业基金项目资助(编号:YC2019-S299);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资助(编号:15JY2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编号:18AGL002).
分享:
煤层开采之后造成采场和未开采区域巨大的应力差异,在应力调整的过程中产生岩层变形和破坏,采场中央底板一定深度内产生张拉裂缝和底鼓的现象,煤壁前后有明显的剪切破坏区域,破坏深度与工作面深度和长度、煤层厚度、直接顶底板岩性等有关,当应力扰动波及到承压水含水层时,会使导升裂隙进一步扩展。
2024-08-10长沙市(地区)地处长平盆地,初次探索地热资源的潜力,对城市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湖南省具有发展地热能资源的优势和基础,14个地州市城市规划区内,中深层地热能资源年可利用量约35.27万t标煤,但湖南省目前实际利用量还很小,主要原因是对地热资源还没有进行全面地热勘查,未进行过系统化基础性工作。
2024-08-02人尿的主要成分为水,含有较高的氮磷钾组分。尿液的排放量虽然仅占生活污水排放量的0.4%,却贡献了污水中80%的氮、50%的磷和90%的钾。磷是生物圈中三大营养元素之一,是不可再生的矿石性资源[3],是关乎农业正常生产的基石。全球界已探明的磷矿储量可使用不足100年。
2023-08-04在我国的工业生产领域中,有色金属是重要的生产原料,有着巨大的需求量。但是由于近年来的有色金属开采过程中出现了贫矿量增加、矿山资源开发技术和经济压力大等问题。面对上述问题,需要矿山资源勘查单位遵循一定的原则进行统筹规划并开展有序和有效勘查,缓解目前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紧缺的现状,有利于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更好的回收利用矿产资源,保护环境。
2021-08-13半夏为铜仁地区的道地药材,当地所产半夏粒圆、色白、质地坚硬,素有"珍珠半夏"之誉。野生半夏多生长在长期耕作的农田之中,近些年来由于耕地荒废、除草剂的使用及肆意采挖等多种因素造成铜仁野生资源日渐减少,笔者通过调查铜仁地区野生半夏资源的生长现状、利用情况以及开展驯化试种,探索半夏资源可行性开发利用途径,为铜仁地区半夏资源利用提供参考。
2021-08-02国际上通常认为公海、国际海底区域、南极洲、大气层这几个区域可被称为全球公域。这些区域的环境尚不适宜人类大规模涉足,但却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引来不少国际关注。其中一些资源已经得到长期的开发,比如公海渔业资源。另一些资源虽然已知储量很大,但由于其获得的难度也很大,或者由于开发利用的国际制度尚存争议,因此目前尚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例如国际海底区域、外层空间的矿产资源。
2020-12-01我国是一个“富煤、贫油、缺气”的国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天然气产量和消费量逐年快速增长,供需缺口一直存在并呈逐年放大的趋势。2019年我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3067亿立方米,同比增长9.4%;全年进口总量为1330亿立方米,对外依存度43.36%,严重威胁国家能源安全。
2020-11-27社会问题如同影子,总伴随着社会应然的阳光在人类生产活动中生成或隐匿[1],涵盖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矿产资源作为矿业经济发展的基础,其开发利用会对人类社会产生重要影响。不同学科从不同视角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引发的问题均有不同程度的研究和探讨。但是,针对所引发的社会问题的研究,鲜有学者进行系统化、专门化的研究。
2020-07-14油气储存于基底变质岩、火成岩裂缝中,并通过背斜或渗透率的差异性而成藏,最早LANDES等[1]在1960年将之定义为古潜山油气藏。当时该类油气藏在委内瑞拉、加利福尼亚、堪萨斯和摩洛哥等地区产量高达17000桶/天(约2400t/d),随后的20年,巴西、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埃及和俄罗斯等地区陆续也有同样的古潜山油气藏发现[2]。
2020-07-09大量低渗透油藏开发实践表明,天然裂缝是其有效储集空间和主要渗流通道[7,8,9]。在低渗透油藏动态开发过程中,为提高单井产量,常对储层实施压裂改造,压裂后人工裂缝与天然裂缝构成的缝网系统控制低渗透油藏的渗流,而天然裂缝与应力场分布对人工裂缝的展布具有重要影响[10,11],在低渗透断块油藏中天然裂缝与应力场分布的非均质性更为突出[12]。
2020-06-19人气:7314
人气:4203
人气:3470
人气:3173
人气:3167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资源科学
期刊人气:1430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自然资源学会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科学
国际刊号:1007-7588
国内刊号:11-3868/N
邮发代号:82-4
创刊时间:1977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294
影响因子:0.479
影响因子:0.86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