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们留言
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动不动和动辄的语用差异分析

  2021-01-09    1024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统计数据显示,“动不动”和“动辄”与频度副词“动”在汉语发展史上呈现此消彼长的态势:唐五代之前以使用“动”为主,宋以后则主要使用“动不动”和“动辄”。“动辄”连用的形式六朝已出现,至宋代发生词汇化,主要用于史书、文集类文献中;明清时期,随着其句法功能的扩展,亦可用于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学作品中。作频度副词的“动不动”始见于北宋文献,但在当时的南北方通语中已普遍使用;元明以来,其后所接的句法形式更为多样。在语用方面,“动不动”表频度时具有不如意性,表达一种反预期信息,多用于口语中;而“动辄”则更加中性,表达一种预期信息,多用于书面语中。

  • 关键词:
  • 动不动
  • 动辄
  • 历史演变
  • 语用差异
  • 预期信息
  • 加入收藏

早在八十年代初,吕叔湘[1](1999/1981)已将现代汉语“动不动”的用法归纳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动词性的联合短语,表示一般的疑问。例如:你还动不动我东西了?另一种是固定短语频度副词,表示极容易做出某种反应或行动,多用于不希望的事。例如:这孩子动不动就爱打人。

此后,一些学者对“动不动”做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如别晨霞、方旭军(2009)发现现代汉语“动不动”除表中频义外,还强调轻易,表达说话者的主观性评价[2]。朱军(2012)指出“动不动”具有评注性特点,并分先秦、两汉、宋、元、明清五个时期考察了该用法的来源。[3]也有学者关注“动不动”与其他频度副词“经常”“常常”“时不时”等用法的异同。如王世凯、刘嵚(2006)、王宪坤(2007)从频率、意义、分布、语用及认知等不同角度对时频副词“动不动”与“经常”在现代汉语用法的异同进行了对比分析。[4,5]郝玲(2013)阐释了现代汉语表频率副词“时不时”和“动不动”在语义、句法、语用三个方面的差异。[6]

现有研究大都聚焦于“动不动”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情况,或重点分析它与其他频度副词的用法差异。仅朱军(2012)一文涉及到“动不动”的来源问题,[3]但一则,该文调查的语料范围较小,未能准确描述“动不动”的来源和发展过程;其次,该文仅孤立地考察了“动不动”的来源,并未涉及与该词关系密切相关的“动辄”的语法化过程,也未深入辨析二者在语义、语用分布上的差异。通过历史文献语料的考察我们发现,“动不动”与“动辄”具有共同的语义基础,它们都由表示频度的“动”构成。但“动辄”比“动不动”出现得更早,且二者在句法语义、语用等方面呈现出互补和竞争的局面。本文拟从历史角度出发,对“动不动”“动辄”两词的句法功能、语用色彩等进行对比分析。


一、“动不动”和“动辄”的历史演变


(一)“动不动”的出现及其发展

通过检索中国基本古籍库、北京大学CCL古代汉语语料库,我们发现,“动不动”最早在六朝时期出现,从六朝至唐五代时期,“动不动”出现的句子可分为两种不同的情况:

(1)佛言:“有十事,坚住不动,一者言有佛无佛不动还,二者有法无法不动还,……九者佛智慧尽不尽不动还,十者当来过去现在世事呼若动不动还,是为阿惟越致菩萨教法。”(刘宋·求那跋摩译《佛说菩萨内戒经》)

(2)汝等比丘!常当一心,勤求出道。一切世间动不动法,皆是败坏不安之相。(姚秦·鸠摩罗什译《佛垂涅盘略说教诫经》卷一)

(3)例如转不转皆阿鞞跋致,动不动皆是毘尼,以是义故,发趣不发趣皆名为乘也。(隋·智顗说、灌顶笔录《法华玄义》卷五下)

(4)忽雷霹雳卒风暴雨撼不动,欲动不动千变万化总是鳞皴皮。(唐·卢仝《与马异结交诗》)

以上例(1)、例(4)中“动”和“不动”仅在线性排列上相邻,语义上没有直接关系。例(1)中“若动”是“呼”的宾语,而“不动”是“还”的定语。例(4)中“欲动”和“不动”是第一层并列关系,再与“千变万化”组成并列结构共同充当判断句的主语。例(2)和例(3)中的“动不动”则为动词性联合短语,表“动和不动”之义。例(2)“动不动”作定语修饰“法”,例(3)“动不动”作判断句的主语。

到宋代,“动不动”作动词性联合短语的用法依然存在。同时,“动不动”作频度副词的用法出现(1)。例如:

(5)刘圻父说“正心”章,谓:“不能存之,则四者之来,反动其心。”曰:“是当初说时添了此一节。若据经文,但是说四者之来,便撞翻了这坐子耳。”又曰:“只争个动不动。”(宋·魏靖德《朱子语类》卷十六)

(6)义刚问:“极星动不动?”曰:“极星也动。只是它近那辰后,虽动而不觉。”(宋·魏靖德《朱子语类》卷二十三)

(7)先生曰:“只为而今士大夫道得个‘乞’字惯却,动不动又是乞也。”(宋·程颢、程颐著《河南程氐遗书》卷第十九)

(8)圣人岂曾离此来今?动不动便先说个本末精粗无二致,正是鹘仑吞枣。(宋·朱熹撰《答许顺》,出自《晦庵集》卷第三十九)

(9)动不动便是堕坑落堑,危孰甚焉!(宋·魏靖德《朱子语类》卷七十八)

(10)今只州县学里小小补试,动不动便只是请嘱之私。(宋·魏靖德《朱子语类》卷一百九)

(11)后世说“至诚”两字,动不动加诸人,只成个谦恭敬谨,愿底意思不知。(宋·陈淳《北溪字义》卷上)

(12)某尝笑子房动不动推与闲人。(宋·杨万里撰《答朱晦庵书》,出自《诚斋集》卷第六十八)

以上例(5)、例(6)中的“动不动”都是动词性联合短语,但例(5)中的“动不动”作“争”的宾语,表示选择,意为“动还是不动”。而例(6)“动不动”表示疑问,即“极星动还是不动”。后五例中的“动不动”都是频度副词,表示某种反应或动作极容易产生。例(7)、例(8)、例(9)中,“动不动”后跟“便、便是/又是+动词性成分”,这些动词性成分可以是单个动词(如例7的“乞”),也可以是动宾短语(如例8的“先说个本末精粗无二致”),还可以是动词性联合短语(如例9的“堕坑落堑”)。例(10)中,“动不动”后跟“便只是+名词性成分(请嘱之私)”。例(11)、例(12)中“动不动”后直接修饰动宾短语。[3]从宋代使用“动不动”一词文献作者的方言背景来看,杨万里是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陈淳为福建龙溪人,朱熹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侨寓建阳(今属福建)崇安,程颢、程颐兄弟则为河南府洛阳(今河南洛阳)人。由此可以推测,至迟到北宋时期,“动不动”作频度副词的用法已经在南北方通语中普遍使用。但是,现有的语料却不能为“动不动”由动词性联合短语演变为频度副词的词汇化过程提供证据。

元明清时期,“动不动”作频度副词的用法显著增加,其后所接的句法形式更为多样。主要可分为三大类:

1.“动不动”+(就/就是/就要/便)+动词性成分

后接状中短语:动不动人前骂,动不动脸上抓。(《全元散曲·【仙吕】寄生草》)

后接动宾短语:动不动就捆人!(清·金松岑、曾朴《孽海花》第十九回)

后接联合短语:动不动挑人眼、剔人骨、剥人皮。(《新元杂剧三十种·诸宫调风月紫云亭》)

2.“动不动”+(就/就是/就要/便)+名词性成分

后接定中短语:动不动朝廷的法度。(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六十回)

后接联合短语:动不动三病四痛,老身恨不得把身子替了他。(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四)

3.“动不动”+(就/就是/就要/便)+小句

后接主谓句:动不动口儿泼忏,道的人羞惨。(元·马致远《【双调】夜行船·帘外西风飘》)

后接将/把字句:你也恃不得官高,动不动将咱吊。(乔吉《全元曲·【得胜令】》)

后接被字句:动不动就被人骗一头,说也没处说。(清·吴敬梓《儒林外史》卷十八)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清代小说及说唱文学等通俗作品中,新出现了“动动”表中等频度副词的用法。例如:

(13)程嵩淑道:“那些假道学的,动动就把自己一个人家弄得四叉五片,若见了这位老哥,岂不羞死!”(清·李绿园《歧路灯》第三十九回)

(14)他使钱买了那恶鬼,咱爷又老实,动动就受打骂。(清·蒲松龄《聊斋俚曲集·寒森曲》)

“动动”表频度时的用法虽不及“动不动”丰富,但其基本用法相近,都表示动作或状态经常性发生。朱军(2012)认为,“动不动”中的“不”不表否定,而是起加重语气、凑足节奏、和谐音律的作用。[3]我们推测,“动动”应该是“动不动”的省略形式,正如“时不时”也可说成“时时”一样。但与“时时”不同的是,“动动”作频度副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中没有保留下来。

在现代汉语中,“动不动”在句法语义方面又发生了一些变化:

一是“动不动”所修饰的谓语呈现出向动词性成分集中化的趋势。以《作家文摘》(1993-1997年)为例,其中“动不动”共出现57次,作频度副词时其后跟动词性成分有54次,跟名词性成分的仅2次。

二是“动不动”的主语体现出更大的包容性,即主语不仅可以由有生命的生物充当,而且可以由无生命的物充当,如以下例(15)中的“柴油机”和例(16)中的“人马车辆”。

(15)那年麦收的时候,那个日本造的柴油机不好使,动不动就坏了。(1998年人民日报)

(16)那里整天整夜的拥挤着无数的人马车辆,动不动就会碰伤了人。(老舍《四世同堂》)

(二)“动辄”的历史演变

尽管频度副词“动不动”由动词性的联合短语发展为频度副词的词汇化过程不甚明显,但其表示很容易发生某种情况或行为的用法应该与副词“动”密切相关。“动”作为频度副词的用法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朱军2012)[3](1),西汉时期沿用。例如:

表1宋代至现代“动不动”的使用情况

(17)人之生,动皆之死地亦十之三。(《老子·五十章》)(转引自朱军2012)

(18)诘退骄顽,方收不服;慎惟怠堕,什伍相保;动劝游居,事节说茂;农夫任户,户尽夫出。(《逸周书·大匡解》)

(19)且兵凶器,随克所愿,动亦耗病。(《史记·律书》)

以上三例中,“动”都用在谓语动词之前,表示动作或状态经常性发生,显然是频度副词。东汉时期,随着“动”作频度副词使用频率的提升,出现了“动”“辄”连用的形式,见例(22)、例(23)。但这三例中的“动辄”当与例(20)中的“动欲”性质相同,都仅仅是组合中出现的临时搭配,而非一个复音词。清刘淇《助字辨略》卷三:“凡云‘动’者,即兼‘动辄’之义,乃省文也。”从语义上看,例(20)、例(21)中的“动”都表示“动不动就”之义,与“动辄”的语义相当。但刘淇说“动”为“动辄”的省文形式却与语言事实不符。从历史文献用例来看,显然是先有用作频度副词的“动”,后来才出现双音化形式的“动辄”。

(20)又动欲慕古,不度时宜。(《汉书·食货志》)

(21)论安言计,动引古人。(三国·诸葛亮《后出师表》)

(22)人居世间,大不容易,动辄当承所言,皆不失其规中,而不自责,反怨言人言,是为不平行之。(东汉·于吉《太平经·见诫不触恶诀》)

(23)修德行惠,抚慰百姓;身临忧劳,动辄躬亲;弔死存疾,救活民命。(东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

六朝至唐五代时期,“动”在表示频度时仍以修饰动词性成分为主,如例(24)、例(25)。同时,此期新出现了“动”后跟介宾短语的形式,介词多由“以”充任,如例(26)的“动以千数”、例(27)的“动以虏获为先”。此外,“动”也可以修饰形容词成分,如例(28)的“皆艰苦”。从用例频率来看,后一种用法远不如前两种常见。

(24)初,昭善史书,与锺繇、邯郸淳、卫觊、韦诞并有名,尺牍之迹,动见模楷焉。(西晋·陈寿《三国志·管宁传》)

(25)明时好书策,动欲干王公。(唐·高适《东平路作》之二)

(26)鲜卑、濊貊连年寇钞,驱略小民,动以千数,而裁送数十百人,非向化之心也。(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东夷传》)

(27)曹公豺虎也,然托名汉相,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西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28)人家每事有轗轲,动皆艰苦,梦想凶扰,交接非所,身心不定,日就顿踣者,将衰之渐也。(南朝梁·陶弘景《登真隐诀》)

六朝至唐五代时期,“动辄”连用的形式主要出现在史书中,如例(29)-(32)。在诗歌等口语性较强的题材中出现次数极低,用例仅偶见,如例(33)、例(34)。这些用例中的“动辄”都为“动不动就”之义,表现行为或状态发生频率较高。从句法结构来看,此期“动辄”多出现在“动辄+VP/NP”的四字格式中。汉语的四字格是两个“标准韵律词”的复合体[7],四字结构组成以后,人们按照汉语的音步习惯,在阅读时往往进行新的音节切分,变成两两对应的格式,从而构成和谐的韵律。汉语句子经过新的音节平衡,就会产生新的双音词。[8]也就是说,最初在线性组合上相邻的“动辄”仅仅是“韵律词”,只有经过长期的高频使用,它才能逐渐演变为复音词。那么,以下从六朝到唐五代出现的这些“动辄”是韵律词还是已经词汇化了的复音词呢?“动辄”在中国基本古籍库中检索到的结果为:晋朝仅6例,整个南北朝只有8例,唐和五代的有效例句也只有十多例而已。由此可见,此期“动辄”的使用频率还不高,还不具备发生词汇化的必要条件[9],因此我们更倾向于把它们看作是韵律词。《汉语大词典》“动辄”条首引《后汉书·南匈奴传》例(即例30),将其判定为复合词的时代显然过早了。此外,我们还发现,从两汉直到唐五代,“动”及“动辄”连用作频度副词的用法多出现在史书中,具有庄重典雅的书面语色彩。

(29)为傅尽忠,动辄规谏;事上勤,与人恭。(西晋·陈寿《三国志·吴书·是仪胡综传》)

(30)臣等生长汉地,开口仰食,岁时赏赐,动辄亿万。(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南匈奴传》)

(31)军国之务,动辄咨之。(《十六国春秋·前燕录》)

(32)况此嬉游之间非关当否,而动辄伤生,实可深慎。(《南齐书·王后列传》)

(33)沙上鹈鹕鹧鸪䴔䴖鸿鶂动辄成群。(旧题西汉刘歆著《西京杂记》[10])

(34)府伶呼唤争先到,家酝提携动辄随。(唐·白居易《府斋感怀酬梦得》)

宋代,“动辄”的用例大增,如中国基本古籍库中检索到近500例,可见“动辄”已具备了词汇化的条件。到元代,文献中甚至出现了“动辄”与“便”的搭配,如例(38),表明“动辄”此时的词汇化程度已相当高,以至于人们忘却“辄”原本就是“就;便”的意思。宋元时期,“动辄”出现的语言环境并无太大变化,仍多用于文学性浓厚的史书、文集类文献中,具有较强的书面语色彩。“动辄”后多跟动词性成分,如例(35)的“称之”;也可以跟名词性短语,如例(36)的“数百人”。与“动辄”的高频使用相反,“动”单用表示频度副词的用法在宋元时期锐减。

(35)重言“古之人”,动辄称之,不一称而已也。(宋·蔡模撰《孟子集疏》卷十四)

(36)呜呼!方陈氏盛时岁时聚会,动辄数百人。(宋·陈亮《龙川集·祭三五伯祖父》)

(37)动是愁端如何向,但怪得、新来多病。(宋·徐干臣《二郎神·春怨》词)

(38)动辄便杀人,相遇焉敢敌?(元·舒頔《贞素齐集·为苗民所苦歌》)

明清时期,“动辄”的用法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动辄便/便是”“动辄就/就是”类的用例大量出现,说明“动辄”的词汇化程度在此期已经极高,如例(39)、例(40)。二是“动辄”之后所能修饰的句法成分更为多样化:动词性成分可以是动宾结构、动词性联合短语等;名词性成分可以是数量短语、偏正性名词短语等;新出现了后跟“把字句、被字句”等小句的形式,如例(41);其后甚至还可以使用复句,如例(42)。三是“动辄”的使用范围扩大,可用于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学作品中。

(39)自此日逐寻头讨脑,动辄便是一顿皮鞭,打得体无完肤,却又不许啼哭。(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二十七卷《李玉英狱中诉冤》)

(40)他看着那乌克斋、邓九公这班人,一帮动辄就是成千累万,未免就把世路人情看得容易了。(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回)

(41)动辄将狄希陈打骂。(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九十回)

(42)就使有等稍知自爱的,又苦于众人皆醉,不容一人独醒,得了百姓的心,又不能合上司的式,动辄不是给他加上个“难膺民社”,就是给他加上个“不甚相宜”,轻轻的就端掉了,依然有始无终,求荣反辱。(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一回)

在现代汉语中,“动辄”的用法进一步扩展,充任其主语的除了有生命的生物(如人、动物)之外,也可以是医院、国家等无生命的组织、机构等。例如:

(43)孤儿中绝大部分是残疾者和体弱者,医疗费用动辄成千上万,一些本可治的病,因严重缺钱而搁置。(1994年报刊精选)

(44)像某些国家之动辄抢银行、劫火车,则此地之安谧甚为显然。(梁实秋《雅舍青华》)

我们选取了先秦至清代的一些历史文献,对其中“动”“动辄”的使用情况进行了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频度副词“动”早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南北朝至唐五代时期,其使用频率逐渐增加,如《全唐文》中作频度副词的“动”达到70例之多。宋元以后,由于“动辄”词汇化的完成和“动不动”的出现,“动”表频度副词的用法逐渐衰微。“动辄”连用东汉始见,但直到唐五代时期使用频次都不高,主要用于史书等书面色彩较为浓厚的文献中。宋元时期,随着“动辄”使用频率的增加,其由韵律词演变为了复音词,但其使用的语言环境并未发生变化,仍多用于文集、史书中。明清时期,“动辄”的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展,开始用于戏曲、小说等口语性较强的通俗文学作品中,但其仍具有较强的书面语色彩。


二、“动辄”和“动不动”的语用差异


由上文可知,“动不动”和“动辄”的词汇化都发生在宋代,二者在宋元明清的使用频率都较高,且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中。本节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讨论两词在语用方面的差异。

(一)是否具有不如意性

“动不动”后所跟的动词都带有消极色彩,表示不希望发生的动作和状态,表达行为的不如意性,如例(1)中“打骂”不是人们主观心理上希望发生的事情,例(2)中“打上街坊,骂断邻里”表现出边氏的凶悍与泼辣,用时也表达了说话人对此人物的不满。

(1)从来鬼怕恶人,二相公没来时,动不动打骂;着二相公掘了一场,撅着嘴也没敢做声。(蒲松龄《聊斋俚曲集·寒森曲》)

(2)小江的性子,在家里虽然倔强,见了外面的朋友也还蔼然可亲,不象边氏来得泼悍,动不动要打上街坊,骂断邻里。(李渔《十二楼·夺锦楼》)

“动辄”在表频度时既可以表示中性义也可以表示消极义。如例(3)中“表”是古代臣子向君主表达自己意愿的一种文体形式,“表闻”指的是上表申闻于上,因此表达的是中性义。例(4)中“尧舜事业”指的是伟大的事业,然而伟大的事业不是人人都可以做成的,因此此处是一种讽刺的说法,即表达的是消极义。

(3)郭图、淳于琼曰:“汉室陵迟,为日久矣,今欲兴之,不亦难乎!且今英雄据有州郡,众动万计,所谓秦失其鹿,先得者王。若迎天子以自近,动辄表闻,从之则权轻,违之则拒命,非计之善者也。”(《三国志·魏书·袁绍传》裴松之注)

表2先秦至清代“动”“动辄”的使用情况

(4)动辄要做尧舜事业。如何做得?终年碌碌,至于老死。(王守仁《传习录》上卷)

(二)书面语色彩和口语化色彩

“动不动”多用于白话小说、笔记、杂剧、元曲中,对话、问答形式居多,口语色彩浓厚。例如:

(5)范纯父言:“今人陈乞恩例,义当然否,人皆以为本分,不为害。”伊川曰:“只为而今士大夫道得个‘乞’字惯,却动不动又是乞也。”(宋魏靖德《朱子语类》卷九十七)

(6)尼姑见了,问道:“姑娘今年尊庚多少?”妈妈答道:“十二岁了,诸事倒多伶俐,只有一件没奈何处:因他身子怯弱,动不动三病四痛,老身恨不得把身子替了他。为这一件上,常是受怕担忧。”(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四)

“动辄”多用于文集、史书中,叙述语形式居多,书面语色彩浓厚,行文更为庄重典雅。例如《三国志·吴书·是仪胡综传》:“为傅尽忠,动辄规谏;事上勤,与人恭。”明清以后,“动辄”的语用环境扩大,可用于小说、戏曲等口语性较强的文献中,但仍多出现在叙述性语句中。例如陆人龙《型世言》第二十九回:“向娶一妻真氏,人也生得精雅,又标致,两个甚是和睦。这番因自己心性变得不好,动辄成争。”

(三)反预期信息和预期信息

话语信息可以分为预期信息、反预期信息、中性信息三种。“反预期信息指的是与某个特定预期相反的话语信息。言谈事件中当说话人针对语境中谈及的某一事物或事态提出一种与他自己或受话人的预期相反或相背离的断言、信念或观点时,那么该说话人就表达了一种反预期信息。”(Traugott&Dasher2002)[11]“动不动”之后可以表达反预期信息。例如:

(7)你常好是不知轻重,动不动皱了眉峰,冰霜般面容。若是个村纣的和你两个乍相逢,他把你那半世里清名送。(季子安《全元散曲·蔓菁菜》)

(8)那十一个厢禁军两汗通流,都叹气吹嘘,对老都管说道:“我们不幸做了军健!情知道被差出来。这般火似热的天气,又挑着重担;这两日又不拣早凉行,动不动老大藤条打来;都是一般父母皮肉,我们直恁地苦!”(施耐庵《水浒传》第十五回)

例(7)中,“皱了眉峰,冰霜般面容”是与人们认知相反的信息,不符合受话人的预期,表达一种反预期信息。例(8)中军健在火热的天气中“挑着重担”“又不拣早凉行”,却还常被“老大藤条打来”,与受话人的预期相背离。

话语中中性信息是一个基本的类,反预期信息和预期信息则是朝不同方向的延伸。预期信息包含的信息量最小。“动辄”后可以表达预期信息。例如:

(9)臣本书生,进由庠序,以忠义自许,妄意事功,而性刚才拙,动辄多忤。(李纲《辞免知枢密院札子》)

(10)佃户曹二妇,悍甚,动辄诃骂风雨。(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

例(9)(10)中,李纲性情刚烈、才疏学浅进而多忤逆,曹二妇凶悍,因而“诃骂风雨”,这两件事都符合受话人常规的心理预期方向,因此表达了一种预期信息。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表达“动作或状态经常性发生”这个频度副词意义时,“动”与“动不动”“动辄”三词在汉语发展史上呈现此消彼长的态势:唐五代之前以“动”为主,宋以后则用“动不动”和“动辄”。该语言现象的实质是表达同一个概念的单音词被复音词所取代,而导致这一替换发生的原因至少有三个:其一,随着东汉以来复音化进程的加快,汉语以单音词为主逐渐演变为以复音词为主;其二,义项过多导致“动”单用时表义不明确,《汉语大词典》和《汉语大字典》“动”字条各列出了13个义项;其三,“动”词义的进一步引申分化。唐代,“动”由频度副词“往往;常常”义又引申出副词“不觉;不经意”义。例如唐·张祜《病宫人》:“佳人卧病动经秋,簾幕繿縿不挂钩。”(1)宋元时期,“不觉;不经意”义取代“往往;常常”义成为副词“动”的主要用法。如《元典章·刑部》中“动”作副词表示“不觉;不经意”义共6例,表示“往往;常常”义仅1例。“动不动”“动辄”自宋元以来使用频率较高,二者的句法功能基本一致,但“动不动”后的句法形式更为多样化。在语用方面二者表现出较大差异:“动不动”表频度时具有不如意性,表达一种反预期信息,多用于口语中;而“动辄”则更加中性,表达一种预期信息,多用于书面语中。


参考文献: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2]别晨霞,方旭军.“动不动VP”的格式义及语用功能[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66-68.

[3]朱军.评注性副词“动不动”的用法与来源[J].语言研究,2012(4):50-54.

[4]王世凯,刘嵚.汉语中的“动不动1”和“动不动2”[J].语文研究,2006(2):29-31.

[5]王宪坤.时频副词“动不动”与“经常”对比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7.

[6]郝玲.表频率副词“时不时”和“动不动”[J].齐齐哈尔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106-109.

[7]冯胜利.汉语的韵律、词法与句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8]王云路.试谈韵律与某些双音词的形成[J].中国语文,2007(3):258-265+288.

[9]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10]王魁伟.伪书文献语料价值述略[C].上海教育出版社版,2003.


崔姗姗,贾燕子.“动不动”和“动辄”的历史演变及语用差异[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4(01):132-138+148.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类型学视阈下汉语常用词的跨域演变模式研究”(20YJA74002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汉语基本词汇历史演变研究”(16JJD740015)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语言文字应用

期刊名称:语言文字应用

期刊人气:948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文化

国际刊号:1003-5397

国内刊号:11-2888/H

邮发代号:82-576

创刊时间:1992年

发行周期:季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