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短刺法是《灵枢·官针》十二刺法之一,临床应用广泛,疗效确切。笔者通过分析并总结短刺法的操作方法及临床应用范围,探索其与针刺“至骨”的关系,以拓宽短刺法疾病的适用范围,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灵枢·官针》曰:“凡刺有十二节,以应十二经。”十二种针法以治十二经不同的疾病,故又称“十二节刺”。短刺法为十二刺之一,其与五刺之输刺法均是深刺直达骨面以刺激疾病在骨膜上的“反应点”或软组织在骨骼上的附着点的针法[1],在治疗痉挛性、顽固性痛证、神志性疾病,尤其是骨关节疾病疗效卓越。本文将对短刺法的操作及临床应用进行探析,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1、短刺法的操作
《灵枢·官针》曰:“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致针骨所,以上下摩骨也。”短刺法操作要领:先将针缓慢刺入腧穴浅层,稍摇其针,再行深入,如此分层摇针,徐渐刺入,直达骨膜后,上下短促快速提插刺激骨膜,增强针感,用以治疗骨病。短,即接近之意,骨痹,寒气在骨,骨重难举或骨髓酸痛,其病位最深。针刺时当刺深近骨,在痹痛处上下提插,状似摩擦骨骼,以行气活血、宣通痹阻。《素问·长刺节论》曰:“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深者刺,无伤脉肉为故。”针刺时应注意针至病所,刺骨而勿伤筋。根据不同疾病及病位,又可选用毫针、刃针、长针、针刀等不同针具进行操作。
2、短刺法的临床应用
2.1膝骨性关节炎
甘雨彤等[2]采用短刺法结合电针肌肉起止点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治疗组取膝周犊鼻、鹤顶、内膝眼及阿是穴行短刺法,进针后在针下骨面处行小幅度提插,上下抖动针体并摩擦骨面,患者明显感到膝关节局部酸胀放射感时留针,每10min行针1次,并取肌肉起止点髀关、梁丘、足三里、血海下1寸处(近髌底缘)穴位针刺平补平泻法后行电针治疗,对照组予塞来昔布胶囊口服,4个疗程后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结束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6.7%和80.0%,治疗结束后4周总有效率分别为83.3%和56.7%,关节炎指数评估量表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analoguescale,VAS)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廖雪等[3]采用短刺法结合热敏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观察组取患侧鹤顶、内膝眼、膝下、犊鼻、局部筋结点缓慢进针先刺入皮下浅层,而后摇动针身刺入深层,在近骨之处上下摩骨,配合热敏灸治疗,对照组行常规针刺。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VAS评分、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有实验研究发现[4,5,6,7],短刺法通过减少膝骨性关节炎模型兔的软骨细胞凋亡,抑制软骨细胞外基质的进行性降解,抑制肥大细胞分化,促进软骨细胞增殖等机制,促进膝关节的修复,相较于常规针刺法,显示出卓越的效果。
2.2颈椎病
吴延昊等[8]将15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均分为短刺结合加味葛根汤、加味葛根汤、传统针刺法3组,观察组采用刃针在病变神经节段相应夹脊穴缓慢进针,遇条索或硬结后行纵向或横向切割、摆动,边松解边深入达骨面后,在骨面处腕关节震颤行小幅度提插手法,行针30s后出针并按压针孔,结合加味葛根汤口服,结果治疗组有效率、VAS评分及症状、体征积分情况均优于其余两组,其临床疗效突出,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缪晓晖[9]采用刃针短刺法结合弥可保穴位注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结果相较于传统针刺组,其能够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且有效率较高。何星[10]采用刃针短刺法治疗700例颈椎病患者亦取得满意疗效。冯军等[11]采用毫针短刺法治疗颈椎病,针直刺入穴位并得气后,使针尖紧贴颈椎横突尖,沿横突及周缘连续提插5~10次,以患者耐受和局部症状改善为度,结合颈夹脊及大椎穴行烧山火手法,治疗后有效率高,患者症状改善较为明显。有研究[12]指出,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生发展及严重程度与患者体内的炎性反应过程密切相关,短刺法能够通过减少患者血清中炎症细胞因子IL-1β、TNF-α浓度,减轻机体炎性反应,从而缓解颈部不适症状。
2.3腰椎间盘突出症
史中亚等[13]运用短刺针法为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组选取腰3~5夹脊穴(双侧),患侧秩边、环跳、委中、承山、昆仑等穴位,针刺入皮肤浅层后,边缓慢进针边摇动针身,达骨面后行小幅度快速上下提插捻转,摩擦其骨面以加强针感,行针完毕后接电针治疗,对照组行平补平泻针法得气后予电针治疗,结果显示,两组VAS评分、Oswestry腰痛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日本骨科协会腰痛疗效问卷(JOA)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并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董建军等[14]运用九针之长针短刺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伴麻木患者,采用X线定位腰4、5夹脊穴及腰阳关穴,三棱针刺破皮肤后,长针进针行短刺及输刺手法,以气至病所为度,起针后行拔罐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手法。1个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8%,高于对照组的83%,治疗组VAS评分优于对照组。
2.4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段晓荣等[15]将60例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选取张沛霖主任经验穴股I针、股II针、股III针、悬钟、阳陵泉穴,双手缓慢进针后摇动针身刺入深层,在近骨之处摩擦骨面,提插捻转毫针行九阳数,对照组予常规针刺,每周治疗5次,4周后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3.33%,对照组为5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5肱骨外上髁炎
刘志刚等[16]采用指切短刺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治疗组取病变局部阿是穴,针尖向肱骨外上髁及桡骨骨面进针,依次刺入皮下及病变伸腕肌层,直达骨面后将针略微提起,在靠近骨面的肌层行数次提插手法,并针刺压痛明显的伸腕肌纤维,加用远红外线照射病变局部,结果其治愈率83.8%。王英淑等[17]亦用短刺法配合温和灸治疗肱骨外上髁炎,治疗组在总有效率及1年内复发率上,均优于对照组(P<0.05)。
2.6其他
针灸短刺法治疗骨痹病临床应用广泛,除上述常见疾病外,亦有短刺法配合红外偏振光治疗早期劳损性桡骨茎突腱鞘炎[18],结合灸法治疗不宁腿综合征、足跟骨刺型跟痛症[19,20]等,另外对于乳腺增生疾病也有较好疗效,能够有效改善临床症状[21]。
3、小结
骨膜对骨的营养、生长、感觉和损伤后的修复有重要作用[22]。有研究显示[23],针刺效应的产生与骨膜内多种感受器的传导密切相关,骨膜可接受机械、化学、热刺激、电刺激等多种刺激,刺之针感较强,可引起内脏及体内其他系统的反应。短刺法深刺直达骨面,疏泄骨节间邪气,总结归纳短刺法的操作及临床应用,为今后开展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和基础研究,将其临床应用从骨关节疾病,逐渐扩展到神志性疾病、脑源性疾病、疼痛性疾病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短刺法为《灵枢·官针》十二刺法之一,针灸临床工作者从经典古籍出发,将《灵枢》中的刺法与现代“骨膜刺激术”理论相结合,发展出新的针灸临床思路,如触骨针法、针刺“至骨理论”。立足经典,守正创新,从古代经典中探索新的治疗思路,让中医药焕发新的光彩。
参考文献:
[1]邹德辉,刘通,王洪彬,等.针刺“至骨”法临床应用浅议[J].中国针灸,2020,40(1):54-57.
[2]甘雨彤,黄超豪,龙庆媚,等.短刺法配合电针肌肉起止点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8(4):443-446.
[3]廖雪,段晓荣.短刺配合热敏灸法治疗膝骨性关节36例[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6,37(11):62-64.
[4]任毅,刘菲,张愉,等.“短刺法”对兔膝骨关节炎软骨中Ⅱ型胶原及其标记物表达的影响及影像学观察[J].中国针灸,2016,36(6):622-628.
[5]刘菲,李学智,付妮妮,等.短刺法对兔膝骨关节炎软骨细胞Sox9、VEGF和ColX表达的影响[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6,36(7):997-1003.
[6]付妮妮,李学智,杨晓光,等.短刺法结合电针对兔膝骨关节炎软骨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47(5):708-713.
[7]席小芳,李学智,刘菲,等.短刺加电针对膝骨关节炎模型兔软骨细胞外基质的修复作用研究[J].中国针灸,2016,36(12):1288-1294.
[8]吴延昊,史中亚,胡奋强,等.加味葛根汤结合短刺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13):1432-1434.
[9]缪晓晖.刃针短刺结合弥可保穴位注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效果[J].医疗装备,2018,31(8):112-113.
[10]何星.刃针短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700例临床效果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5,15(2):22-23.
[11]冯军,谢宇锋,任蓉,等.短刺加烧山火针刺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中医药学,2014,32(5):1172-1174.
[12]陆顺庠.短刺针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血清IL-1β、TNF-α作用效能的临床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6.
[13]史中亚,张春海,陈勇,等.短刺针法为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8,34(3):349-350.
[14]董建军,张盼,张桂锋.中医长针短刺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伴麻木症状的临床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6,23(27):137-139.
[15]段晓荣,何梅光,郭春艳.短刺法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30例临床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5,36(12):51-52.
[16]刘志刚,王辉.指切短刺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68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8,24(6):25.
[17]王英淑,张全霞,殷丽红.短刺法配合温和灸治疗肱骨外上髁炎30例[J].中国民间疗法,2013,21(5):25.
[18]苟翔,王文春,郭栋梁,等.红外偏振光结合短刺法治疗早期劳损性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50例[J].西南军医,2017,19(6):547-549.
[19]王流云,袁文丽,田同良,等.透灸法配合短刺关刺法治疗不宁腿综合征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7,36(11):1307-1310.
[20]陈丽敏.短刺加灸法治疗足跟骨刺型跟痛症的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5,7(32):23-24.
[21]刘俊宏.针灸短刺法治疗乳腺增生的临床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20):67-68.
[22]付繁刚,张锴.骨膜在骨组织修复过程中的作用[J].实用骨科杂志,2017,23(10):908-911.
[23]宋守礼,朱盛修.骨膜的组织学特征和超微结构[J].中华骨科杂志,1996,16(6):60-62.
丁凡帆,康晓文,王文秀,刘倩,邱连利.《灵枢·官针》短刺法的探析及其临床应用[J].按摩与康复医学,2021,12(06):12-13+17.
分享:
缺血性脑卒中也称脑梗死,是供应脑部动脉血管狭窄或闭塞引发脑组织缺血缺氧最终坏死的一类脑血管疾病。构音障碍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患者主要表现为无法像正常人一样听、说、读、写,对其日常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1]。临床实践中,应用解语丹联合针刺疗法治疗卒中后构音障碍的疗效确切,现具体总结如下。
2025-03-31血管性痴呆(vasculardementia,VD)是因脑血管疾病如脑缺血缺氧出现的认知功能障碍性疾病,主要在记忆和认知上出现障碍并伴有不良情绪。VD主要在老年人群中多发,虽然,VD的病症严重,但是,仍然有可以提前预防和治疗的方法。西医认为,哺乳动物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通路是VD的发病机制。
2025-03-28脑卒中,又称中风,是我国导致死亡和残疾的首要因素[1]。根据WHO的数据统计,全球每年约有15万人死于中风[2-3],而中风后下肢功能障碍是影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最常见和最明显的功能障碍之一[4]。下肢功能障碍主要包括下肢肌肉力量减退和平衡障碍,因此,改善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成为临床和科研的热点[5]。
2025-03-26外展神经麻痹目前仍是医学界的难题之一,外展神经支配眼外直肌,因其走行较长,易受损害[1],出现患侧眼球外展受限,向患眼内侧方斜视,第二斜视角大于第一斜视角,伴有复视[2]。西医多用激素、营养神经、肉毒杆菌毒素、眼肌训练和手术等,但疗程长、不良反应大、花费大[3]。
2025-03-24目前,对于该病临床常用方法包括非手术疗法与手术治疗,后者多用关节镜手术,起效较快,但创伤性较大,术后患者肩关节活动仍可在一定程度上明显受限。临床上中轻度肩袖损伤常采用非手术治疗方案,如康复训练、针灸、抗炎药等,可有效减轻肩部疼痛症状,增强肩关节活动度[4-5]。
2025-03-24发症,约 61% 的 患 者 会 遭 遇 此 困 扰,其 中 大 部 分(2/3)在中风后的4周内就会感到疼痛,而其余的患者则会在接下来的两个月内出现症状。肩痛导致患者上肢活动不便,尤其在夜间疼痛加剧,严重干扰了患者日常生活。本文主要探讨使用密集型内热针疗 法 治 疗 因 缺 血 性 中 风 导 致 的 肩 痛 患 者 的效果。
2025-03-20本病好发于中青年、体力劳动者及体型消瘦者。现代医学研究[1]认为,由于第三腰椎横突在腰椎横突中最长,上面附着腹横肌和背阔肌的深部筋膜、腰方肌等导致承压较大,运动中容易受到撕裂损伤而出现炎症反应。周围的血管、神经因反复受到炎症刺激而引起疼痛[2-3]。
2025-03-19膝骨关节炎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骨质增生、关节软骨退变为主的疾病,临床多表现为膝关节疼痛、肿胀、活动不利,甚至出现关节畸形,是致残的主要因素之一。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膝骨关节炎的发病率在60岁 以 上 人 群 中 达 60%,在 70 岁 以 上 人 群 中 达80%。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该病发病率逐渐升高,加重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2025-03-18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neuralgia,TN)是以三叉神经分布区反复发作性、阵发性、剧烈性疼痛为主要表现的顽固性疼痛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1]。目前TN的治疗方式以口服抗惊厥、抗癫痫类药物和手术治疗为主,虽然经过治疗后疼痛可有效缓解甚至消失,但存在复发率较高的问题[2]。
2025-03-18脑出血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我国脑出血占所有卒中的18.8%~47.6%[1-2],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35%~52%的脑出血在发病后1个月内死亡[3-4]。患者常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和肢体瘫痪等,病情发展迅速,为提高生存率,早期高效的治疗手段极为重要。
2025-03-13人气:18460
人气:15448
人气:14530
人气:13011
人气:10922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针刺研究
期刊人气:14979
主管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单位: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中国针灸学会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0-0607
国内刊号:11-2274/R
邮发代号:82-171
创刊时间:1976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1.881
影响因子:1.074
影响因子:1.483
影响因子:0.495
影响因子:0.498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