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分析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高危早产儿行持续正压通气治疗过程中接受整体护理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8年3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6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高危早产儿,各患儿均接受持续正压通气治疗,依据其治疗过程中护理方式分对照组(30例接受常规护理)和研究组(30例接受整体护理),比较护理效果,如患儿血气指标、并发症等。结果干预前血气指标差异小(P>0.05),干预后,研究组SpO2、PaO2高于对照组,PaCO2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3.33%低于对照组30.00%(P<0.05)。结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高危早产儿在接受持续正压通气治疗过程中,再给予整体护理护理干预,可显著改善其血气指标,降低并发症,对患儿病情恢复非常有利。
诱发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主要原因为缺乏肺表面或心物质(PS),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多发在早产儿中[1,2]。因产前使用糖皮质激素,还需综合判定早产儿出生后RDS。指南指出,针对孕周时间<30周的RDS早产儿,无需给予机械通气者,出生后需接受持续正压通气治疗。已有研究表明[3],早产RDS患儿接受补救性持续正压通气治疗,可降低并发症和医疗成本。但为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已有报告明确指出[4,5],将整齐护理应用到早产RDS持续正压通气治疗中,其血气指标改善作用和并发症降低均更为明显。目前,有关此方面的报告少之又少,现纳入60例新生早产儿RDS患儿分组论述此点。
1、一般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8年3月—2019年12月按护理方式将60例接受持续正压通气治疗的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分为2组。对照组出生体质量948~1264g,平均为(1089.00±174.00)g,胎龄为27.51~31.24周,平均为(29.54±1.65)周,女性12例,男性18例;研究组出生体质量976~1342g,平均为(1151.00±193.00)g,胎龄为27.41~31.45周,平均为(29.81±1.57)周,女性13例,男性17例。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常规护理干预对照组30例患儿,做好保暖,保持其呼吸道畅通,密切监测体征指标等。用整体护理干预研究组30例患儿,具体为:(1)通气前准备工作:确保病房舒适、安静,温湿度适宜,早产儿在保暖箱内,每间隔3h测定体温1次,并根据结果调节保暖箱温度。(2)呼吸机护理:上机前检查呼吸机功能,温度调节为36℃,根据其体质量选择鼻塞,确保有无气泡,吸入氧浓度和通气压力需根据动脉血气指标进行调节,哭闹时可给予镇静剂或安抚奶嘴,密切观察病情,把握撤机时机。(3)及时排痰:用叩击法排痰,各位叩击2min;用震颤法排痰,每次震颤6min,各位置震颤时间为6个呼吸周期。(4)密闭式吸痰:安装吸痰管在呼吸机管道间和气管插管间,保持持续通气的基础上,做密闭式吸痰,根据浅层吸痰和按需吸痰的准备,每次吸痰时间<5s,直至无痰鸣音。(5)口腔护理:每日用碳酸氢钠冲洗口腔,并将冲洗液用吸痰管引出,每日3次。(6)翻身护理:需2人合作,1人负责固定插管管道和呼吸机,另1人负责翻身,确保持续通气治疗。(7)并发症预防:密切监测体征指标,观察有无发生呼吸性呻吟、吸气三凹征、发绀等,里面发生肺不张、气胸、呼吸机肺炎等,记录血气指标,若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
1.3指标判定
干预前、干预后记录患者血气指标,包含血氧饱和度(Sp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记录患儿并发症发生状况,如肺不张、气胸、呼吸机肺炎等。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血气指标
干预前血气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SpO2、PaO2高于对照组,PaCO2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并发症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33%,低于对照组的30.00%(P<0.05)。见表2。
3、讨论
新生儿RDS发病率与其出生体质量、胎龄等因素都有关,患儿出生时体质量越轻、胎龄越小,发病率则越高[6,7]。新生儿RDS为诱发新生儿呼吸衰竭和丧失生命的主要原因之一,多在早产儿中发生。而诱发新生儿RDS的病因主要为缺乏PS,PS来源于肺泡上皮细胞,分布在小气道表层和肺泡中,对肺泡表面张力有着降低作用,能够保持肺泡结构平稳,进而降低呼吸功和调节肺部顺应性[8,9]。近年,临床治疗早产新生儿RDS多采用持续正压通气干预的方式,但随着医学技术和护理模式的改进,护理模式在疾病治疗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持续正压通气干预也不例外。已有报告称[10,11,12,13,14,15],整体护理对持续正压通气治疗的早产新生儿RDS,效果较好,可降低并发症,改善血气指标,例如在作者王瑶等发表的文章中,整体护理干预的观察组,在护理后的SpO2、PaO2均高于对照组,PaCO2低于对照组,相较而言其研究中的观察组血气指标改善更为明显;同时在他们研究期间记录的并发症,观察组有13.33%,对照组有31.11%,显然整体护理在并发症预防方面也有很好的效果。为了更进一步的明确该护理模式的具体作用,笔者在2018年3月—2019年12月共纳入60例患儿,分组后在采取有效治疗的同阶段赋予了2种不同的护理方案。结果如下。
表1比较血气指标
表2比较并发症[例(%)]
本研究中,研究组患儿在治疗中,则接受整体护理,结果显示,整体护理干预后的研究组患儿血气指标、并发症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与王瑶等作者的研究结果不谋而合,表明整体护理干预确比常规护理效果更理想。整体护理属于新型护理模式,护士不仅需关注患儿疾病治疗状况,还需关注患儿心理、外界环境等[16,17]。此护理模式核心为护理程序,系统性执行临床护理和护理管理,其目标为,按照社会、患儿生理和心理等方面,为其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本研究中,研究组患儿血气指标改善更良好,笔者认为原因为,护理中,采用双人配合翻身和叩击震颤排痰法,对患儿排痰更为有利,加以口腔护理干预,避免感染细菌,进而降低并发症,改善通气功能。另外,采用整体护理之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降低,研究组的数据与王瑶的观察组的并发症数据存在差异,但是和常规护理的结果相比都有了比较明显的下降。数据的具体差异推测可能后患者本人的身体状况优劣有关,但具体的还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综上所述,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高危早产儿在接受持续正压通气治疗过程中,再给予整体护理护理干预,可显著改善其血气指标,降低并发症,对患儿病情恢复有利。
参考文献:
[1]刘宇航,高飞,周晓光,等.肺表面活性物质中磷脂成分的研究进展[J].国际儿科学杂志,2019,46(1):40.
[2]雷蕾.无创呼吸机及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治疗新生儿睡眠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及护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8,37(11):1562-1564.
[3]陈志凤,伍少霞,谭葵欢,等.新生儿呼吸评分联合INSURE技术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J].中华新生儿科杂志,2018,33(6):453-455.
[4]顾红,周芳,陈梅.循证护理在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俯卧位通气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青岛医药卫生,2018,50(3):194-196.
[5]蔡志勇,刘进娣,卞洪亮,等.不同时间应用“气管插管-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拔管使用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技术在呼吸窘迫综合征高危早产儿中的疗效[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6,31(2):101-104.
[6]张芳.针对性护理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J].河南医学研究,2018,27(4):730-731.
[7]安昱,屈伟侠.风险管理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作用及其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血栓与止血学,2019,25(6):1024-1025.
[8]胡京梅.综合护理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分析[J].当代护士(上旬刊),2019,26(1):116-118.
[9]刘进娣,张翠凤,朱跟娣,等.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高危早产儿CPAP治疗采用整体护理的效果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19,23(6):756-758.
[10]宋芳.综合护理干预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9,26(4):55-57.
[11]尹长芹.机械通气联合俯卧位通气治疗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优质护理[J].全科护理,2019,17(5):593-595.
[12]毕雯倩.精细化护理干预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时间及预后的影响[J].临床研究,2019,27(11):186-188.
[13]吴竞,温子豪,刘丹丹,等.不同通气策略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的安全性评价:网状Meta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0,41(2):249-260.
[14]李艳秋,王丹,李建军.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J].医学综述,2019,25(15):3111-3115.
[15]张琦婉,吴林柯.精细化护理干预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中的效果观察[J].安徽医药,2018,22(3):573-576.
[16]王瑶,唐云飞,王佳丽.整体护理在行CPAP持续加压供氧治疗NRDS患儿中的干预效果[J].齐鲁护理杂志,2019,25(17):70-72.
[17]周松,王建宁,赖开兰,等.护理人员情绪劳动与工作倦怠关系研究进展[J].中国职业医学,2019,46(3):383-386.
汪丽蓉.RDS高危早产儿行CPAP采用整体护理的效果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0,12(24):194-197.
分享:
据统计,全球每年约1500万早产儿出生,有超过100万的早产儿死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败血症等营养、免疫并发症,这些并发症与喂养不当有关。安全有效地完全经口喂养是早产儿营养支持的最佳途径,而80%的早产儿由于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及吸吮、吞咽功能发育不成熟等因素的影响发生经口喂养困难。
2025-04-09本病早期多无明显症状,容易被忽视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因此尽早识别和干预具有ROP高危因素的患儿将有助于减少不良结局发生率和改善预后。近期,越来越多的研究聚焦于胆汁酸相关信号分子功能在视网膜疾病中的作用[2]。临床研究也发现,不同胆汁酸水平与青光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眼部疾病相关[3-4]。
2025-03-19近年来,伴随早产儿娩出率、成活率的上升,喂养不耐受(FI)问题成为加强早产儿营养、改善预后的亟待解决的挑战。FI属于早产儿较为常见的消化系统症候群,与早产儿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相关,表现为喂养后胃潴留、腹胀、呕吐等症状,从而造成难以顺利进行肠内喂养[1]。
2025-02-21由于孕周不足, 早产和低出生体质量的婴儿各个器官的发育尚不成熟, 尤其是呼吸、 神经和消化系统, 这使得他们更容易遭受感染。 研究发现[3-4]胎龄小于 37 周的早产儿通常面临器官发育不全和功能不足的问题, 这可能导致他们在出生时出现呼吸困难、 体温异常等临床表现, 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2025-02-15动脉导管未闭(patentductusarteriosus,PDA)是早产儿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与胎龄和出生体质量呈反比[1]。胎龄<28周的早产儿PDA发生率约70%,胎龄24~25周早产儿PDA发生率高达80%[2⁃3]。极低出生体质量儿PDA发生率为33%,超低出生体质量儿PDA发生率为65%[4]。
2025-02-12随着早产儿救治水平的提高,早产、极早产、超早产儿存活比例逐渐增多,这些存活下来的早产、极早产、超早产儿的脑发育情况成为新生儿医生和早产儿家长共同关注的焦点。近年来,振幅整合脑电图技术(aEEG)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使得脑电活动的图形更直观,而且无创、操作方便、可床边连续监测[1-4]。
2025-01-15全世界每年出生的早产儿达1500万,占活产婴儿的10%[1]。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是早产儿唯一发病率仍在增加的并发症[2],是早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3]。BPD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主要与早产、氧中毒、气压伤、容量伤、感染和基因易感性等有关[4-6]。
2025-01-13对于早产儿来说,能够保证其生存并早日完成生长发育的目标关键,就在于提供适当的营养支持。然而,由于早产婴儿的各器官尚未发育成熟,神经反应也不够完善,他们在进食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吸吮-吞咽-呼吸”协调不当的情况[2]。通常情况下,需要通过肠外营养或管饲喂食等方法来满足早产儿的营养需求。
2025-01-02早产儿是指胎龄 &gt; 28 周而 &lt; 37 周且出生体质量 &lt; 2 500 g 的新生儿,在临床中具有较高的病死率。 近年,随着医疗水平不断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得到明显升高,但其生长发育仍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根据早产发生孕周将其分为早期早产(28 ~&lt; 34 周)和晚期早产(34 ~ &lt; 37 周),其各系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未发育完全。
2024-12-28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辅助生殖技术的不 断 提 高 ,高 龄 产 妇 增 多 ,超 早 产 儿 的 出 生 率 日 趋 增 高[1] 。《早产儿全球数据行动报告》数据显示,每年出生 的 超 早 产 儿 约 1 500 万 例 ,超 早 产 儿 出 生 率 为 7%~ 10%,呈 上 升 趋 势[2] 。
2024-12-25人气:18513
人气:15527
人气:10320
人气:9938
人气:9651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儿科药学杂志
期刊人气:3728
主管单位: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中国药学会儿科药学专业组
出版地方:重庆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2-108X
国内刊号:50-1156/R
邮发代号:78-133
创刊时间:1995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影响因子:1.035
影响因子:1.188
影响因子:1.636
影响因子:0.711
影响因子:0.515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