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讨子宫肌瘤(UM)患者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后增加中医二联法(中药直肠滴入联合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从南昌市洪都中医院2022年1月—2022年9月收治的UM患者中抽取60例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和试验组采用的治疗方法分别为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加用中医二联法,对比两组的复发率、妊娠率、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治疗前后的性激素水平和卵巢储备功能。结果 试验组的妊娠率93.33%(28/30)高于对照组的73.33%(22/30)(P<0.05);试验组的复发率3.33%(1/30)低于对照组的26.67%(8/30)(P<0.05);试验组下腹坠胀感消失时间、贫血症状改善时间、月经转归时间和阴道异常出血消失时间均较对照组短(P<0.05)。治疗后试验组的雌二醇(E2)、促黄体生成素(LH)和促卵泡生成素(FSH)水平均较对照组低(P<0.05),抗缪勒管激素(AMH)水平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 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后增加中药直肠滴入联合针灸治疗,不仅能提高UM患者妊娠率,降低复发率,改善其临床症状,还能调节其性激素水平和AMH水平,临床可进一步推广。
子宫肌瘤(Uterine myoma,UM)是临床发病率较高的一种良性肿瘤,大部分患者在患病初期并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但随着病情的不断进展,会逐渐出现白带增多、下腹坠胀等症状。UM在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的同时,还会对其生殖系统造成不良影响。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是目前医学上治疗UM的有效方式之一,但其在本质上属于侵入性操作,预后效果并不理想[1]。近年来,随着我国中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中医手段逐渐被应用到UM的治疗过程中,且大多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中药直肠滴入和针灸均是中医临床较为常见的治疗方式,但目前关于二者联合治疗UM的研究较少,为进一步探讨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后增加中医二联法(中药直肠滴入联合针灸)治疗UM的临床效果,本文选取了60例患者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南昌市洪都中医院2022年1月—2022年9月收治的UM患者中,抽取60例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年龄21~38岁,平均年龄(28.26±3.25)岁;病程1~4年,平均病程(3.18±0.52)年。试验组年龄20~38岁,平均年龄(28.31±3.28)岁;病程2~5年,平均病程(3.22±0.53)年。两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软件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在南昌市洪都中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下实施。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1)符合《中华妇产科学》[2]中关于UM的临床诊断标准;(2)存在白带增多、下腹坠胀、阴道异常出血、贫血、不孕等临床症状。
1.3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1)具有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手术指征;(2)未绝经且有生育需求;(3)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肝肾功能和凝血功能异常者;(2)糖尿病和其他严重脑血管疾病者;(3)子宫内膜恶性肿瘤者;(4)意识障碍或严重精神疾病者。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辅助患者取膀胱截石位,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良好后,常规消毒外阴、阴道,插留置导尿管,取头低脚高位。于脐轮上缘作一长约1.2 cm皮肤切口,1 cm保护性Trocar穿刺进入膜腔,充入CO2气体3 L形成气膜。在腹腔镜下仔细查看整个子宫,子宫附件毗邻关系、是否有粘连,及其与膀胱周围器官的解剖关系。距脐旁左侧3横指作一1.2 cm切口,麦氏点作一约0.5 cm皮肤切口,于其左侧腹部对称位置作0.5 cm皮肤切口,以相应直径Trocar穿刺,进入膜腔,分别置入操作器械。肌瘤剔除后以粉碎器粉碎并取出送病理检查,待缝合口无出血,反复冲洗盆膜腔,留置膜腔引流管,常规退镜关腹,以可吸收线皮下埋藏缝合腹壁切口。术后行预防感染及促进宫缩治疗。
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中药直肠滴入联合针灸治疗。中药直肠滴入治疗如下:灌肠药:三棱15 g,莪术15 g,土鳖虫10 g,海藻15 g,昆布15 g,桃仁10 g,当归15 g,川芎9 g,香附15 g,枳壳10 g,杜仲10 g,白术15 g。将以上中药用水煎至300 mL,早晚各用150 mL。灌肠方法:药液放温至35~37℃,取左侧卧位垫高臀部,将一次性导尿管置入肛门20 cm处,以每分钟40~50滴用输液器滴入,药液滴注结束后取仰卧位,静躺30 min以上。月经干净后开始灌肠,连续15 d。针灸治疗如下:选穴:子宫(双)、天枢、血海(双)、水道(双)、气海、中极、曲骨、肝俞(双侧)、肾俞(双侧);根据患者体型适当调整进针深度,得气后留针,将长约2 cm艾炷(南阳弘业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置针柄上点燃施灸,灸6壮,待艾炷完全燃尽除去灰烬,再起针。月经干净后开始治疗,每天1次,连续15 d。
1.5 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的复发率和妊娠率。(2)对比两组的下腹坠胀感消失时间、贫血症状改善时间、月经转归时间和阴道异常出血消失时间。(3)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性激素水平和卵巢储备功能,分别抽取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的5 mL空腹静脉血,在3000 r/min的条件下离心10 min(离心半径10 cm),获得血清样本后,使用放射免疫吸附法作为检测方法,用于检测雌二醇(E2)、促黄体生成素(LH)和促卵泡生成素(FSH)水平;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作为检测方法,用于检测抗缪勒管激素(AMH)水平。
1.6 统计学方法
本文的研究数据统一运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行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复发率和妊娠率比较
试验组的妊娠率为93.33%(28/30),高于对照组的73.33%(22/30)(P<0.05);且复发率3.33%(1/30)低于对照组的26.67%(8/30)(P<0.05)。见表1。
表1 两组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后患者复发率和妊娠率比较
2.2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比较
试验组的下腹坠胀感消失时间、贫血症状改善时间、月经转归时间和阴道异常出血消失时间均较对照组短(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性激素、AMH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E2、LH、FSH和AMH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试验组的E2、LH、FSH水平均较对照组低,且AMH水平较对照组高(P<0.05)。见表3。
表2 两组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比较
表3 两组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后患者治疗前后性激素、AMH水平比较
3、讨论
近年来,UM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目前医学上并未明确指出该疾病的发病原因,大多认为与激素、遗传等密切相关[3]。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越来越受到患者的青睐,手术治疗UM的效果较显著,但该治疗方式存在复发风险高、妊娠率低、安全性低等不足。因此,寻找更高效、更安全的治疗方案,对于UM患者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将UM纳入“癥瘕”“崩漏”“月经过多”的范畴,认为肝气郁结、寒邪入侵、脏腑气机失调、气血瘀阻等是该疾病的主要发病原因,故治疗重点在于活血化瘀、补气通脉。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增加中医二联法治疗后患者复发率低于单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的患者,且妊娠率高于单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的患者,下腹坠胀感消失时间、贫血症状改善时间、月经转归时间和阴道异常出血消失时间均短于单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的患者。这主要是因为中药直肠滴入所使用的灌肠方中三棱具有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的功效,莪术具有破血祛瘀、行气止痛的功效,土鳖虫具有破血逐瘀的功效;海藻、昆布具有消痰利水、软坚散结的功效,桃仁具有活血祛瘀的功效;当归具有补血活血的功效,川芎具有活血化瘀、通络行气的功效,香附具有疏肝理气、调经止痛的功效;白术具有健脾益气的功效。诸药合用,可以在最大程度上理气活血、破瘀消癥,进而改善UM的临床症状。针灸所选的子宫为经外奇穴,近胞宫,取之可活血化瘀,且深刺直达病所,气至而有效,使得气血通畅调达;天枢为大肠之募穴,主奔豚、泄泻;血海活血理气;配合水道通经气、行气血,攻消癥积;又任主胞胎,故以气海、中极、曲骨通胞络之瘀、温经散寒,促进癥块的消散;肝俞(双侧)、肾俞(双侧)调节肝肾冲任。诸穴合用,可以从根本上治疗UM,降低复发风险,进而提高妊娠率[4,5]。此外,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增加中医二联法治疗的试验组,E2、LH、FSH水平均低于单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的对照组,且AMH水平更高。这主要是因为中药直肠滴入是在肠道局部灌充药液,利用肠壁半透膜的渗透性,迅速吸收药物起到全身治疗作用;且药液中的杜仲可以加快人体细胞物质代谢,恢复血管弹性;白术对子宫平滑肌有直接作用。二者联合使用,能有效调节UM患者的激素水平,推动其卵巢储备功能的恢复。针灸治疗的艾灸热度可以持续直达病所,从根本上调理机体,使五脏六腑发挥正常功能,改善子宫代谢机能,促进组织代谢,进而调节UM患者的性激素水平和AMH水平[6]。
综上所述,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后增加中医二联法治疗能有效提高UM患者的妊娠率,降低复发率,减轻其临床症状,调节其性激素水平和AMH水平,临床可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岑凤,闵小伟.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对子宫肌瘤患者术后康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基层医学论坛,2022,26(32):61-63.
[2]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54.
[3]甄珠,张翀,刘丹华,等.子宫肌瘤的发病机制和治疗[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2,22(7):665-669.
[4]肖婧,唐爱华,张晴琴.祛瘀理气汤加减联合针灸对子宫肌瘤术患者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22,49(5):59-62.
[5]张晶改.桂枝茯苓丸配合针灸治疗子宫肌瘤临床分析[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30(9):64-65.
[6]梁艳.少腹逐瘀汤联合针灸对子宫肌瘤患者肌瘤体积及性激素水平的影响[J].中国疗养医学,2020,29(8):851-852.
基金资助:江西省卫生健康委科技计划项目【No.202311312】;
文章来源:张一沛,周月娟,甘维梅,等.中药直肠滴入联合针灸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后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4,22(19):158-160.
分享:
子宫肌瘤是妇产科中较为常见的良性肿瘤,主要是由子宫平滑肌和结缔组织细胞增生而形成的疾病,多发于30~50岁女性,发病率达20%~30%,此类患者多伴有子宫出血、白带增多等临床症状,严重者甚至合并不孕及流产,严重影响女性身心健康。目前,腹腔镜手术已成为临床治疗该病的主要手段之一,且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2024-10-30AM是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其病因表述至今不能明确,多发于30-50岁左右的经产妇。随着日常生活节奏的加快,女性生活压力的增大,AM逐渐年轻化。据了解,患有AM的女性在患病后如若不能及时进行治疗,严重的AM可导致不孕不育的发生。有相关研究显示,AM患者70%存在月经紊乱、经量异常和持续加重性痛经等临床症状。
2024-10-28子宫肌瘤目前的临床常用手术治疗方法为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LM)[1],但LM术中腹腔脏器组织受到的影响范围较广,体位变动、深呼吸或咳嗽都可能对切口或内脏造成牵拉,从而引发严重的术后疼痛[2]。为提高其治疗效果,缓解术后疼痛,本研究实施循证理念指导下的疼痛护理,探求其应用效果。
2024-10-28子宫肌瘤(Uterine myoma,UM)是临床发病率较高的一种良性肿瘤,大部分患者在患病初期并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但随着病情的不断进展,会逐渐出现白带增多、下腹坠胀等症状。UM在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的同时,还会对其生殖系统造成不良影响。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是目前医学上治疗UM的有效方式之一。
2024-09-13血管内平滑肌瘤病定义为静脉自身的平滑肌组织增生,向血管腔内生长形成瘤体,并顺着血管壁生长的特殊类型的平滑肌瘤,亦称为静脉内平滑肌瘤病(intravenous leiomyomatosis, IVL),临床上罕见。1897年BIRCH-HIRSCHFIED首次报道该病。WHO(2014年)指出[5-7],按照女性生殖器官肿瘤的组织学分类。
2024-09-10子宫肌瘤是来源于子宫肌层平滑肌细胞的良性肿瘤,其引起的子宫结构改变可对女性生育能力造成不同影响,并可能增加妊娠妇女的自然流产风险。子宫肌瘤的治疗可分为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但保守治疗对瘤体较大或症状明显的患者疗效不显著,因此手术是子宫肌瘤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1]。
2024-08-12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良性肿瘤,患病后早期症状隐匿,随疾病进展可表现为阴道流血、腰腹部疼痛、盆腔压迫、腹部包块、月经不调等,虽恶变率较低但病程较长、临床症状重,对病人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目前,手术是该病重要治疗手段,但其作为强烈创伤性应激源,大部分病人术后心理、生理应激反应较为严重。
2024-08-05有生育需求的患者子宫肌瘤剔除术后受孕失败可能受多种因素影响,分析术后患者受孕失败的相关影响因素可为手术方案选择、术后干预措施制定提供依据,进而改善患者预后,而目前针对子宫肌瘤剔除术后患者受孕失败的研究结果尚未达成一致[2-3]。
2024-07-31子宫肉瘤是一种起源于子宫平滑肌瘤、子宫间质、子宫内组织或子宫外组织的恶性肿瘤。根据组织起源可分为子宫平滑肌肉瘤、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子宫腺肉瘤及癌肉瘤。其中,子宫腺肉瘤较罕见,占子宫肉瘤患者的8%。子宫腺肉瘤为低度恶性的肿瘤,由良性的上皮成分和低度恶性的间充质成分组成,其生物学行为介于良性的腺纤维瘤和高度恶性的癌肉瘤之间。
2024-07-30目前临床上关于子宫肌瘤发生的确切病因尚不明确,但临床认为遗传易感性、性激素水平及干细胞功能失调等与子宫肌瘤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患者的诊断多与肌瘤大小、位置及数量等因素有关。子宫肌瘤患者多数在疾病早期无明显疾病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贫血、腹部包块、白带增多、下腹坠胀及不规则阴道出血等疾病症状[2],影响患者正常生活。
2024-07-30人气:15229
人气:14571
人气:14550
人气:14402
人气:13055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针灸临床杂志
期刊人气:4142
主管单位:黑龙江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出版地方:黑龙江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5-0779
国内刊号:23-1354/R
邮发代号:14-177
创刊时间:1984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7-9个月
影响因子:1.881
影响因子:1.074
影响因子:1.483
影响因子:0.495
影响因子:0.498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