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新文化地理学视角下探究特色村寨旅游

  2019-12-26    415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特色村寨是以少数民族共同的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文化空间。随着城市化和信息化的快速推进,文化的作用以及如何研究文化,成为广泛讨论的热门话题。特色村寨应时代需求而产生,文化旅游与民族村寨的资源属性高度吻合,在旅游消费的进程中,文化中传统的“异质性”正在被悄悄改变,本文在新文化地理学视角下从空间文化、社会成员等建构整体的文化意义解析特色村寨中的文化景观,以期寻找促进村寨的文化振兴和旅游平衡健康发展新路径。

  • 关键词:
  • 地理学
  • 新文化
  • 旅游
  • 特色村寨
  • 加入收藏

一、问题提出与文献综述


长期以来,民族特色村寨借助于独具特色的文化与旅游迎来了发展机会,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然而,近年来这些特色村寨在开发过程中,面临着一些文化特性丧失,文化同质性等问题。对于新文化地理学,国外研究相对成熟,最早提出的是英国的P.杰克逊和美国的D.科斯克罗夫提出,他们力图在批判以“伯克利学派”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地理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新文化地理学”的学术体系。两人的代表作《意义的地图》、《景观图解》,被视为“新文化地理学”诞生的标志。在国内,李蕾蕾尝试将传统人文地理学和新文化地理学结合,利用5个复数概念:属性、空间、时间、方法和世界,构建了ASTAW框架。钱俊希和朱竑认为新文化地理学具有理论基础的统一性和研究话题的多样性。国外研究方法和成果相对成熟一些,国内也从微观层面丰富了该领域的研究。

新文化地理学对于传统文化地理学的重建集中体现在“文化”概念的重构、“空间”概念的重构以及“景观”概念的重构三个方面,在新文化地理学家看来,不同的景观、空间和地方,其象征意义不同,新文化地理学者的主要任务就是揭示景观等“表象”后面蕴藏着什么样的人性、人情、精神风貌以及社会政治涵义等。


二、新文化地理学视角下的特色村寨旅游———以肇兴侗寨为例


新文化地理学在特色村寨的空间性和文化性把握上独具特色,所以借此研究侗寨具有一定优势。

(一)  肇兴侗寨概述

黔东南的肇兴侗寨位于贵州省黎平县东南部,占地面积0.32km2。全寨有867户,3640人,均为侗族,是全国最大最古老的自然侗寨。肇兴的旅游业始于上世纪80年代,目前已经形成以肇兴侗寨为中心辐射周边八个侗寨,构成了约31平方公里的侗族文化旅游区。侗寨的旅游文化资源主要包括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以及自然风光。

(二) 文化景观塑造的重要性

文化景观是文化地理学研究的客体,新文化地理学将景观的概念与其历史发展联系起来,尝试揭示景观中折射出来的人们对待自然的特殊意识形态。在侗寨的旅游文化开发中存在“重历史,轻文化”的倾向。侗寨具有极具侗族特色的各式传统建筑:侗寨、风雨桥、鼓楼等,但旅游开发中把主要精力放在这些看得见的历史遗迹和文物中,对于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足够重视与保护,并未从文化景观背后探寻文化本质的意义,如何借助景观背后的意义来发扬传统优秀文化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侗寨鼓楼是侗族地区特有的一种公共建筑物,是侗寨的标志。具有十分重要的艺术价值和民俗文物价值。“侗寨建鼓楼,是吉祥的象征。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只有通过了解景观背后的意义,才会体验旅游的归属感。

(三) 空间的文化性与文化的空间性

文化是日常的,渗透在生活的每个过程中,并决定着我们生活的空间性实践。新文化地理学重视空间,认为文化是通过空间组成的。人们之所以能够从某种事物的空间形式中感受到某种文化力量,正是因为人们理解了这种空间形式所代表的文化意义。以侗寨鼓楼为例,只有知道文化中的宗族关系,人们才能理解鼓楼作为正中心的空间形式。

从整体形态来看,肇兴侗寨的建筑呈带状沿山溪分布,村寨内部空间线性特征明显。肇兴侗寨分为仁团、义团、礼团、智团、信团五团。鼓楼是侗族村寨的寨心和标志,其最大的特点是寨内的五座鼓楼,五座戏台和五座风雨桥。鼓楼中心空间是侗民举行祭祀、议事、文化等重大活动的场所,在侗寨内享有崇高的地位。肇兴侗寨在每个“团”的布局上表现出很强的向心性。这种向心性与其宗族文化息息相关。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人们只能依靠宗族、家族这种血缘关系来为生存取得必要的资源。这种依靠又强化了对宗族的认定和依附,建造鼓楼,把鼓楼当作村寨的绝对中心都是这种认定和依附的外在表现。在村寨旅游中,游客在观赏自然风光和建筑文化的同时也关注空间本身与文化的关系,既是侗寨文化成就了空间,又让空间充满了文化意义。

(四) 谁的村寨 

随着村寨的不断开发,旅游作为有效解决民族村寨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必然会使它们呈现出“现代化”和“舞台化”的状态。村寨旅游现代化和原真化之间的平衡很难把握。一些人为了追求短期利益,破坏了侗寨原始风貌,不断削弱侗族文化的个性,使得侗文化的“神”已经丢掉,当景观仅仅变成了景观,当神圣的意义变成了没有意义的随处可见的标记,就丧失了村寨的活力和异质性。

在旅游开发中对于侗寨居民社会而言,只要一些改变能够继续在现代社会中发挥某种结构性功能,并契合民族文化主体的现实生活需求和族群认同心理,即建立在“自用”基础上,并显示出一定的异质性,就可以证明这个民族村寨群体文化仍继续存在着。当地居民更希望可以在固守传统文化与适应现代化发展中找到自己真正的出路。


三、特色村寨旅游发展路径


1. 在特色村寨进行旅游开发时要随时进行动态监测关注和分析村寨文化变迁,提前设立民族旅游开发文化影响评估机制,保护民族文化的脆弱性。

2. 提高特色村寨当地居民的产权意识,在旅游开发中加强民族村寨中族群对人力资本产权的认知,从而提高民族文化保护的质量与深度。使民族村寨中的各产权认知和使用界限清晰,特别是人力资本产权的认知和使用是平衡利益分配、维持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具体主要有开展产权培训讲座,定期进行宣传教育,通过现代化自媒体推送相关信息,引导和带动大众产权意识。

3. 建设特色村寨,提高居民文化自觉,建立当地的少数民族对于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一方面要在少数民族当地重视并强化少数民族文化的宣传、教育等,通过潜移默化的方法,培育当地年轻人对文化的了解,增强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鼓励培养传承人,做到保证后继有人,不让文化断层。另一方面还要利用己有的侗族文化资源,在文化开发中使村民有所收益。

4. 完善特色村寨的建设制度对于民族古建筑和特色居所的保护。打造村寨特色产业,尝试新的融资模式,在不影响居民利益前提下,进行项目招商和债券发行等渠道,建立专项基金,开拓多样化投资融资形式。在开发中较好地实现从文化资源到旅游产品的转化。

5. 发展配套产业,重视品牌效应,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不是简单的将民族神圣的符号印在产品上,而是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创意产品,剖析符号的意义来传达民族文化塑造品牌,例如开展一些创意市集,吸纳设计师的独立设计等,与高校进行互动合作,提升产业的竞争力和影响。


参考文献:

[1]肖鹏.从“真实性”的讨论透视旅游中的“舞台展示”[M]市场论坛,2008.(1).

[2]李蕾蕾.从新文化地理学重构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框架[J].地理研究,2004(01):125134.[3]祝家顺.黔东南地区侗族村寨空间形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

[4]唐欢.民族旅游村寨文化景观真实性感知比较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6.[5]孔檬杰.旅游背景下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文化再生产———以湖北恩施宣恩县庆阳坝村为例[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7(07):220221.


滕飞.新文化地理学视角下的特色村寨旅游[J].福建质量管理,2019,(12):46. DOI:10.3969/j.issn.1673-9604.2019.12.034.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期刊名称: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期刊人气:1179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主办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出版地方:福建

专业分类:农业

国际刊号:1671-5470

国内刊号:35-1255/S

邮发代号:34-16

创刊时间:1953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