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特色村寨是以少数民族共同的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文化空间。随着城市化和信息化的快速推进,文化的作用以及如何研究文化,成为广泛讨论的热门话题。特色村寨应时代需求而产生,文化旅游与民族村寨的资源属性高度吻合,在旅游消费的进程中,文化中传统的“异质性”正在被悄悄改变,本文在新文化地理学视角下从空间文化、社会成员等建构整体的文化意义解析特色村寨中的文化景观,以期寻找促进村寨的文化振兴和旅游平衡健康发展新路径。
一、问题提出与文献综述
长期以来,民族特色村寨借助于独具特色的文化与旅游迎来了发展机会,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然而,近年来这些特色村寨在开发过程中,面临着一些文化特性丧失,文化同质性等问题。对于新文化地理学,国外研究相对成熟,最早提出的是英国的P.杰克逊和美国的D.科斯克罗夫提出,他们力图在批判以“伯克利学派”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地理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新文化地理学”的学术体系。两人的代表作《意义的地图》、《景观图解》,被视为“新文化地理学”诞生的标志。在国内,李蕾蕾尝试将传统人文地理学和新文化地理学结合,利用5个复数概念:属性、空间、时间、方法和世界,构建了ASTAW框架。钱俊希和朱竑认为新文化地理学具有理论基础的统一性和研究话题的多样性。国外研究方法和成果相对成熟一些,国内也从微观层面丰富了该领域的研究。
新文化地理学对于传统文化地理学的重建集中体现在“文化”概念的重构、“空间”概念的重构以及“景观”概念的重构三个方面,在新文化地理学家看来,不同的景观、空间和地方,其象征意义不同,新文化地理学者的主要任务就是揭示景观等“表象”后面蕴藏着什么样的人性、人情、精神风貌以及社会政治涵义等。
二、新文化地理学视角下的特色村寨旅游———以肇兴侗寨为例
新文化地理学在特色村寨的空间性和文化性把握上独具特色,所以借此研究侗寨具有一定优势。
(一) 肇兴侗寨概述
黔东南的肇兴侗寨位于贵州省黎平县东南部,占地面积0.32km2。全寨有867户,3640人,均为侗族,是全国最大最古老的自然侗寨。肇兴的旅游业始于上世纪80年代,目前已经形成以肇兴侗寨为中心辐射周边八个侗寨,构成了约31平方公里的侗族文化旅游区。侗寨的旅游文化资源主要包括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以及自然风光。
(二) 文化景观塑造的重要性
文化景观是文化地理学研究的客体,新文化地理学将景观的概念与其历史发展联系起来,尝试揭示景观中折射出来的人们对待自然的特殊意识形态。在侗寨的旅游文化开发中存在“重历史,轻文化”的倾向。侗寨具有极具侗族特色的各式传统建筑:侗寨、风雨桥、鼓楼等,但旅游开发中把主要精力放在这些看得见的历史遗迹和文物中,对于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足够重视与保护,并未从文化景观背后探寻文化本质的意义,如何借助景观背后的意义来发扬传统优秀文化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侗寨鼓楼是侗族地区特有的一种公共建筑物,是侗寨的标志。具有十分重要的艺术价值和民俗文物价值。“侗寨建鼓楼,是吉祥的象征。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只有通过了解景观背后的意义,才会体验旅游的归属感。
(三) 空间的文化性与文化的空间性
文化是日常的,渗透在生活的每个过程中,并决定着我们生活的空间性实践。新文化地理学重视空间,认为文化是通过空间组成的。人们之所以能够从某种事物的空间形式中感受到某种文化力量,正是因为人们理解了这种空间形式所代表的文化意义。以侗寨鼓楼为例,只有知道文化中的宗族关系,人们才能理解鼓楼作为正中心的空间形式。
从整体形态来看,肇兴侗寨的建筑呈带状沿山溪分布,村寨内部空间线性特征明显。肇兴侗寨分为仁团、义团、礼团、智团、信团五团。鼓楼是侗族村寨的寨心和标志,其最大的特点是寨内的五座鼓楼,五座戏台和五座风雨桥。鼓楼中心空间是侗民举行祭祀、议事、文化等重大活动的场所,在侗寨内享有崇高的地位。肇兴侗寨在每个“团”的布局上表现出很强的向心性。这种向心性与其宗族文化息息相关。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人们只能依靠宗族、家族这种血缘关系来为生存取得必要的资源。这种依靠又强化了对宗族的认定和依附,建造鼓楼,把鼓楼当作村寨的绝对中心都是这种认定和依附的外在表现。在村寨旅游中,游客在观赏自然风光和建筑文化的同时也关注空间本身与文化的关系,既是侗寨文化成就了空间,又让空间充满了文化意义。
(四) 谁的村寨
随着村寨的不断开发,旅游作为有效解决民族村寨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必然会使它们呈现出“现代化”和“舞台化”的状态。村寨旅游现代化和原真化之间的平衡很难把握。一些人为了追求短期利益,破坏了侗寨原始风貌,不断削弱侗族文化的个性,使得侗文化的“神”已经丢掉,当景观仅仅变成了景观,当神圣的意义变成了没有意义的随处可见的标记,就丧失了村寨的活力和异质性。
在旅游开发中对于侗寨居民社会而言,只要一些改变能够继续在现代社会中发挥某种结构性功能,并契合民族文化主体的现实生活需求和族群认同心理,即建立在“自用”基础上,并显示出一定的异质性,就可以证明这个民族村寨群体文化仍继续存在着。当地居民更希望可以在固守传统文化与适应现代化发展中找到自己真正的出路。
三、特色村寨旅游发展路径
1. 在特色村寨进行旅游开发时要随时进行动态监测关注和分析村寨文化变迁,提前设立民族旅游开发文化影响评估机制,保护民族文化的脆弱性。
2. 提高特色村寨当地居民的产权意识,在旅游开发中加强民族村寨中族群对人力资本产权的认知,从而提高民族文化保护的质量与深度。使民族村寨中的各产权认知和使用界限清晰,特别是人力资本产权的认知和使用是平衡利益分配、维持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具体主要有开展产权培训讲座,定期进行宣传教育,通过现代化自媒体推送相关信息,引导和带动大众产权意识。
3. 建设特色村寨,提高居民文化自觉,建立当地的少数民族对于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一方面要在少数民族当地重视并强化少数民族文化的宣传、教育等,通过潜移默化的方法,培育当地年轻人对文化的了解,增强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鼓励培养传承人,做到保证后继有人,不让文化断层。另一方面还要利用己有的侗族文化资源,在文化开发中使村民有所收益。
4. 完善特色村寨的建设制度对于民族古建筑和特色居所的保护。打造村寨特色产业,尝试新的融资模式,在不影响居民利益前提下,进行项目招商和债券发行等渠道,建立专项基金,开拓多样化投资融资形式。在开发中较好地实现从文化资源到旅游产品的转化。
5. 发展配套产业,重视品牌效应,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不是简单的将民族神圣的符号印在产品上,而是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创意产品,剖析符号的意义来传达民族文化塑造品牌,例如开展一些创意市集,吸纳设计师的独立设计等,与高校进行互动合作,提升产业的竞争力和影响。
参考文献:
[1]肖鹏.从“真实性”的讨论透视旅游中的“舞台展示”[M]市场论坛,2008.(1).
[2]李蕾蕾.从新文化地理学重构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框架[J].地理研究,2004(01):125134.[3]祝家顺.黔东南地区侗族村寨空间形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
[4]唐欢.民族旅游村寨文化景观真实性感知比较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6.[5]孔檬杰.旅游背景下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文化再生产———以湖北恩施宣恩县庆阳坝村为例[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7(07):220221.
滕飞.新文化地理学视角下的特色村寨旅游[J].福建质量管理,2019,(12):46. DOI:10.3969/j.issn.1673-9604.2019.12.034.
分享:
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传递高程灵活方便,在一定条件下可替代三、四等几何水准测量。相比垂直角误差和边长误差,大气折光的影响最大,大气垂直折光系数主要取决于视线路径上的大气密度分布和温度梯度,与时间和环境变化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很难用一个确定的函数模型实时求定大气折光系数[2-4]。
2024-09-05目前对于高原鼠兔干扰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研究主要在青海等地,对于海拔更高、生态环境更脆弱的西藏高寒草甸土壤养分对高原鼠兔有效洞穴密度变化的响应目前还未关注。本研究通过分析高原鼠兔不同有效洞穴密度下土壤养分的变化,以期阐明高原鼠兔洞穴密度与西藏高寒草甸土壤养分间的相关性。
2024-08-18土壤有机碳及氮、磷、钾作为草地土壤肥力和土壤养分的关键组分,在草地管理、养分循环和生态系统健康维护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其含量的高低将会影响土壤养分循环、生物种类和数量以及土壤养分的积累效率[1]。在长期的自然成土过程和人为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土壤有机碳及氮、磷、钾在空间分布上存在较大的异质性[2]。
2024-08-18半干旱风沙草原区植被覆盖度较低,风蚀沙化造成该区域土地生产力下降、土地退化等生态问题[1]。植被可减缓近地表风速,抑制沙尘释放,增加沙面地表粗糙度,从而达到防风固沙的效果[2]。不同粒度的土壤颗粒对养分的吸附性存在差异[3],细粒含量是影响土壤肥力的重要因素,其含量越多,土壤保肥性越强[4,5]。干涸湖底风蚀物主要是土壤中含有丰富养分的细粒物质,这些细粒物质会随着风沙流运移被地表植被拦截,从而形成土壤养分的富集体[6]。
2024-01-16建筑物的立面线划图是建筑物外表面投影到与其平行的投影面上得到的正投影图,其可清晰地反映建筑物的外部特征,是城市市容规划改造等工作的关键依据。因此,研究如何快速准确地采集建筑物外立面三维信息,绘制建筑物的立面线划图,对实现智慧城市数字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2023-08-30为适应技术发展、行业变革提出的需求,建设化工园区一体化、协同化、智能化管理模式,探索应用三维地理信息技术建设化工园区数字孪生平台,充分发挥基于服务的三维地理信息技术在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业务协同化等方面优势,提供园区地理空间要素的地图展示、空间分析、可视化呈现等服务。
2023-08-30由于迄今为止在技术层面仍然难以准确地预测地震,为了降低地震造成的损失,评价地震可能诱发的灾害形式并进行合理的抗震设计是当前最为有效的应对方法。地震发生时,震源处释放的能量往往以地震波的形式传至地壳表面,大量震害调查结果表明,剪切波和以瑞利波(Rayleigh wave)为代表的面波更具破坏性,其传播形式如图1所示。
2023-07-10结合项目案例,介绍了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中的生态破坏区域的地理信息监测技术工作思路,对技术方案的技术指标确定、图斑属性结构、技术实施路线进行了论述,并对监测成果进行了示范。实践证明,文中的经验和做法在生态修复及自然资源监测领域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可在其他自然资源及各部门管理中进行复制、推广应用。
2021-11-26在地矿工作中,地理信息测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矿山矿产考察、矿上环境防治,还是矿山开采与地质勘测等,地理信息的测量与采集都必不可少。对矿山地理信息进行全面、准确测绘是确保矿山安全的重要保障,尤其是随着地矿建设、防治等的数字化发展,地理信息测绘的重要性得到了进一步凸显。基于此,本文对测绘地理信息工作在地矿建设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探讨。
2021-08-07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土空间规划工作逐渐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地理信息大数据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土地资源的使用率,而且推动了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顺利进行。文章以国土空间规划工作为例,分析了地理信息大数据技术在国土空间规划工作中的具体应用,以此来提高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有效保证我国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顺利开展。
2021-06-01人气:6961
人气:5473
人气:4855
人气:4621
人气:4443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期刊人气:1179
主管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主办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出版地方:福建
专业分类:农业
国际刊号:1671-5470
国内刊号:35-1255/S
邮发代号:34-16
创刊时间:1953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0.294
影响因子:0.165
影响因子:0.223
影响因子:0.640
影响因子:0.452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