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由四川国豪种业有限公司选用农林科学院育成的优质不育系蓉7A和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育成的抗病恢复系绵恢523配组育成的杂交水稻新品种蓉7优523,在2018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1、选育经过
母本蓉7A是成都市农林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于2006年秋在海南陵水以宜香1B/D702B∥江农早2B杂交后代中选择的优良单株材料47B为母本,川谷B/蓉18B杂交F1为父本进行复合杂交,F4代选优良单株与川谷A进行测交,经多代回交育成的具有配合力强、米质优等特点的三系不育系。父本绵恢523是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育成的高配合力、稻瘟病抗性强的三系恢复系。蓉7优523是四川国豪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以抗病、高配合力恢复系绵恢523作父本,优质高配合力不育系蓉7A作母本配组育成的株叶形态优良、株型松散适中、产量优势强、稻米品质好、稻瘟病抗性强、制种产量高的三系杂交水稻新品种。2014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绿色通道水稻品比试验,表现出株型好、高产稳产,稻瘟病抗性强、后期转色落黄好、稻米品质优等特点;2015-2016年参加长江上游水稻区域试验,2017年参加长江上游水稻生产试验,完成区域试验程序。2018年9月通过第四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二次主任委员会会议审定(国审稻20186037)。
2、产量表现
蓉7优523于2015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绿色通道区域试验,平均产量10.482t·hm-2,比对照F优498增产7.2%;2016年续试,平均产量9.759t·hm-2,比对照F优498增产4.4%;2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10.121t·hm-2,比对照F优498增产5.8%;2017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绿色通道生产试验,平均产量9.821t·hm-2,比对照F优498增产3.5%。
3、主要特征特性
3.1 农艺性状
蓉7优523在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绿色通道2年区试中表现:株型松散适中,茎秆粗壮,叶片绿色较直立,颖尖和柱头均为紫色,谷粒长型,秆黄色,分蘖力强,成穗率高,后期转色落黄好。全生育期155.2d,比对照F优498晚熟1.9d。株高117.4cm,穗长24.1cm,有效穗数234万穗hm-2,单穗平均总粒数208.0粒,单穗实粒数179.7粒,结实率86.4%,千粒重26.5g。
3.2 稻米品质
2015—2016年在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绿色通道水稻区试中,经该绿色通道区试主持单位四川国豪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统一取样,送农业部稻米及制品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杭州)进行米质测试:蓉7优523整精米率66.0%,垩白粒率20%,垩白度3.4%,直链淀粉含量15.6%,胶稠度76mm,长宽比2.9,米质达到国颁《优质稻谷》3级优米标准。
3.3 抗性
2015—2016年在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绿色通道水稻区试中,经在四川、重庆、贵州的稻瘟病鉴定点鉴定,蓉7优523的稻瘟病综合指数2年分别为3.9和2.2,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中感稻瘟病,高感褐飞虱,抽穗期耐热性中等,耐冷性中等。
3.4 适应种植区
综合2014—2016年在长江上游参加水稻中籼迟熟组绿色通道品比试验和区域试验的3年多地多点的表现,蓉7优523适宜在四川省平坝丘陵稻区、贵州省(武陵山区除外)、云南省的中低海拔籼稻区、重庆市(武陵山区除外)海拔800m以下地区、陕西省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4、栽培技术要点
4.1 确定播期,适时播种
根据蓉7优523在长江上游的适宜种植区域,在长江上游不同生态区的日平均气温稳定超过12℃时播种。成都平原适宜在3月25日—4月10日播种。选择上年未种植水稻、土质疏松肥沃、方便排灌的蔬菜地作为秧母田;播种前用强氯精水溶液浸种1d,再用清水泡种2d后催芽;采用旱育秧方式播种,种子播均匀,盖种后覆膜。
4.2 秧田期的田间管理
秧母田在播种前5d施用过磷酸钙调土壤酸堿度呈弱酸性,使土壤的pH值在5.5~6.5之间,并用300kg·hm-2复合肥作底肥;当秧苗整齐出土后揭膜,揭膜10d左右追施尿素75~90kg·hm-2,移裁前4d左右施尿素150kg·hm-2作送嫁肥。秧苗期用敌克松防治秧苗青枯病和立枯病、用三唑磷及时防治稻蓟马等病虫害。水份管理要确保秧厢面湿润不开裂。如秧苗生长过快,应及时控水或喷施多效唑,控制其疯长,培育多蘖壮秧。
4.3 适时移裁,合理密植
蓉7优523是中大穗杂交水稻新品种,适时移裁促进低位分蘖以形成大穗。人工移裁秧龄控制在35~40d,机插秧龄控制在30d左右。移栽时的株行距为20cm×30cm,人工栽插可以按习惯每穴栽2~3粒谷秧。为了高产要栽够基本苗,要保证基本苗达到90万~120万·hm-2,有效穗要达225万~200万·hm-2。
4.4 科学管理
肥水以重底早追的施肥方式进行肥力管理,施纯N120~150kg·hm-2,氮、磷、钾比例为1.0.1.2.1.2。移栽前4d将本田机耕后用70%的氮、磷肥作底肥撒施再机耙,移栽后7d左右用30%的氮、磷肥作秧苗返青时的追施,全部钾肥在秧苗分蘖盛期作追肥。后期如果田间表现脱肥或长势差可追施尿素75kg·hm-2。稻田水份管理按满足水稻不同时期对水份需求进行合理灌溉的原则进行。栽秧时浅水浅插以减少浮秧,寸水返青和促分蘖,在拔节前5d左右或当最高苗达到300万·hm-2时进行排水晒田,如果田间长势过旺或是深脚田要早晒田,以控制无效分蘖及其生长;孕穗至齐穗期覆浅水,齐穗后采取间歇灌溉,保持土壤湿润至成熟,收割前10d断水。
4.5 管控田间病虫草害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相结合的策略,并根据植保部门的预测预报和田间实情,选择低毒高效农药来管控田间病虫草害。在秧田期用三唑磷防治稻蓟马,用敌克松防治水稻立枯病和青枯病;在分蘖盛期用三唑磷防治螟虫;在孕穗破口期用毒狼防治螟虫,用纹曲宁防治纹枯病和稻曲病。同时,根据田间杂草发生情况,采用人工除草或科学使用氰氟草酯和稻杰进行化学除草,消除稻田杂草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5、制种技术要点
5.1 确定父、母本播差期
在蓉7优523制种时将根据父本绵恢523和母本蓉7A的播抽期来确定父母本的播期。在成都平原父本绵恢523播始期120d左右,主茎叶片数16叶左右,母本蓉7A播始期90d左右,主茎叶片数12叶左右,父母本的叶差4叶左右、时差30d左右。根据成都平原气象条件,为了在7月25—28日父母本花期相遇,父本绵恢523采用2期,第1期于4月1日播种,第2期于4月10日播种;母本蓉7A于5月1日播种,父母本都采用浸种催芽后播芽谷。
5.2 加强秧田管理,培育壮秧
选择前作为蔬菜、排灌方便的田块作秧田,机耕后用过磷酸钙调土壤pH值为5.5~6.5后机耙,采用旱育秧方式及时播种,特别是父本要稀播。播种后加强苗期管理,及时用尿素75kg·hm-2追施断奶肥,移栽前5d用尿素150kg·hm-2施送嫁肥;用敌克松防治秧苗青枯病和立枯病,用蚍虫啉75g·hm-2喷施防治稻蓟马和螟虫,用稻杰防除杂草,促使秧苗早分蘖、多分蘖达到培育出壮秧的目的。
5.3 适时移栽,合理密植制
种田厢宽2.5m左右,父母本行比2.(12~14),插足基本苗是构建良好的群体结构提高制种产量的关键。因此,当父本绵恢523秧龄35d、母本蓉7A秧龄30d时及时移栽,绵恢523移栽规格20cm×20cm,穴栽3粒谷秧,蓉7A移栽规格17.5cm×17.5cm,穴栽4粒谷秧。
5.4 加强田间肥水管理
采取重底早追、后期不施肥的办法进行施肥管理,制种田施纯N控制在90~120kg·hm-2,氮、磷、钾按比例为1.0.1.2.1.2配合施用。60%的氮、磷肥作底肥施用,40%的氮、磷肥和全部钾肥在母本移栽7d后作一次性追肥施用,氮肥施用不当造成植株过于繁茂,降低母本柱头活力,影响到异交结实率,从而影响到制种产量[1],因此在后期只要秧苗不表现出严重脱肥就不追肥。水分管理采用浅水插秧、寸水返青和促分蘖、后期干干湿湿的灌溉方式,根据秧苗的生长进程进行适量灌水。当母本蓉7A的最高苗达到300万·hm-2或母本拔节前5d时及时排水晒田,控制或减少无效分蘖,母本进入孕穗期后间隙灌溉、保持干干湿湿,成熟前10d断水以利于机收。
5.5 抓好病虫草害防治
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为辅的原则加强田间病虫草害防治。在秧田期、分蘖盛期、孕穗期用毒狼75~120mL·hm-2防治稻蓟马、二化螟、三化螟和稻苞虫;在分蘖末期用纹曲宁或井冈霉素防治纹枯病和稻曲病,在赶花结束时用三唑酮乳油或烯唑.多菌灵可湿性粉剂防治稻粒黑粉病;用稻杰或神锄在秧田期防除稗子等杂草,用稻杰+氰氟草酯在移栽母本15d时及时防治制种本田中的杂草,其他时期辅以人工除草。因农药对水稻不育系的花粉发育和柱头有害,不要在赶花期间用药防治病虫害[1]。
5.6 喷施“920”,加强人工赶粉,提高异交结实率
父母本进入拔节期,用人工剥检的方法掌握幼穗分化进度,通过预测和花期调节确保母本比父本早抽穗2d。在父、母本花期相遇,母本抽穗10%时对母本进行轻割叶,割叶时不要伤稻穗,并用“920”120g·hm-2单喷母本,第2天用“920”120g·hm-2单喷母本,第3天用“920”60g·hm-2单喷父本。视天气情况及时赶花,在父本开花时用长4.5~5m的竹竿进行赶粉,每天赶粉3~4次,连续赶粉10d左右,注意利用好尾花,提高异交结实率。
5.7 严格隔离和去杂,确保种子纯度
根据当时当地的风向,要以母本杨花授粉时不受外来水稻花粉的影响为标准建立安全隔离制种区。在进入封行前及时清除父母本中的异形株和上年的落粒谷秧苗,在开花前后及时清除母本中的可育株。当80%的籽粒成熟就及时机收、晾晒和储藏,并严格防止人工和机械混杂,确保种子质量达标。
6、创新思考
杂交水稻新品种蓉7优523的母本蓉7A具有配合力高、可恢性强、米质优、制种产量高的特点,父本绵恢523含籼粳血缘、综合农艺性状好、抗稻瘟病能力强、穗大粒多、花粉量大的优点。不同的遗传背景,优劣性状互补,丰富了品种的种质基础[2],使其表现出了米质优、产量高、抗逆性强的优点。表明了采用含有籼粳血缘的恢复系绵恢523与籼型不育系蓉7A配组的方法,育成的杂交水稻新品种蓉7优523较好地解决了杂交水稻育种中常遇到的优质不高产、高产不优质的问题,有效的兼顾了优质、高产的杂交水稻育种目标。
参考文献:
[1]蔡良俊,徐敬洪,沈超,等.优质抗稻瘟病杂交水稻新不育系蓉3A特征特性及高产繁殖技术[J].种子,2018,37(09):135136.
[2]安伟,樊智翔,徐澜,等.国审玉米新品种中地88的选育及创新思考[J].种子, 2018, 37(09): 113 -116,119.
沈超,徐敬洪,蔡良俊,等.高产优质杂交水稻新品种蓉7优523的选育及应用[J].种子,2019,38(9):115-117.
分享:
大豆原产于我国,迄今已有5 000多年的栽培历史[2]。当前大豆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粮食和油料作物之一,供给全球70.86%的植物蛋白和28.88%的植物油脂。自1996年以来,我国开始由大豆出口国转为大豆进口国,且需求持续增长,2022年进口大豆9 108万t,对外依存度高达80%以上。
2024-03-14种子是各国种业至关重要、越来越被重视的农业“芯片”。经过人工培育或经过研究发现的具有特殊性、稳定性、一致性及别致性的野生植物进行开发而获得的品种,被称为植物新品种。作为一种由智力活动产生的结果,即无形的资产权利,植物的新种类涵盖了农业知识产权系统中的关键元素及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主要驱动力。
2024-03-07基因编辑(Gene Editing)技术是在基因的特定位点上进行精准定位,同时以特定的技术来对某些基因进行改造,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基因编辑,指对所需的目标基因进行人为改造,通过一些技术手段,使得碱基缺失、替换和改造,以改变目的基因的表达量或功能。基因编辑技术自诞生以来,发展迅猛,逐渐应用于多个领域,使生物学迎来了革命性的突破。
2024-03-06在21世纪的今天,种子产业作为全球农业的关键驱动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种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也是保障全球食品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要素(史越英,2022;官培财,2023)。种子产业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生产力,影响着食物供应链的稳定和全球粮食安全。
2023-11-10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2022年4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中原农谷”建设方案》,聚焦国家种业、粮食重大需求,旨在提升河南省种业竞争力。河南省是育种、繁种、用种、供种大省,但还不是种业强省。当前河南省的种子市场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商业化育种体系未建立,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及引进挖掘地区差距较大,缺乏有影响力的种子经营企业等。
2023-09-15青海因自然环境和藏区种植土壤等因素的影响,青稞的种植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现在,新的栽培技术的出现,发现其对青稞的种植和收益存在着提升空间。本文从青海地区青稞种植的初期选种、农田治理以及后期的浇水施肥管理、科学合理轮作和对病虫灾害整治预防进行全面的分析,希望能够对现阶段的栽培技术进行创新研究,从而提高青稞种植的产量。
2021-08-23玉簪属(Hosta)花卉属百合科多年生植物,是优良的耐荫地被植物和观赏花卉,在园林绿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玉簪属植物育种及品种应用现状进行综述分析,目前主要采用实生选种、杂交育种、诱变育种等方法育种。主要针对分布于北京、上海以及东北地区的玉簪属花卉,讨论其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建议,为今后玉簪属植物的育种和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2021-08-14粒农16是新乡市粒丰农科有限公司以自育自交系LN1335为母本、自育自交系LN569为父本杂交组配而成的玉米新品种,2019年通过河南省审定,2020年在山东省安排了夏播玉米引种试验。结果表明,粒农16在山东省11个试点表现高产、稳产、多抗,适宜在山东省夏播区种植,以亩保苗4500株左右为宜。
2021-07-20当育粳0717是马鞍山神农种业有限责任公司采用品种间杂交,经系谱法选育出的单、双晚兼用的高产香型粳稻品种,具有产量高、米质较优、适口性好等特点,2016年8月通过安徽省审定。适宜在江淮及沿江地区作中粳和双季晚粳种植,该品种2017-2020年已累计推广50余万亩。
2021-07-20盐两优1号系盐城市盐都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用盐42S为母本、盐恢006为父本配组而成的两系杂交中籼新组合,该组合具有产量高、品质优、抗病性强、适应性广等优点,2020年7月通过江苏省审定。笔者介绍了盐两优1号的组合来源、选育过程、特征特性、产量表现、栽培技术及制种技术。
2021-07-20人气:4316
人气:3366
人气:2698
人气:2691
人气:2216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杂交水稻
期刊人气:1715
主管单位:湖南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单位: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
出版地方:湖南
专业分类:农业
国际刊号:1005-3956
国内刊号:43-1137/S
邮发代号:410125
创刊时间:1986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年以上
影响因子:0.902
影响因子:0.230
影响因子:1.831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1.607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