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周麦33号是由周口市农业科学院以郑麦366为母本、矮抗58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综合应用多种育种技术选育的强筋小麦新品种,2018年7月获得植物新品种权证书(品种权号:CNA20140790.4),2020年4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麦20200092)。该品种具有优质强筋、矮秆抗倒、高产稳产和适应性广的特点,对其选育过程及特征特性、产量表现、栽培技术要点等进行了总结。
河南省是全国小麦生产第一大省,小麦常年种植面积在533万hm2以上,总产量约占全国的1/4,河南小麦收获的丰欠对国家粮食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1,2]。周口市位于河南省东南部,地处黄淮平原腹地,地势平坦,四季分明,雨热同期,适宜小麦大面积生产。随着人口增加和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高品质小麦的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但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异常等对小麦生产的不利影响日益严重[3]。本研究综合应用杂交育种、抗逆性(抗病、抗寒、耐热等)改良、品质快速平行测定筛选、相关性状鉴定选择、就地夏繁加代等技术,构建实用、高效的超高产、稳产、抗病、抗逆、优质小麦育种技术体系平台,加快培育新品种,集成配套的生产栽培管理技术,促进品种的大面积生产应用,推动河南省小麦产业的发展[4]。
1、品种来源
1.1亲本
亲本郑麦366和矮抗58均是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主导品种,株高在70cm左右,抗倒伏能力强。母本郑麦366品质性状达到国家强筋小麦标准,为半冬性多穗型优质强筋早中熟品种。苗期长势旺,冬季抗寒性较好,春季发育快,抗春冻能力一般,株型紧凑,株高适中,抗倒性好,分蘖力强,成穗率较高,落黄较好,对条锈病和白粉病抗性较好,综合抗病性强[5]。父本矮抗58属于半冬性多穗型中熟品种,冬春抗寒性好,矮秆抗倒性突出,根系活力强,其分蘖能力较强,丰产稳产性好,适应性广;高抗条锈病和秆锈病,中抗纹枯病和白粉病[6]。双亲的综合性状良好,没有共同的缺陷,在遗传性上优良基因多而且能够互补,一般配合力较高。
1.2选育过程
2005年4月以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育成的矮秆高产、优质强筋半冬性国审小麦品种郑麦366为母本,以河南科技学院育成的矮秆、高产、多抗、广适半冬性国审小麦品种矮抗58为父本,配置杂交组合。2005年6-9月就地夏繁加代,收获优良F1单株30个。2005-2006年种植F2单株618株,选择群体中表现矮秆、多穗、抗病、落黄好的单株70株。2006-2007年选择F3中优良株系的单株进行品质测定分析,选留携带1、7+8、5+10优质低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的优异单株。2007-2011年通过系谱法选择出周05030S-5-1-2-3-2株系,该系行产最高,品质测定主要指标超过亲本,全部稀播繁殖。2011-2014年选择优系参加周口市小麦新品种联合鉴定试验,产量突出,定名周麦33号。2014-2016年参加国家冬麦区黄淮南片水地组品种比较试验。2016-2018年参加黄淮麦区南片水地组中种联合体区域试验。2018-2019年参加黄淮麦区南片水地组中种联合体生产试验。2020年4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麦20200092),选育系谱见图1。
2、品种特征特性
2.1农艺性状
周麦33号属半冬性中晚熟品种,全生育期224.9d,成熟期同对照品种周麦18相当。幼苗半匍匐,苗势较壮,苗期叶片窄、长,叶色浓绿,冬季抗寒性较好;分蘖力较强,成穗率中等。春季起身拔节较晚,两极分化较快,耐春季低温能力较好。株型松紧适中,穗层整齐,旗叶宽长、上冲。耐后期高温能力较好,熟相较好。穗纺锤形、穗大,结实性中等,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饱满度较好,外观商品性好,黑胚率较低。每667m2穗数38.8万,穗粒数35.4粒,千粒重39.75g。
图1周麦33号选育系谱图
2.2品质
2017-2018年经农业农村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进行品质检测,容重800g/L,蛋白质(干基)14.72%,湿面筋31.1%,吸水量60mL/100g,稳定时间18.0min,拉伸面积106cm2,最大拉伸阻力538E.U.。周麦33号达到国家强筋小麦标准,稳定性好,适合加工成面包、面条等食品。
2.3抗性
2017-2018年经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抗病性鉴定,中抗条锈病,中感叶锈病和白粉病,高感纹枯病和赤霉病。2017-2018年倒伏程度≤3级、倒伏面积≤40%的试点率分别是88.9%、90%。茎秆弹性较好,抗倒伏能力好。
3、产量表现
2014-2016年参加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组织的国家冬麦区黄淮南片水地组品种比较试验,2014-2015年度每hm2平均产量为8094kg,较对照周麦18增产2.82%;2015-2016年度平均产量为8217kg,比对照周麦18增产4.07%。
2016-2017年度参加黄淮麦区南片水地组中种联合体区域试验,每hm2平均产量为8076kg,比对照周麦18增产0.60%,增产点率61%,比对照周麦18增产≥2%的试点率44%,居11个参试品种的第10位;2017-2018年度续试,平均产量为6673.5kg,比对照周麦18增产1.97%,增产点率75%,比对照周麦18增产≥2%的试点率50%,居13个参试品种的第12位。2年每hm2平均产量7374.75kg,比对照周麦18增产1.29%。
2018-2019年度参加黄淮麦区南片水地组中种联合体生产试验,每hm2平均产量为8688kg,比对照周麦18增产3.07%,增产点率81.8%。
4、配套栽培技术要点
4.1播种
周麦33号适宜在10月10-25日播种,播深3~5cm。每hm2播量为120~150kg。出苗后及时疏密补稀,缺苗5cm以上就要补苗,保证苗全苗匀,若播后浇水或出苗后遇雨,应及时锄地,破除板结。适宜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驻马店及以北地区、安徽淮北地区、江苏淮北地区、陕西关中地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
4.2田间管理
水肥管理 坚持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氮磷钾与微肥相结合的原则。全生育期每hm2施肥量为:有机肥45000kg,纯氮210kg,磷(P2O5)150kg,钾(K2O)112.5kg,硫酸锌15kg。磷、钾肥和微肥一次性底施,氮肥底肥与追肥的比例为5∶5,拔节期追肥。在寒流到来之前,采取浇水、喷洒防冻剂等措施预防冻害。一旦发生冻害要及时采取浇水、施肥等补救措施,促进麦苗恢复生长。保证孕穗、灌浆等需水关键期的水分要求。
综合防治病虫草害冬前和早春时期进行田间化学除草。小麦返青至拔节初期,喷施三唑酮乳油防治纹枯病。小麦齐穗至扬花初期(扬花5%~10%)是小麦赤霉病发作的高峰期,如遇接连阴雨等适宜病害发生天气,需在第1次用药7d后再次施药。防治锈病、白粉病可用三唑酮和磷酸二氢钾,用吡虫啉防治蚜虫。
4.3适期收获
密切关注天气预报,谨防穗发芽,在蜡熟末期收获小麦,做到单收、单晒、单藏,保证品质。
参考文献:
[1]刘万代,常明娟,汪大伟.河南小麦新品种利用现状分析.种子,2017,36(8):99-101
[2]朱统泉,吴大付.河南小麦生产现状分析.陕西农业科学,2014,60(1):78-81
[3]赵虹,王西成,胡卫国,曹廷杰,刘钊,陈渝.黄淮南片麦区小麦品种利用现状及建议.河南农业科学,2016,45(8):18-24,38
[4]殷贵鸿,韩玉林,黄峰,唐建卫,王丽娜,高艳,于海飞,李楠楠,张倩,邹少奎,杨光宇,李新平.河南省周口小麦遗传育种现状及发展趋势.河南农业科学,2015,44(4):36-41
[5]毛朝军.郑麦366高产栽培技术.中国种业,2011(S1):88-89
[6]吴长城.百农矮抗58小麦品种超高产栽培技术.中国种业,2010(S1):93-94
李楠楠,张倩,王丽娜,吕永军,邹少奎,杜晓宇,李顺成,韩玉林,杨光宇.国审强筋小麦新品种周麦33号的选育[J].中国种业,2021(02):102-104.
分享:
大豆原产于我国,迄今已有5 000多年的栽培历史[2]。当前大豆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粮食和油料作物之一,供给全球70.86%的植物蛋白和28.88%的植物油脂。自1996年以来,我国开始由大豆出口国转为大豆进口国,且需求持续增长,2022年进口大豆9 108万t,对外依存度高达80%以上。
2024-03-14种子是各国种业至关重要、越来越被重视的农业“芯片”。经过人工培育或经过研究发现的具有特殊性、稳定性、一致性及别致性的野生植物进行开发而获得的品种,被称为植物新品种。作为一种由智力活动产生的结果,即无形的资产权利,植物的新种类涵盖了农业知识产权系统中的关键元素及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主要驱动力。
2024-03-07基因编辑(Gene Editing)技术是在基因的特定位点上进行精准定位,同时以特定的技术来对某些基因进行改造,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基因编辑,指对所需的目标基因进行人为改造,通过一些技术手段,使得碱基缺失、替换和改造,以改变目的基因的表达量或功能。基因编辑技术自诞生以来,发展迅猛,逐渐应用于多个领域,使生物学迎来了革命性的突破。
2024-03-06在21世纪的今天,种子产业作为全球农业的关键驱动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种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也是保障全球食品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要素(史越英,2022;官培财,2023)。种子产业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生产力,影响着食物供应链的稳定和全球粮食安全。
2023-11-10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2022年4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中原农谷”建设方案》,聚焦国家种业、粮食重大需求,旨在提升河南省种业竞争力。河南省是育种、繁种、用种、供种大省,但还不是种业强省。当前河南省的种子市场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商业化育种体系未建立,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及引进挖掘地区差距较大,缺乏有影响力的种子经营企业等。
2023-09-15青海因自然环境和藏区种植土壤等因素的影响,青稞的种植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现在,新的栽培技术的出现,发现其对青稞的种植和收益存在着提升空间。本文从青海地区青稞种植的初期选种、农田治理以及后期的浇水施肥管理、科学合理轮作和对病虫灾害整治预防进行全面的分析,希望能够对现阶段的栽培技术进行创新研究,从而提高青稞种植的产量。
2021-08-23玉簪属(Hosta)花卉属百合科多年生植物,是优良的耐荫地被植物和观赏花卉,在园林绿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玉簪属植物育种及品种应用现状进行综述分析,目前主要采用实生选种、杂交育种、诱变育种等方法育种。主要针对分布于北京、上海以及东北地区的玉簪属花卉,讨论其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建议,为今后玉簪属植物的育种和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2021-08-14粒农16是新乡市粒丰农科有限公司以自育自交系LN1335为母本、自育自交系LN569为父本杂交组配而成的玉米新品种,2019年通过河南省审定,2020年在山东省安排了夏播玉米引种试验。结果表明,粒农16在山东省11个试点表现高产、稳产、多抗,适宜在山东省夏播区种植,以亩保苗4500株左右为宜。
2021-07-20当育粳0717是马鞍山神农种业有限责任公司采用品种间杂交,经系谱法选育出的单、双晚兼用的高产香型粳稻品种,具有产量高、米质较优、适口性好等特点,2016年8月通过安徽省审定。适宜在江淮及沿江地区作中粳和双季晚粳种植,该品种2017-2020年已累计推广50余万亩。
2021-07-20盐两优1号系盐城市盐都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用盐42S为母本、盐恢006为父本配组而成的两系杂交中籼新组合,该组合具有产量高、品质优、抗病性强、适应性广等优点,2020年7月通过江苏省审定。笔者介绍了盐两优1号的组合来源、选育过程、特征特性、产量表现、栽培技术及制种技术。
2021-07-20人气:4668
人气:4578
人气:4331
人气:3719
人气:3573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种业导刊
期刊人气:643
主管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
出版地方:河南
专业分类:农业
国际刊号:1003-4749
国内刊号:41-1392/S
邮发代号:36-119
创刊时间:1981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影响因子:0.902
影响因子:0.230
影响因子:1.831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1.607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