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糯高粱杂交种晋糯3号是山西农业大学高粱研究所以自选不育系10480A为母本,自选恢复系L17R为父本杂交组配而成。该品种具有农艺性状好、糯质、产量高、丰产性好、高抗丝黑穗病、持绿性好等优点,适合在我国北方大面积种植。
糯高粱在我国酿造业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我国八大名酒中的茅台、五粮液、郎酒、泸州老窖、全兴大曲等都以糯质高粱为主要酿造原料。但北方缺乏糯高粱优质品种,引进品种存在生育期长,植株高、易倒伏,病虫害抗性差,叶病、丝黑穗病发生严重,抗旱性差,产量低等缺点,针对上述问题,山西农业大学高粱研究所从高粱产业链入手,围绕“种质资源收集-精准鉴定评价-优良亲本系创制-高产优质多抗新品种选育-示范推广”这一研究路线选育出晋糯3号,2018-2019年山西省农业农村厅连续2年将其作为农业生产重点推广的优良主导品种,是2020年全国十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山西旱作高粱”产业集群主推品种之一。在山西省晋中、临汾、长治等地进行新品种的示范推广,平均产量为10263kg/hm2,具有籽粒糯质,幼苗顶土力强,柱头生活力强、花粉质量好,植株持绿性好,农艺性状好,高抗丝黑穗病,抗叶病,综合抗性强等优良特点,千粒重大,适于酿酒。适宜在有效积温为2700℃以上高粱种植区种植,包括山西、内蒙古、新疆、四川、重庆、贵州、湖南、湖北等地,在南方一些地区易出现螟虫,生育期注意防治蚜虫、螟虫。
该品种的大规模示范推广改变了我国北方长期种植粳高粱的生产状况,对提升北方糯高粱生产水平,发展山西省有机旱作农业,带动农民脱贫增收和促进传统酿造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1、亲本来源和选育过程
1.1亲本来源
母本10480A是通过杂交、回交技术,利用顶土力强、中熟、抗旱、带有印度血缘的保持系LGBR5M874B与晚熟、淀粉含量高、配合力高、顶土力差的保持系45B进行有性杂交,F1用保持系LGBR5M874B回交,从BCF2起采用碘-碘化钾液显色反应对籽粒进行糯质检测;对BCF1~BCF3进行分离选择抗病、糯质、大穗、红粒等农艺性状优良的单株,从BCF4开始选择优良株系以A2细胞质转育而成。父本L17R是利用南方恢复系04-1025与北方抗旱、矮秆、叶片上冲、高抗丝黑穗病的恢复系晋粱5号变异矮秆资源有性杂交选育。通过重点改良南方恢复系植株高、生育期长、抗病性差等缺点,育成了以L17R为代表的抗旱性强、抗蚜虫、中熟的糯恢复系。
1.2选育过程
于2007年冬季在海南试验基地完成测配,2008-2010年在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先后完成了杂交种鉴定试验、比较试验,表现优良;2011-2013年完成了全国高粱品种酿造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全部程序,在所有参试品种中排名第一;2013年12月通过全国高粱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2017年在农业部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平台进行国家品种登记,编号为GPD高粱(2018)140229;2014-2020年在全国各地进行新品种示范推广。具体选育过程如图1所示。
2、品种特征特性
2.1植物学特征
晋糯3号属于中晚熟品种,需≥10℃活动积温2600℃,在我国南方高粱种植区生育期120d,在北方为126d。苗期绿色,株高167.8cm,穗长33.4cm,穗粒重67.9g,千粒重27.4g,穗型为纺锤形,中紧穗,深红壳,红粒。
2.2抗性
2011-2013年经国家高粱改良中心(辽宁省农业科学院高粱研究所)进行丝黑穗病抗性鉴定,丝黑穗病自然发病率为0,接种试验发病率为5.7%;同时具有抗旱性强、抗水涝、抗倒伏好及抗叶病的特点。
图1选育系谱图
2.3品质
2013年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检测,籽粒粗蛋白9.56%,粗淀粉74.38%,支链淀粉(占总淀粉)97.00%,单宁1.01%,粗脂肪3.44%,水分12.00%。籽粒品质好,适宜用作酿酒原料。
2.4幼苗顶土力强
覆土深度3~5cm时,晋糯3号出苗不受影响;7cm深时出苗率为78%,9cm深时出苗率为72%;11cm深时出苗率为54%。一般品种覆土深度超过5cm时高粱出苗就受到了影响,而晋糯3号在覆土9cm深时仍能保证大田出苗率在70%以上,可见顶土能力强。
3、产量表现
3.1区域试验
2011-2012年参加全国高粱品种酿造组区域试验,2011年每hm2平均产量为7155.0kg,2012年平均产量为5896.5kg,2年平均产量为6525.75kg,比对照品种泸糯13号增产9.3%,比对照两糯一号增产16.1%,在所有参试品种中产量均居第2位。2013年参加全国高粱品种酿造组生产试验,每hm2平均产量为6672kg,比对照品种泸糯13号增产4.9%,居参试品种第1名。
3.2生产示范
2019-2020年在山西省晋中、临汾、长治等市县进行示范推广,2019年在晋中市、临汾市和长治市每hm2产量分别为10230kg、9270kg和9820kg;2020年分别为9760kg、11870kg和10630kg;各地平均产量为10263kg,最高产量为11870kg,增产潜力高。
4、制种技术要点
4.1亲本繁种
为保证种子质量,一般隔离区隔离距离500m以上,不育系与保持系行比为3∶1。第1期,保持系与不育系同时播种;第2期,等不育系出苗后再播保持系。生长期间严格除杂除劣。
4.2杂交种制种
不育系与恢复系父本的种植行比为5∶2,先播第1期不育系和恢复系父本,待第1期恢复系父本出苗后播第2期恢复系父本,整个高粱生育期间严格去杂去劣,严把收获、脱粒质量关,防止机械、人为混杂[1,2]。
5、栽培技术要点
5.1播种
为发挥晋糯3号的高产、稳产潜力,地力最好选择肥力中上等或水肥条件较好的地块。当10cm耕层地温稳定在10~12℃、土壤含水量在15%~20%时适宜播种,在我国南方高粱种植区,春播区最适播种时间为3月下旬至4月中旬,夏播区播种不能超过5月下旬。山西晋中地区宜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精细播种,播种深度为2.5~3.0cm,覆土严密,播后镇压。田间留苗种植密度一般以9.0万~10.5万株/hm2为宜。
5.2田间管理
底肥一般以农家肥或有机肥为宜,每hm2施45000kg,种肥施磷酸二铵或复合肥750kg[3],适当施用钾肥,追肥尿素300~375kg,保证苗全、苗齐、苗壮。及早间苗、定苗,高粱拔节期、抽穗期及时防治蚜虫和螟虫。根据地块干旱程度灌水,在高粱拔节期、抽穗开花期和灌浆期浇丰产水1~3次。
5.3收获
高粱最佳收割时期是蜡熟末期,这个时期要用机械或手工及时收获。收获后注意凉晒,防止霉变,以保证种子发芽率。严把收获、脱粒质量关,加工清选及包装时防止机械混杂。
参考文献:
[1]赵德,杨微,高悦,梁军,侯佳明,李继洪,高士杰.高淀粉酿酒高粱杂交种吉杂157选育报告.园艺与种苗,2019,39(11):55-56
[2]李继洪,高明超,侯佳明,李淑杰,李伟,胡喜连,高鸣,高士杰.矮秆·极早熟高粱杂交种吉杂140的选育与栽培研究.园艺与种苗,2017(7):62-64
[3]杨婷婷,平俊爱,张福耀,杜志宏,吕鑫,李慧明.高粱杂交种晋杂31号选育报告.现代农业科技,2015(18):47-48
周福平,柳青山,张一中,张晓娟,邵强.优质糯高粱杂交种晋糯3号的选育[J].中国种业,2021(02):89-91.
分享:
大豆原产于我国,迄今已有5 000多年的栽培历史[2]。当前大豆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粮食和油料作物之一,供给全球70.86%的植物蛋白和28.88%的植物油脂。自1996年以来,我国开始由大豆出口国转为大豆进口国,且需求持续增长,2022年进口大豆9 108万t,对外依存度高达80%以上。
2024-03-14种子是各国种业至关重要、越来越被重视的农业“芯片”。经过人工培育或经过研究发现的具有特殊性、稳定性、一致性及别致性的野生植物进行开发而获得的品种,被称为植物新品种。作为一种由智力活动产生的结果,即无形的资产权利,植物的新种类涵盖了农业知识产权系统中的关键元素及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主要驱动力。
2024-03-07基因编辑(Gene Editing)技术是在基因的特定位点上进行精准定位,同时以特定的技术来对某些基因进行改造,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基因编辑,指对所需的目标基因进行人为改造,通过一些技术手段,使得碱基缺失、替换和改造,以改变目的基因的表达量或功能。基因编辑技术自诞生以来,发展迅猛,逐渐应用于多个领域,使生物学迎来了革命性的突破。
2024-03-06在21世纪的今天,种子产业作为全球农业的关键驱动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种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也是保障全球食品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要素(史越英,2022;官培财,2023)。种子产业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生产力,影响着食物供应链的稳定和全球粮食安全。
2023-11-10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2022年4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中原农谷”建设方案》,聚焦国家种业、粮食重大需求,旨在提升河南省种业竞争力。河南省是育种、繁种、用种、供种大省,但还不是种业强省。当前河南省的种子市场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商业化育种体系未建立,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及引进挖掘地区差距较大,缺乏有影响力的种子经营企业等。
2023-09-15青海因自然环境和藏区种植土壤等因素的影响,青稞的种植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现在,新的栽培技术的出现,发现其对青稞的种植和收益存在着提升空间。本文从青海地区青稞种植的初期选种、农田治理以及后期的浇水施肥管理、科学合理轮作和对病虫灾害整治预防进行全面的分析,希望能够对现阶段的栽培技术进行创新研究,从而提高青稞种植的产量。
2021-08-23玉簪属(Hosta)花卉属百合科多年生植物,是优良的耐荫地被植物和观赏花卉,在园林绿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玉簪属植物育种及品种应用现状进行综述分析,目前主要采用实生选种、杂交育种、诱变育种等方法育种。主要针对分布于北京、上海以及东北地区的玉簪属花卉,讨论其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建议,为今后玉簪属植物的育种和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2021-08-14粒农16是新乡市粒丰农科有限公司以自育自交系LN1335为母本、自育自交系LN569为父本杂交组配而成的玉米新品种,2019年通过河南省审定,2020年在山东省安排了夏播玉米引种试验。结果表明,粒农16在山东省11个试点表现高产、稳产、多抗,适宜在山东省夏播区种植,以亩保苗4500株左右为宜。
2021-07-20当育粳0717是马鞍山神农种业有限责任公司采用品种间杂交,经系谱法选育出的单、双晚兼用的高产香型粳稻品种,具有产量高、米质较优、适口性好等特点,2016年8月通过安徽省审定。适宜在江淮及沿江地区作中粳和双季晚粳种植,该品种2017-2020年已累计推广50余万亩。
2021-07-20盐两优1号系盐城市盐都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用盐42S为母本、盐恢006为父本配组而成的两系杂交中籼新组合,该组合具有产量高、品质优、抗病性强、适应性广等优点,2020年7月通过江苏省审定。笔者介绍了盐两优1号的组合来源、选育过程、特征特性、产量表现、栽培技术及制种技术。
2021-07-20人气:7410
人气:5953
人气:5276
人气:5048
人气:4725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作物学报
期刊人气:4279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作物学会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农业
国际刊号:0496-3490
国内刊号:11-1809/S
邮发代号:82-336
创刊时间:1950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0.902
影响因子:0.230
影响因子:1.831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1.607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