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观察缓肝理脾汤加减方(由茯神、白芍、白术、制远志、石菖蒲、郁金等中药组成)联合刺四缝穴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脾虚肝旺型抽动障碍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盐酸硫必利片的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给予缓肝理脾汤加减方联合刺四缝穴治疗,疗程为8周。观察2组患儿治疗前后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的抽动肌群、抽动频度、抽动强度、复杂程度及干扰程度等各项抽动症状评分及其总分的变化情况,并评价2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1)疗效方面,治疗8周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8.57%(31/35),对照组为68.57%(24/35),组间比较,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卡方检验)和总体疗效(秩和检验)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症状评分方面,治疗后,2组患儿YGTSS的抽动肌群、抽动频度、抽动强度、复杂程度及干扰程度等各项抽动症状评分及其总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治疗组的降低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安全性方面,治疗过程中,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6%(1/35),对照组为8.57%(3/35),组间比较,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有低于对照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缓肝理脾汤加减方联合刺四缝穴治疗脾虚肝旺型抽动障碍患儿临床疗效确切,其疗效优于西药盐酸硫必利片。
儿童抽动障碍(tic disorders,TD)是指患儿无法自控、突发快速、反复发作的单一或多个部位运动抽动或发声抽动为主要表现的儿童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可伴有注意力分散、行为多动、情绪障碍等症状,虽不影响智力,但长此以往会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及学习与成长[1]。近年来的研究[2]证明,中医药治疗儿童抽动障碍安全可行、疗效显著。缓肝理脾汤为本院林晓洁教授经验方,临床用于治疗儿童抽动障碍,常可取得较好的疗效;而黄育志等[3]的研究表明,从肝论治联合刺四缝穴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临床疗效确切。基于此,本研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缓肝理脾汤加减方联合刺四缝穴治疗脾虚肝旺型抽动障碍患儿,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选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在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儿科门诊就诊,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脾虚肝旺型抽动障碍的患儿,共70例。根据就诊先后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根据《美国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Ⅴ版(DSM-Ⅴ)》[4]拟定儿童抽动障碍诊断标准:①单种或多种运动或发声抽搐;②病程>1年;③初始发病年龄<18岁。
1.2.2 中医辨证标准
根据《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5]拟定脾虚肝旺型的辨证标准:①主症:挤眼,努嘴或皱眉,手脚多动;②次症:性情急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纳食呆钝,眠差多梦,大便溏薄或干结;③舌脉:舌红,苔薄白,脉细弦。
1.3 纳入标准
①年龄为5~14岁;②符合儿童抽动障碍诊断标准;③中医证型为脾虚肝旺型;④法定监护人同意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儿。
1.4 排除标准
①合并有其他精神类疾病的患儿;②合并有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严重疾病的患儿;③过敏体质及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的患儿;④凝血功能障碍患儿;⑤晕针或拒绝针刺治疗的患儿;⑥正在参加其他临床试验的患儿;⑦依从性差,未按规定方案进行治疗,或自行加用其他治疗措施,从而影响疗效和安全性评价的患儿。
1.5 治疗方法
1.5.1 对照组
给予盐酸硫必利片治疗。用法:盐酸硫必利片(江苏恩华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2025477;规格:100 mg/片),口服,5~7岁患儿每次50 mg,7~14岁患儿每次75 mg,每日2次。疗程为8周。
1.5.2 治疗组
给予缓肝理脾汤加减方联合刺四缝穴治疗。①中药内服。基础方:茯神15 g、白芍10 g、白术10 g、制远志10 g、石菖蒲5 g、郁金5 g、麦冬10 g、鹿角霜10 g、陈皮5 g,甘草3 g。随症加减:抽动甚者加龙骨、牡蛎;头部肩颈抽动明显者加葛根;记忆减退者加益智仁;腹胀、纳呆者加麦芽;大便秘结者加柏子仁。本研究所有中药饮片均由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中药房统一采购。每日1剂,常规煎取200 mL,分2次于早晚饭后温服。②刺四缝穴。四缝穴位于第2~5指掌面的第1、2节横纹中点,取穴消毒后使用一次性采血针点刺1~2 mm,挤出少许透明或黄白色黏液,再次消毒后用一次性医用棉签按压片刻。每2周治疗1次。疗程为8周。
1.6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1.6.1 抽动症状评分
参照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对抽动肌群、抽动频度、抽动强度、复杂程度及干扰程度进行评分,按无、边缘、轻度、中度、明显、严重6个等级,分别赋值0~5分;得分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YGTSS各项抽动症状评分及其总分的变化情况。
1.6.2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儿童抽动障碍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17实用版)》[6]制定。痊愈:抽动发作完全缓解,或偶有轻度发作无需用药即可缓解;显效:抽动发作明显缓解;有效:抽动发作稍有缓解;无效:抽动发作无改善或加重。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病例数×100%。
1.6.3 安全性评价
观察2组患儿治疗过程中嗜睡、头晕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评价2组治疗方案的安全性。
1.7 统计方法
运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者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者用平均秩次和四分位数[R(P25,P50,P75)]表示,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2组患儿脱落情况及基线资料比较
研究过程中,2组患儿均能完成全部疗程的治疗,均无脱落剔除病例。治疗组35例患儿中,男21例,女14例;平均年龄(9.04±2.08)岁;平均病程(2.05±0.61)年。对照组35例患儿中,男19例,女16例;平均年龄(9.01±2.20)岁;平均病程(2.03±0.59)年。2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病程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2组患儿的基线特征基本一致,具有可比性。
2.2 2组患儿治疗前后YGTSS各项症状评分及其总分比较
表1和表2结果显示:治疗前,2组患儿YGTSS的抽动肌群、抽动频度、抽动强度、复杂程度和干扰程度等各项抽动症状评分及其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2组患儿YGTSS的各项抽动症状评分及其总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治疗组的降低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治疗后和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2.3 2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表3结果显示:治疗8周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8.57%(31/35),对照组为68.57%(24/35);组间比较,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卡方检验)和总体疗效(秩和检验)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治疗过程中,治疗组出现1例嗜睡,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6%(1/35);对照组出现2例嗜睡和1例头晕,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57%(3/35);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有低于对照组趋势,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组脾虚肝旺型抽动障碍患儿治疗前后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的各项抽动症状评分比较
表2 2组脾虚肝旺型抽动障碍患儿治疗前后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总分比较
表3 2组脾虚肝旺型抽动障碍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3、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儿童抽动障碍病因复杂,发病机制未明,临床上大多认为其与神经、免疫、心理等因素相关,治疗上常选用多巴胺受体阻滞剂进行对症治疗,虽可快速控制抽动症状,但症状反复,远期效果欠佳。近年来,较多研究[2]表明,中医药通过辨证论治,可以从根本上控制抽动障碍患儿的临床症状,且无明显毒副作用,证明中医药在儿童抽动障碍治疗中优势明显,应用前景可观。
中医古籍虽未见“儿童抽动障碍”的记载,但根据其症状特征,可归属于“瘛瘲”“惊风”“筋惕肉瞤”等范畴。中医认为,小儿“脾常不足,肝常有余”。因脾主肌肉,脾虚则肌肤腠理疏松,御邪无能,外风易袭。另因脾主运化,脾虚则水谷运化失司,气血化生无源,痰湿内生,阻滞经络,气血不荣,肌肤失濡。同时,脾虚则肝木易乘,致肝风内动,挟痰上扰。又因小儿肝常有余,肝阳亢盛,肝气失于调达,致筋脉失养而发为抽搐。此外,“脑为元神之府”,反映了脑在精神意识调控方面的作用。若痰阻清窍,或肝风上扰,均可致神窍失明而出现不自主发声、运动失控等症状。因此,本病的主要病机为脾虚肝旺、心神不宁,治疗上应当从健脾柔肝、宁心安神入手。
在本研究的缓肝理脾汤加减方中,茯神健脾益气、宁心安神,白芍养血敛阴、平抑肝阳,两药一补一敛,以达扶土抑木、抽动自止的目的,共为君药。白术归脾胃经,辅助君药以复脾运化之功;制远志、石菖蒲功在开窍宁心安神,可改善患儿情志,增强自控能力;上述3味药共用为臣药。久病脾虚,痰湿内生,气滞不畅,郁久化热,热灼阴津,故佐以郁金行气解郁、清热凉血,麦冬清热除烦、滋阴生津,陈皮健脾祛痰以固脾土;肝肾同源,肝亢有余,久之则可损及于肾,故佐以鹿角霜益肾助阳,以固先天。甘草补脾益气,甘收缓急,为使药。全方诸药合用,共奏健脾柔肝、宁心安神之功效,使患儿脾胃健运、筋脉得养、肝阳平和、神魂安定而抽动自止。
现代医学的脑-肠轴理论认为,可通过神经-免疫-内分泌系统维持胃肠功能的动态平衡,并可直接影响人体运动、情志和认知功能,因这种信号具有双向性,故可通过调节胃肠道功能以达防治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目的[7]。而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茯神的有效成分茯苓总三萜能降低海马区天冬氨酸和谷氨酸含量,从而起到镇静安神和抗惊厥的作用[8];同时,茯神能保护海马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拮抗海马功能重塑性损伤,从而起到抗抑郁的作用[9]。白芍提取物可能通过调节M胆碱受体、离子通道、核转录因子等途径,保护多巴胺能神经元,进而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及肢体运动协调性[10];此外,白芍还具有抗炎护肝、增强免疫的功能[11]。白术具有改善胃肠功能、保护神经活性、增强记忆能力、调节机体免疫等功效,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消化及神经系统疾病[12]。制远志-石菖蒲为安神定志的有效药对,其镇静宁神、改善认知功效确切[13]。郁金、麦冬、陈皮、甘草均具有抗炎护肝、调节免疫等作用。其中,麦冬还可改善肠道菌群,陈皮还能促进胃液分泌,调节胃肠功能。甘草提取物甘草酸一方面可通过抗氧化作用而起到肝和脑神经元的保护活性,增强记忆能力,另一方面可促进胃黏液分泌,改善胃内环境;此外,甘草有效成分还可通过调节GABAA受体、氨基酸N265和M286,起到镇静安神的作用[14,15,16,17,18,19]。鹿角霜的现代药理研究甚少,但林晓洁教授临床上擅用该药,实践发现其具有提高工作效率、改善睡眠、增进食欲的功效。由此可见,缓肝理脾汤加减方可通过改善消化、保护神经、免疫调节等多重机制发挥治疗作用。
四缝穴属于经外奇穴,具有调理脾胃、畅通血脉、平衡阴阳等功效,在临床上运用广泛。研究[20]表明,针刺四缝穴能改善胃肠激素水平,抑制瘦素产生,促进胃液分泌,缩短胃排空时间,具有促进生长发育和补益气血的功效。此外,黄育志等[3]通过临床实践证明,针对多发性抽动症患儿,点刺四缝穴可清泻火邪、条达气血,以改善食欲、缩短抽动疗程。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8周后,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治疗组对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各项抽动症状评分的改善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在治疗过程中,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6%(1/35),低于对照组的8.57%(3/35)。以上结果提示在儿童抽动障碍治疗中,缓肝理脾汤加减方联合刺四缝穴疗效显著,其疗效优于西药盐酸硫必利片。但由于本研究纳入样本量较少,观察时间较短,且未进行长期随访及复发率研究,故确切的结论有待进一步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规范化随机对照研究来加以证实。
参考文献:
[2]杨仙鸿,李贵平.中医治疗小儿抽动症的临床研究进展[J].内蒙古中医药,2021,40(12):154-156.
[3]黄育志,李一民.从肝论治结合挑四缝穴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30例[J].中医外治杂志,2007,16(5):14-15.
[5]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73-76.
[6]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神经学组.儿童抽动障碍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17实用版)[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7,32(15):1137-1140.
[8]戴慧,覃欣怡,端木彦涛,等.茯神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质量控制研究进展[J].江西中医药,2022,53(10):68-72.
[9]戴建国,王中立,陈琳,等. 6种宁神类药物抗抑郁作用动物实验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0(2):192-194.
[10]杨丽梅,岳广欣.白芍总苷及其神经精神药理作用研究概况[J].河北中医,2017,39(4):614-618.
[11]张燕丽,田园,付起凤,等.白芍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医药学报,2021,49(2):104-109.
[12]张维霞,苏萍,赵爱军.白术的炮制方法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医药导报,2022,28(5):110-115.
[13]周保腾.远志-石菖蒲药对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黑龙江中医药,2016,45(1):76-77.
[14]冯庆华.郁金药理及中医临床应用略述[J].现代养生,2016,29(14):165.
[15]迟宇昊,李暘,申远.麦冬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新乡医学院学报,2021,38(2):189-192.
[17]王昌亚.对陈皮药理作用的探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15):135.
[19]邓桃妹,彭灿,彭代银,等.甘草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及质量标志物的探讨[J].中国中药杂志,2021,46(11):2660-2676.
[20]罗彩凤,王丽婷,魏清琳.四缝放血疗法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J].亚太传统医药,2021,17(1):164-166.
基金资助:广东省中医药局科研项目(编号:20181036);
文章来源:梁妙珍,李雪娇,陈丽军等.缓肝理脾汤加减方联合刺四缝穴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临床观察[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4,41(01):105-109.
分享:
急性扁桃体炎(acutetonsillitis,AT)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常继发于呼吸道感染,以咽痛、高热、喉核红肿等为主要表现,可引发风湿热、肾炎、心脏病等[1]。近些年,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及抗生素的不规范使用,该病的发生率逐渐升高。AT病程较长,缠绵难愈,反复发作,临床治疗难度较大。
2025-04-02腺样体又被称为咽扁桃体,是构成咽淋巴内环的主要结构,是幼儿时期免疫一线防御机制[1]。腺样体的体积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而增大,所谓腺样体肥大(adenoidhypertrophy,AH)是腺样体细胞的病理性增生,即腺样体发育异常阻塞了后鼻孔1/2,临床上患儿多表现为张口呼吸、流鼻涕、打鼾。
2025-03-27李灿东教授结合多年临床实践,认为八仙方以风药为核心,融“升、散、窜、动、燥、透”为一体,既能上行下达,彻内达外,流动周身气机,又能振奋脏腑,鼓舞气血流通,凡风、痰、湿、食、热、郁等病理因素所致小儿疾病皆可治之,尤在肺系、肝系、脾系疾病方面确有效验,现将其经验总结如下。
2025-03-18儿童FD易反复发作,呈长期持续状态,严重影响儿童的生活质量和生长发育。研究显示FD的发病机制与胃动力和/或胃底容受性舒张障碍、肠道微生态失衡、肠道炎症、脑-肠轴功能紊乱、内脏高敏感性、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等因素相关[2],有学者认为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3]。
2025-03-062020年,国际专家小组基于新诊断标准将NAFLD更名为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新诊断标准是基于肝活检组织学或影像学甚至血液生物标志物检查提示存在脂肪肝,同时满足以下3项条件之一: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代谢功能障碍(高血压、血脂紊乱、血糖升高、低水平炎症指标水平升高)[2]。
2025-03-05抽动障碍患儿经过氟哌啶醇、硫必利等常规抗抽动障碍药物足量规范治疗1年以上无效,病程迁延不愈,或至少2种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足量、不低于6个月治疗后,症状改善不明显或出现不良反应而不能耐受以至停药的患者,可归属于难治性抽动障碍(RefractoryTicDisorder,RTD)范畴[1,2]。
2025-02-28消化不良为发生最广泛的小儿消化系统疾病,大部分属于功能性胃肠疾病,主要表现为反复或持续的腹胀、反酸、腹痛或腹部灼烧等临床症状[1]。小儿消化不良最广泛的临床表现为腹胀,通常伴随食欲减退。若不及时治疗,严重者可致进食量降低,消化与吸收效率下降,出现重度营养不良,可在很大程度上阻碍患儿的生长发育[2]。
2025-02-21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disorder,ADHD)是起病于儿童期的常见慢性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在我国儿童中发病率约为6.4%[1],主要表现为与年龄不相符的注意障碍、活动过度、冲动。根据临床表现可将ADHD分为注意缺陷型、多动/冲动型、混合型三种亚型,以及轻、中、重三种病情程度[2]。
2025-02-19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疾病,通俗被称作为感冒,作为小儿群体的常见性疾病之一,一般都是因为病毒、支原体及细菌等引起,患儿会出现全身不适、发热等各种临床症状,对小儿身心健康造成影响。中成药各个药物配伍功效明显,在对该疾病治疗中疗效确切[1]。本文对中成药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进展综述如下。
2025-02-18小儿抽动障碍(ticdisorders,TD)是一种起病于儿童时期、常以身体某部位不自主发生突发抽动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精神疾病,因难以控制与无规律性的患病特征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儿童TD的发病率约为6.1%,高于其他国家[1]。
2025-02-10人气:18516
人气:15530
人气:13037
人气:12921
人气:11088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医儿科杂志
期刊人气:3089
主管单位:甘肃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甘肃中医药大学,中华中医药学会
出版地方:甘肃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3-4297
国内刊号:62-1176/R
邮发代号:54-164
创刊时间:2005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影响因子:1.881
影响因子:1.074
影响因子:1.483
影响因子:0.495
影响因子:0.498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