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们留言
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从筋论治肝脾同调治疗骨关节炎

  2024-07-09    44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骨关节炎是中老年人群的常见慢性病。骨关节炎病变多从软骨、筋膜处开始,多属于“筋”的范围,因而符合中医“从筋论治”理论,相关研究表明肝脾均对筋有调控作用。文章以筋为重点,结合传统肝脾理论,提出以肝脾同调治疗骨关节炎,为该病提供中医防治思路。

  • 关键词:
  • 中医骨伤
  • 从筋论治
  • 筋骨
  • 肝脾同调
  • 骨关节炎
  • 加入收藏

骨关节炎表现为关节的僵硬、疼痛、活动不利,甚至关节畸形,致残率高,临床上初期保守治疗,缓解疼痛,晚期多为手术治疗置换关节。随着该病发病率的提高,对于防治骨关节炎的诉求也逐步增加,中医对于防治骨关节炎有一定的经验,其“治未病”的理念也更加符合当代临床需求。


1、肝脾的中医认识


1.1 中医学对肝的认识

肝作为五脏之一,其作用关系到人体内循环的平衡。许慎《说文解字·肉部》言:“肝,木藏也。”表明肝对应五行的木,此处“藏”本意为“脏”,即肝为木之脏器。《素问·六节藏象论》言:“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黄帝内经素问吴注》说:“罢,音皮。动作劳甚,谓之罢极。”此处“罢”通“疲”,“罢极”意为疲劳至极[1];王冰注“夫人之运动者,皆筋力之所为也,肝主筋……故曰肝者罢极之本”中“罢”为“罴”字的异体,意思为棕熊,古人认为熊是拥有大力的动物,“罢极”即力量强大;李今庸认为“罢极”的“罢”应通能字,“极”意为疲劳,能极是耐受疲劳[2,3]。综上可知筋能耐受疲劳,主司运动,而肝主筋,可推知肝为调控人体力量并能耐受疲劳的根本。

肝作为将军之官,体阴而用阳,有主疏泄、主藏血的生理功能。肝属于阴中之少阳,春季万物生长,肝属木与春气相应,肝因而具有升发的生理特性,与肺的肃降之气形成龙虎回环,气机受肝调节上升,受肺调节下降,则诸脏运行有序;藏于体,正好体现体阴而用阳的生理特性,肝属于阴脏,可藏血摄血,对于血运有调控作用。《素问·五脏生成》谓之:“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四肢筋爪目等各个器官脏器均受血的濡养而能正常运作,若肝不藏血,血枯濡养不及,在筋则筋脉枯涩,肢体活动不利、僵硬,在目则目睛干涩,目筋瞤动,累及他脏则病变丛生。

1.2 中医学对脾的认识

脾胃为仓廪之官,脾运化水谷精微,可以生化气血,胃乃水谷之海,受盛腐熟之功,二者相互作用,为人体提供能源和动力。《灵枢·决气》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由此可知,中土为本,脾胃运化、受纳及腐熟水谷以化生气血,是身体营养精微及一身之气的物质来源[1]。

《太平圣惠方》曰:“脾胃者,水谷之精,化为气血,气血充盛,营卫流通,润养身形,荣于肌肉也。”《素问》亦言“治痿独取阳明”[4],综上,脾主四肢,对于肢体活动及肌肉强度都有调控作用,若脾胃运化失常,机体能源不足,无以充盈肢体,则可出现肌肉萎缩,四肢无力,影响正常的运动机能,可见脾胃的状态对于人体正常活动发挥主要影响。

1.3 中医学对于筋的认识

《说文解字》描述筋为“肉之力”,该字从竹从肉,说明其形软而有韧性,能屈能伸,活动度大而有力。竹,是“物之多筋者”[5],因而王悦琦等[6]认为中医的筋与现代医学的肌肉有类似之处。《素问·痿论》谓筋“束骨而利关节”,《杂病源流犀烛》形容筋为一身之枢纽,“利全体之运动者也”,表明筋能把相独立的骨连接成有一定功能的关节,且能在关节中充当缓冲、润滑关节,辅助其完成运动并能维持稳定。

辞海将中医学中的筋解释为现在的韧带、筋膜等组织。《灵枢·经脉》指出“筋为刚,肉为墙”,表明筋性坚韧刚劲,具有保护内脏的功能,正好与现代医学中的筋膜有相通之处[7],亦有研究者认为关节的滑囊、韧带、滑膜组织也包含在中医的“筋”范围内[8,9]。

筋与骨骼、肌肉密切相连,筋的过度松弛或收缩可使骨关节出现错缝或锁死,压迫神经出现疼痛、活动受限。古代医家认为“不通则痛、不荣则痛”,在慢性劳损后,脾胃虚弱无以化精,气血亏虚,筋脉失养,或跌扑损伤后,瘀血阻滞脉络,均可出现因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局部疼痛;其次,筋与筋、筋与骨相连的部分在每次活动中承受着最大的压力,亦是最易劳损的部分,在长期磨损后可出现代偿性增生,卡压经脉,引起津液输布失常,血脉不通,即结筋病灶点[10],这与现代医学有对应之处:机体受损后出现的炎症反应会使局部器官组织的充血水肿、有炎性渗出,若在修复过程病变局部同周围邻近的器官组织发生粘连增厚,形成条索、结节等阳性反应点,可影响局部关节的活动[11]。

1.4 筋与肝脾的关系

筋属肝,肝的疏泄和肝血滋养功能正常是筋的活动基础[1]。《素问》中提到“肝藏筋膜之气也”说明筋得肝气的濡养而能伸展。有研究者受“肝主身之筋膜”启发,认为“肝系筋膜”,可连接小到筋膜、肌腱,大到各独立的器官组织[12],也有学者认为肌肉力量的主要受到受筋的调控,研究表明筋可通过影响有传导支配作用的神经组织,来控制肌肉的收缩舒张[13,14]。

肝对应五味之酸味,《灵枢·五味论》言:“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食用酸味的食物可以收敛肝气,味过于酸,则肝气亢盛克制脾土,造成肝强脾弱,脾运化不足,气血失调,影响筋膜的收缩驰张活动,筋脉失于濡养而拘挛作痛[15]。我国早期医学界将中医的筋理解为西医解剖中的平滑肌、横纹肌,可推论肝藏血、疏泄等功能是通过调节血管及内脏平滑肌完成的,因此“肝主筋”是其生理基础[16]。

其次,筋与脾胃的功能也密切相关[17]。脾胃为后天之本,人体的肌肉等组织得其濡养后才能丰满坚实,以进行正常的活动,《素问·太阴阳明论篇》言:“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若脾运化失司,胃失受纳,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气血无以化源,肝主藏血则最易亏虚,肢体失养,可见筋肉萎废,甚则可发为筋痰等,导致人体活动受限及疼痛[18]。唯有气协调脾升胃降,调畅气津,营养精微由此传至筋骨四肢,人体因而肌肉丰满,活动灵活,可以看出,肝脾在维持人体功能中作用不可忽视。

综上所述,四肢筋骨要发挥正常的运动功能,唯有肝和脾共同养筋。


2、中医对于骨关节炎的认识


骨关节炎相当于中医学的“骨痹”“鹤膝风”“历节病”等,该病可因风、寒、湿邪气侵袭,筋脉失和而致,也可由内因素体正气不足,筋骨失养引起,老年患者多正气亏虚,无法抵御外邪的侵袭,邪气滞留骨节日久,引起气痰瘀凝滞于膝,反复发作,迁延难愈,因而骨关节炎属本虚标实之证[19,20]。目前临床上治法讲究标本同治,多为补益肝肾,并在此基础上再对症加以除湿、清热、活血等药物[21]。

随着骨关节炎发病年龄的逐渐年轻化,补益肝肾的治疗原则逐渐显露其局限性,为此当代医家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朱少廷等[22]根据“膝为宗筋之府”等理论研究,从肝入手治疗骨关节炎,发现运用疏肝理气从肝论治可促进软骨细胞的修复,李孟飞[23]提出应注重柔肝养阴,发挥筋的“宗筋束骨利机关”作用,通过提高肌肉力量;闫安等[24]“从筋治骨”,重视加强肌肉力量,提高关节稳定性,改善关节功能状态;施杞教授从“内伤”角度辨证,强调脾胃为后天之本,应调和气血阴阳,整体调养。


3、肝脾同调理论对于骨关节炎的指导意义


中西医都认为骨是人体最坚硬的部分,由皮肤、筋肉所包裹保护,外来邪气致病由表及里,若能先保护好外层的筋膜肌肉不受邪,则骨亦无患病之忧;若由外伤旧疾不愈致病,则更应该改善关节局部循环及肌肉耐力,以调整关节腔内外环境。

以“肝”为出发点治疗骨关节炎重点在于改善韧带、软组织的运动功能,现代医学研究发现[25,26],肝细胞合成的促细胞生长因子可以精准调控软骨细胞的代谢,中医临床研究[27]表明通过疏肝理气、活血祛瘀,使经脉气血流畅,关节得到充分的濡养,改善关节腔内环境,因此减轻病情。正如《灵枢·本脏篇》所云:“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以“脾”出发则重于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受,相关研究表明[28,29,30],补益脾气可以有效提高骨骼肌所需能源物质,改善肌肉无力症状。若是将二者共同调理,则可充分改善关节内外环境,维护神经功能,提高运动能力,延缓骨关节炎进展。

骨关节炎在秋冬之时加重。秋属金克伐肝木,立秋至秋分之间的时期又称长夏,它对应着脾[31]。患者多为中老年群体,发病后身体的疼痛及生活质量的下降均会导致患者产生抑郁情绪,临床表明[32,33,34],骨关节炎患者的焦虑、抑郁倾向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其中,由于中老年代谢下降,负面情绪引发的食欲减退、情绪波动,使得机体出现肥胖或肌肉萎缩,加重了关节负担,亦会促进骨关节炎的病情发展[35],形成不良循环。我国骨关节炎发病以女性居多[36,37],中医认为女子以肝为先天,肝主情志,疏泄不畅即会导致焦虑抑郁。再者,肝的疏泄失常可影响脾胃的升清降浊和运化。肝木横克脾土,肝失疏泄发展致脾失健运,形成肝脾失调,中焦气机一旦受阻,上则嗔胀,下则清浊不分,则人体内平衡被打破,疾病乃至。此时,单一的补脾来治疗或预防肝病并不能完全改善症状[38],肝脾同调才能更好地纠正脏腑的失衡。肝病分虚实,对其虚实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肝脾调法,肝实者实脾即为补脾,肝虚者实脾更偏向于调脾。

相关研究表明[39,40,41],白术、黄芪、桂枝等补气化湿类药物对于骨关节炎均有一定疗效;以“柔肝养筋”理念使用木瓜等入肝药物亦有保护软骨细胞的功能[42];在治疗有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骨关节炎时,使用痛泻要方等肝脾同调理念方剂可以有效改善病情;对于女性骨关节炎,可用当归、牛膝等具有雌激素类作用的温阳药物[43],缓解疼痛、抑郁的同时提高免疫力[44];临床亦发现[45,46],使用抗抑郁药物时也能有效改善骨关节炎。

《四圣心源》云:“肝随脾升,胆随胃降。”说明脾胃为人体中焦气机升降之枢纽,肝胆则是维持枢纽通畅的保障。脾升胃降,使中焦气机有序流转,在肝胆升降配合下,气机运行畅通。因而同调肝脾,维护体内循环的平衡,保证气血通畅,升降有序,精气神平和,对于治疗疾病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4、总结与展望


中医治疗讲究整体辨证,通过人体内缓解的平衡来治疗疾病。中医的“筋”涵盖了现代医学解剖中的筋膜、肌肉、韧带、肌腱等软组织,该类组织又分别受肝、脾的调节。《素问·经脉别论篇》云:“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肝血充足,脾运化之精微可使之柔润,则肝气条达,升发有度而不亢进,五脏运作和谐[47]。肝脾二者相互合作,共同协调全身气机摄血藏血,调控水气及精微输布,以濡养周身[48],四肢百骸得此,则肌肉充盈,经脉通利,筋张弛有度,骨坚固强壮,关节协调灵活,则人运动自如。

肝脾同调是中医整体调摄观念的体现,重视气血阴阳有序运转,标本兼顾,治疗骨科疾病,不应只拘泥于补肾强筋骨,亦重视病变部位与五脏的关系,加强后天之本对于气血运行的调控,养血柔肝,补脾益气,气血充足则肌肉丰隆,关节活动正常,筋脉和利,脉道通畅则不痛,正气充足则外邪无以来犯,神清气足则病痛自消。综上,肝脾同调可为骨关节炎诊疗提供新的中医方案。


参考文献:

[1]张娟,王小平.“肝者,罢极之本”新解[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45(4):444-448.

[2]李今庸.读古医书随笔[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2-43.

[3]刘晓培,夏婧,王志红.肝为“罢极之本”的研究进展[J].四川中医,2016,34(3):209-212.

[4]刘晓亭,于睿,张欢.从脾胃论治肌肉衰减综合征之机理探讨[J].辽宁中医杂志,2016,43(2):281-283.

[5]王悦琦,张一鸣,孙闵,等.论补中益气汤之肝脾同调[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0,26(11):1696-1698.

[6]许慎.说文解字附检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91.

[7]周丽,皮明钧,谭达全.“筋”理论探析[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5):10-11.

[8]林方政,林定坤,陈树东,等.基于“筋伤、节错、骨病”辨证探讨膝骨关节炎的治疗策略[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2,37(10):5832-5836.

[9]赵勇,秦伟凯,顾力军,等.从经筋论治膝骨关节炎疼痛临证思维[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2,19(3):92-93.

[10]史佳芯,董宝强,邹正.基于经筋理论探析颈源性头痛[J].山东中医杂志,2022,41(8):819-822,830.

[11]赵勇,郭振芳,董福慧.经筋痹痛与软组织张力的相关性探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6):85-86.

[12]李志安.肝与筋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探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3):10-11.

[13]贾赫.肝脾所主之筋肌肉实体初探[J].陕西中医,2002(7):624-625.

[14]林清,高丽丽,石春兰.基于“肝藏血主筋”论治眼睑痉挛[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3.

[15]丁站新,宋雅芳,刘友章.肝脾相关理论的经典溯源[J].辽宁中医杂志,2013,40(7):1344-1346.


基金资助:湖南省中医药科研计划项目(2021213); 湖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科研课题(202104071648);


文章来源:郑含笑,吴韶,谢心军.从筋论治肝脾同调治疗骨关节炎[J].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24,47(04):50-53.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期刊人气:4764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中医药学会和湖北省中医药研究院

出版地方:湖北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5-0205

国内刊号:42-1340/R

邮发代号:38-182

创刊时间:1993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7-9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推荐关键词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