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们留言
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高职院校工匠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3-11-29    69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笔者从工匠精神和培养体系两个层面,梳理国内外对工匠型人才培养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引发对高职院校工匠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进而分析现代学徒制、产教融合订单班与工匠班三种创新模式的特点和实践应用。通过阐释三者之间的内在区别与联系以及获得的启示,指出各模式之间应取长补短,才会有更积极长远的发展,才能更有利于全面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使高等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

  • 关键词:
  • 产教融合
  • 工匠型人才
  • 工匠班
  • 现代学徒制
  • 订单班
  • 加入收藏

大国工匠是职业精英的典型代表,是一个国家精英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作为培育大国工匠的摇篮,努力探索工匠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有利于全面提升高职院校人才综合素质以及人才培养质量。


1、工匠型人才培养国内外研究综述


1.1 关于工匠精神的培养

高职院校培养工匠型人才,必定绕不开“工匠精神培养”这个主题,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工匠精神”这一概念之后,将“培育工匠精神”诉求上升为国家意志和全民共识,对工匠精神的研究成为热点。

其中一部分重点关注工匠精神理论研究,即什么是工匠精神?李宏昌在其研究成果中表示工匠精神是一种对职业充满敬畏、对工作专注执着、对产品追求精益求精、对服务崇尚极致完美、对人生止于至善的价值取向。陈春敏认为工匠精神是师道精神、职业精神、制造精神和实践精神的统一体[1]。虽然目前研究者对其内涵的界定众说纷纭,没有统一,但各界学者基本认为,工匠精神属于职业精神的范畴,主要包括职业技能与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内容。

另一部分则侧重研究工匠精神培育策略或路径。孔宝根对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提出需构建适应大国工匠成长的课程体系和培养大国工匠的评价体系[2]。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构建基于“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优化工匠精神的课程体系,加快现代学徒制的实践落地等方式来强化培育工匠精神,并提出要从专职、专心、专长三个阶段完成工匠精神的培育。

针对国外工匠精神的研究,多数来自研读其职业精神、职业管理等方面的文献,或实地调研学习的成果,且集中在德国和日本,研究内容主要在于两方面:一是工匠精神的内涵;二是工匠形成的原因。德国的工匠精神与其民族性格的严谨、双元制的教育体系和企业的严格要求有密切联系,具有精致、专注、创新的特点[3]。日本的工匠精神被称之为职人文化,可概括为“敬业、认真、负责、追求极致品质”[4]。

1.2 关于培养体系的研究

2019年,国务院颁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5]。

国内普遍认同培养大国工匠的前提是培养工匠之师,企业和学校都有培养大国工匠及工匠之师的责任,大国工匠需构建系统的培养培训体系,工匠之师需要多主体培育和多方面挖掘。其中,李忠华教授提出构建“大国工匠”的高职培养体系;李珂指出培养大国工匠需制度化,即从加强顶层设计、深化产教融合、培育“双师型”师资队伍、搭建教育“立交桥”、改善技能人才待遇等方面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优化培养大国工匠的制度环境[6]。

国外普遍采用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相结合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把匠心精神融入国民教育,并积淀为一种公民意识、民族精神,更多地关注培养工匠的方式和途径。德国采用“双元制”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式,企业作为参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体,使职业教育人才输出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实现有效对接,为德国经济的崛起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英国职业教育提倡“三明治”人才培养模式,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使在校授课和企业实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学习+工作+学习”的模式。

总之,无论是从国内还是国外高职教育的发展来看,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建立适应经济发展和本国实际情况的人才培养方式和模式,是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2、高职院校工匠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梳理国内自2019年以来研究“工匠型人才培养”的相关文献,数量达604篇,其中涉及“模式”研究的达196篇,与“高职”有关的有70篇。我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需要大量工匠型人才。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大国工匠的摇篮,在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前,要充分了解市场和相关行业的需求,才能实现人才保障供给与需求双方的有效衔接并达到平衡。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进行了现代学徒制、订单班、工匠班等多模式的创新研究与实践,以培养工匠型人才。

2.1 现代学徒制模式培养工匠型人才

传统学徒制是师傅带徒弟模式。徒弟在师傅的言传身教下获得生产技能和从业能力,主要存在于传统手工业中。从现代精英人才的评判视角看,学徒出师后发展成为各个手工行业的能工巧匠,其中的佼佼者具备现代精英人才的典型特征,但也有一部分成长为只懂技能却缺乏理论素养的工匠[7]。

现代学徒制模式具有“学徒制”与“现代”的双重属性,其“学徒制”体现在基于师徒关系的工作本位学习,“现代”则表现为这种工作本位学习是发生在学校与企业合作进行的现代职业教育培养框架中。我国职业院校的现代学徒制模式是“工学结合”的深化改革,实施双主体育人、双导师教学。学校与企业签订合同,联合招生,联合培养,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任务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双导师”共同承担,对学徒共同管理、共同评价。具体体现在:学校承担系统的专业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企业通过师傅带徒弟的形式,依据培养方案进行技能训练。学生在学校学知识与技能,既能接受学校教育,又能得到企业导师的指导,开展技能实践。

许多高职院校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建设现代学徒制工匠型人才培养体系方面进行了有效尝试:构建与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以工作任务和岗位技能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探索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校企共建过程中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的无缝对接[8]。此外,为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大力引进或聘任具有企业实践经历的能工巧匠;制定完善的教师顶岗培训制度,加强师德师风教育,组建校企双导师队伍。

现代学徒制模式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为发掘和培养工匠型人才创造了有利条件。

2.2 产教融合订单班模式培养工匠型人才

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标志着产教融合2.0时代的到来。通过深化产教融合,促进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改革,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从而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9]。

高职院校推行产教融合,是实现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学校依托现有校内外产学研创业实践等平台,以自主创新和就业为目标,以学生自我体验实践为手段,构建全新的实践创新教学理念,积极进行创新教学实践的探索和推进,实现专业技能、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全面递进[10]。以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近年来,学院与企业合作,先后与长沙5712飞机公司共建飞机维修产业学院,与湖南精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共建无人机产业学院,与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共建大飞机产业学院,与中国航发中传机械有限公司共建航空发动机制造产业学院,与湖南山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建通航产业学院。在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师资培训、实训室建设、认证培训、就业服务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聚集校企优势,聘请企业专家成立大师工作室,走实走深产教融合之路。如该校的“湖南空港”民航运输专业货运订单班,采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从人才选拔、培养到正式上岗的全过程学习培训。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方式,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校内学习与企业实习实训充分结合,学生能够更加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岗位认知,在生产实际中不断学习和提升。

2.3 工匠班模式培养大国工匠

“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明确了实现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型的时间表。社会呼唤大国工匠,企业亟需工匠型人才。部分高职院校选拔德技双优的学生组建工匠班,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培养,是高职院校逐渐迈向制度化培养高技能人才目标的一种体现。组建工匠班是为了培育大国工匠,而大国工匠并非普通意义上的工匠。

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根据教育部、人社部、湖南省和行业协会等主体所组织的职业技能竞赛情况,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结合航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群的特点,对参加飞机维修和飞机发动机拆装维修与调试等国家或世界职业技能大赛有兴趣、基础好的学生单独组建大国工匠班,全面对接飞机维修世界技能大赛和飞机发动机拆装维修与调试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要求,培养技能娴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优良的心理素质、热爱航空维修、愿意献身航空事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飞机、发动机维修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从素质、知识、能力三方面确定了培养规格,把工匠精神有效嵌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过程、实验实训等人才培养全过程,打造以工匠精神为内在支撑的培养模式,增强专业认知,对学生开展专业、专注、个性化培养。从工匠班走出去的学生,很多从普通的技术工人成长为了企业的技术精英,一部分极有可能成长为未来的大国工匠。


3、高职院校工匠型人才培养模式之间的关系


尽管各高职院校在培养工匠型人才方面进行了多模式的创新研究与实践,但各模式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3.1 各模式之间的区别

1)体现在培养的定义上。

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和企业的深度合作,实行教师和师傅联合传授的教育模式,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也可以称为“定做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针对企业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与企业共同制定或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签订学生就业协议,并利用企业资源优势,双方在师资、技术、设备等办学条件方面相互合作,采用多种形式来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工匠班则更多地倾向于对接职业技能竞赛,以竞赛为载体,培养人品一流、技术过硬的工匠型人才。

2)体现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上。

现代学徒制不仅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还注重学生长期的职业发展方向,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订单式人才培养有明确的岗位需求,多数学生只能学会单一的专业技能。工匠班模式旨在使学生通过技能竞赛培训,参加技能竞赛来提升职业技能,使其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娴熟的操作技能、良好的人文素养、稳定的心理素质、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意识。

3)体现在师资方面。

现代学徒制采用院校教师与企业师傅联合培养,订单班与工匠班采用有“双师素质”的教师,以及来自企业的兼职专家或大国工匠。

3.2 各模式之间的联系

无论是现代学徒制还是产教融合背景下的订单班,抑或是高职院校工匠班,其根本宗旨均在于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2023年7月,教育部发布《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指南》,进一步推进校企协同育人,根据产业链分工对人才的要求,实施委托培养、现代学徒制培养、订单培养等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共同体将实行校企师资“互兼互聘”,共建共享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为培育工匠型人才奠定基础。产教融合模式解决了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两张皮”的问题,更利于培养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大国工匠。


4、高职院校工匠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


针对工匠型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在不懈探索的过程中经过比较、反思,也获得了一些启示。

在传统的校企合作中,由于培养过程短、培养目标单一等原因,培养标准大多是对标企业的特定岗位,无法适应更加庞大的制造业体系,也就无法有效弥补制造业的人才缺口,订单班等培养模式已显露出其局限性。工匠班人才选拔工作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如人才选拔还可进一步细化,建立多元评价、动态评价、全程评价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评价机制,积极引入行业企业等第三方评价,推动人才评价和选拔多元化。同时,如何保证工匠班与普通班的教学资源实现相对平衡、如何防止工匠教育成为应赛教育等也是后续值得探讨的问题[11]。

随着《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指南》的发布,借鉴本科以上学历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部分高职院校也在进行“现场工程师班”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旨在落实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如某高职院校针对企业急需相关岗位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面向装备制造类专业的学生开办“现场工程师班”,深度对接相关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组建校企专家团队。根据企业工程师的岗位职责、岗位关键任务,共同剖析所需知识和能力,校企共同合作开发现场工程师专业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现场工程师班”采用校企工学交替的教学组织方式,成立由校级名师与企业技术专家“双大师”领衔的“大师工作室”,以核心关键技术为切入点,结合企业在制造领域的优势,以项目的形式资助教学团队开展课程、教材及教学资源建设工作。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精通技术、会生产管理、善于团队协作、能创新的现场工程师,从而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


5、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工匠型人才培养模式并非仅以单一形式存在,而是各有优势与不足。作为培养大国工匠的摇篮,高职院校也一直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不断进行创新与尝试。其中,产教融合是前提,是关键。各模式之间取长补短,才会有更积极长远的发展,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并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


参考文献:

[1]陈春敏.“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及培育路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8.

[2]孔宝根.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实践途径[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5):53-56.

[5]胡乐乐.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定位与方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解读[J].职教发展研究,2019(1):11-18.

[6]李珂.制度化培养大国工匠的实践路径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6):25-30.

[7]和震,谢良才.论学徒制与职业教育的技能精英人才培养[J].江苏高教,2016(5):142-147.

[8]胡跃茜,金璐.基于现代学徒制视角的工匠型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20(5):169-170.

[9]李海东,黄文伟.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制度体系构建的若干思考[J].高教探索,2021(2):103-108.

[10]樊鹏.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院校工匠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0(9):30-31.

[11]简剑芬.高职院校工匠班人才选拔途径探究[J].南方农机,2022,53(18):174-176.


基金资助:2020年度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之科教联合基金项目“大国工匠视域下高职院校工匠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2020JJ7086);


文章来源:简剑芬.高职院校工匠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南方农机,2023,54(23):195-198.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职业教育研究

期刊名称:职业教育研究

期刊人气:1108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主办单位: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出版地方:天津

专业分类:教育

国际刊号:1672-5727

国内刊号:12-1358/G4

邮发代号:6-135

创刊时间:1982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3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