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通过可视化数据挖掘技术总结电针治疗血管认识障碍(VCI)常用的腧穴和参数,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Wanfang)、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美国生物医学信息检索系统(PubMed)、荷兰医学文摘(Embase)、国际循证医学图书馆(Cochrane Library)、科学网(web of science)等各大数据库收录的有关电针治疗VCI的临床研究。采用Note Express管理文献并应用Excel建立数据库,统计腧穴频次、频率、归经情况,参数频次、频率使用情况,并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因子分析,SPSS Modeler 18.3软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和共现网络分析,通过Cytoscape 3.9.1软件将分析结果可视化。【结果】最终纳入155篇文献,包含155条腧穴处方,157条参数处方。腧穴处方涉及100个腧穴,总频次为856次;参数处方涉及33个参数,总频次达到788次。【结论】目前临床研究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没有公认的电针治疗VCI的腧穴及参数。该研究通过进一步总结电针腧穴和参数规律,整理出电针治疗VCI的常用腧穴、归经、配伍及参数选用情况等规律。得出选穴主要从虚、痰、瘀三方面着手,注重局部选穴与远端选穴相结合,通过脏腑辨证和经络辨证论治,实现心脾肾同调,标本兼顾,起到开窍醒神、宁神益智、健脾补肾、活血化瘀的作用。电针参数推荐以疏密波、低频、以患者耐受为度、30 min/次,1次/日,5次/周为主要组合,可为临床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主要由血管危险因素和脑血管疾病引起,涉及至少一个认知域的损害,涵盖了从轻度VCI到重度VCI所有形式的认知障碍[1]。最新的指南指出,20.8%的老年人(65岁以上)会出现轻度认知障碍,其中,42.0%由脑血管病和血管危险因素所致。与阿尔茨海默病不可逆的认知障碍相比,由于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已知,因此,VCI是可预防治疗的。目前,VCI主要是通过控制血管疾病和其他危险因素(如高血压和糖尿病)来预防治疗。临床治疗VCI有多种方式,包括改善认知和行为症状的药物治疗,以及注重于优化患者和护理人员生活质量的非药物治疗方式[2]。但药物治疗不良反应多,容易出现耐药性,因此,探索出有效的非药物治疗方式至关重要。电针(electro-acupuncture,EA)作为一种传统针灸疗法的延伸,是中医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研究[3,4]表明,通过针电联合刺激大脑皮层,可增强突触可塑性,从而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但由于临床电针疗法种类较多,对于取穴及刺激参数未能达到统一,导致临床疗效参差不齐,是目前电针疗法的不足,因此,亟待总结电针治疗VCI的腧穴及参数规律,以期为临床治疗VCI提供理论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Wanfang)、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美国生物医学信息检索系统(PubMed)、荷兰医学文摘(Embase)、国际循证医学图书馆(Cochrane Library)、科学网(web of science)等各大数据库。检索语言为中文和英文;检索时间为各数据库自建库以来至2022年9月;采取主题词联合自由词的方式进行检索,中文检索词为“血管性认知障碍/血管性认知损害/血管性痴呆/卒中后痴呆/多发梗死性痴呆/卒中后认知障碍/中风后认知障碍/脑小血管病认知障碍/电针/电刺激”。英文检索词为“Electroacupuncture/Electrical stimulation”“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ascular dementia”“post-stroke dementia”“multiple infarct dementia”“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Cognitive impairment of 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
1.2 纳入标准
(1)研究类型:国内外有关电针治疗VCI的临床研究;(2)研究对象:明确诊断为VCI的患者;(3)干预措施:单独电针治疗或联合电针治疗的文献;(4)结局指标:能够反应认知功能改善的指标。
1.3 排除标准
(1)与研究内容不符的文献;(2)综述、Meta分析、系统评价、个案报道和动物实验类文献;(3)无法有效提取数据的文献;(4)重复发表的文献:同一个研究因结局指标不同发表了不同期刊,或者发表了不同的论文类型,只纳入1篇;(5)观察组无电针干预或电针治疗无效的文献;(6)无法获取全文的文献;(7)只有研究方案的文献。
1.4 文献筛选和数据提取
由2名研究人员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采用NoteExpress管理文献并以Excel提取数据,若产生分歧则由第3位研究员协助评判。首先将全部文献导入NoteExpress进行查重;然后阅读题目和摘要进行复筛,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排除不符的文献;最后阅读全文来确定纳入定量分析的文献。
1.5 数据规范
1.5.1 腧穴
根据《经穴名称与定位》(GB/T 12346-2021)[5]、《经外奇穴名称与定位》(GB/T 40997-2021)[6]及《经络腧穴学》[7]对腧穴名称及归经进行规范处理,未包含在上述文献中的腧穴统一归为经验穴。
1.5.2 参数
根据《实验针灸学》[8]对参数进行规范处理:①频率:统一按低频(≤30Hz)、高频(30~1000Hz)和高低频交替(≤30 Hz和30~1 000 Hz两种频率交替使用)三种频率进行归类,如某文献用10/20 Hz的交替频率,但因频率在低频范围,也将其归类于低频;②波形:按连续波、断续波、疏波、密波、疏密波5种波形归类;③关于强度、治疗时间和疗程:对强度和治疗时间纳入统计,临床研究对疗程的规定标准不一,无法作为统一参数处理,故不予统计。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Note Express管理文献并以Excel建立数据库,统计腧穴频次、频率、归经情况,参数频次、频率使用情况,并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因子分析,SPSS Modeler 18.3软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和共现网络分析,通过Cytoscape 3.9.1软件将分析结果可视化。
2、结果
2.1 文献筛选结果
本研究共检索到相关文献2 582篇,剔重后剩余文献1 457篇,按照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选,最终纳入定量分析的文献共155篇。包含155条腧穴处方,涉及100个腧穴,总频次为856次;包含157条参数处方,涉及33个参数,总频次达到788次。文献具体筛选流程见图1。
图1 电针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文献筛选流程图
2.2 电针腧穴
2.2.1 频次及频率分析
纳入文献的155个腧穴处方中,共涉及100个腧穴,其中,频次排前6位的分别为百会、四神聪、神庭、风池、内关、足三里,累计频次占总频次的49.42%,为电针治疗VCI的主要腧穴。使用频次≥5次的腧穴共27个,累计频率占总频率的83.06%。结果见图2。
图2 电针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腧穴频次、频率统计图
2.2.2 归经分析
对100个腧穴进行归经统计分析,涉及十四经、奇经与经验穴,其中,以督脉总频次最多。归经频次前3位的分别是督脉、奇穴与经验穴、足少阳胆经,累计频率占总频率的69.04%。结果见表1。
表1 电针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腧穴归经统计表
2.2.3 共现网络分析
应用SPSS Modeler 18.3统计软件进行共现分析,设置最大链接数为100,弱链接上限为15,强链接上限为35,运行后共获得6条强链接,21条中等链接,835条弱链接。将862条链接代入Cytoscape 3.9.1软件,网络分析出度(Degree)值,根据Degree值过滤出核心穴对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见图3。图中节点代表腧穴,节点大小和颜色深浅代表权重值的高低。节点越大,颜色越深,表示权重值越高,这个节点越重要;线条代表腧穴之间共现的次数,线条越粗,颜色越深,表明两个腧穴之间共现的次数越多。共现分析及可视化分析结果显示:百会-神庭、百会-四神聪、百会-风池、四神聪-风池、四神聪-神庭和神庭-风池为共现排前6位的穴对,表明这几对腧穴在所有处方中共同出现的频次高。结果见图3。
2.2.4 关联规则分析
应用SPSS Modeler 18.3统计软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运用Apriori算法,设置支持度≥10%、置信度≥80%,共获取到26条关联规则。将符合支持度≥10%、置信度≥80%和增益≥1的关联规则代入Cytoscape 3.9.1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见图4。图中节点为关联规则前项和后项,箭头方向从前项指向后项。线条的粗细表示支持度的大小,颜色深浅表示置信度高低。支持度表示前项和后项一起出现的概率,支持度越高,代表前后项一起出现的概率越大。置信度表示包含前项的腧穴处方中出现后项的概率,置信度越高,出现后项的概率就越大。节点间的线条越粗,表示节点之间支持度越大,颜色越深,说明两个节点置信度越高。关联规则分析及可视化分析结果显示:百会-神庭、百会-风池、四神聪-风池和四神聪-风池-百会为电针治疗VCI的核心穴组。
图3 电针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腧穴共现网络图
图4 电针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腧穴关联规则图
2.2.5 因子分析
运用SPSS 21.0对频次≥5次的27个腧穴进行因子分析。首先进行Kaiser-Meyer-Olkin(KMO)及Bartlett’s球形度检验,结果显示:KMO值=0.525>0.5,Bartlett’s球形度检验P=0.000<0.05,表明可以做因子分析,结果见表2。再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碎石图提取特征值>1的10个公因子,为电针治疗VCI的常用腧穴组合,结果见图5。提取的公因子累计贡献率为70.67%,表明这10个公因子可以代表大部分的原始信息。最后采用正交旋转法中的Kaiser正态化最大方差法对提取出的公因子矩阵进行旋转,限定载荷系数绝对值>0.4的腧穴进入公因子提取表。结果见表3。
2.3 电针参数
2.3.1 频次及频率分析
纳入的157个参数处方共涉及33个参数,总频次达到788次,频次排前7位的参数分别为:1次/日、30 min/次、以患者耐受为度、连续波、低频、疏密波和5次/周,为电针治疗VCI的核心参数。频次≥2次的波形和频率共9个,其累计频次占总频次的28.81%。结果见图6。
2.3.2 共现网络分析
使用SPSS Modeler 18.3软件进行共现分析,设置最大链接数为100,弱链接上限为15,强链接上限为35,运行后共获得16条强链接,10条中等链接,151条弱链接。将177条链接代入Cytoscape3.9.1软件,网络分析出Degree值,根据Degree值过滤出核心参数对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见图7。图中节点代表参数,节点大小和颜色深浅代表权重值的高低,节点越大,颜色越深,表示权重值越高,这个节点越重要;线条代表参数之间共现的次数,线条越粗、颜色越深,表明两个参数之间共现的次数越多。共现分析及可视化分析结果显示:1次/日-30 min/次、1次/日-耐受、30 min/次-耐受、1次/日-疏密波、1次/日-连续波、1次/日-5次/周和1次/日-低频为共现排前7位的参数对,表明这几对参数相关性较强。
表2 电针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KMO和Bartlett’s球形度检验
图5 电针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碎石图
表3 电针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公因子提取表
图6 电针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参数频次频率统计图
图7 电针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参数共现网络图
2.3.3 关联规则分析
使用SPSS Modeler 18.3软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运用Apriori算法,设置支持度≥10%、置信度≥80%,共获取到55条关联规则。将符合支持度≥20%、置信度≥80%和增益≥1的关联规则代入Cytoscape 3.9.1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见图8。图中节点为关联规则前项和后项,箭头方向从前项指向后项。线条的粗细表示支持度的大小,颜色深浅表示置信度高低。支持度表示前项和后项一起出现的概率,支持度越高,代表前后项一起出现的概率越大。置信度表示包含前项的腧穴处方中出现后项的概率,置信度越高,出现后项的概率就越大。节点间的线条越粗,表示节点之间支持度越大,颜色越深,说明两个节点置信度越高。关联规则分析及可视化分析结果显示:1次/日-30 min/次、耐受-1次/日-30 min/次、1次/日-5次/周、1次/日-疏密波为电针治疗VCI的核心参数组。
图8 电针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参数关联规则图
3、讨论
3.1 腧穴规律探讨
迄今为止,临床上仍未研究出针对血管性认知障碍(VCI)病理的药物。因此,重视和提倡非药物疗法的探索对VCI的有效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借助数据挖掘技术从主治、归经、关联分析和因子分析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电针规范化治疗VCI提供依据。
3.1.1 主治、归经方面
穴位和经脉的选择是电针疗法的核心要素,直接影响临床疗效。穴位频次分析发现,排在前4位的高频腧穴为百会、四神聪、神庭、风池,这与共现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相应,是电针治疗VCI的重点腧穴。现代研究发现:针刺百会可改善认知功能并发挥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和加工有关[9];针刺四神聪能够增加脑血流量,改善大脑皮质功能,对于神经系统功能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10]。Su等[11]认为,神庭可调节神经系统,在神经保护方面发挥关键作用。风池毗邻椎-基底动脉,针刺风池对脑部血液循环有双向良性调节作用,能促进脑缺血后神经功能恢复,起到改善脑功能的作用[12]。
归经频次最高的是督脉,其次为奇经与经验穴。《难经》曰:“督脉者……入属于脑,上巅循额至鼻柱,属阳脉之海。”督脉在十四经脉中与脑部的联系最为紧密。张道宗教授根据多年防治脑病的临床经验,总结出脑病治疗应首选督脉穴位并创立了“通督调神针刺法”[13]。李超等[14]发现,督脉组穴能增加脑血流量、降低脑血管损伤和减少炎性因子释放,从而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其次为奇经与经验穴,多为局部取穴,体现了针刺取穴直达病所的特点。
通过分析可以得知,在临床上电针治疗VCI的穴位和经脉的选择,主要注重从“醒神、调神”出发,以局部选穴为主,主要位于额叶和顶叶的投影区域,这些区域与大脑的高级思维、记忆和心智密切相关[15]。通过针电刺激来调节脑部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进而改善VCI患者临床症状,充分体现了中医“腧穴所在,主治所及”的近治规律。
3.1.2 因子分析方面
VCI归属于中医“呆病”的范畴,病因病机虽复杂,但归纳起来不外乎虚、痰、瘀三个方面。因子分析共筛选出10个公因子,为电针治疗VCI的常用腧穴组合。通过因子分析发现,电针治疗VCI的穴位配伍,主要考虑补虚、豁痰、活血三端,注重对“心、脾、肾”三脏的调节,将经络辨证和脏腑辨证相结合,达到开窍醒神、宁神益智、健脾补肾、活血化瘀的目的,进而改善VCI患者临床症状。
3.2 参数规律探讨
在临床治疗中往往会忽略电针参数选择对疗效的影响,从而导致临床研究间参数差异较大,无法进行结果的比较与整合,今后的研究需要向客观化、标准化的方向优化电针方案,以提高其研究质量及科学性,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其中,主要影响电针效应的参数有:输出强度、波形、频率、电针刺激时间、疗程。临床上电针刺激时间、疗程及刺激强度选取相对固定集中,因此,本研究仅对波形、频率进行探讨,为其临床参数的选择缩小范围。
3.2.1 波形
本研究涉及的波形有连续波、断续波、疏波、密波、疏密波等5种波形,本研究结果显示,疏密波和连续波为最常使用的波形,其中,疏密波与其他参数相关性和关联性最强,表明疏密波在治疗VCI方面更受学者青睐。其原因可能与疏密波的波形特点有关,组织不易产生适应性反应,能促进组织代谢,消除炎症水肿等,从未改善VCI患者的临床症状。现代研究[16]也表明,与连续波电针组、断续波电针组相比,疏密波电针组在改善大鼠认知功能方面疗效最佳,
3.2.2 频率
本研究结果显示,电针治疗VCI的频率涉及低频、高频和高低频交替,存在数据分散,参数不统一的情况。根据目前公认的电针频率分类,本研究结果显示,电针治疗VCI的电针频率多在低频范围。有研究表明,低频电刺激与默认模式网络密切相关[17],而默认模式网络是近几年脑功能网络研究中的热点之一。刘琼[18]研究发现,低频电针较高频电针对学习记忆干预效果更好。谢彦颖等[19]发现,在改善认知方面低频电针可能优于高频。这可能与高频电针对杏仁、额叶等认知相关脑区的强抑制作用有关[20]。
综上所述,近年来全球范围内针对VCI不论是药物开发还是探索非药物疗法都在逐步深入,对VCI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无论是对于延缓患者病程进展,还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通过进一步总结电针腧穴和参数规律,整理出电针治疗VCI的常用腧穴、归经、配伍及参数选用情况等规律。得出选穴主要从虚、痰、瘀三方面着手,注重局部选穴与远端选穴相结合,通过脏腑辨证和经络辨证论治,实现心脾肾同调,标本兼顾,起到开窍醒神、宁神益智、健脾补肾、活血化瘀的作用。电针参数推荐以疏密波、低频、以患者耐受为度,以30 min/次、1次/日、5次/周为主要组合。此可为临床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但本结果因受限于文献质量的影响,临床治疗时还应考虑实际情况以辨证施治。
参考文献:
[3]李艳,章放香,王斌.电针治疗认知功能障碍机制研究进展[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22,44(4):469-472.
[5]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12346-2021经穴名称与定位[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21:8-37.
[6]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40997-2021经外奇穴名称与定位[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21:2-7.
[7]沈雪勇,刘存志.经络腧穴学[M]. 5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37-204.
[8]郭义.实验针灸学[M]. 5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86.
[10]宋晶,王东岩,何雷,等.四神聪穴相关研究进展[J].针灸临床杂志,2018,34(2):82-84.
[12]张悦,李玲,宋思敏,等.郭义“头面风池留”理论及应用[J].辽宁中医杂志,2023,50(3):161-163.
[13]陈莹,黄东勉,谭辉.脉络宁注射液、通督调神针刺法联合常规治疗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临床疗效[J].中成药,2021,43(9):2360-2365.
[14]李超,朱才丰,王雪伟.艾灸督脉组穴治疗卒中后认知障碍的临床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22,38(4):27-32.
[15]张虹,赵凌,何成奇,等.头电针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2008,28(11):783-787.
[16]陈烨,宋丽,杨博,等.不同波形电针对老年大鼠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17,34(4):615-618.
[18]刘琼.不同频率电针干预VD大鼠海马CA1区Aβ和学习记忆的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
[19]谢彦颖,刘亮生,陈进东.不同电针频率对抑郁样小鼠认知功能的影响[J].光明中医,2022,37(17):3116-3121.
[20]石涛利,路志红,熊利泽.不同频率电针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治的效应机制研究[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7,16(1):92-94.
基金资助:天津市卫生计生行业高层次人才选拔培养工程津门医学英才资助项目 天津市教委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019KJ060);
文章来源:郭海珍,吴晗,么美康等.电针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可视化数据挖掘分析[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4,41(01):161-168.
分享:
体质是个体在形态、生理、心理方面表现出的相对稳定的个性特征,对个体的健康管理与疾病预防具有重要作用[2]。白明华等[3]对108515例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65岁及以上老年人中,偏颇体质占69.75%,痰湿质占10.70%。痰湿质与老年衰弱及继发疾病显著相关,早期识别痰湿体质并进行干预,对推动老年人健康生活具有积极意义[4]。
2025-03-28已有研究发现,ITP患者体内产生的自身抗体与血小板膜表面的特定抗原发生免疫反应,促进血小板的损伤[2]。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ITP与调控免疫系统的失调密切相关,对于初次确诊的ITP患者,单纯应用糖皮质激素药物治疗可取得较好的近期疗效,但仍有较多的患者会出现药物依赖性或严重不良反应,进而发展为难治性ITP[3]。
2025-03-26临床上,现代医学多采用药物或者介入等手段治疗室性早搏,虽有疗效,但作用机制较为单一[3],缺乏对整体病因的深入探究,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头痛、恶心等并发症候群,从而降低患者生活质量。而中医重视整体观念,强调治病求本,结合四诊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从而达到更全面、更稳定的治疗效果。
2025-03-07目前临床常用的失眠治疗方法包括失眠认知行为疗法(CBT-I)和以镇静催眠类药物为主的药物疗法,但CBT-I临床难以广泛实施[2],长期使用药物可导致耐受性、依赖性和戒断反应,且难以缓解失眠带来的日间疲劳、嗜睡等功能受损[3]。
2025-02-19胆囊结石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以胁痛、腹痛、黄疸、发热、消化不良等胃肠道症状为主症[2]。全世界范围内,约有20%的成年人存在胆系结石;我国作为一个人口数量大国,成年人胆囊结石的发病率为6.3%~12.1%,且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的改变,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3]。
2024-10-15慢性病指标作为慢性病健康管理的重点监测点,对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2]。在分析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近年来的体检数据时发现,血压、血脂、血糖、血尿酸等指标异常在体检人群中占很大比例,并随着不同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呈现出不同的趋势。
2024-10-09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炎性肠病,主要症状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部分患者伴有口干口苦、腹胀、失眠、五心烦热等症状。该病病程漫长,容易反复发作,在中医上隶属于“肠澼”“便血”“泄泻”“下利”“久痢”“痢疾”等疾病范畴。
2024-07-24电针作为一种有效、简单、方便和廉价的治疗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脑卒中后的认知障碍(PSCI)。百会和神庭是治疗PSCI常用的穴位[3],然而电针百会、神庭治疗PSCI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大脑神经元的活动主要依赖脑内葡萄糖代谢产生的三磷酸腺苷(ATP)提供能量。
2024-07-18当前,建设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中心被作为南阳市域副中心城市“三区一中心一高地”建设的五大支撑之一。市委、市政府为推动南阳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先后出台多项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方案,如《南阳市打造“全球中医圣地、全国中医高地、全国中医药名都”行动方案》《南阳市建设全省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中心实施方案》等。
2024-07-10导引,包括太极、八段锦、五禽戏、易筋经等,是引体与导气相结合而令气和体柔的传统运动疗法,在疾病防治和卫生保健中占有重要地位。导引最初是以“舞”的形式出现在氏族公社时期的“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江不行其源”之地,用以宣导滞涩,治疗“筋骨瑟缩不达”“腠理滞涩多肿”之病。
2024-05-30人气:18516
人气:15530
人气:15040
人气:14736
人气:13037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医临床研究
期刊人气:6818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4-7860
国内刊号:11-5895/R
邮发代号:80-108
创刊时间:2009年
发行周期:旬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影响因子:1.881
影响因子:1.074
影响因子:1.483
影响因子:0.495
影响因子:0.498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