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学术期刊分类
论文范文词库
妇科疾病列表
多数乳腺肿块属于良性病变,而少数可出现恶化,发展为乳腺癌。磁共振技术是检查早期乳腺病变的重要方法,磁共振波谱技术(MRS)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DWI)在乳腺疾病检查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可有效评估乳腺肿块的良恶性。
343
0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属于临床常见的乳腺肿瘤,患者多伴有乳腺肿块、导管溢液等症状,部分无临床症状的患者多于体检时发现[1]。目前,诊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方式包括乳腺钼靶、导管造影、超声等。
274
子宫腺肌病是临床妇科常见良性疾病,常伴有月经量增多、子宫体积增大、进行性痛经等,严重者甚至导致不孕,且近年来发病率逐渐上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临床常采用腹腔镜病灶切除术治疗子宫腺肌病,能有效缓解痛经,改善临床症状,同时可保留生育功能,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但术后复发风险较高,常配合药物进行预防。
347
宫颈癌为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多发于宫颈鳞状细胞与柱状细胞交界处,其中鳞状细胞癌最常见。在我国女性恶性肿瘤中,宫颈癌的发病率仅次于乳腺癌。高发病率及高致死率使得临床更加重视宫颈癌的临床治疗效果和预后。在治疗宫颈癌的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提高治疗效果。
132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临床较为常见的妇科疾病,患者多为育龄期女性。目前,临床上诊断PCOS的方法主要为影像学检查,如超声下观察患者卵巢多囊样表现。但是因为超声诊断无法准确地计算卵泡数量,导致诊断结果准确性较低。抗苗勒氏管激素是女性卵巢初、次级卵泡与小豆状卵泡颗粒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能够在不计算窦状卵泡数量的情况下,作为诊断PCOS的观察指标。
427
复发性霉菌性阴道炎属于阴道炎症病,通常是因为白色念珠菌的感染造成,同时还表现为广谱抗生素与甾体类激素的随意使用,导致其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205
子宫内膜息肉是妇科常见性疾病,以育龄期到绝经后女性最为高发,是机体子宫内膜的局部过度增生所致,常见表现是突出于子宫腔内的单个或者多个光滑肿物,蒂长短不一,可导致不规则性阴道出血,甚至可诱发不孕症。目前,临床尚未明确发病机制,伴随研究的不断深入,不少学者证实其发生与机体内分泌紊乱密切相关[1]。
247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其中表皮层位于皮肤最外层,不仅担负着机体屏障功能、吸收功能和感觉功能,也直接反映了个体皮肤的健康及代谢状况。角质形成细胞是表皮的主要细胞类型,其形态、大小和排列从基底层到角质层随着细胞分化与更新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具有表皮构成、创伤修复、细胞角化、细胞因子分泌和免疫监视等功能。
251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是临床妇科常见疾病之一,该病是因为异位内膜长时间侵犯卵巢皮质并长时间存在于机体内部,致使患者产生周期性反复出血,造成单个或者多个直径大约5cm的囊肿型病变。囊肿表面呈灰蓝色,大小不一状、陈旧性血液聚集压囊内形成咖啡色黏稠液体,似巧克力样,俗称“卵巢巧克力囊肿”。
254
先兆流产在妇产科属于常见的高发疾病,通常指患者妊娠期不足28周伴有下腹痛和阴道出血症状,但胎膜完整且宫口未开。现代医学认为,先兆流产的发生与夫妻染色体异常、母体情绪异常、免疫功能紊乱、黄体异常等均有密切联系[1]。
172
宫颈癌是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以阴道异常出血、阴道排液等临床症状为主,发病率逐年上升,且逐渐年轻化,临床治疗宫颈癌大多采取手术治疗和化疗治疗[1],但化疗治疗时容易出现不良反应,再加上癌痛的影响,患者往往会出现不良反应,生活质量也随之影响,严重影响治疗效果。
子宫破裂是发生在妊娠晚期或分娩期的一种急重症,多见于妊娠28周后,以高龄多产、难产、子宫手术史者、子宫损伤者为主[1]。在临床中如果能早诊断、早干预,可有效规避子宫破裂带来的危害,改善预后。超声作为影像学技术能掌握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还能探查到子宫、浆膜层、肌层、盆腔、腹腔等情况,为子宫破裂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2]。
稽留流产主要指的是过期流产以及死胎不下情况,大部分不健康胚胎停止发育两个月之内便会自动排除,如超过两个月仍未排出则为稽留流产。稽留流产的发病率较低,较为复杂,临床治疗难度比较大。造成稽留流产的原因有很多种,考虑与患者不良生活习惯、母体基因、压力过大以及环境污染等有直接关系。
387
子宫内膜息肉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妇科疾病,发病后多表现为月经不调、经量过多,若不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甚至会引发不孕。而子宫内膜息肉因病灶位于宫颈内,更易出现漏诊、误诊的情况,导致延误了治疗时机,影响临床治疗效果。宫腔镜作为新型的医疗技术,能有效诊断子宫内膜息肉,在宫腔镜下实施息肉摘除术,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出血量,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272
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腧穴,有健脾和胃、养肝益肾之功,是治疗脾胃及妇科疾病的要穴,临床上应用甚广。现代针灸书籍、图谱、模型皆载其定位为小腿内侧,胫骨内侧缘后际,内踝尖上3寸。
479
影响因子:0.811
影响因子:1.099
影响因子:1.435
影响因子:1.353
影响因子:1.314
影响因子:1.171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扫描二维码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