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学术期刊分类
论文范文词库
水稻列表
水稻是福建省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播种面积约86.7万hm2[1]。近年来,浙江省培育的籼粳亚种间杂交稻具有产量高、秆粗抗倒、适宜机械化收获等优点,备受福建省稻区农民喜爱,种植面积大幅提高,并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2]。龙岩市地处福建省西南部,平均海拔652m,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是福建省主要的水稻主产区之一。
171
0
近年来,因施肥不当造成了施肥效果下降、氮肥利用率降低、环境污染等问题。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肥料利用率以减少氮素投入,而推广应用缓控释肥是解决这一关键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缓控释肥指的是以颗粒肥料(单质或复合肥)为核心,采用聚合物包膜,可定量控制肥料中养分释放数量和释放期,使养分供应与作物各生育期需肥规律相吻合的包膜复合肥和包膜尿素。
149
水稻是江西省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水稻常年的播种面积约占粮食总播种面积的85%~90%,同时水稻又是半水生性粮食作物,较小麦、马铃薯等粮食作物的耗水量大30%以上。传统水稻种植一般采用淹水灌溉,对水资源的浪费较大。因此可以说,我省水资源能否高效集约使用就在于水稻灌溉能否高效集约。
165
本文针对水稻绿色高产栽培技术进行探析,主要阐述了水稻绿色高产栽培技术的意义,并提出了水稻绿色高产栽培技术与管理技术策略。
406
近年来,我国农业工作者一直在研发高效优质缓释肥品种,以期通过缓释肥的施用,提高农业生产中的肥料利用率[1]。但是,缓释肥既具有肥效长、损失小等优点,又具有生产成本高、肥效见效慢[2]的缺点,故其在农业生产中不能完全替代常规速效化肥,如何结合化肥和缓释肥的各自优势进行配合施用已成为研究重点。
73
碳基复合微生物肥是通过生物炭技术与微生物技术有机结合,将生物炭与特定微生物营养物质复合而成的新型肥料。其中,生物炭可培肥和改良土壤、改变氮磷钾的释放曲线,具有减肥增效、恢复土壤结构、提高植株活性、提升作物产量和品质等优势;而微生物肥在改良土壤、促进作物生长、抑制病虫害发生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
81
近年来,随着土地流转速度的加快,我国水稻毯苗机插技术发展迅速,且取得了较大进展[1,2,3],但是在水稻毯苗机插技术推广应用过程中,逐渐暴露出秧苗素质不高、移栽植伤大、返青活棵慢、田块草害发生严重、水稻增产潜力难以发挥等问题[4,5],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水稻的产量与品质,而新型水稻钵苗机插技术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94
稻,作为一种养活了世界上半数以上人口的粮食作物,在我国已有上万年的栽培历史。在其生产和发展中所形成的稻作文化,凝聚着先民们的智慧、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承载着人们满满的乡愁回忆。近些年,随着乡村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稻作文化对于乡村旅游的价值已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99
《“十四五”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提出,要加快补齐粮食全程机械化短板[1]。当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短缺,水稻生产成本持续增加,围绕农业生产“谁来种”“怎么种”,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是实现贵阳市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需要,也是满足广大农民朋友的迫切需求。
78
水稻(Oryza sativa L.)是世界主要粮食作物之一[1]。为激发水稻种植的积极性,稳定或增加种植面积,工厂化集中育秧和机械移栽已成为水稻生产的趋势[2]。工厂化育秧通过对水稻秧苗生长环境的精准调控,突破了传统农业的局限,有利于水稻栽培的可持续发展[3]。在水稻工厂化育秧时,需要人工补光来弥补自然光的不足。
106
化肥是促进粮食增产的重要农业投入品,但其过量施用会产生一系列环境问题,妨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中央一号文件从2014年开始,连年强调加强对化肥用量的管控。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加快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技术推广应用,推进水肥一体化”。
49
土壤镉污染是农田土壤重金属中主要的污染物质,在所有重金属中镉是对人类健康威胁最大的有害元素之一。环境保护部与国土资源部联合公布的全国土壤污染公报显示,全国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高达19.4%,其中以镉污染最为严重。我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造成的粮食减产超过1 000万t, 每年被重金属污染的粮食也达1 200万t之多。
46
近几十年来,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重金属污染已成为我国许多地区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重金属如铅、镉、汞等,在环境中的持久性和毒性极高,一旦进入土壤,就会长期积累并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威胁。广东省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引擎,其工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可避免地造成土壤环境恶化。
42
目前,松江区已形成以松江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上海松江区水稻研究所为核心,上海都市农贸实业公司、上海佘农稻米专业合作社、上海叶榭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为三大良种繁育基地的水稻良种育繁推体系,有力地促进了松江区粮食生产由“量”向“质”、由“卖稻谷”向“卖大米”的转变,保障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实现了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7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农业所蕴含的生态文化价值正被不断发掘。园林景观与水稻农业的巧妙融合成为水稻产业的新兴模式。这种创新融合,不仅助推了农业的持久发展,还赋予了景观更深层次的美学意义。将现代园林设计的精髓运用于水稻种植中,既能优化土地利用,又可以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
40
影响因子:0.936
影响因子:1.050
影响因子:1.768
影响因子:2.217
影响因子:0.370
影响因子:0.451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扫描二维码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