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学术期刊分类
论文范文词库
哲学列表
现今人工智能技术在给人类带来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偏离了原有的道德准则,迫使人们背离了作为自然人的“双向度”生活,这一影响给后现代人类带来了危机。文章通过马尔库塞的技术理论,解构人工智能技术在思想、生产和生活三个方面对人的意识的压抑性控制,激发人们思考摆脱“单向度”生活,寻求后现代人类自由与解放的未来新出路。
297
0
笛卡尔把“我思”中蕴含的“清楚分明的知觉”看作真理的标准。然而“我思”具有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使得一个复杂的数学真理的证明必须在多个“我思”中展开,这意味着人们必须确证对中间结论的回忆为真。对于笛卡尔而言,这种确证是由上帝的良善保证的,因而笛卡尔认为数学真理与对上帝的信仰是不可分的。
634
自康德以来德国古典哲学都在试图超越近代哲学不可避免的“二元论”思维本质,以期达至实体与主体、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在黑格尔的思辨哲学中,二元分立模式在绝对精神的统摄下告别分裂实现了统一,但是马克思不满意于黑格尔只是在思辨领域也即在思想领域以绝对精神的外化形式所实现的形式上的统一。
207
色诺芬在一系列“苏格拉底对话”中,不遗余力地为苏格拉底被指控的两项罪名——不虔诚和败坏青年——辩护。他关于苏格拉底不虔诚的辩护系统地讨论了苏格拉底的宗教实践和宗教观点。这些讨论为我们在柏拉图的作品之外理解苏格拉底的宗教观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也有证据表明,色诺芬关于苏格拉底虔诚的讨论,确实有过强的辩护目的,其中的一些内容很可能并不是历史上的苏格拉底的观点,而是色诺芬本人的看法。
476
和方东美同时代新儒家类似,方先生常常将希腊、近代欧洲和中国三种思想进行对比,将三者称为“哲学三慧”,最终的目的是使国人或者西方人在对比分析中感悟真正的中国思想文化。在谈论中西宇宙观时,方先生以“戏场”为喻分析中西不同的时空观,并且尤为赞赏中国人的时空观念。而宇宙观最终归旨,则是人性论和天人合德思想。
557
《老子》又名《道德经》,言简意赅,近似一部用韵文写成的哲理诗,堪称晚周诸子学之绝唱,从文献学角度看也是历代注疏最多的经典之一。可从“道”与“德”的内在统一性来把握老子的哲学体系,前者属于老子的形而上学,后者属于老子形而上学向生活世界的落实。“道”为宇宙万物的生命本源,其基本含义是“自然”,也是一种最高的“善”;“德”作为“道之用”,其基本含义是“法自然”,也就是“无为”。
202
霍耐特在其理论形成过程中将福柯视为一位非常重要的理论家。在对福柯思想的阶段性考察的基础上,霍耐特不仅对福柯人种学根本立场的有效性表示怀疑,而且对福柯社会理论中权力分析的一元论困境做了深入的剖析。对福柯社会理论中权力一元论进行规范性转换,同时汲取他的“持续斗争”观点,霍耐特最终有可能将批判的社会理论带入新的视域和境界。
216
《易经》始自中原大地,源自“河图洛书”,自伏羲画八卦、文王演《周易》、孔子作《易传》之后日臻完善,进而发展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总纲领。《易经》长期被用作“卜筮”之书,对未来的事态发展进行预测,是从整体上来认识和把握世界的。其蕴涵了深刻的哲学辩证思想,主要包括“变易”“简易”“不易”。《易经》是一套深奥的哲学思想体系,为古代的中国人创建了自己独特的安身立命之道。
238
在中西文化交流、互鉴的时代背景下,诸多学者对于董仲舒思想从中西文化比较视角就其思维方式进行了广泛探讨,这有其必然性与必要性。然而,作为两种思维方式,中西固然存在相通之处,但无疑各自更具有其内在特质。为此,完全以西方思维方式探究董仲舒思想,必然存在有悖“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之嫌。
400
在创作《人性论》之前,休谟就意识到了他所要建立的是关于人性的哲学,只有在建立一个新的人性原理之后,建立哲学体系才得以可能。以往的研究者们倾向于把休谟当作一位经验主义怀疑论者来考察,加上“休谟难题”所蕴含的哲学意义太过于重大,所以人们常常忽视了休谟建立一个完整的人性学体系的最终归宿———构建一套完备的政治哲学理论。
161
春秋战国时期,维持原社会秩序之周礼逐渐失去其主要政治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依靠血缘关系所维护的周代君主的“礼制”面临崩坏,社会陷入混乱,各个诸侯国纷争不断,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人民陷入苦难的境地。在此社会背景之下,一时学说并起,为了适应新的时代格局,诸子提出各自的政治理论观点。
165
中国传统哲学有其悠久的发展历程,对宇宙、人生的根本问题有着自身独特的理解方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哲学传统。近现代西学东渐,西方哲学的基本问题、义理体系成为中国传统哲学学科建立的参照系,但由于中、西在哲学基本问题上的理解不同,相应的哲学义理体系也不同,以西方哲学理解中国哲学的基本模式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理解形成了遮蔽,回归本真成为中国传统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向。
155
生态文明关乎每一个公民的生命健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应该在何种程度上理解“生态文明”?单单强调“以人为本”,似乎容易使得深厚的理论成为空中楼阁;单单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和工业文明,就会落入制度之争,使得问题失之过简。文章试图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分析“生态文明”的若干内涵。
373
伟大的哲学传统自苏格拉底以来就把自由教育的危机真正当回事,给予它应有的重视。苏格拉底采用“哲人的无知”来表达自己的论证,这绝非偶然,并且他也不是唯一这样做的人。他相信天才的资质与愧于在大众中传播思想智慧之间显然有紧密联系。我们可以在《斐德罗篇》和《理想国》等篇什中看到这两者的关系。
168
在2023年6月2日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然选择。
43
影响因子:1.893
影响因子:0.331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扫描二维码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