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观察MRI图像结合JOA评分对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术后评估。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在解放军第九六四医院进行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0例,均于术前术后行MRI扫描,通过图像测量硬膜外压痕纵轴值、椎管直径、计算椎间盘还纳值,根据临床症状进行术前术后的JOA评分,计算术后改善率RIS。对患者的术前术后的MRI检查结果及JOA评分结果进行比较,观察术后疗效。结果:通过比较术前术后的检查结果发现椎间盘术后有明显还纳,术后症状明显缓解。结论: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明显。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的椎间盘病症,椎间盘遭受外力损伤或老化退变导致脊柱结构失衡,纤维环破裂,髓核通过纤维环破裂口向后方突出,压迫硬膜囊前缘,导致椎管狭窄,突出的髓核同时还挤压沿两侧椎间孔走行的神经根产生腰痛、坐骨神经痛及下肢放射痛等临床症状。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新兴内窥镜技术,本次研究意在利用影像学结合临床体征的方法评估该术式的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在解放军第九六四医院放射科进行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0例。其中男性患者61例,女性患者39例,年龄35~64岁,平均年龄为(52±1.12)岁。全部患者来自于吉林省地区。纳入标准:(1)腰痛伴下肢放射痛/麻木感,下肢相应支配节段发生功能障碍,临床体征检查结果符合腰椎间盘突出;(2)MRI检查发现单独节段椎间盘突出,伴或不伴椎管/椎间孔/侧隐窝狭窄;(3)经保守治疗至少1个月无效者;(4)腰椎间盘突出类型为中央型。排除标准:(1)非中央型突出的患者。(2)临床体征与影像检查结果不符。(3)椎管骨性狭窄、马尾综合症、椎管占位性病变、腰椎结构不稳者(4)多节段椎间盘突出或脱出。(5)合并其它系统重大疾病。
1.2 MRI图像测量方法
本组病例中所有患者均于术前术后MRI图像上测量硬膜外压痕纵轴值,根据术前术后的硬膜外纵轴压痕值计算椎间盘还纳值,并对各项指标进行收集记录,具体各数值测量方法如下:(1)硬膜外压痕纵轴值的测量方法,沿突出椎间盘上下方椎体后缘划一条纵行线段,间盘突出最远点与该线段中点的连线长度即为硬膜外压痕纵轴值。(2)椎间盘还纳值,术前硬膜外压痕纵轴值减去术后硬膜外压痕纵轴值等于椎间盘还纳值。以上资料均由两名主治医师以上经验丰富的影像学专家及临床专家进行评论、指导,取得一致意见,做出分类、诊断。
1.3 主要仪器及扫描参数
Siemens1.5TSUVNVS磁共振扫描仪,采集线圈使用脊柱相控阵线圈,扫描体位采取仰卧位头先进,扫描范围为胸11尾椎水平,扫描序列包括T1WI、T2WI、T2WI(STIR),扫描方位包括矢状位和横轴位,扫描参数:层厚≤4mm,层间距≤1mm,FOV≤32×32cm,矩阵为(128×128)(512×512)。
1.4 数据采集、处理
通过MRI图像测量所有患者的术前术后硬膜外压痕纵轴值、椎管矢状径、判断椎间孔及侧隐窝有无狭窄、计算椎间盘还纳值,按照JOA评分标准对患者术前、术后临床症状进行评分,对患者主观症状、临床体征、日常活动受限度(ADL)、膀胱功能四个方面进行评分,计算改善率RIS(RIS=[(术后JOA评分-术前JOA评分)/(29-术前JOA评分)]×100%)[1]。对采集的数据使用SPSS21.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x±s)计数,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计数,采用检验对变量进行检验,<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正态性检验,发现改善率RIS符合正态分布,采用平均值±标准差计数;椎间盘还纳值、术前术后JOA评分及硬膜外压痕纵轴值不服从正态分布,采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计数,采用检验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
术后JOA评分与术前JOA评分进行比较(=3.493,=0.001);术后硬膜外压痕纵轴值与术前硬膜外压痕纵轴值进行比较(=2.554,=0.011)。
经检验,术前术后随访JOA评分及硬膜外压痕纵轴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1。
表1 术前术后JOA评分、硬膜外压痕纵轴值,改善率RIS椎间盘还纳值
3、讨论
MRI同CT相比对颅脑、脊髓及各类软组织的显示效果更佳,因此运用MRI扫描能够清楚地观察腰椎间盘突出时的图像表现,保证了本研究测量所得的各项数据的准确性[2]。通过MRI图像测得的术前术后硬膜外压痕纵轴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椎间盘还纳值为7.00(2.00)mm,说明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可以有效减轻间盘突出程度,进而解除间盘压迫,证明该术式可以有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JOA评分即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是临床公认的能够有效反映患者功能障碍情况的临床指标,它通过对患者主观症状、临床体征、日常活动受限度(ADL)、膀胱功能四个方面进行打分,分数越低表明功能障碍越明显,并可通过改善指数反映患者治疗前后功能的改善情况,进而了解临床治疗效果。改善率还可对应于通常采用的疗效判定标准:改善率为100%时为治愈,改善率>60%为显效,25%~60%为有效,<25%为无效。因此JOA评分可以作为本研究判定术后疗效的临床指标[3]。本研究中术前术后随访JO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改善率RIS为(0.83±0.07),>60%为明显有效,说明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可以有效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症状。
通过利用MRI影像结合JOA评分的方法,本研究证实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可以有效减轻间盘突出程度,解除间盘压迫,明显缓解临床症状。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可以在直视下完成间盘脱出、游离等各种手术,在X光透视或CT引导下通过穿刺点将针插入突出间盘内,在置入的内镜全程直视观察下,使用髓核钳切除病变的间盘,解除病变间盘对椎管、神经根、脊髓的压迫,进而缓解一系列症状[4]。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是新兴的内窥镜技术,对患者造成的伤害小,操作简便,视野清晰,术中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少[5],极大程度上保持脊柱结构的稳定,减少正常组织的损伤,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尤其是大幅减少传统开放手术术后形成椎管狭窄的可能[6]。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通过对突出部位进行直接减压,解除间盘突出的压迫,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术式。
参考文献:
[1]肖月强.腰椎间盘突出症应用MRI比较CT的诊断优势分析[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1):42-42.
[2]姜辉,孙百胜,纪丙军,等.CT导向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MR评价[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4,024(3):429-433.
[3]柳百炼,熊鹰,顾邵.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J].实用医杂志,2015,31(6):981-983.
[4]张学森,马园,王峰.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6,38(10):1189-1191.
[5]欧阳少明,饶放萍,刘辉.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7,12:120-123.
王文轩,程鹏哲,王媛媛.MRI图像结合JOA评分对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术后评估[J].中华养生保健,2020,38(2):84-85.
分享:
核磁共振中的表观弥散系数(ADC),是描述组织结构中水分子弥散速度快慢的基础指标,是MRI-DWI中最常用、也是最基础的一项指标,可用于鉴别肿瘤的良恶性[4]。近年来MRI-DWI逐渐应用于乳腺疾病诊断中,基于此,本文着重分析MRI-DWI及ADC值用于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2025-04-17作为妇科常见的良性肿瘤,子宫肌瘤通常症状发生较早,多以月经周期延长或过多等为特征,大多患者在行体检时得到确诊。 然而,尽管该肌瘤为良性,但也有恶化风险,约占 0.3% ~ 1.39%;且子宫肌瘤含有多种病理类型,众所周知,不同病理类型所对应的临床表现各不相同,其所代表的病情严重程度也各有差异。
2025-04-03根据组织病理学的不同,胶质瘤可以细分为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少突星形细胞瘤。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级系统将胶质瘤从低度恶性(Ⅰ级、Ⅱ级)到高度恶性(Ⅲ级、Ⅳ级)进行划分。尽管手术、放疗、化疗等治疗手段在过去数十年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非侵入性预测患者生存期方面的研究仍较为滞后。
2025-03-19脑膜癌在实体肿瘤患者中的发病率为4%~15%,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强度[2]。由于脑膜癌的特殊转移特性,其诊断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挑战性,迫切需要开展新的诊断工具和方法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灵敏度。脑膜癌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头颅MRI检查和脑脊液等辅助检查,但在一些不典型的病例中,诊断的准确性和敏感性受到一定的限制[3-4]。
2025-02-20脊柱结核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1],也是脊柱相关疾病中发病率较高、危害较大的一种,根据相关医学研究报道指出,当前在全世界范围内脊柱结核已经超越脊柱肿瘤成为脊柱相关疾病中发病率最高的疾病。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以“早发现早治疗”为核心原则[2],越早的治疗介入和干预其病情控制效果越好,预后结果越佳。
2025-02-17卵巢癌的发病率仅次于乳腺癌,是妇科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些年,呈现出明显升高趋势,对女性健康造成较大影响[1]。卵巢癌患者若能在发病早期接受系统全面的治疗,可大大延长生存时间,甚至达到早期治愈的效果,获得理想预后[2]。但由于发病早期患者并无明显症状表现,导致早期检出率较低,
2025-02-11胆管癌(Cholangiocarcinoma, CC)是仅次于肝细胞癌的第2大常见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占所有肿瘤的1%。CC作为一种源于胆管上皮细胞的致命性恶性肿瘤,根据其解剖位置不同可分为肝内胆管癌与肝外胆管癌(Ex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ECC),其中ECC占CC的80%~90%。ECC好发于肝管和壶腹部之间的胆道系统,因早期发病隐匿、恶性程度高,患者预后差。
2025-01-24随着人口老龄化,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此类疾病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并给社会造成重大的经济负担。研究发现,氧化损伤导致的神经细胞凋亡是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生的重要病理基础。
2025-01-18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RESLES)是一类多原因所致的临床症候群,其临床特征为胼胝体压部可逆性损伤,于2011年由Garcia-Monco等首次描述RESLES,随后诸多研究者陆续报道该病。RESLES是一种较为罕见的神经精神疾病,可引起头痛、恶心、认知障碍、意识障碍等症状,甚至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2025-01-14影像学检查是目前临床诊断纵隔型肺癌的重要手段,其中,CT和MRI是目前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CT扫描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横断面图像,较好地反映肿瘤的大小、形态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此外,CT增强扫描还可评估肿瘤的血供情况,有利于进一步判断肿瘤的性质[3]。
2025-01-02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期刊人气:4426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中国医科大学
出版地方:辽宁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8-1062
国内刊号:21-1381/R
邮发代号: 8-25
创刊时间:1990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影响因子:0.913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384
影响因子:0.173
影响因子:2.4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