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考古遗址博物馆空间结构的感知影响探析

  2024-07-19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以空间句法为方法论对考古遗址博物馆的遗址空间进行可达性与可见性的空间感知探索,以彼得•卒姆托的柯伦巴艺术博物馆、拉斐尔•莫内欧的梅里达国立古罗马艺术博物馆、莫伯治的南越王墓博物院等三座遗址博物馆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究其遗址空间的结构对空间感知的影响。结合建筑师对遗址空间的更新理念与空间句法分析成果,证明遗址空间的可达性与可见性对博物馆建筑具有一定连接意义,验证遗址空间对考古遗址博物馆的吸引程度与重要意义。

  • 关键词:
  • 可见性
  • 可达性
  • 空间感知
  • 考古遗址博物馆
  • 遗址空间
  • 加入收藏

考古遗址博物馆以遗址保护为前提,以遗址展示为传播目的,主要对文化和自然遗址本体及(或)其出土(附属)的可移动文物进行保护、收藏、研究和展示[1]。考古遗址作为“历史的发生地”在博物馆空间中触发历史场景的再现是考古遗址博物馆的个性化特点,在展示的转化中“时空”突破了传统博物馆的局限,“空间”作为现代建筑的核心设计语汇,始终激发并引导着建筑师的艺术创作[2]。对此作者进行思考,在时间与空间的嬗变中博物馆空间的结构是否影响观众对空间的感知?建筑师的更新理念是否保持遗址空间原有的可见性与可访性?本文以空间句法中可达性、可见性及可理解度的概念和标准度量,对三座考古遗址博物馆进行分析与验证。


1、概念:空间感知


空间不仅仅是物体的容器,它也是秩序和结构的表现。通过空间句法的分析揭示了建筑和城市间深层的结构联系,指出形式与功能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的逻辑联系。空间的感知需要身体的连接,行为的探索激发知觉感官的探索。感知需要身体的引导,空间的可见与可达意义影响着身体的触发。在考古遗址博物馆中,遗址空间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其空间感知也成为主导,指引其社会文化传播意义。

1.1可达性

“可达性”这一概念最初在城市交通规划领域被提出,用以描述某一场所和周边其他场所的相对接近或者分离情况,进而反映出这一场所满足人们对某种活动的需求的难易程度[3]。可达性在空间中具有交往的潜在性,对观众而言则具有探索的吸引力,可达的意义触发空间的感知基础。

1.2可见性

可见性以身体的感官进行触发,运动体验与视线参与的结合作为研究实体,其关注指向行为与活动的并进[4]。空间的感知从量化的视角中,其可见性分析以图论的形式推进,通过分析视域范围反映空间的视线集中区域,视线集中重合次数高的区域,即空间敏感点,其可视高度也是空间感知的传播区[5]。


2、方法:空间句法


空间句法是一种分析和理解空间配置及其对社会影响的方法论,最初由比尔·希利尔和朱丽安·汉森提出[6]。理论主要切入点是“回归空间本身”,在方法技术上通过量化的手段来分析空间元素的排列方式,研究空间组织与人类社会之间关系的理论和方法[7]。本文分析方法主要以轴线和视域进行空间分析,同时以整合度、可理解度、可选择度等作为空间的测度技术参量。以研究的遗址空间进行轴线整合度与视域整合度的分析对比,以空间拟合度值R2为度量遗址空间的可访性与可见性的空间感知意义探索。通过分析与识别遗址博物馆中的遗址空间更新与旧遗址的场所记忆是否吻合,结合建筑师对遗址空间再造的态度,验证其对遗址空间的结构更新是否吻合可读意义。


3、分析:考古遗址博物馆案例


3.1柯伦巴艺术博物馆

1)空间结构:栈道串联。

柯伦巴艺术博物馆建立在圣柯伦巴的废墟上,建造规划保护同时把1950年建造的小教堂包含在内进行围合再生[8]。在卒姆托的描绘中废墟上叠加新结构的行为是大胆的,空间中历史遗址内容涵盖不同时期的遗存,空间以“折线栈道”的结构进行空间的串联,相比单一的直线形式,曲折的形式让空间的游览与阅读产生更多的可能性,以引导观众在空间中的感知与体验。在空间分析中反应集中呈对角形式,其空间整合度最高集中,建筑师以线性形式进行空间栈道结构的布置一定程度上符合句法分析的验证。遗址的断壁残垣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观众的探索欲望被放大,对遗址空间的探索吸引观众的视线。卒姆托将遗址空间渲染出更具神秘的氛围感,激活观众与遗址空间进行时空的对话,折线的栈道成为感知遗址空间的重要触发点,在遗址空间中发挥出更大视域与路径的探索,空间的整合度越高,其可见性与可达性越高。

2)空间感知:连续性的模糊。

栈道的结构虽把空间视觉以最大可见性将其连接延伸,但空间的视域没有明确的界限或分界点,观众的感知意识也随之而变化产生不确定性,这也表示观众与遗址空间的感知互动是模糊的。通过对原遗址空间和栈道干预后的散点图比对分析与验证中,两者分析中呈现了各自不同的趋向意义。在遗址空间中的整合度与连接度分析中,散点图呈正相关趋势,其空间拟合度值R2=0.729 388,说明遗址空间在无栈道干预中的空间集聚拟合度优,其空间的可达性高;反之,栈道干预后的遗址空间在分析下散点图呈负相关趋势,其空间拟合度值R2=0.043 134 5,说明其再生空间的集聚拟合度低,验证了栈道在遗址空间的模糊感知意义。柯伦巴艺术博物馆在卒姆托的创造下是内向的,观众作为“空间的探索者”在遗址空间的漫游中充满着好奇,建筑师以折线形式的线性栈道把观众与遗址空间的感知探索连接起来,空间的多元画像使空间的可读性模糊。

柯伦巴艺术博物馆结构更新前后句法分析如图1所示。

图1柯伦巴艺术博物馆结构更新前后句法分析  

3.2梅里达国立古罗马艺术博物馆

1)空间结构:轴网阵列。

拉斐尔·莫内欧所设计的梅里达国立古罗马艺术博物馆建基于古罗马城的遗址上,地下通道与对街的古罗马竞技场与露天歌剧院相连。博物馆以类型学的秩序概念与空间的阵列,将建筑新置于历史并巧妙融合,时间流动于内形成时空的层次感[9]。莫内欧考虑了博物馆和遗迹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续性,保留了地下层的遗迹,让新建筑从遗迹上拔地而起。同时新建筑遵循建筑南侧道路格网,建立属于博物馆的新轴网体系与北侧道路格网的遗址轴网并置[10]。在空间句法分析探索中,结构更新前空间的视域整合最高值在出入口连接的区域可见性最大;而空间的轴线整合度最高值则反映在空间中区,反映了空间被选择穿行的可能性越高。空间以“轴网”置入遗址废墟的结构更新手段与遗址空间的可达意义相契合,最大限度地保留遗址并保持其路径通行集中在中心,建立观众对遗址空间的感知图景具有可行性。莫内欧以单纯的罗马结构类型进行轴网的并置,序列的排布巧妙地融合残垣断壁的阻碍。新博物馆的建立翻阅被埋藏的历史并沟通过去,共存的再生紧密地把建筑与城市的关系拉近。

2)空间感知:指向性的自由。

在句法的连接度与整合度的比对分析中,散点图一致呈现积极的正向趋势,遗址空间在结构更新后的空间感知意义不变,柱网依势而建保持高度连接关系。在散点图中呈正相关趋势,空间拟合度值R2=0.928 221反映其空间集聚拟合度优,吻合其空间可达性指向引导;同样在遗址原址的空间分析中散点图所示,空间拟合度值R2=0.811 671,呈正相关趋势并吻合空间集聚拟合度的感知意义。两者的拟合优度契合也表示了建筑师的结构更新吻合正向意义,建筑师对遗址空间的感知再造尊重并延续其重要的历史文化的社会意义。梅里达国立古罗马艺术博物馆保持其独特的社会价值意义,以地下层的空间序列隐身于建筑组织中,空间的连接度具有指向性意义。在遗址空间的内部结构中,以最朴素的面貌还原遗址空间的原真性,阵列式的柱体与遗址空间并置,视域的感受随着拱形的洞口进行串联,序幕式的体验感知在遗址空间中进行路径的探索和意识的交替,观众在通行感知中自由地与过去对话。

梅里达国立古罗马艺术博物馆结构更新前后句法分析见图2。

图2梅里达国立古罗马艺术博物馆结构更新前后句法分析 

3.3南越王墓博物馆

1)空间结构:围合覆盖。

南越王博物馆的遗址部分以围合覆盖的空间结构进行原真性的表达,其以独立的形式与建筑场地进行联系。遗址空间中最大的亮点是遗址内部结构保存现状良好,因此其墓穴整体向公众开放并参观[11]。在空间的干预中进行了最小程度的遗址规划,以木地板进行遗址空间的内部铺设,减少了对遗址的破坏,同时在观众进入遗址场中进行限流式的参与,目的是为了更大程度地对遗址进行保护与交流。由对博物馆整体场所的探析可得,整合度集中在进入遗址空间的主轴路径上,其空间可达性高,空间吸引力指向遗址空间;对墓室原址的分析中,可达性最高指向集中墓室遗址的中轴部分,其中墓室的等级分布空间对应其主墓室,即南越王赵眯的主棺,其更是出土的主要文物,因此在遗址空间中的价值意义是具有直接的影响;视域分析中最大可见性同样集中于主墓室区域,反映主墓室的可选择度及通行可能最大,保持其遗址空间的墓室原址的吸引力与空间感知的探索趋势。

2)空间感知:独立性的连接。

南越王墓博物馆在空间序列上与前两座博物馆相差甚异,以独立的空间组织进行遗址空间的结构展开,以场所景观沟通遗址空间与展览空间的整体建筑构建。南越王墓遗址空间放置建筑整体的重要片段,其遗址空间的流线结构中以独立的空间进行空间的连接。在句法的连接度与整合度的比对分析中,散点图虽呈现一致的正向趋势,但空间所对应的可理解拟合度值悬殊,反映其空间场所连接具有差异性。遗址空间的对比分析中散点图如图3所示,空间拟合度值R2=0.191 795反映其空间集聚拟合度虽呈正相关,但空间的整体感知较低,与场所的事实分析中独立性的序列组织有相关的因果关系;而在遗址空间与墓室原址的分析中散点图所示,空间拟合度值为R2=0.804 844,呈正相关趋势并吻合遗址空间集聚拟合度的感知意义。遗址空间在整体建筑中成为受控的视点,空间结构的围合覆盖结构让遗址空间以独立形式存在,观众在遗址空间的感知中探寻多维度的空间价值,强调了遗址空间感知的独立性也表达了遗址与建筑整体的连接关系。


4、研究结果


4.1共性

1)遗址空间对遗址博物馆空间具有吸引力。

遗址博物馆不仅具有一般博物馆的共性,而且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12]。考古遗址博物馆以遗址空间为重要的展示图像,遗址空间具有较高吸引力并承担重要的展示传播身份地位。分析结果数据验证中(见图4),柯伦巴艺术博物馆、梅里达国立古罗马艺术博物馆和南越王墓博物馆的遗址空间层对其博物馆的空间拟合值都为拟合优度表示,三者的拟合度都在R2=0.8~0.9区间浮动,其优度值接近1,表示所分析空间的呈优度状态反应,同时代表空间可理解度的积极反应,有效引导观众对遗址空间在博物馆中的整体认知。反应值呈正相关趋势上升,表示该遗址空间对于博物馆的空间吸引力趋高度渗透,同时激发观众对空间感知的引导与探索。

2)遗址空间的结构更新吻合其建筑价值再续。

建立遗址与建筑的场所共生理念,帮助遗址博物馆建筑处理好建筑与环境、遗址和人的关系,促使建筑实现环境认同和归属的本质[13]。遗址的再现通过建筑师的再绘得到升华,在其对遗址空间与博物馆的句法探索中,空间的干预前后分析都与其保持一致并延续,其结果也证明了遗址的结构更新对博物馆的价值意义不变,综上遗址空间的拟合分值也再次验证遗址空间作为具有吸引力的空间传播者,延续并引导博物馆在城市社会的价值连接。

4.2差异

差异化的研究结果如图5所示。

1)展示的结构差异影响观众对空间的体验。

在分析过程中空间的感知关系连接着空间展示的结构,差异化的结构对空间的体验具有不一样的认知。柯伦巴艺术博物馆的连续性的模糊感知、梅里达国立古罗马艺术博物馆的指向性的自由感知和南越王墓博物馆的独立性的连接感知都表明了空间的结构对空间的探索感知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2)游览序列的差异影响观众对空间的认知。

对博物馆的分析探索中都有其空间序列组织,不同的游览序列影响观众对整体空间的感知。序列流线的排布引导着观众对空间游览的阅读顺序与体验感知,遗址空间虽作为考古遗址博物馆的重要部分,其空间的序列等级也应具有一定差异化的排布。建筑空间主要集中于陈列空间与遗址空间的游览顺序与场所景观的差异化连接从而形成独特的差异化空间认知理解。

图3南越王墓博物馆结构更新前后句法分析 

图4遗址空间对遗址博物馆的空间拟合比值 

图5差异化的研究结果  


5、结语


考古遗址博物馆既占据了博物馆类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作为城市文化底蕴滋生的载体[13]。如何让遗址空间呈现自身并引导观众感知空间?作者通过空间句法为方法论,对研究对象的遗址空间进行轴线整合度与视域整合度的空间可达性与可见性的感知探索。分析结论表示遗址空间对考古遗址博物馆具有空间吸引力,其整合度集中于遗址空间,引导观众对空间进行感知与探索,同时指出博物馆的游览序列与展示结构影响观众对空间的感知有差异化的影响。遗址博物馆的更新再生与建筑师的理念有相关性的连接,正确的更新措施让遗址空间的历史文化社会价值延续并发挥。遗址空间的记忆再现触发于时空的再续,激活了观众对遗址空间的探索感知行为。综上所述,遗址空间的感知探索以人对空间探索的欲望为基础,身体的感官为引导和体验的认知为解读三者进行渗透与互动。


参考文献:

[1]寇芳莹.考古遗址博物馆人性化展陈设计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4.

[2]曾克明,曹国媛.博物馆建筑空间形态的叙事性设计策略解析[J].美术学报,2019(3):122-127.

[3]张烨.图论可达性[J].建筑学报,2012(9):71-76.

[4]张愚.空间的可见性分析[J].室内设计与装修,2005(1):14-17.

[5]张愚,王建国.再论“空间句法”[J].建筑师,2004(3):33-44.

[6]伍端.空间句法相关理论导读[J].世界建筑,2005(11):10-15.

[7]顾红男,郑生.基于可视性图解与视域分析的园林空间造景研究:以重庆市川剧艺术中心为例[J].中国园林,2014,30(9):37-41.

[8]詹和平.另一种品质:彼得·卒姆托的柯伦巴艺术博物馆[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8(6):92-95.

[9]王南.古罗马建筑传统的继承与创新:简析梅里达国立古罗马艺术博物馆设计[J].世界建筑,2006(9):128-132.

[10]舒嫣,杜宏武.拉斐尔·莫内欧的类型学设计思想浅析[J].居业,2021(2):12-14.

[11]莫伯治,何镜堂.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规划设计[J].建筑学报,1991(8):28-31.

[12]杨红禹,张平,陈志龙.遗址博物馆建筑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模式探讨[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2,8(2):242-247,252.

[13]裴胜兴.论遗址与建筑的场所共生[J].建筑学报,2014(4):88-91.


基金资助:广东省哲学社科项目(编号:GD20CYS05);广东省教育厅研究生培养项目:文博类建筑叙事性研究(编号:6040122010LHKY;6040123092SFJDS);


文章来源:陈梓欣,曾克明,朱迪.考古遗址博物馆空间结构的感知影响探析[J].山西建筑,2024,50(15):6-10.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世界建筑

期刊名称:世界建筑

期刊人气:1468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清华大学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建筑

国际刊号:1002-4832

国内刊号:11-1847/TU

邮发代号:2-191

创刊时间:1980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