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在小儿川崎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于我院治疗的66例小儿川崎病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3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观察组在传统护理基础上采用基于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患儿的症状缓解时间、护理有效率、疾病复发率、家属负性情绪及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基于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减少患儿的发病时间,整体护理效果优异。
小儿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类血管炎综合征,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症状表现为长期发热(超过5 d)、皮疹、口唇干裂、颈部淋巴结肿大、手脚肿胀等,多好发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此类疾病会损伤患儿心脏冠状动脉,引发动脉瘤,致使患儿成长过程中出现冠心病,从而影响身体健康,因此要早发现、早治疗[1]。但由于患儿年龄较小,治疗依从性较低,无法获得更好的预后效果,因此合理、高效的护理干预尤为重要[2]。基于此,本文探讨基于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在小儿川崎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于我院治疗的66例小儿川崎病患儿,均经临床医学诊断、病理学分析符合小儿川崎病的诊断标准,年龄<6岁且均为首次发病,患儿及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同意书,本研究经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排除患儿及其家属依从性较差者,合并先天性心脏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凝血功能损伤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3例。对照组:男17例、女16例,平均年龄(2.48±0.38)岁,平均住院时间(3.01±0.17)d;观察组:男19例、女14例,平均年龄(2.8±0.73)岁,平均住院时间(3.70±0.26)d。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包括患儿基础资料掌握、清洁护理、降温处理、饮食干预、用药指导、健康知识口头教育等。观察组在传统护理基础上采用基于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干预,方法为:(1)成立基于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小组。由护士长担任小组组长,挑选科室专业能力强、有责任心以及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2~5名成立儿科护理小组,护士长对小组成员进行培训、考核,并进行总结,由护士长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护理人员进行实施,保障护理措施落实到位。(2)生理护理。若患儿体温未超过38.5℃,可用温水擦拭其身体进行物理降温处理;若患儿体温超过38.5℃,可口服布洛芬混悬液;修剪患儿指甲,防止抓痒皮肤造成损伤;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应定期更换尿布,进行臀部清洗,并保持干燥,预防感染。(3)心理护理。患儿在患病期间,容易出现焦躁、哭闹等情绪,可以采取轻抚患儿背部、头部等措施缓解其不良情绪,或播放舒缓的音乐、动画片等分散其注意力。针对患儿家属,护理人员应及时安抚患儿家属情绪,告知其疾病可治愈,并对其进行健康知识指导,鼓励、调动患儿家属积极参与护理工作,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提高患儿依从性,为患儿愈后提供保障。(4)饮食护理。以高蛋白、高热量、高维食物为主,半流食进食,禁止患儿使用刺激性食物,例如辛辣、冰冻食物等。(5)环境护理。保持病房温湿度适宜,病房干净卫生、空气清新,定期进行消毒。(6)出院护理。根据患儿的实际康复情况安排出院,对出院患儿制定居家康复护理方案,包括饮食、生理、心理等方面,指导患儿家属用药,详细交代疾病注意事项,防止疾病复发。定期进行电话访问或微信通知,询问患儿有无不良反应以及疾病再复发情况,对于患儿家属的疑问要及时回复,并安排患儿定期返院复查。
1.3 观察指标
(1)观察两组护理有效率与复发率。评估标准:症状完全消失为痊愈;症状得到部分缓解为有效;症状未得到缓解或加重为无效。(2)对比两组患儿家属对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包括完全掌握、基本掌握、未掌握,得分与知识掌握程度成正比。(3)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两组患者家属的负性情绪,分值低提示抑郁程度轻。(4)对比两组症状缓解时间,包括发热症状缓解时间、皮疹缓解时间、口唇干裂缓解时间、颈部淋巴结肿大缓解时间、手脚肿胀缓解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护理有效率与复发率比较
对照组:痊愈18例、有效7例、无效8例,护理有效率为75.76%(25/33),复发率为18.18%(6/33);观察组:痊愈23例、有效9例、无效1例,护理有效率为96.97%(32/33),复发率为3.03%(1/33)。观察组护理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疾病复发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631、2.556,均P<0.05)。
2.2 两组患儿家属对疾病知识掌握程度比较
对照组:完全掌握12例、基本掌握12例、未掌握9例,疾病知识掌握率为72.73%;观察组:完全掌握16例、基本掌握15例、未掌握2例,疾病知识掌握率为93.94%。观察组患儿家属对疾病知识掌握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45,P<0.05)。
2.3两组患儿家属SAS、SDS评分比较
护理前,对照组和观察组SAS评分分别为(45.23±4.55)、(46.12±4.67)分,SDS评分分别为(48.26±4.26)、(48.16±4.23)分,两组SAS、SD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784、0.096,均P>0.05);护理后,对照组和观察组SAS评分分别为(37.81±3.42)、(20.16±1.69)分,SDS评分分别为(38.49±2.56)、(22.13±1.78)分,观察组患儿家属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579、30.141,均P<0.05)。
2.4 两组症状缓解时间比较
对照组和观察组发热症状缓解时间分别为(6.81±2.77)、(3.29±1.56)h,皮疹缓解时间分别为(5.04±4.53)、(2.09±1.71)h,口唇干裂缓解时间分别为(4.56±2.03)、(3.00±1.02)h,颈部淋巴结肿大缓解时间分别为(6.24±2.73)、(4.22±1.21)分,手脚肿胀缓解时间分别为(5.98±2.02)、(4.79±1.16)分。观察组各症状缓解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361、3.500、3.945、3.886、2.935,均P<0.05)。
3、讨论
小儿川崎病常发生在5岁以下婴幼儿,由于此时幼儿机体各方面发育不完善,免疫系统能力较弱,极易发病。患儿常出现口唇干裂红肿、眼结膜充血、口腔黏膜炎症、全身性红色炎症微疹并伴随皮肤瘙痒等症状,严重影响患儿的日常生活[3]。因此,严格、全面的护理干预十分重要。基于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干预是以患儿家庭为主导,开展护理工作,并为其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通过对患儿家属信息的采集、健康知识指导、出院后建立联系等,可促使患儿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依从性,患儿出院后护理人员及时随访,可极大程度上提高护理效果,改善患儿疾病症状,同时降低疾病复发率。本文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患儿的症状缓解时间、护理有效率、疾病复发率、家属负性情绪及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说明,基于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减少发病时间,整体护理效果优异。
综上所述,对小儿川崎病患儿实施基于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干预,可以极大程度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减少疾病复发,提高患儿及其家属对小儿川崎病相关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减少患儿家属焦虑、抑郁情绪的产生,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赵芳.舒适护理在小儿川崎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3):38.
[2]马宇菲.小儿川崎病护理中应用舒适护理的临床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21,19(12):149-150,153.
[3]王敏.临床护理路径联合舒适护理在小儿川崎病中的应用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1,40(17):3216-3218.
文章来源:吴惠娜,祝文金.基于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在小儿川崎病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24,41(04):432-433.
分享:
儿童川崎病呈自限性病程特征,患儿多数情况下预后良好,目前临床针对儿童川崎病以药物治疗为主,常在补充体液、纠正电解质紊乱等基础上,给予人免疫球蛋白、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可改善临床症状,其中糖皮质激素会引起不良反应,影响治疗效果[3⁃4]。
2025-03-24研究表明除常见的高热、眼结膜充血以及淋巴结肿大等典型症状外,川崎病还会累及心脏,导致患儿发生心肌炎、心包炎,甚至会诱发冠状动脉损伤及一系列严重并发症[4]。川崎病目前已成为儿童获得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之一[5]。距首次发现川崎病病例至今已有半个世纪,尽管医学上对川崎病的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其确切原因仍然不明确。
2025-02-24小儿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也称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为儿童期常见的急性自限性血管炎,典型临床表现为发热、皮疹、颈部淋巴结肿大等,可累及心脏引起冠状动脉瘤,不及时接受诊治,冠状动脉瘤的破裂可能会引发心肌梗死、心肌炎或血栓闭塞等不良事件[1]。
2025-01-13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 KD)是一种急性炎症性疾病,主要影响儿童,如果不及时诊断和治疗,可引起中型动脉和多个器官、组织的全身性炎症,以冠状动脉损害(coronary artery lesion, CAL)最为严重。大约有1/4未经标准方案治疗的KD患儿会出现冠状动脉瘤,在发热10 d内使用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IVIG)可明显降低冠状动脉瘤发病风险。
2025-01-07川崎病 (KD) 是一种累及中小血管的系统性全身炎症疾病, 最终导致动脉瘤和动脉扩张, 而冠脉瘤引发的血管破裂及血栓可导致猝死。 KD 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可能与感染、 遗传及免疫系统异常有关, 目前尚无特定的预防措施, 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至关重要。
2024-12-24川崎病是一种多见于儿童的全身性血管炎症疾病,该病主要发生在儿童早期,以高热、结膜炎、口腔黏膜炎、皮疹、淋巴结肿大等症状为特征,累及小型和中型血管,特别是冠状动脉,可能导致冠心病、心肌梗死和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川崎病病因仍未完全阐明,目前临床治疗方法有口服阿司匹林、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和糖皮质激素等。
2024-11-27活血化瘀法是中医学重要治法之一,可以疏通血脉、促进血行、祛除瘀血,广泛运用于川崎病的治疗中。本文通过挖掘活血化瘀法治疗川崎病的用药规律,探讨活血化瘀中药在川崎病中的配伍规律,并结合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索其可能的分子机制和生物学效应,为后续实验及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2024-11-27该病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且男童多于女童。其临床特征包括高热、皮疹、颈部淋巴结肿大、口腔和咽喉膜炎等,严重时可导致心脏受累。川崎病是导致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严重性主要源于可能引发冠状动脉并发症,尤其是冠状动脉瘤和冠状动脉损伤[1-3]。
2024-10-15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Stevens-Johnson syndrome, SJS)又称川崎病,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全身血管炎综合征[1]。SJS通常以持续发热、皮肤疼痛、红斑、水疱、溃疡等严重的皮肤症状开始,然后扩散到黏膜(如口腔、鼻腔、眼睛和生殖器黏膜)[2-3]。目前,SJS的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清楚,可能与免疫系统异常发生感染有关[4]。
2024-09-09川崎病多见于婴幼儿群体,以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最高,进而扩张其冠状动脉,发生闭塞、阻塞问题,最终形成心肌梗死[1-3]。病发后1~11 d属于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急性期,11~21 d属于疾病亚急性期,临床强调早期诊断川崎病冠状动脉早期病变对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现实意义。
2024-08-26人气:16589
人气:15931
人气:15232
人气:14702
人气:13394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护理学杂志
期刊人气:11065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出版地方:湖北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1-4152
国内刊号:42-1154/R
邮发代号:38-342
创刊时间:1986年
发行周期:半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0.690
影响因子:0.241
影响因子:1.185
影响因子:0.343
影响因子:0.076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