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究结核菌快速培养法、γ-干扰素释放试验在诊断结核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3月本院收治的疑似结核病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结核菌快速培养法、γ-干扰素释放试验,并以结核分枝杆菌培养试验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的诊断符合率、特异性、敏感度。结果66例疑似结核病患者经结核分枝杆菌培养试验,共确诊结核病患者29例,非结核病患者37例;γ-干扰素释放试验诊断符合率(89.39%)、敏感度(82.76%)、特异性(94.59%)均高于结核菌快速培养法(69.70%、58.62%、78.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γ-干扰素释放试验诊断结核病的敏感度及特异性均高于结核菌快速培养法,有助于指导临床医生制定合理、科学的治疗方案,控制病情进展,改善临床结局,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结核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传染疾病,是由于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所致,经飞沫传播,表现为咳嗽、咳痰、发热、消瘦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1,2,3]。因此,及时诊治结核病已成为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预后的关键。结核菌快速培养法、结核分歧杆菌抗酸染色涂片是诊断结核病的常规方法,虽然能取得一定效果,但无法满足快速诊断的需求,尤其是结核菌快速培养法,其确诊时间需3~4周。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法因操作简便、特异性及敏感度高等特点被广泛用于诊断结核病,但该检测法费用昂贵,且对设备要求较高。因此,积极探寻一种高效、快速的检测技术方法已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γ-干扰素释放试验作为一项新型的体外免疫检测技术,已逐渐用于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患者的诊断,诊断率较高,且安全可靠[4]。本研究旨在探究结核菌快速培养法、γ-干扰素释放试验在诊断结核病中的临床意义,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3月本院收治的疑似结核病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6例,女30例;年龄28~75岁,平均(57.21±17.10)岁。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神志清楚,依从性高;接触结核病患者时间≥3年,且表现出不同程度症状体征(咳嗽及咳痰≥2周、胸痛、呼吸急促、发热、咯血、消瘦等);诊断性抗结核治疗疗程≥1个月;患者对本研究知情,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书写、理解、表达等困难;合并心理疾病、占位性病变、艾滋病阳性、免疫系统疾病等;因自身原因主动退出本研究。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结核菌快速培养法、γ-干扰素释放试验。结核菌快速培养法:(1)采用BD960结核菌快速培养仪器;(2)采集患者痰标本,按照1:3比例加入消化液,然后置于漩涡振荡器内,留取上清液,3000r/min持续振荡5~10min;(3)取PBS重悬细胞沉淀加入上清液内,再对其进行培养、鉴定,待干燥,借助光学显微镜进行镜检;(4)分离致病菌,其浓度≥105CFU/mL,为阳性。
γ-干扰素释放试验:(1)采用结核杆菌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检测试剂盒(海口维瑅瑷生物研究所);(2)采集患者晨起空腹状态下的静脉血3mL,置于试管内,充分混匀,取1mL标本分别置入阳性对照组培养管、检测培养管、本底对照培养管,混匀后再置于培养箱(温度37℃),3000r/min离心10min,留取上清液;(3)按照酶联免疫法测定各管上清液吸光度,并制作标准曲线,计算血清IFN-γ含量。
1.3观察指标
以结核分枝杆菌培养试验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的诊断符合率、特异性、敏感度。诊断符合率=(真阳性例数+真阴性例数)/总例数×100%;特异性=真阴性例数/(真阴性例数+假阳性例数)×100%;敏感度=真阳性例数/(真阳性例数+假阴性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诊断情况
经结核分枝杆菌培养试验诊断66例疑似结核病患者中,确诊结核病患者29例,非结核病患者37例。
2.2结核菌快速培养法和γ-干扰素释放试验法诊断结果比较
γ-干扰素释放试验诊断符合率(89.39%)、敏感度(82.76%)、特异性(94.59%)均高于结核菌快速培养法(69.70%、58.62%、78.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3。
3、讨论
结核病的发生除与结核分歧杆菌感染相关外,还与免疫力低下、吸烟及饮酒、通风不良、前往高发地区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感染部位不同,可分为肺内结核、肺外结核,同时,按照耐药状况也可分为耐药结核病、非耐药结核病,需以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消化道系统、生殖系统等结合症状进行诊断。目前,结核病已成为危及我国居民健康安全的重要疾病及公共卫生问题。据统计,全球2018年结核病新发病例为1000万左右,而我国2018年结核病新发病例为86.6万左右,死亡病例为3.94万左右[5,6]。近年来,随着我国环境、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结核病发生率仍呈不断增长的趋势,直接加重家庭及社会负担。因此,加强防控结核病具有重要意义,而如何做好结核病的诊断则是预防、治疗结核病的关键。
结核菌快速培养法因操作简便、检测快速而被广泛用于临床,且已成为诊断结核病的有效方法,然而该检测技术接种量较少,因此,易造成阳性检出率偏低,影响诊断效果的准确性[7]。此外,该检测技术诊断敏感度较低,结果易受潜伏性结核感染的干扰影响,进而降低特异性[8,9]。γ干扰素释放试验技术作为一项新技术,可通过检测结核感染患者体内的特异性效应T淋巴细胞,效应T淋巴细胞再次受结核抗原刺激时,分泌的INF-r水平会升高,可明确诊断结果,如阳性、阴性、不确定[10]。近年来,该技术因检测快速、实验室质量控制效果好等优势逐渐运用于临床。相关研究表明,该技术在高质量实验室准确率可达96%[11,12]。临床实践发现,γ干扰素释放试验的敏感性、阴性预测值较高,可有效辅助诊断结核病,以指导医生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13]。
本研究结果表明,γ干扰素释放试验诊断符合率、敏感度、特异性均高于结核菌快速培养法(P<0.05),表示γ干扰素释放试验整体诊断效果优于核菌快速培养法,更有助于保证结核病患者的诊断质量,同时,γ干扰素释放试验具有操作简便、实验周期短、特异性及成本效益较等优势。此外,与传染源接触后的感染结核杆菌患者比例为30%左右,感染结核杆菌后的活动性结核病患者占比为10%左右。而γ干扰素释放试验并不能判断结核杆菌感染后患者是否会发展为活动性结核病,如若过度使用γ干扰素释放试验,易增加结核病误诊率;且对于结核病中、低收入国家,特别是结核病/HIV高负担地区,仍缺乏开展γ干扰素释放试验检测的条件,因此,在资源有限地区并不建议将γ干扰素释放试验替代结核菌素皮肤试验作为公共卫生干预措施。
综上所述,γ-干扰素释放试验对结核病的诊断效果优于结核菌快速培养法,利于保证结核病患者诊断效果,提高敏感性及特异度,使其尽早得到相应的治疗,从而控制病情,改善症状,促进预后恢复。但本研究存在样本量不足、结局指标不完善等局限性,今后工作中还需深入探究结核病患者诊断情况,进一步明确结核菌快速培养法、γ-干扰素释放试验的效果差异,以提升我国结核病患者诊治水平,降低结核病发生率。
参考文献:
[1]王晓君,付谦,张正斌,等.武汉市2008-2017年结核病患者就诊延迟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9,40(6)643-647.
[2]王前,周林,刘二勇,等.我国县级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结核病诊断能力现况调查研究[J].中国防镑杂志,2020,42(9):926-930
[3]李成行,李月翠,张莉莉.结核RNA检测在肺结核中的早期诊断价值[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30(9):749-751.
[4]韦红,刘韦卓,张阳.y-干扰素体外释放酶联免疫检验技术在结核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J].海峡药学,2020,32(8):182-183.
[5]班立芳;刘建民,孔庆飞,等.线性探针技术诊断耐多药结核病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20,17(15):2116-2118.
[6]燕浩,刘海清.结核病人临床单耐药及风险因素回归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20,45(3):375-377.
文章来源:王欣.结核菌快速培养法与γ-干扰素释放试验在诊断结核病中的临床意义[J].当代医学,2021,27(28):127-128.
分享:
乙肝主要传染期包括急性期、疾病潜伏期、慢性活动期。乙肝是常见的肝病类型,加强乙肝的防治是目前传染性疾病防治的重要内容[3-5]。母婴垂直传播是造成疾病传播的主要途径,通过婚前乙肝标志物检测,能够确定是否已经感染或者带菌传染性程度,可良好防治此类人群,进而控制疾病传播,对促进全面健康素质提升具有重要作用[5-6]。
2025-03-11虫媒传染病是指被节肢动物(如蚊、蚤、白蛉、蜱、螨等)叮咬而感染发病,以媒介的生物性或机械性传播将病原体从宿主动物传给动物或人类而引起,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类传染病[1]。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虫媒传染病威胁着全世界80%以上的人口,每年有70多万人死于虫媒传染病,一半人口面临两种或两种以上疾病风险[2]。
2025-02-25仔猪黄痢主要是由产肠毒素大肠杆菌所引起的传染病,临床上以肠炎和败血症为主要特征,仔猪患病后排黄色稀粪并迅速死亡,其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给养猪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患猪主要病理变化集中在肠道,小肠(尤其是十二指肠)出现急性卡他性炎症,当机体组织出现炎症时,会导致红、肿、热、痛和机能障碍。
2025-01-08据统计,新冠肺炎对中国餐饮业、文旅业以及工业造成了数千亿损失。一些专家学者从细胞、分子等微观结构了解并分析新冠肺炎传染机理,从生物数学角度出发去探索新冠肺炎的传播规律,以此来研制相关药物和疫苗、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来防控新冠疫情的复发并为其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和预测[1–10]。
2024-12-03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发布的 2019年全球前10位死亡原因中,呼吸道感染位居第4位,导致260万人死亡。呼吸道感染具有传染性强、传播迅速、潜伏期短、发病急等特点,急性加重患者的长期预后较差,5年死亡率约为50%。常见的呼吸道病原体包括Inf、MP、RSV、HRV、HADV等,多样且复杂。
2024-11-21卡介苗(bacillus calmette-guerin,BCG)是目前唯一可用的M.tb疫苗,对儿童播散性结核病可发挥有效预防作用,但对成人的长期保护效应有限[2]。比较基因组学研究发现,与野生株相比,BCG丢失了100多个基因编码序列,即所谓差异区域(regions of difference,RD),其包含了16个区域(RD1-RD16)[3]。
2024-11-15症状监测是指系统、持续地收集、分析临床确诊前出现的与疾病暴发相关的信息,早期发现疾病暴发的迹象,以便作出公共卫生反应。症状监测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对传染病早期发现和预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大型活动期间开展症状监测是国际上通用的公共卫生防控措施之一,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等活动中均有开展。
2024-11-04据报道,我国的传染病死因中,狂犬病紧随艾滋病、结核病和病毒性肝炎之后,排名第4位,狂犬病仍然是国内引起死亡的主要传染病之一[1]。随着狂犬病预防知识宣传形式的多样化,狂犬病的防治知识被人们更多知晓[2],越来越多的人接种了狂犬病疫苗,且一部分人已反复多次地进行了狂犬病疫苗接种。
2024-10-11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中一直伴随着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传染病的流行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传染病也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目前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大类。传染病监测是公共卫生工作的重要部分,长期持续性地开展传染病监测,对疾控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2024-10-02蚊虫是重要的媒介生物,可传播登革热、黄热病、乙型脑炎(也称日本脑炎)、西尼罗热、寨卡病、基孔肯雅热和辛德毕斯病等多种具有重大公共卫生威胁的病毒性疾病。上述疾病的病原分别是黄病毒属的登革热病毒(dengue virus,DENV)、黄热病毒(yellow fever virus,YFV)、乙型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
2024-10-02人气:16670
人气:16002
人气:15292
人气:14841
人气:14018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华传染病杂志
期刊人气:3187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出版地方:上海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0-6680
国内刊号:31-1365/R
邮发代号:4-352
创刊时间:1983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1年以上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1.440
影响因子:1.212
影响因子:0.321
影响因子:3.246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