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探讨甘草酸二铵注射液联合异甘草酸镁治疗病毒性肝炎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我院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108例病毒性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4例。对照组给予甘草酸二铵注射液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异甘草酸镁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肝功能指标、炎性因子、临床指标、临床症状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6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TBIL、AST及ALT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TBIL、AST及ALT水平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TNF-α、IL-6及IL-10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TNF-α、IL-6及IL-10水平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肝功能指标恢复正常时间、病毒转阴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感知疲劳、食欲不振、上腹不适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甘草酸二铵注射液联合异甘草酸镁联合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减轻炎症反应,加快疾病康复速度,缓解临床症状,且用药安全性较高。
病毒性肝炎主要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传染病,发病机制复杂多变,其中机体免疫反应异常改变被认为是诱发、加重该疾病的一类常见且重要的原因[1]。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面广等特点[2];该疾病患者在早期发病期间易合并不同程度的食欲减退、乏力、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以及肝区疼痛等症状,随着病情的进展,部分患者会表现出黄疸、发热、肝功能损害等症状,也有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是肝癌,从而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影响[3]。
当前临床针对病毒性肝炎的治疗仍以药物干预为主,基本治疗原则为抗炎、保肝,其中甘草酸二铵注射液(商品名:甘利欣)为中药甘草的第三代提取物,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治疗,可发挥抗炎、改善肝功能的效果,但单一用药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临床效果[4]。异甘草酸镁为一种常见的肝细胞保护剂,具有显著的抗生物氧化、解毒、利胆退黄、保肝抗炎的效果,对各种急性肝损伤均有显著治疗效果[5]。基于此,本研究以我院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108例病毒性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甘草酸二铵注射液联合异甘草酸镁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现将具体内容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108例病毒性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4例。对照组中,男30例,女24例;年龄39~67岁,平均年龄(47.54±4.12)岁;病程1~5年,平均病程(2.87±0.45)年;甲型肝炎23例,乙型肝炎20例,丙型肝炎11例。观察组中,男32例,女22例;年龄41~65岁,平均年龄(47.23±4.20)岁;病程0.5~4年,平均病程(2.80±0.42)年;甲型肝炎25例,乙型肝炎17例,丙型肝炎12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患者或家属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实验室指标检查确诊;存在肝病面容、黄疸腹胀、食少乏力及肝区疼痛等临床表现;具有清晰的意识及正常的认知功能;影像学检查结果符合肝炎形态性改变。
排除标准:正在接受其他方法治疗;存在其他严重系统疾病、肝肾功能障碍;存在过敏性疾病、对本研究所用药物存在过敏反应;处于妊娠期或者哺乳期;合并肝癌、Ⅱ或Ⅲ型腹水等;伴有糖尿病、高血压、急性心肌梗死或门脉高压症等疾病;合并自身免疫性肝病、药物性肝损伤、酒精性肝病等;中途退出治疗;对研究不配合或临床资料缺失。
1.3方法
对照组给予甘草酸二铵注射液治疗。取150 mg甘草酸二铵注射液(厂家: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9609)+250 m L 10%葡萄糖注射液(厂家: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51020633),静脉滴注,1次/d。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异甘草酸镁治疗。取100 mg异甘草酸镁注射液(厂家: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1942)+250 m L 10%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1次/d。
两组均在用药期间对患者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水平进行监测,待其水平恢复正常后逐渐减少用药量直至停药。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
1.4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
(1)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价标准:显效为治疗后患者的总胆红素(TBIL)、谷草转氨酶(AST)及ALT水平均恢复正常,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有效为治疗后患者的TBIL、AST及ALT水平改善程度超过50%以上,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无效为治疗后患者的TBIL、AST、ALT水平及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善甚至加重[6]。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2)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肝功能指标。分别采集患者的空腹静脉血6 m L,分离血清,采用日立76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配套试剂盒检测TBIL、AST和ALT水平。
(3)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炎性因子。分别采集患者的空腹静脉血6 m L,分离血清,采用贝克曼LX-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
(4)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及临床症状评分。临床指标包括肝功能指标恢复正常时间与病毒转阴时间;临床症状包括感知疲劳、食欲不振、上腹不适3项,每项0~25分,评分越低表示临床症状越轻。
(5)比较两组患者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便秘、发热。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用n、n/%表示,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表示,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30%(43/5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63%(52/5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肝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TBIL、AST及AL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TBIL、AST及ALT水平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n/%)
表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肝功能指标比较
2.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炎性因子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TNF-α、IL-6及IL-10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TNF-α、IL-6及IL-10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炎性因子比较
2.4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及临床症状评分比较
观察组的肝功能指标恢复正常时间、病毒转阴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感知疲劳、食欲不振、上腹不适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4)。
表4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及临床症状评分比较
2.5两组患者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5)。
3、讨论
病毒性肝炎是一种临床发病率较高的消化系统感染性疾病,该病传播途径较为多样化且流行面广,对人们的生命健康造成了较大的威胁[7];该病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有食欲减退、上腹部不适、乏力、恶心等,随着病情的进展甚至转化为肝硬化、肝癌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8]。目前临床对病毒性肝炎的治疗主要以抗病毒、抗炎保肝为主,以此有效阻断肝纤维化的进展,抑制肝癌的发生,其中甘草酸二铵注射液在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治疗中可发挥一定的作用,但有研究指出,该药物在服用之后易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较为常见的有恶心呕吐、浮肿、头晕头痛以及血压异常升高等,进而会对治疗效果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9]。异甘草酸镁具有较强的免疫抑制作用,在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治疗中效果显著[10]。因此本研究将异甘草酸镁与甘草酸二铵注射液联合应用,旨在进一步深入观察其应用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6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TBIL、AST及ALT水平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联合用药的临床疗效更为显著,可更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究其可能的原因,甘草酸二铵注射液在进入机体后一方面可以减轻D-氨基半乳酸对肝脏所造成的损伤,另一方面能够极大程度改善患者体内免疫因子对肝脏形态所造成的不良影响与损伤,从而有效改善患者的肝功能[11]。异甘草酸镁作为一种肝细胞保护剂,在机体中有助于维持稳定肝细胞膜,可有效抑制肝炎病毒在体内的复制过程;同时异甘草酸镁还可通过促进胆汁分泌、增速胆汁流动以改善患者的肝功能,使相关指标恢复正常水平,减少肝细胞脂肪变性与肝细胞损伤[12,13]。因此,异甘草酸镁与甘草酸二铵注射液联合用药具有协同作用,可以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同时改善TBIL、AST及ALT水平。
表5两组患者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研究显示,TNF-α参与肝病的免疫病理反应及病情进展,可促进肝内炎症反应,损伤肝细胞[14];IL-6是体内一种重要的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细胞因子,与肝脏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IL-10可抑制Th1细胞增殖与抗病毒细胞因子的产生,抑制NK细胞生物活性,其水平降低则抑制细胞免疫应答作用越弱[15]。本研究中,治疗后,两组患者的TNF-α、IL-6及IL-10水平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肝功能指标恢复正常时间、病毒转阴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感知疲劳、食欲不振、上腹不适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异甘草酸镁联合甘草酸二铵注射液可减轻机体炎症反应,更有效地促进病毒转阴,加快症状缓解与疾病康复速度,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究其可能的原因,甘草酸二铵注射液是一种抗炎有机化合物,能够减轻炎症反应对肝脏的损伤,有利于肝功能的恢复[16]。而异甘草酸镁是一种新型结构手性化合物,可清除病毒性肝炎患者体内过多的氧自由基,能够有效缓解肝细胞内炎症反应与细胞坏死情况,发挥更强地促进肝细胞修复与再生的作用[17];且该药物成分通过血液循环后大部分停留在患者肝组织中,分散至其他脏器的量较少,可保持长时间的药物浓度以助其发挥药效[18];此外甘草酸镁起效快、降酶速度及程度优于其他甘草酸制剂,且无水钠潴留及血压升高等副作用。因此联合用药不会增加不良反应,且可加快疾病康复的速度与临床症状的缓解,与既往研究报道基本一致[19,20]。
综上所述,异甘草酸镁与甘草酸二铵注射液联合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指标,减轻炎症反应,加快疾病康复速度,缓解临床症状,且用药安全性较高。但是本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样本量较小,随访观察时间较短,在今后可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延长随访观察时间,以更深入全面地对联合用药的临床优势进行探讨。
参考文献:
[1]文娟,赵文静异甘草酸镁对原发性肝癌患者介入治疗术后肝功能指标的影响[J]现代肿瘤医学,2016,24(9):1421-1423.
[2]崔富强全球消除病毒性肝炎的公共卫生威胁:促进诊断和治疗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J]临床肝胆病杂志2021,37(7):1522-1524.
[3]杨成云,,万映兰李梦君,等能去氧胆酸与门冬氨酸钾镁联用对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早期临床疗效评价[J].抗感染药学2016,13(5):1106-1108.
[4]刘艳观察复方甘草酸苷、甘草酸二铵、异甘草酸镁3种甘草酸制剂治疗病毒性肝炎合并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疗效[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9):175-176.
[5]王学祥,刘新群,王正茂肝宁片联合异甘草酸镁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研究[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8,33(5):1097-1100.
[6]方阳阳.甘草酸二铵注射液与异甘草酸镁治疗病毒性肝炎的对比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7 .8(4):89-90.
[7]崔玉君,冯晓菲2010- -2019年鞍山市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21,28(9):1136-1138.
[8]田成,张亚军,程计林病毒性肝炎的抗病毒治疗对炎症性肠病的影响[J].广西医学,2021 ,43(18):2242-2245.
[9]向秋.芝菌胶囊联合甘草酸二铵胶囊治疗病毒性肝炎的疗效观察[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7.32(6)1118-1121.
[10]卓婷婷异甘草酸镁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效果[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19,28(3):180-183.
[11]娜丽恩替卡韦联合甘草酸二铵治疗慢性乙型 病毒性肝炎的疗效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8,35(1):75-77.
[12]董博,胡海石,王德景,等健肝乐颗粒联合异甘草酸镁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研究[J].中国药业.2019,28(1):57-59.
[13]马晓华,杨淑娟,姜娜等苦黄注射液联合异甘草酸镁对急性黄疽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疗效观察[J].世界中医药,2018, 13(12):2991-2994.
[14]吴颖,王峰鍛恩替卡韦联合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及对患者外周血免疫球蛋白、TNF _a和IL -6的影响[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18,27(8):501-504.
[15]魏征.施淼颉邹善华,等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血清TNF-a、sIL-2r.儿L-6及儿L-10水平的影响[J].中国临床医学,2017 ,24(3):343-347.
[16]赖艳红,胡韬毛华云甘草酸二胺 与异甘草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的比较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0,13(24):31-32,35.
[17]张卫兵陈鹏帅,黄庆科异酣草酸镁治疗病毒性肝炎疗效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J]医药导报,2018,37(3):361-367.
[18]王延臣异甘草酸镁对药物性肝炎患者的疗效与血清学指标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8,12(20):140-141.
[19]杨兰李军婷.拉米夫定联合异甘草酸镁治疗高病毒载量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及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18, 15(6):66-70.
文章来源:车钰,赵伟锋.甘草酸二铵注射液联合异甘草酸镁治疗病毒性肝炎的效果及安全性[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2,7(14):67-70.
分享:
乙肝主要传染期包括急性期、疾病潜伏期、慢性活动期。乙肝是常见的肝病类型,加强乙肝的防治是目前传染性疾病防治的重要内容[3-5]。母婴垂直传播是造成疾病传播的主要途径,通过婚前乙肝标志物检测,能够确定是否已经感染或者带菌传染性程度,可良好防治此类人群,进而控制疾病传播,对促进全面健康素质提升具有重要作用[5-6]。
2025-03-11虫媒传染病是指被节肢动物(如蚊、蚤、白蛉、蜱、螨等)叮咬而感染发病,以媒介的生物性或机械性传播将病原体从宿主动物传给动物或人类而引起,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类传染病[1]。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虫媒传染病威胁着全世界80%以上的人口,每年有70多万人死于虫媒传染病,一半人口面临两种或两种以上疾病风险[2]。
2025-02-25仔猪黄痢主要是由产肠毒素大肠杆菌所引起的传染病,临床上以肠炎和败血症为主要特征,仔猪患病后排黄色稀粪并迅速死亡,其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给养猪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患猪主要病理变化集中在肠道,小肠(尤其是十二指肠)出现急性卡他性炎症,当机体组织出现炎症时,会导致红、肿、热、痛和机能障碍。
2025-01-08据统计,新冠肺炎对中国餐饮业、文旅业以及工业造成了数千亿损失。一些专家学者从细胞、分子等微观结构了解并分析新冠肺炎传染机理,从生物数学角度出发去探索新冠肺炎的传播规律,以此来研制相关药物和疫苗、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来防控新冠疫情的复发并为其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和预测[1–10]。
2024-12-03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发布的 2019年全球前10位死亡原因中,呼吸道感染位居第4位,导致260万人死亡。呼吸道感染具有传染性强、传播迅速、潜伏期短、发病急等特点,急性加重患者的长期预后较差,5年死亡率约为50%。常见的呼吸道病原体包括Inf、MP、RSV、HRV、HADV等,多样且复杂。
2024-11-21卡介苗(bacillus calmette-guerin,BCG)是目前唯一可用的M.tb疫苗,对儿童播散性结核病可发挥有效预防作用,但对成人的长期保护效应有限[2]。比较基因组学研究发现,与野生株相比,BCG丢失了100多个基因编码序列,即所谓差异区域(regions of difference,RD),其包含了16个区域(RD1-RD16)[3]。
2024-11-15症状监测是指系统、持续地收集、分析临床确诊前出现的与疾病暴发相关的信息,早期发现疾病暴发的迹象,以便作出公共卫生反应。症状监测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对传染病早期发现和预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大型活动期间开展症状监测是国际上通用的公共卫生防控措施之一,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等活动中均有开展。
2024-11-04据报道,我国的传染病死因中,狂犬病紧随艾滋病、结核病和病毒性肝炎之后,排名第4位,狂犬病仍然是国内引起死亡的主要传染病之一[1]。随着狂犬病预防知识宣传形式的多样化,狂犬病的防治知识被人们更多知晓[2],越来越多的人接种了狂犬病疫苗,且一部分人已反复多次地进行了狂犬病疫苗接种。
2024-10-11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中一直伴随着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传染病的流行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传染病也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目前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大类。传染病监测是公共卫生工作的重要部分,长期持续性地开展传染病监测,对疾控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2024-10-02蚊虫是重要的媒介生物,可传播登革热、黄热病、乙型脑炎(也称日本脑炎)、西尼罗热、寨卡病、基孔肯雅热和辛德毕斯病等多种具有重大公共卫生威胁的病毒性疾病。上述疾病的病原分别是黄病毒属的登革热病毒(dengue virus,DENV)、黄热病毒(yellow fever virus,YFV)、乙型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
2024-10-02人气:18547
人气:15567
人气:15084
人气:14841
人气:13043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国临床医学
期刊人气:2937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出版地方:上海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8-6358
国内刊号:31-1794/R
邮发代号:4-636
创刊时间:1994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