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讨梅毒患者治疗前后以及健康者血清中白介素-17(IL-17)和白介素-22(IL-22)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技术,分别检测梅毒患者(梅毒组)、经治疗的梅毒患者(治疗组)和健康者(健康组)IL-17和IL-22的表达水平。结果:健康组IL-22的表达水平低于梅毒组(P<0.05)。三组IL-17的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结果显示IL-22预测梅毒发生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48(P<0.05),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而IL-17的AUC值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L-17和IL-22是梅毒免疫机制中重要的细胞因子,IL-22对梅毒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梅毒是一种多阶段性传播性疾病,该病为多系统损伤,危害性极大[1-2]。梅毒病原体俗称梅毒螺旋体(TP),是一种性传播微生物,具有非凡的运动能力,可以影响各个系统。临床上常用血清学试验来检测梅毒,其中包括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和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然而,这两种检测方法也有很多不足之处。早期梅毒感染时梅毒特异性抗体阳性率低,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可能出现假阳性结果,因此建议进行额外的梅毒螺旋体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随访会诊或早期治疗[3]。
白细胞介素-17(IL-17)由辅助性T细胞17(TH17)分泌,可以参与自身免疫和过敏反应、肿瘤发展以及宿主对细菌和真菌感染的防御,同时在宿主对细菌和上皮组织炎症的防御中起重要作用[4]。除了IL-17,TH17还会分泌其他细胞因子,例如:白细胞介素-21(IL-21)和白细胞介素-22(IL-22)[5]。IL-17和IL-22在炎症反应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梅毒螺旋体的入侵会导致一系列的炎症改变,进而发生更严重的组织形态和功能的改变。本研究观察了IL-17和IL-22在梅毒患者、经治疗的梅毒患者和健康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22年7月—2023年6月就诊于山西省汾阳医院皮肤科门诊的梅毒患者68 例分为梅毒组(梅毒患者29例)和治疗组(梅毒治疗后转阴39例),另选取10 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健康组)。收集可能引起患者发生梅毒的影响因素: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等。三组入选者的年龄、性别等其他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研究对象均自愿配合本研究。本研究符合医院伦理委员会要求。
梅毒组入选标准:综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TRUST等)结果,均符合梅毒诊断标准。治疗组入选标准:梅毒患者经正规治疗并转阴。剔除标准:HIV抗体检测阳性;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其他感染性疾病者;追踪期间有不洁性生活史。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治疗组梅毒患者均肌肉注射240 万U卡星青霉素,每周1 次,治疗3 次;梅毒组暂不干预。
1.2.2 检测方法
抽取所有研究对象静脉血,分离血清后冻存于-80 ℃冰箱,实验前冰浴解冻,离心分离血清(4 ℃,12 000 r/min, 5 min),取上清。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技术测定IL-17和IL-22表达水平,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方法操作,试剂盒购自美国antigenix公司。TRUST试剂盒购自上海科华公司。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Median(IQR)]的形式描述,行秩和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梅毒发生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以曲线下面积(AUC)评估血清中IL-17和IL-22在临床中的评估价值。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三组IL-17和IL-22表达情况
治疗组IL-17的表达水平高于梅毒组,健康组IL-17的表达水平低于梅毒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组IL-22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梅毒组(P<0.05),而治疗组IL-22表达水平与梅毒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①与梅毒组比较,Z=-1.201,P=0.230。②与梅毒组比较,Z=-0.150,P=0.881。③与梅毒组比较,Z=-0.661,P=0.509。④与梅毒组比较,Z=-3.251,P=0.001。
表1三组血清中IL-17和IL-22的 表达情况[Median(IQR)]
组别IL-17(pg/mL) IL-22(pg/mL)
梅毒组(n=29)0.59(0.64) 2.04(2.72)
治疗组(n=39)0.75(0.79)① 2.04(3.82)②
健康组(n=10)0.56(0.78)③ 0.98(0.93)④
2.2 血清中IL-22表达水平及其对梅毒诊断的价值
ROC结果显示血清中IL-22的表达水平以及预测梅毒发生的AUC值为0.848(P<0.05),根据AUC值可知,IL-22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截断值为1.435 pg/mL(见图1)。
图1血清中IL-22对梅毒诊断的ROC曲线
3、讨论
梅毒于1505年在中国大陆首次被发现,2005年一期和二期梅毒的发病率(每10万人中有5.67例)高于大多数发达国家,严重危害了我国人民的生命健康,因此政府高度重视梅毒的监测[6]。非TP抗原血清试验和TP抗原血清学试验是实验室常用的两种检测方法。虽然非TP抗原血清试验操作简便,灵敏度高,但是易出现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由于梅毒IgG抗体在治愈后相当长时间内仍然存在,因此TP抗原血清学试验只说明正在感染或曾经感染过,并不是一种有效的监测手段[7]。John等[8]为梅毒患者提供了新的检测建议,包括血清学检测和鉴定病原体梅毒螺旋体的方法。Lu等[9]使用重组蛋白抗原Tp0608,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不同阶段梅毒患者,并与常规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和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进行比较,结果发现Tp0608重组蛋白对不同阶段梅毒患者的敏感性极高,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梅毒筛查诊断抗原。缺乏精确的梅毒检测使临床治疗相当困难,因此,寻找新的诊断方法对梅毒的临床防治十分重要。
梅毒有不同的分型,例如一期梅毒、二期梅毒、三期梅毒、潜伏梅毒和先天梅毒等,但主要临床症状大都为硬下疳、淋巴结肿大以及皮肤梅毒疹等。梅毒的病理特征为炎症细胞的血管周围浸润、淋巴结感染、内皮细胞(EC)肿胀和增殖。炎症细胞会分泌相关的促炎因子,促炎因子对周围组织产生影响,加剧了梅毒螺旋体的传播。梅毒发病机制中,免疫系统和免疫细胞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例如:辅助性T细胞17(Th17)是一种重要的介导炎症反应的细胞,在机体抵抗细菌、真菌、螺旋体等病原体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10-11]。Th17细胞在梅毒免疫机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12]。Th17细胞可能参与了梅毒血清固定的形成,同时研究人员[13]还发现血清固定时,多种基因显著下调,其中就包括IL-17。Th17细胞分泌IL-17和IL-22等多种炎症因子,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机体抗感染过程中发挥作用[14]。IL-17可以参与自身免疫、过敏反应、肿瘤发展以及宿主对细菌和真菌感染的防御,同时在宿主对细菌和上皮组织炎症的防御中起重要作用[4]。IL-22是重要的促炎细胞因子,Th22细胞、NK细胞等多种免疫细胞也会分泌IL-22。研究[15]发现Th22细胞能够激活其他免疫细胞,在监督和协调引起炎症的免疫细胞过程中发挥特殊的作用。IL-22作为激活众多信号通路的起点,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肠道屏障的免疫防御等多种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对感染性疾病的促炎或抗炎作用等均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16]。IL-17和IL-22作为重要的细胞因子,与梅毒发生发展关系密切。本研究认为梅毒患者血清中IL-17和IL-22的表达水平存在某种关系,结果发现,梅毒患者血清中的IL-22明显高于健康者,同时,IL-22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这些证据可能提示,当梅毒螺旋体入侵机体时,IL-22可能在体内免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有望成为一种检测梅毒的指标。
综上所述,梅毒已成为严重威胁我国公众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17]。本研究监测了梅毒患者、梅毒治疗转阴患者以及健康患者体内IL-17与IL-22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血清中IL-22的表达水平对梅毒的治疗与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为梅毒的检测提供新思路,希望能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7]程娟,段红岩,李安信.梅毒流行病学和诊疗现状分析[J].传染病信息,2012,25(1):58-60.
[12]程文豪,任虹,胡文龙.梅毒血清固定免疫机制的研究进展[J].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20,13(5):278-281.
[13]关杨,肖志巧,蓝丽娜,等.梅毒血清固定患者Th17免疫调节网络中基因的差异表达[J].中国热带医学2016,16(9):869-872.
[16]庄园,石云,邹全明.IL-22:Th17细胞的重要效应分子[J].中国免疫学杂志,2009,25(8):761-764.
[17]古丽加衣娜·艾肯,周燚然,张宇航,等.2005-2019年中国一期、二期梅毒发病趋势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24,29(5):1-8.
基金资助:吕梁市重点研发项目(项目编号:2022SHFZ07);
文章来源:李鹏花,赵树强.梅毒患者血清中白介素-17和白介素-22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J].临床医药实践,2024,33(08):589-591.
分享:
乙肝主要传染期包括急性期、疾病潜伏期、慢性活动期。乙肝是常见的肝病类型,加强乙肝的防治是目前传染性疾病防治的重要内容[3-5]。母婴垂直传播是造成疾病传播的主要途径,通过婚前乙肝标志物检测,能够确定是否已经感染或者带菌传染性程度,可良好防治此类人群,进而控制疾病传播,对促进全面健康素质提升具有重要作用[5-6]。
2025-03-11虫媒传染病是指被节肢动物(如蚊、蚤、白蛉、蜱、螨等)叮咬而感染发病,以媒介的生物性或机械性传播将病原体从宿主动物传给动物或人类而引起,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类传染病[1]。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虫媒传染病威胁着全世界80%以上的人口,每年有70多万人死于虫媒传染病,一半人口面临两种或两种以上疾病风险[2]。
2025-02-25仔猪黄痢主要是由产肠毒素大肠杆菌所引起的传染病,临床上以肠炎和败血症为主要特征,仔猪患病后排黄色稀粪并迅速死亡,其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给养猪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患猪主要病理变化集中在肠道,小肠(尤其是十二指肠)出现急性卡他性炎症,当机体组织出现炎症时,会导致红、肿、热、痛和机能障碍。
2025-01-08据统计,新冠肺炎对中国餐饮业、文旅业以及工业造成了数千亿损失。一些专家学者从细胞、分子等微观结构了解并分析新冠肺炎传染机理,从生物数学角度出发去探索新冠肺炎的传播规律,以此来研制相关药物和疫苗、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来防控新冠疫情的复发并为其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和预测[1–10]。
2024-12-03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发布的 2019年全球前10位死亡原因中,呼吸道感染位居第4位,导致260万人死亡。呼吸道感染具有传染性强、传播迅速、潜伏期短、发病急等特点,急性加重患者的长期预后较差,5年死亡率约为50%。常见的呼吸道病原体包括Inf、MP、RSV、HRV、HADV等,多样且复杂。
2024-11-21卡介苗(bacillus calmette-guerin,BCG)是目前唯一可用的M.tb疫苗,对儿童播散性结核病可发挥有效预防作用,但对成人的长期保护效应有限[2]。比较基因组学研究发现,与野生株相比,BCG丢失了100多个基因编码序列,即所谓差异区域(regions of difference,RD),其包含了16个区域(RD1-RD16)[3]。
2024-11-15症状监测是指系统、持续地收集、分析临床确诊前出现的与疾病暴发相关的信息,早期发现疾病暴发的迹象,以便作出公共卫生反应。症状监测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对传染病早期发现和预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大型活动期间开展症状监测是国际上通用的公共卫生防控措施之一,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等活动中均有开展。
2024-11-04据报道,我国的传染病死因中,狂犬病紧随艾滋病、结核病和病毒性肝炎之后,排名第4位,狂犬病仍然是国内引起死亡的主要传染病之一[1]。随着狂犬病预防知识宣传形式的多样化,狂犬病的防治知识被人们更多知晓[2],越来越多的人接种了狂犬病疫苗,且一部分人已反复多次地进行了狂犬病疫苗接种。
2024-10-11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中一直伴随着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传染病的流行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传染病也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目前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大类。传染病监测是公共卫生工作的重要部分,长期持续性地开展传染病监测,对疾控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2024-10-02蚊虫是重要的媒介生物,可传播登革热、黄热病、乙型脑炎(也称日本脑炎)、西尼罗热、寨卡病、基孔肯雅热和辛德毕斯病等多种具有重大公共卫生威胁的病毒性疾病。上述疾病的病原分别是黄病毒属的登革热病毒(dengue virus,DENV)、黄热病毒(yellow fever virus,YFV)、乙型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
2024-10-02人气:16670
人气:16002
人气:15291
人气:14841
人气:14018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华传染病杂志
期刊人气:3187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出版地方:上海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0-6680
国内刊号:31-1365/R
邮发代号:4-352
创刊时间:1983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1年以上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1.440
影响因子:1.212
影响因子:0.321
影响因子:3.246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