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比较左乙拉西坦与奥卡西平治疗儿童癫痫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1年3月—2023年3月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癫痫患儿91例,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奥卡西平组(n=48)与左乙拉西坦组(n=43)。奥卡西平组予以奥卡西平片,左乙拉西坦组予以左乙拉西坦片。2组均持续治疗6个月。比较2组治疗前后脑电活动情况、癫痫发作频次、发作持续时间、韦氏儿童智力量表评分,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6个月后,2组脑电图放电指数及脑电波θ、δ波段相对功率低于治疗前,脑电波α、β波段相对功率高于治疗前,且左乙拉西坦组脑电图放电指数及脑电波θ、δ波段相对功率低于奥卡西平组,脑电波α、β波段相对功率高于奥卡西平组(P<0.05或P<0.01);2组癫痫发作频次少于治疗前,发作持续时间短于治疗前,且左乙拉西坦组减少/缩短幅度大于奥卡西平组(P<0.01);2组操作智商、语言智商、总智商评分高于治疗前,且左乙拉西坦组高于奥卡西平组(P<0.01)。左乙拉西坦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与奥卡西平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65%vs. 6.25%,χ2=0.016,P=0.899)。结论 与奥卡西平相比,左乙拉西坦治疗癫痫患儿可明显改善脑电活动,减少癫痫发作频次和缩短发作持续时间,提高患儿认知功能,且安全性较高。
癫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脑功能障碍,由大脑神经元的异常放电引起,通常会导致短暂的神经功能紊乱,包括意识、行为、感知、运动等方面的异常[1]。儿童癫痫病因多种多样,包括遗传因素、颅脑神经先天性结构异常、代谢缺陷、感染、外伤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及其他疾病等[2]。奥卡西平、左乙拉西坦均是目前临床常用的抗癫痫药物。奥卡西平属于苯二氮艹卓类抗精神病药物,作用机制是增强抑制性神经传导和抑制兴奋性神经元活动[3]。左乙拉西坦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抗癫痫药物,其通过增强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GABA)的活性,从而减少神经元的异常放电活动,达到控制癫痫发作的目的[4]。2种药物均能有效治疗癫痫,然而由于药物结构和药理作用不同,二者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可能会有一定的差异。现比较左乙拉西坦与奥卡西平治疗儿童癫痫的疗效,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选取2021年3月—2023年3月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癫痫患儿91例,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奥卡西平组(n=48)与左乙拉西坦组(n=43)。2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病例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新诊断儿童癫痫的初始单药治疗专家共识》[5]中儿童癫痫诊断标准;(2)近期未使用过抗癫痫药物;(3)患儿家长对本研究已知情并同意。排除标准:(1)存在先天性神经系统疾病、遗传代谢病者;(2)心、肺等主要脏器功能受损者;(3)对本研究药物过敏者;(4)存在全身性感染疾病或免疫系统疾病者。
1.3 治疗方法
奥卡西平组予以奥卡西平片(浙江普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口服,起始剂量10 mg·kg-1·d-1,分2次给药,每隔1周可增加10 mg·kg-1·d-1,维持剂量30 mg·kg-1·d-1,最大不超过46 mg·kg-1·d-1。左乙拉西坦组予以左乙拉西坦片(浙江华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口服,起始剂量10 mg/kg, 每天2次,根据临床效果可每2周增加或减少10 mg·kg-1·d-1,可增加剂量至30 mg·kg-1·d-1,尽量维持在最低有效剂量,每天2次。2组均持续治疗6个月。
1.4 观察指标与方法
(1)脑电活动情况:治疗前后采用EEG-1200C脑电图仪监测患儿脑电活动情况,计算放电指数。放电指数=睡眠时间棘慢波发作时间/非快速眼动睡眠时间×100%。选取其中30 s运用脑电图仪计算α、β、θ、δ波段相对功率。(2)癫痫发作频次、发作持续时间:治疗前后统计2组患儿癫痫发作频次和持续时间。(3)认知功能:治疗前后应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WISC)评价患儿的认知功能,该量表包括操作智商(PIQ)、语言智商(VIQ)、总智商(FIQ),总分依次为159、159、171分。评分越高表明患儿的认知功能越强,智力水平越高。(4)不良反应:记录2组患儿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如嗜睡、头晕头痛等。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脑电活动情况比较
2组治疗前脑电图活动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2组脑电图放电指数及脑电波θ、δ波段相对功率低于治疗前,脑电波α、β波段相对功率高于治疗前,且左乙拉西坦组降低/升高幅度大于奥卡西平组(P<0.05或P<0.01),见表2。
2.2 癫痫发作频次、发作持续时间比较
2组治疗前癫痫发作频次、发作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2组癫痫发作频次减少,发作持续时间缩短,且左乙拉西坦组减少/缩短幅度大于奥卡西平组(P<0.01),见表3。
2.3 WISC评分比较
2组治疗前PIQ、VIQ、FI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2组PIQ、VIQ、FIQ评分高于治疗前,且左乙拉西坦组高于奥卡西平组(P<0.01),见表4。
2.4 不良反应比较
左乙拉西坦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与奥卡西平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65%vs. 6.25%,χ2=0.016,P=0.899),见表5。
表1奥卡西平组与左乙拉西坦组临床资料比较 [例
表2奥卡西平组与左乙拉西坦组治疗前后脑电图放电指数及脑电波α、β、θ、δ波段相对功率比较
表3奥卡西平组与左乙拉西坦组治疗前后癫痫 发作频次、发作持续时间比较
表4奥卡西平组与左乙拉西坦组治疗前后WISC评分比较
表5奥卡西平组与左乙拉西坦组不良反应 比较 [例(%)]
3、讨论
癫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主要特征是经常性发作异常电活动所引起的症状。正常情况下,大脑的神经元通过电信号进行通讯。在癫痫患者中,神经元的异常放电会激活其他神经元,形成电化学冲动的扩散。这种过度兴奋会表现为癫痫发作,导致患者出现痉挛、意识丧失等症状。癫痫患者在长期的病程中可能会出现认知和学习障碍、精神障碍和行为问题等,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需要及时评估和干预。临床治疗癫痫主要是通过药物或其他治疗方法控制癫痫发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药物是儿童癫痫的首选治疗方法。奥卡西平、左乙拉西坦是2种常用的抗癫痫药物,其在癫痫治疗中的应用已经得到广泛研究。奥卡西平是一种常用的抗癫痫药物,属于苯二氮艹卓类药物,其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减少异常电活动的传导,从而达到治疗癫痫的效果。奥卡西平通常口服给药,可根据患儿情况调整剂量。左乙拉西坦是第二代抗癫痫药物,其药理作用主要通过抑制神经元兴奋性放电来减少癫痫发作[6]。左乙拉西坦通过增加离子通道的失活时间来抑制神经元过度兴奋,降低突触可塑性,从而减少癫痫发作的频次和强度。左乙拉西坦在体内很少被代谢,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相对较少,但是奥卡西平不仅在体内需要经过细胞色素P450的代谢,对于CYP2C19、CYP2A6酶有抑制作用,对于CYP3A4、CYP3A5酶还有诱导作用,使用时需注意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6个月后,左乙拉西坦组脑电图放电指数及脑电波θ、δ波段相对功率低于奥卡西平组,脑电波α、β波段相对功率高于奥卡西平组,说明左乙拉西坦对儿童癫痫脑电活动的改善效果优于奥卡西平。脑电活动监测是评估脑部神经元电活动的一种方法,通过脑电图可以获取有关脑部活动的信息。不同类型的癫痫发作会表现出不同的脑电图特征,通过分析脑电活动的频率、幅度和形态等参数,可以帮助确定癫痫的类型,从而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案。脑电图放电指数是一种量化脑电图放电活动的指标,通常以百分比表示,可反映脑内放电活动的强度和范围。α波是脑电图中的频率成分,以振幅较大的波形和较低的频率为特征。通常在放松、闭眼、无思维状态下,大脑皮质产生α波。β波是一种高频率的脑电波信号,其通常出现在警觉、思维、集中注意力和身体运动等活跃状态下,它的出现与大脑的兴奋和活跃状态相关。θ波的增强常与大脑的注意力下降、松弛状态、迟钝、轻微昏睡等状态相关。δ波的增加与睡眠障碍、认知功能下降和神经精神疾病的发展有关。在治疗癫痫患儿中,奥卡西平和左乙拉西坦均具有效果。奥卡西平通过抑制神经元膜上的钠通道,减少神经元的兴奋性,从而减少癫痫发作次数。左乙拉西坦通过增强GABA受体功能,抑制神经传导,起到减少癫痫发作的效果。左乙拉西坦起效快且持续时间长,具有抗谷氨酸性兴奋毒性的作用,通过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谷氨酸受体,抑制谷氨酸的释放,减少谷氨酸能神经元的兴奋性,从而降低癫痫的发作频次和强度。左乙拉西坦不会引起神经元细胞膜稳定性的改变,治疗过程中对脑电活动的影响较小,这一特性使其成为一种相对安全的抗癫痫药物[7]。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6个月后,左乙拉西坦组癫痫发作频次少于奥卡西平组,发作持续时间短于奥卡西平组。如果患儿癫痫发作频次较高,说明疾病控制不佳,需要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例如调整药物剂量或添加其他抗癫痫药物。如癫痫发作频次较低,说明疾病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可以考虑减少药物剂量或逐渐停药。奥卡西平具有阻滞电压敏感性的Na+通道,可抑制谷氨酸释放,降低突触传递兴奋性等,可有效改善癫痫症状。左乙拉西坦作用机制独特,其对神经递质或受体无任何影响,但能靶向作用于中枢神经突触囊泡蛋白SV2A,与该物质相结合可发挥抗癫痫作用[8]。左乙拉西坦给药后起效迅速,可有效改善患儿癫痫症状,更有效地控制癫痫发作次数和发作持续时间。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6个月后,左乙拉西坦组PIQ、VIQ、FIQ评分高于奥卡西平组。认知功能包括智力、学习、记忆、语言等多个方面。PIQ、VIQ、FIQ评分能够反映认知功能情况。左乙拉西坦作为一种非选择性的离子通道调节剂,主要通过调节神经元膜上的离子通道,改变神经元的兴奋性和抑制性。左乙拉西坦在减少癫痫发作次数时,通过影响神经元间的突触传递和神经递质释放,促进神经元之间的正常信号传导,这可能改善了大脑认知功能,从而提高了患儿的认知能力。左乙拉西坦是一种有效的抗癫痫药物,在治疗癫痫方面表现出良好的疗效和耐受性。该药物适用于多种类型的癫痫,包括部分性癫痫发作和全身性强直—阵挛性癫痫。与其他抗癫痫药物相比,左乙拉西坦不良反应较少,且由于药效较为持久,不会长期大量增加剂量。这使得左乙拉西坦成为临床治疗癫痫的重要选择。相关研究表明,左乙拉西坦与奥卡西平治疗儿童癫痫的短期效果相近,但随着给药时间的延长,左乙拉西坦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可有效改善患儿认知功能[9-10]。
综上所述,与奥卡西平相比,左乙拉西坦治疗癫痫患儿可更有效地改善脑电活动,减少癫痫发作频次和缩短发作持续时间,提高患儿认知功能,且安全性较高。
参考文献:
[1]夏毅,张伟,井晓蓉,等.儿童癫痫持续状态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21,37(1):16-20.
[2]张群群,刘灵芝,金志鹏,等.儿童癫痫持续状态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J].重庆医学,2020,49(23):3931-3935.
[3]李惟滔,陶玉瑛,廖明昊,等.奥卡西平在癫痫儿童患者中的群体药代动力学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21,37(13):1709-1713.
[4]郑小凤.左乙拉西坦治疗癫痫发作临床疗效及对患儿认知功能的影响[J].陕西医学杂志,2020,49(10):1329-1331,1335.
[5]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神经学组.新诊断儿童癫痫的初始单药治疗专家共识[J].中华儿科杂志,2015,53(10):734-737.
[6]张艳格,卢艳,王雪,等.奥卡西平对癫痫部分性发作患儿脑电图、认知功能和氧化应激的影响[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20,12(2):79- 82.
[7]赵秋霞,陶永明,李海霞.左乙拉西坦联合丙戊酸钠治疗癫痫患儿疗效研究[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0,20(19):3238-3239.
[8]王景立,杨芳,张红阳.奥卡西平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小儿癫痫临床观察[J].解放军医药杂志,2020,32(1):85- 88.
[9]马宁,鱼建飞,王宁.左乙拉西坦治疗对小儿热性惊厥免疫功能、脑神经因子及预后的影响[J].海南医学,2021,32(18):2374-2377.
[10]黄时侠,黄建明,李增.左乙拉西坦与丙戊酸钠治疗儿童睡眠中癫痫性电持续状态的疗效比较[J].临床合理用药,2023,16(27):145-148.
基金资助:江西省卫生健康委科技计划项目(202211761);
文章来源:洪恩辉,江金文,张心勇,等.左乙拉西坦与奥卡西平治疗儿童癫痫的疗效比较[J].临床合理用药,2025,18(03):122-125.
分享:
急性脑卒中源于血管急性神经性障碍,好发于老年人群,主要类型包括脑梗死及脑出血等。流行病学显示,2016年,全球总死亡人数的10.2%是由脑卒中造成的,使其成为全球第二大死因。癫痫是脑卒中后常见并发症,分为早发型及迟发型癫痫,且以早发型更为常见[4]。研究显示,脑卒中后癫痫(post-strokeepilepsy,PSE)与高病死率、住院时间增加、残疾发生率增高相关。
2025-04-11最新数据表明,癫痫作为神经系统疾病,对人体 健康危害严重,全球约有5 000万癫痫患者,我国约占900万例,每年新发病例超40万例。此疾病由神经元突发异常放电引发,以抽搐、意识丧失等为主要症状,给人类身心健康带来极大威胁。研究发现[4-6],当下针对药物难治性癫痫,主要治疗手段为致痫灶切除术与迷走神经电极刺激术(vagus nerve stimulation,VNS)。
2025-03-25癫痫的特点是自发性反复发作和无诱因发作,基本病因各不相同[2]。在临床实践中通过适当的药物预防癫痫发作[3],大多数癫痫得到良好的控制,但20%~30%的癫痫患者对药物具有抵抗性,被归类为难治性癫痫[4]。针对此类情况,手术已成为难治性癫痫的首选治疗方法[5]。
2025-03-20视频脑电 图 ( v i deo e l e c t roenc ephal o gram , V -EE G )作 为 近年来崭露头 角 的 新型 检查手段 , 巧妙地融合了 视 频 技 术 与 脑 电 图 ( e l e c troenc e phal o gram , E E G )技术 , 这种 创新 的结合使得我们 能够实 时监测 患 者的癫痫发作情况 , 并精准记录 E E G 与其他癫痫相关疾病提供 了 有 力 的 依据 , 这一技术 的 推广 与 应用 ,无疑为 癫痫 的 准确 诊断和 治
2025-03-19Dravet综合征(DS)又称婴儿严重肌阵挛癫痫,是一种罕见的严重进行性癫痫性脑病,多数在3岁以前发病,与遗传和基因突变密切相关。由于其癫痫反复发作,控制效果差,容易出现认知和行为障碍、运动及智力发育落后,因而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缺乏保障,需要建立一套适宜有效的长程管理措施。
2025-03-13难治性癫痫也被称为药物难治性癫痫,是指传统抗癫痫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的癫痫[1]。难治性小儿癫痫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可能与神经细胞功能异常,影响脑内的信号传递有关,临床主要采取药物治疗[2],托吡酯是治疗小儿癫痫的常用药物,其能有效阻断神经元异常电位发放,降低中枢神经兴奋性递质表达[3]。
2025-02-06癫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脑功能障碍,由大脑神经元的异常放电引起,通常会导致短暂的神经功能紊乱,包括意识、行为、感知、运动等方面的异常[1]。儿童癫痫病因多种多样,包括遗传因素、颅脑神经先天性结构异常、代谢缺陷、感染、外伤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及其他疾病等[2]。
2025-02-05癫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 EEG)能直观反映癫痫发作时大脑活动的变化,被广泛用作观测癫痫发作的基础信号。精准的癫痫发作预测有助于提高癫痫患者的生活质量,为患者提供早期医疗干预和及时的心理疏导。
2025-01-27ATP结合盒B亚家族1转运蛋白(ABCB1)又称多药耐药基因1,可编码P-糖蛋白(P-glycoprotein, P-gp),而P-gp属于跨膜外向转运蛋白,可将细胞内或即将进入细胞的药物外排,导致细胞内药物浓度不足,影响疗效[5]。据此推测,ABCB1基因多态性可能影响LEV治疗疗效。Siddiqui等[6]研究发现,ABCB1 C3435T基因多态性与癫痫耐药密切相关。
2025-01-17肠道微生物群,即栖息在胃肠道中的复杂微生物群落,当肠道微生物群发生功能障碍和(或)生态失调时在癫痫的发病机制和治疗中起关键作用[2]。肠道微生物群可以通过迷走神经、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以及神经递质和代谢物的产生等多种途径与大脑进行交流,这种双向交流目前是已知的[3]。
2025-01-16人气:16670
人气:16002
人气:15567
人气:15291
人气:14841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华儿科杂志
期刊人气:6877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0578-1310
国内刊号:11-2140/R
邮发代号:2-62
创刊时间:1950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1.035
影响因子:1.188
影响因子:1.636
影响因子:0.607
影响因子:0.711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