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德育教育是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对中职学生的道德素养发展、良性行为养成、综合素养提升有着独特作用。为提升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效果,将德育教育落到实处,广大中职教育工作者提出将德育教育与学科教学相融合,促使德育教育在中职语文阅读课堂绽放了新的生命力。文章从中职语文阅读课堂入手,探析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举措,力求顺应教育发展趋势,发挥语文学科的德育价值,在有效语文阅读教学中促进中职学生道德发展。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明确指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要引导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类学科,能够教人向真、向诚、向善、向美,能够让学生在语文阅读学习的过程中感受知识、感受道德。语文学科的特性,要求中职语文教师在落实开展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具体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利用阅读导入,引入作者背景,进行道德教育
由于教材的篇幅关系,很多阅读文本在教材上只能够展示主体内容,其附加内容,如作者的介绍、文本的创作故事以及创作背景等都一笔带过,甚至不提。实际上,要想让学生深度理解阅读文本,中职语文教师就要注意在阅读教学时引导学生了解作者、背景等。这样能够让学生将文本放置在特定的时空内,开阔学生的视野[1]。同样也能够通过介绍作者、创作故事等方式来渗透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具有特殊的德育作用。
如在学习《定风波》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介绍作者苏轼,讲述苏轼的生平、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让学生在了解苏轼的基础上,去了解该首诗歌的写作背景。这是苏轼谪居黄州期间所作,文章虽然写到了各种各样的小事,但却表露出作者开阔的胸襟、笑看人生的洒脱。正如同“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在品析字句、品析作者以及创作故事时,学生能够被作者的乐观豁达所感染,学习其笑看人生的世界观与人生观,这是中职语文教师落实开展德育教育的着力点。
二、挖掘文本主题,找准德育内容,渗透德育教育
每一篇阅读文本,都表达一个主题思想,每一个主题思想,都表明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和态度。在中职学段,所选取的阅读文本都具有积极的正面思想主题。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应当在落实开展阅读文本教学时挖掘文本主题,找准德育渗透的切入点。通过进行阅读文本主题,引导学生解读文章主旨,去感受作者的态度与想法,进而深化自身对阅读文本的理解,丰富道德认识的认知结构。
如学习《二十年之后》,欧·亨利用笔墨刻画了一个趣味的故事。他讲述了一起长大的好朋友吉米和鲍勃,它们在20年后相逢,吉米变成了警察逮捕了犯罪的鲍勃。吉米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不为私情所获,仍然肩负了自身警察的责任。但当看到是自己的好友时,他也于心不忍,人性的复杂在此表露无遗。
教师就可以基于文章主题,设定如下探究任务,让学生品味人性的复杂,真正认识正确道德之下“何为可为”。
如教师可设计“由于20年前的约定,鲍勃从遥远的西部赶来,却被吉米逮捕。有人说这是对友情的背叛,你怎么理解?”。在这样的问题引导下,课堂气氛变得活跃,学生们也对“友情”以及“人性”从道德层面进行理解,既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又实现的德育在中职语文阅读课堂的渗透。
三、利用有效朗读,对接文本情感,实现德育感受
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能够让学生与文字之间产生最为直接的互动关系,学生能够通过朗读,在品味字词组成的过程中去理解文章大意,感受阅读文本的美学价值。同样也能够在朗读的过程中刻画、勾勒对应的阅读文本画面,真正感受阅读文本之中蕴含的德育教育启迪色彩。
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进行必要的朗读活动,提供朗读空间。为了加深学生对阅读文本的朗读理解,可以基于阅读文本的基本情感,进行朗读配乐。在融合音乐与文字之中,促使学生走入阅读文本,深化学生阅读文本感受与道德感受。
如在学习《满江红》时,学生从作者岳飞就能够感受到这一定是一首激昂的爱国诗歌。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们进行朗读。配乐《十面埋伏》激昂、振奋的旋律,让学生在朗读之中仿佛自己成了岳飞本人,以此感受字里行间中岳飞立功报国的雄心壮志。学生在伴奏之下,读得酣畅淋漓、读得荡气回肠,不仅感受到了浓厚的爱国主义,同样对接了作者的情感。
四、进行读写结合,学习正确立意,正确道德认知
有效的阅读要求学生要读写结合,能够从写的角度去理解读,从读的角度去支持写。在读写结合训练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基于阅读文本进行正确立意,还能够基于阅读文本进行科学积累。学生的道德认识会不断充实[2],不断丰富。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也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如《故都的秋》,作者用极尽优美的笔墨去刻画了秋之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浓浓的思念之情。
教师可以基于该阅读文本的学习,引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进行续写活动。仿照郁达夫所写之秋,描述自己家乡的秋。这样能够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也能够发挥读写结合的作用,提高阅读的实效性,从而促使学生在阅读文本的正确立意之下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
五、采用体验教学,实现情境创设,丰富道德体验
叶圣陶曾提出“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即能够让学生在个体认识、个体体验的基础上进行语文知识的理解与学习。它有别于原有的教育教学模式,强调在促使个体体验的基础上进行阅读文本的深度理解与学习。在体验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化身为“书中人”,也能够成为“创作人”。学生所获得的体验是立体的、丰富的、真实的,道德体验的发展也不再局限于表面层次。
教师可以利用情境创设的方式深化体验教学的有效性,实现中职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创新。
如《我爱这土地》,艾青将自己刻画为羽毛,去阐述自己生前死后对乡土的热爱。在文章末尾,再次阐述了“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浓浓的爱国之情溢出,让人无限感叹。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一关键进行情境创设,带领学生观看纪录片《走进艾青》。这不仅能够丰富学生对诗歌的认识,让学生在视频观看之中获取丰富的道德情感,也能够充实中职语文课堂,让语文知识“活”过来。
六、抓住文本人物,进行突出讲解,加深道德理解
中职阶段的语文阅读文本中经常会出现刻画人物形象的内容,教师可以抓住这一内容,渗透榜样示范法这一重要德育教育方法。无论是积极的人物形象还是消极的人物形象,都要让学生进行人物的深入理解[3]。在品析与理解人物性格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得到正面或反向的引导,道德理解会更深刻,德育教育的效果也会更突出。
如在学习《项链》时,教师可带领学生一同去批判马蒂尔德性格中的爱慕虚荣、贪图享乐。但同样也要带领学生一同去赞扬她诚实守信、敢于担当的精神。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就王熙凤这一人物性格,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批判她的过分张扬、工于心计,也可以带领学生去学习她的聪明干练。从文本任务入手,去深化学生的道德理解和学习,是提升中职阅读文本德育教育渗透效率的重要方式。
七、课内课外结合,推荐课外读物,促使道德学习
阅读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在课堂内进行阅读,不能支撑学生的道德素养发展。中职语文教师应当认识到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推荐优秀的阅读书目,让学生们在课后利用课下时间进行丰富的阅读。这样能够集合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也能够点燃学生的阅读热情,让学生在丰富的书籍阅读之中实现道德学习。
如推荐《平凡的世界》《巴黎圣母院》《战争与和平》《边城》等适合中职学段学生年龄特点的书目。
八、传授阅读方法,培养良好习惯,辅助道德发展
教师要传递给学生合适的语文阅读方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这样,学生能够有效地进行阅读。阅读效率提升的同时,阅读的成功感也会大大提升。且“良好的习惯受益终身”,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自然能够以该习惯促进自身道德的良性发展。这种道德教育是伴随学生一生的,时时刻刻存在的,其德育效果值得肯定,具有积极作用。
九、结论
总之,中职语文教师要把握阅读文本具有的德育价值,要从德育教育视角下重新审视阅读教学,落实德育教育。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在徜徉书海之中实现道德洗礼,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才能够顺利达到。
参考文献:
[1]沈佳.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德育教育策略探[J].科学咨询,2019(42).
[2]杨妍.浅谈中职语文阅读教学[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7(08).
[3]姚容融.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之德育渗透[J].广西教育,2011(06)7.
文章来源:李伟.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德育对策初探[J].品位·经典,2021(12):133-135.
分享:
初中语文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这些资源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还能滋养他们的精神世界,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和道德品质。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在教学过程中深入挖掘并巧妙运用这些资源,让德育思想自然地流淌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
2024-07-22互动反馈系统(interactive response system,IRS)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技术,即利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化设备,对师生发出的信息进行收集、发送、统计和展示的系统平台。本文所说的互动反馈系统主要是指由学生个人发射器、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师手机端组成的交互型学习环境。
2023-11-09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视“德行”的国家,孔子强调学而优则仕,以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为教育目的,孟子以成为浩然之气的大丈夫为人格理想,荀子以《礼》为教学重点,培养知识广博,品德高尚的大儒,儒家也把对道德的判断标准称为“仁爱”。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学生品德的培养都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只是它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已有水平,在教学中发挥其主动性,在德育过程中促进学生思维进阶。
2023-10-31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小学德育教育愈加重视整合网络优质课程资源,以网络突破区域局限性,并推进特色课程资源进驻课堂,构建学生喜闻乐见、综合学习的环境。在“立德树人”、素质育人理念指导下,小学教育更加追求德育与智育齐头并进,培育具有理想信念、能力本领、责任担当的时代新人。
2023-10-31小学德育未真正融入到小学课堂教学中去,教师未真正把这些德育观念融入到学生心中,忽略了对学生的德育,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也影响了小学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根据新课改的要求,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将德育和实际教学相融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022-05-16目前,幼儿的德育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德育早就变成幼儿教师的岗位职责之一。幼儿处在思想意识的早期教育阶段,也是培养品性和人文素质的重要时间段,德育将同时影响到幼儿将来的生活质量和人格特质修养。因而,幼儿园教师需要做好课程管理工作中德育教学内容的融入,提高德育的针对性,推动幼儿的健康发展。
2022-05-16德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体系中有着方向和灵魂的重要地位,无论是对社会、学校、学生本人还是家庭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尽管如此,现阶段我国在中学生群体德育工作方面的开展情况仍然不容乐观,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会对中学生群体综合素养的提升产生消极影响,还会对初中教学质量的提升产生阻碍。
2021-12-02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高校第二课堂建设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路径。当前,"大思政"背景下高校第二课堂立德树人的内涵提升机制面临道德唤醒、网络环境、评价督导等多方困境,应从体制机制构建、网络使用监管、评价激励机制设定和思政队伍建设等四个方面进行完善,以有效提升高校第二课堂立德树人的内涵。
2021-11-18如今随着中国社会的变革,功利思想和个人利己主义逐步吞噬着大学生应当拥有的道德与文化输出指标,考试舞弊、替考泛滥、学术抄袭造假屡见不鲜。大学正是高质量人力资源流入市场的准备时期,大学生也代表着日后社会的重要发展力量,所以大学生是诚信教育的重点对象,是改善社会失信现象的关键基底。
2021-10-22随着社会上违反道德和人性的事件频发,教育领域不得不重新思考人才培养与德育教育之间的关系,尤其是要从小抓起德育教育工作。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部对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主要针对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当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具体对策展开详细的分析和探讨,从而显著提升小学德育教育的成效。
2021-10-21人气:5596
人气:5009
人气:2887
人气:2555
人气:2358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国德育
期刊人气:1171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教育
国际刊号:1673-3010
国内刊号:11-5338/G4
邮发代号:80-430
创刊时间:2006年
发行周期:半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3个月
影响因子:3.092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154
影响因子:0.730
影响因子:3.033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