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讨风险管理在儿科急诊的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儿科急诊患者共计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工作中是否实施风险管理分成两个组别,其中未实施风险管理的50例患儿作为对照组,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50例患儿作为观察组,对两组患儿中出现护理不良事件的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分析。
引文:儿科急诊接待的为急重症患儿,患儿病情多具有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病因复杂等诸多特点,对急诊治疗以及护理质量均有较高的要求。而由于婴幼儿免疫力差,加之就医过程中常有多名家属陪同,使得儿科急诊人流量很大,环境嘈杂等,加之患儿理解能力、配合能力较差,常有哭闹不安的情况,使得急诊治疗以及护理会受到更多不良因素的干扰,因而更容易出现护理风险,导致护患纠纷的发生。本研究以本院收治的儿科急诊患儿为例,对儿科急诊护理工作中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进行了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本院2017年3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儿科急诊患者中随机选择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管理模式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50例患儿接受的为常规护理模式,包括男性与女性患儿人数分别为26例、24例,年龄4个月-8岁,平均(5.2±0.9)岁;观察组50例患儿接受护理风险管理模式,包括男性与女性患儿人数分别为27例、23例,年龄5个月-9岁,平均(5.3±1.2)岁。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儿的护理模式为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加强对观察组患儿的护理风险管理,具体措施包括如下几点:
1.2.1 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
导致儿科急诊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常与医护人员风险意识薄弱、工作责任心不强有关。为此,科室应当定期组织相关医护人员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不断提升急诊急救工作技能,以便能够以更加专业的面貌投入到对患儿的急诊急救工作之中。另外,应当加强对全体医护人员护理风险管理有关知识的培训,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自身工作的各个方面可能存在的风险,明白工作疏忽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增强他们的风险意识。加强对护理人员职业道德、法律法规方面的培训,使他们对待工作能够更加认真、仔细,充满责任感,对出现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析,明确原因,并制定相应的解决对策。另外,对于容易发生护理风险的薄弱环节加强重视,大家通过集思广益的形式共同查找风险,进行风险的识别、评估,做好必要的防范措施。科室制定护理告知制度,尊重患儿及家属的知情权,对于家属的各种疑问耐心予以解答,避免不必要的护患纠纷。护理文书书写应当规范、及时、准确、完整、真实,使用完成后存档,留备以后查阅,同时也是重要的法律文书。
1.2.2 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急诊业务培训
主要内容包括专业技术的培训,这对于提升急诊护理效果,保障患儿安全十分重要。科室应当提高护理人员儿科急诊专业知识的掌握水平,并使他们都能具备娴熟的护理操作技术,从而促使护理质量的提升。另外,应当制定严格的考核制度以及奖惩制度,促使护理人员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专业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此外,还应当培训护理人员在护患沟通方面的技巧,使他们在与患儿及家属沟通时充满耐心、爱心,增进护患之间的距离,建立起良好的信任感,从而促使工作的顺利开展。
1.3 观察指标
(1)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2)护理满意度:所使用的调查问卷为本院自制,满分总计100分,分成很满意(≥90分)、一般满意(60-89分)、不满意(<60分)这三个等级,进行满意率的统计。
1.4统计学方法本次的研究数据中,均使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与处理,其中计量资料的表现形式是(x±s),检验方式为t检验,计数资料表现形式为(%),检验方式为χ2检验,P<0.05代表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护理的不良事件出现情况比较。在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2.0%、12.0%,两组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护理不良事件比较[n(%)]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为98.0%,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为84.0%,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具有更高的满意度。见表2。
表2两组护理满意度评价情况[n(%)]
3、讨论
近年来,我国人们的健康意识大幅提升,使得人们对于临床医疗以及护理工作质量越来越重视。尤其是对于儿科患者,家长对患儿健康的高度重视使得护理人员工作中稍有不慎便极易引发护患纠纷。儿科急诊接受的患儿病情急重,面对孩子的病情,家长内心通常十分焦急,同时也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由于儿科急诊护理工作繁琐、时间紧、任务重,导致护理人员常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的状态,在身心俱疲的状态下极易导致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这也是导致儿科急诊发生护患纠纷的常见原因。而为了保障儿科急诊各项工作紧张有序的开展,最大限度保障患儿的安全,加强儿科急诊护理风险管理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在儿科急诊患儿的护理中加强了风险管理,结果显示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护理满意度大幅提升。
参考文献:
[1]唐月琴.新时期急诊护理工作的隐患及对策[J].中华中西医杂志,2005,6(1):30.
[2]陈蓓敏.急诊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9,23(3A):573-575.
[3]缪春勤.急诊科护理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护理研究,2007,21(1C):264-265.
张翠翠.风险管理在儿科急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浅述[J].健康必读,2019,(36):13.
分享:
高热是儿童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疾病,而高烧晕厥则是儿童发烧比较严重的时候才会出现的一种症状,通常是在儿童上呼吸道感染的初期,其临床特征是身体的某些部位会突然的发生一阵抽搐,还会伴有眼球不正常的转动、神志不清、牙齿紧闭、嘴唇发紫以及大小便失禁等,这种情况通常会持续数秒至数分钟。
2025-03-26高热惊厥为临床常见疾病, 在 5 岁以下儿童中具有较高发病率, 发病后患儿多伴有高热、 全身抽搐、口吐白沫、 意识障碍, 对患儿健康造成较大影响。高热惊厥临床发病机制复杂, 主要与患儿年龄小、 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全、 外界刺激神经元使其异常放电有关, 治疗不及时可使患儿发生脑损伤、 窒息, 对患儿生命安全造成较大影响。
2025-02-14急诊儿科疾病具有变化迅速、病情复杂且涉及疾病种类较多的特点,临床症状和体征往往容易被明显的组织损伤所掩盖,且患儿难以表达自身感受,拥挤现象明显[1-2]。早期识别急诊患儿病情危重程度,有效分流就诊患儿,合理分配急诊医疗资源,对改善患儿预后非常重要。
2025-02-14雾化药物吸入治疗能针对支气管哮喘长期控制及急性期发作干预,还能针对小儿其他呼吸系统疾病治疗[1]。但在临床实践中,儿童受多种因素影响易对雾化药物吸入治疗产生抵触,拒绝治疗,导致治疗效果不够理想,病情反复发作,降低小儿生活质量,因此实施高质量护理干预刻不容缓。
2025-02-11近年来,随着儿童急危重症发病率的升高,儿科急诊护理工作任务日益繁重,但相较于成年群体,儿童处于身心发育阶段,且自我表述能力相对欠缺,给护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也对儿科急诊护士的应急能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常规护士培训普遍采取以讲授为主的培训方式,方法非常单一,过程较为枯燥乏味。
2025-01-23小儿高热惊厥作为儿科常见多发疾病之一,高发于3个月至2岁儿童,疾病发生后,患儿体温可迅速升高至39.5℃以上,严重时可引起呼吸暂停,并对患儿生命造成威胁。小儿高热惊厥多为呼吸道高热,若未及时控制,随着高热时间的延长,可导致脑细胞缺氧,从而对其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2024-12-14相关研究[4]表明,若在医疗过程中经历疼痛和焦虑,可能会导致一些负面后果,如持续到成年期的针头恐惧,并影响患者对医疗保健的看法。且不愉快的早期诊疗经历会增加之后就诊的疼痛和压力,从而引发负面心理,减少预防性医疗保健,避免医疗护理,影响终身健康[5]。
2024-11-22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IM)是一种在儿童群体中高发的传染性疾病,该病是由EBV感染所致,病情较急,且病程呈自限性。IM的临床症状多种多样,个体差异较大,发病初期主要表现出非特异性症状(咽喉肿痛、扁桃体增大、发热等),容易误诊为急性扁桃体。
2024-10-28多发伤是指单一机械致伤因素导致机体至少两个部位同时或相继发生损伤,其中一个部位危及生命或肢体安全。儿童多发伤主要致伤原因包括车祸、高处坠落、烧伤及电击伤等,是导致儿童意外死亡的主要原因。儿童多发伤患者病情起病急,发展快,常合并休克和多脏器功能衰竭,病死率高达20%~30%。
2024-09-04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临床儿科的一种常见疾病,是由多种病毒、细菌引起,早期临床症状较轻,表现为鼻塞、咳嗽和流涕等呼吸道症状,若病情较重常会出现发热、高热,若未及时治疗,则可出现高热性惊厥,进而造成脑损伤等,严重威胁患儿的生命健康安全。目前,临床对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主要采取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等,以积极改善患儿咳嗽、发热等症状。
2024-09-02人气:16530
人气:15875
人气:15185
人气:14537
人气:13886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国际儿科学杂志
期刊人气:5239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中国医科大学
出版地方:辽宁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3-4408
国内刊号:21-1529/R
邮发代号:8-73
创刊时间:1974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影响因子:1.035
影响因子:1.188
影响因子:1.636
影响因子:0.607
影响因子:0.515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