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分析儿科安全用药现状及应对措施。方法:回顾本院儿科在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间收治的1000名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将这1000例患儿作为对照组,另选择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本院儿科就诊的1000例患儿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期间开展常规用药管理,观察组期间展开合理用药管理,比较管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P>0.05。观察组患儿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家属投诉率要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作为用药治疗中存在的特殊群体,儿童用药治疗过程中对于合理用药提升的重要性。
儿童作为临床上的特殊群体,其身体器官组织、免疫功能尚未发育成熟,因此容易受到外界病菌侵袭,并需要及时接受治疗。由于儿童的生理、生化、肝肾功能以及内分泌功能与成人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在用药治疗过程,一旦发生不合理用药情况,很可能导致患儿病情加重,并造成不良反应发生[1]。目前儿童用药情况尚且存在争议,不少儿童由于用药不合理而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甚至发生永久性伤害,给儿童健康带来极大的伤害。为了进一步了解分析儿科用药存在的相关问题以及合理用药的重要性,在本文中,回顾2年间本院收治的2000名患儿临床资料,分析合理用药管理前后的患儿治疗情况、不良反应等,以下是详细报道内容。
1、资料及方法
1.1 临床资料
对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间、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间本院儿科接收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各抽选出100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所有患儿家属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其中对照组期间对儿科患儿治疗期间开展常规药物管理,而观察组患儿则开展合理用药管理。对照组:男性541例、女性459例,年龄1~10岁,平均(5.4±1.0)岁;观察组:男性548例、女性452例,年龄1~9岁,平均(5.1±0.8)岁。将上述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带入统计学中处理,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治疗期间采用常规用药管理模式,由医生对患儿开药,患儿家属根据处方取药,并遵循医嘱进行用药治疗[2]。而观察组患儿治疗期间实施的合理用药管理模式,具体方法为:①选择合适的药物。遵循医嘱对患儿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尤其是能够选择单一药物治疗时,不可选择2种及以上药物治疗。严格遵守患儿适应证,对于感染情况一般的患儿应根据细菌培养诊断效果进行合理用药治疗,调整合理的治疗方案。选择的抗菌谱窄、毒性较小的药物[3]。②选择合理剂型。原则上,尽量选择口服药物而代替静脉注射或其他注射治疗。为患儿选择口感较好,能够被患儿接受的治疗药物。对于半衰期较长的药物则减低用药时间、次数,提高患儿用药依从性,并保证治疗效果。③选择合理剂量。对患儿进行用药治疗前,应对其肝肾功能进行检查,针对肝功能较差或者肝肾功能存在异常的患儿,则尽量选择降低经肝或肾代谢的药物,剂量应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剂量[4]。
1.3 观察指标
对比2年间,2000名患儿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家属投诉率。临床疗效根据患儿治疗情况分为:治愈、显效、有效、无效,治愈表示:患儿经过治疗后,临床症状全部消失,基本生理指标均恢复正常;显效:患儿治疗后临床表现均明显消失,各项生理指标逐渐趋于正常;有效:患儿治疗后临床表现逐渐改善,各项生理指标有所好转;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100%-无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3.0版,计数资料以(%)表示,两两对比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_x±s)表示,两组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以P值<0.05表达组间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儿治疗效果
观察组患儿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8.90%,对照组患儿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8.70%,组间数据对比,P>0.05(详细见表1)。2.2对比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见表2)。
表2对比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例(%)]
2.3 对比两组患儿家属投诉率
观察组患儿家属投诉例数为8例,投诉率为0.80%;低于对照组患儿家属投诉例数34例(投诉率为:3.40%),差异性比较,P<0.05。
3、讨论
3.1 儿科用药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儿科用药中,存在如下几点问题而影响患儿用药效果,首先,药品选择错误。很多药品在包装上标注“儿童”或“小儿”,此类药物属于儿科用药,对于儿童用药信息较为明确,儿童用药后安全性较高。但是在实际用药中,很多药物缺乏儿童用药指导信息,从而导致医师在开药过程中存在盲区,给药师的工作同样造成一定影响。此外,受到我国国情和市场需求的影响,我国市场上儿童专用药物种类较少。而成人剂型药物并不完全适用于儿童中[5]。其次,药品使用不合理。药品滥用现象一直存在,只是随着我国国民健康意识提高,国家医疗管理水平力度加大,药品滥用现象有所控制。但是在实际治疗过程中,一方面患儿家属看到患儿病情表现明显,用药治疗后效果一般,往往会自行增加用药量,或拜托医师使用抗菌药物,让患儿尽快康复。另一方面医生在利益的驱动下,会选择增加药物数量,对患儿健康造成影响。
3.2 对于儿科合理用药相关建议
①树立正确儿科合理用药观念:所有儿科医护人员、药师等,对于已经入岗者进行定期学习、测试,对于未入岗者,在入岗前进行儿科合理用药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对儿童用药安全理念。②建立全面的儿科用药目录:对于儿科用用药产品与成人药品进行区分,合理补充儿科、成人药品使用标准,并对于说明书中相关注意事项进行补充,将儿科药物与成人药物进行分开管理,对于最新儿科用药信息进行更新,定期加强药品管理情况,保证药品信息全面、最新。③选择正确药品、给药途径:医护人员应相互加强监督,对于儿童在使用药物前,为其进行相关检查后再选择合适治疗药物,尽量选择口服药物代替注射药物,在静脉滴注时需要控制滴注速度,另外患儿经皮吸收率高于成人,需要注意外用药使用剂量和时间。④检测药物不良反应:提高临床用药不良反应检测效果,在患儿接受治疗期间需要加强监督管理,并做好预防性处理措施,及时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调整用药量,对于存在过敏性药物应先进行皮试预防过敏发生。⑤加强处方审核力度:处方作为患儿用药治疗参考依据、具有法律效应的文书。需要加强处方审核,严格遵守《处方管理办法》对处方书写、药物剂量、重复用药、配伍禁忌等进行审核,尽量降低不合理用药事件发生,药师需要提高自身职能,保证患儿用药安全。
总而言之,儿童作为一个国家未来的希望,其健康问题影响到全人类的发展,在以往,由于缺乏相关医疗条件和管理措施,导致儿童健康问题引发社会性争议和谴责。为了避免相关不良事件在此发生,在医疗服务行业中,需要提高儿科合理用药管理水平,对患儿开展合理用药管理,根据患儿实际病情、检查结果等,为患儿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提高患儿治疗安全性,降低不良事件发生。在本文中,合理用药管理后患儿治疗效果明显提高,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患儿家属投诉率减少,对患儿治疗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冯婉华.我院儿科用药分析[J].北方药学,2015,12(5):168-168.
[2]苏洽玉.合理用药监测系统对临床不合理用药监测情况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8,18(11):1551-1554.
[3]黄玉琴.门诊处方审核与点评对提高合理用药水平的作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8,11(20):93-94.
[4]杨李娜,黄献川,陈宜锋.某院儿科住院患儿超说明书用药情况调查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2018,40(2):118-120.
[5]王栩.门急诊患儿止咳平喘药的合理用药分析[J].中国乡村医药,2018,25(2):46-48.
黄省花.儿科用药中存在的问题及合理用药分析[J].药品评价,2019,16(16):18-19.
分享:
小儿支气管肺炎的产生与小儿免疫功能低下有着密切关联,因其呼吸道尚未发育成熟,黏膜组织对外界致病微生物等的抵抗能力偏低,因此相比于中青年群体更容易发生感染性炎症[1]。发病后患儿会出现持续性的咳嗽、高烧等症状,并伴有喘息、痰液阻塞、肺啰音及呼吸不畅等问题。
2025-04-09咳嗽变异性哮喘在1972年由Gluser首次报道并命名,是以慢性咳嗽为主要或唯一临床表现的一种特殊类型的超敏反应性哮喘[1]。由于儿童免疫力较成人低,更容易发生咳嗽变异性哮喘,且发病后多难以治愈,具有容易反复发作、病程迁延、临床症状较为复杂严重等特点[2],给患儿和患儿家庭带来极大的困扰,并且影响患儿正常的身心发育。
2025-04-07小儿慢性咳嗽是儿科常见疾病,患儿发病后频繁咳嗽,疾病病程长、迁延难愈。 患儿呼吸道免疫功能差,多种病因微生物均可能导致患儿呼吸道感染,临床治疗多采取止咳化痰、抗生素等治疗,取得一定疗效。 为了进一步提升小儿慢性咳嗽临床疗效,给予患儿基础治疗同时,采取丙酸氟替卡松吸入气雾剂结合氨溴索口服溶液治疗。
2025-04-03重症支原体肺炎( Mycoplasma pneumonia,MP)是一种社区获得性肺炎,主要由肺炎支原体引起,常见于儿童时期。 儿童 MP 具有发病急、病程长等特点,临床表现为咳嗽、发热、气促、等呼吸系统症状,若未及时治疗可进一步加重病情并影响多个器官系统的功能,严重威胁患儿的身心健康。 早期识别MP 的临床特征并给予及时合理的治疗是改善患儿预后的关键。
2025-03-213岁以下的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该年龄段的儿童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的特殊阶段,其生理和心理特点与成人及大龄儿童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对陌生环境和医疗操作往往表现出强烈的恐惧和不安,难以配合常规的检查流程,这不仅增加了检查的难度,还可能对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2025-03-14小儿多发性抽动症(pediatrictourettesyndrome,PTS)是以不自主运动抽动及发声抽动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1]。PTS是抽动障碍中较为严重的类型,男女发病比例约为4∶1,患病率在0.3%~1.0%[2]。该病归属中医“抽搐”“肝风”“瘛疭”等范畴。
2025-03-04小儿支气管肺炎是儿科常见疾病,该疾病的发病群体主要为年龄低于8岁的儿童。病毒是小儿支气管肺炎的主要病原体,患儿常表现出气促、咳嗽以及持续高热等症状。在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疾病中,青霉素是较为常用的治疗药物,但是伴随着患儿药物使用剂量的增加,其体内的耐药性也越来越高,导致治疗效果不够理想[1]。
2025-02-07检查过程小儿的不配合会影响听力检查结果,因此需要在中度至深度的程序性镇静下进行。其中水合氯醛是常用来诱导小儿中深度镇静的药物,然而该药物有显著的缺点,包括半衰期长(三氯乙醇代谢物12~24h),剂量过大容易使呼吸功能和心功能受抑制,易引起患儿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2]。
2025-01-13急性支气管炎是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的支气管黏膜炎性反应,属于婴儿和幼儿的一种常见、多发疾病类型,通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后,亦或为肺炎的早期表现。急性支气管炎常发生于寒冷季节或气温突然变冷时,临床表现为咳嗽、咯痰、鼻塞、流清涕、低热、畏寒等,若病情未及时控制,可出现肺不张、肺气肿等问题,对患儿生长发育造成影响。
2025-01-10健脾消积膏主要成分有山楂、陈皮、麦芽、茯苓、神曲、甘草等药物,具有健脾消食、健脾止泻的功效,且口感甘甜,温和不刺激,制成“棒棒糖”的形式可增加小儿对中药治疗的依从性;此外,健脾消积膏便于携带,服用简单,患儿易于接受[3]。
2025-01-09人气:16683
人气:16014
人气:15583
人气:15304
人气:14853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期刊人气:3801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药学会
出版地方:浙江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7-7693
国内刊号:33-1210/R
邮发代号:32-67
创刊时间:1984年
发行周期:半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年以上
影响因子:1.392
影响因子:0.709
影响因子:1.360
影响因子:0.840
影响因子:1.98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