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分析学龄前儿童肥胖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 随机抽取于我院体检的250例学龄前儿童为对象,均进行体格、体质量指数、肥胖情况评估,根据其是否发生肥胖进行分组。对比两组儿童饮食、用餐等基线资料及父母情况,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学龄前儿童发生肥胖的相关因素。结果 父母肥胖、饮食偏好、碳酸饮料、体育锻炼与儿童发生肥胖存在相关性(均P<0.05);将单因素列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现,父母肥胖、饮食偏好高油脂及甜食、碳酸饮料应用频次高、体育锻炼少属于影响因素。结论 父母肥胖、饮食偏好、碳酸饮料、体育锻炼与儿童发生肥胖存在相关性,需及早进行干预。
肥胖主要是指人体脂肪积聚过多达到危害身体健康程度的一种代谢性疾病,主要因能量摄入过多,超过日常机体能量消耗或机体代谢而引发的体重过度增长状态。肥胖问题已呈现全球流行态势,近年随着我国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及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学龄前儿童肥胖率也在逐年上升[1]。肥胖是引起多种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过度肥胖不仅会影响儿童骨骼肌肉正常生长及智力正常发育,还会对儿童心理健康、内分泌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及呼吸系统等产生影响;并且儿童肥胖问题可持续至青少年、成年期,会增加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生风险,加重社会经济及医疗负担[2]。因此,积极了解学龄儿童发生肥胖情况,并找出相关影响因素,再给予相应的干预措施,对保障学龄前儿童正常生长、发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3]。基于此,本文分析学龄前儿童肥胖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随机抽取2022年1—12月于我院体检的250例学龄前儿童为对象,其中,男141例、女109例,年龄1~7岁、平均(4.56±1.32)岁。纳入标准:(1)均为1~7岁学龄前儿童。(2)无先天性发育障碍。(3)临床资料完整。(4)本研究经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排除标准:(1)存在智力障碍、认知障碍或语言功能障碍者。(2)存在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史者。(3)继发性病理性肥胖者。(4)合并心肝肾脾肺等脏器异常者。(5)长期服用激素药物者。(6)存在遗传性疾病者。(7)配合度差,无法配合完成相关检查工作者。
1.2方法
(1)检查方法:于检测当日指导儿童接受检查,让儿童赤脚、着单衣进行检查,随后采用身高体重测试仪测定儿童身高、体重,测量身高时让儿童自然直立,测量结果需精确至0.1 cm;测量体重时需让儿童保持静立,测量结果同样需精准至0.1 kg。同时,为确保检测结果准确性,均为同一医师进行检查,身高体重测量仪器均为同一型号。(2)肥胖判断标准:根据儿童测量的身高、体重计算出相应体质量指数,根据《中国儿童肥胖诊断评估与管理专家共识》进行评估,并分析学龄前儿童肥胖情况,再根据儿童具体肥胖情况进行分组,本次研究对250例学龄前儿童进行评定,评定结果为肥胖组78例、非肥胖组172例。(3)资料信息统计:制作出相应的《学龄前儿童身体健康调查问卷》向儿童家长发放,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儿童性别、出生体重、出生后喂养方式、父母文化水平、父母肥胖、饮食偏好、碳酸饮料、体育锻炼、睡眠时间;并在家长填写完相应的调查问卷表后进行回收,以及使用Excel表格收集。本次研究共发放250份调查问卷,问卷全部回收有效。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 χ2检验;结合单因素结果,使用Logistic进行回归分析,OR≤1属于非影响因素,OR>1属于影响因素;组间对比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肥胖组:男32例,女46例;出生体重:≥2.5 kg 49例,<2.5 kg 29例;出生后喂养方式:母乳53例,奶粉25例;父母文化水平:高中以下46例,高中及以上32例;父母肥胖56例,父母非肥胖22例;饮食偏高油脂、爱吃甜食60例,清淡饮食18例;碳酸饮料饮用频率:≥3次/周53例,<3次/周25例;体 育 锻 炼:≥3次/周23例,<3次/周55例;睡 眠 时 间:≥8 h/d54例,<8 h/d 24例。非肥胖组:男97例,女75例;出生体重:≥2.5 kg 101例,<2.5 kg 71例;出生后喂养方式:母乳112例,奶粉60例;父母文化水平:高中以下91例,高中及以上81例;父母肥胖90例,父母非肥胖82例;饮食偏高油脂、爱吃甜食89例,清淡饮食83例;碳酸饮料饮用频率:≥3次/周84例,<3次/周88例;体 育 锻 炼:≥3次/周91例,<3次/周81例;睡 眠 时 间:≥8 h/d104例,<8 h/d 68例。其中,父母肥胖、饮食偏好、碳酸饮料、体育锻炼与儿童发生肥胖存在相关性(χ2=8.373、14.130、7.913、11.865,均P<0.05);而儿童性别、出生体重、出生后喂养方式、父母文化水平、睡眠时间与儿童发生肥胖无相关性(χ2=0.146、0.376、0.192、0.798、1.773,均P>0.05)。
2.2学龄前儿童肥胖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将上述单因∗基金项目:枣庄市社科联应用研究课题(WSLX2024043) 素列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现,父母肥胖、饮食偏好、碳酸饮料、体育锻炼属于影响因素(OR>1,P<0.05)。见表1。
表1学龄前儿童肥胖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讨论
肥胖为临床常见的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因能量摄入超过能量消耗而导致体重过度增长,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阶段。近年来随着我国物质生活提高等因素影响,我国儿童青少年肥胖率逐年升高,是目前儿童青少年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之一。有研究发现,过度肥胖会影响儿童生长发育、认知功能及身体健康情况等,并且学龄期是儿童行为发育、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儿童一旦养成不良习惯还有可能延长至成年,进而影响其成年后身体健康状况、社会功能。因此,积极关注学龄前儿童肥胖、身体发育状况,找出影响学龄前儿童发生肥胖的具体原因,再抓住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关键期,对其进行引导、纠正、控制,以有效控制儿童发生肥胖,帮助其能正常生长发育。
在本次研究中,将单因素列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现,父母肥胖、饮食偏好高油脂及甜食、碳酸饮料饮用次数多、体育锻炼少属于影响因素,这提示父母肥胖、饮食偏好高油脂及甜食、碳酸饮料饮用次数多、体育锻炼少与儿童发生肥胖存在相关性。分析原因为:(1)父母肥胖:受遗传基因影响,父母存在肥胖情况可能会将肥胖基因遗传给孩子,故这类儿童肥胖发生率相对高于非肥胖父母。(2)饮食习惯:日常饮食以高油脂为主、儿童偏爱甜食、过多饮用碳酸饮料等不健康饮食方式的儿童发生肥胖明显较高,高油脂食物中含有大量脂肪,儿童过多摄入这类食物必然会出现脂肪过剩、堆积,进而发生肥胖;而甜食及碳酸饮料中含有大量糖分,过多摄入同样会导致能量无法被消耗,引起儿童发生肥胖。(3)体育锻炼:儿童缺少体育锻炼必然会减少对于机体能量的消耗,当机体消耗能量明显小于摄入能量后,便会引起机体能量失衡发生肥胖。为保障儿童能健康生长发育,结合本文结果提出了以下建议:首先应向家长做好肥胖健康知识宣讲工作,告知其儿童发生肥胖的原因及危害等知识,提高其健康知识水平,让其正确认识到肥胖对于儿童生长发育、身体健康的影响,继而让其主动关注儿童肥胖情况,合理管控儿童饮食及带领儿童开展体育锻炼等。其次是科学、合理提出相应的饮食干预、运动干预措施等,如做到合理膳食,每日摄入一定量谷薯类、蔬菜水果、禽畜鱼蛋奶类、大豆坚果类食物,严格控制总摄入能量,做到饮食八分饱;并让儿童坚持开展运动锻炼,每日指导其保持1 h以上的有氧运动(球类运动、游泳、骑车等),及早进行干预。 综上所述,父母肥胖、饮食偏好、碳酸饮料、体育锻炼与儿童发生肥胖存在相关性,针对这一情况家长需及早进行干预,注意儿童饮食情况,做到合理饮食、多进行体育锻炼等。
参考文献:
[1]胡宁宁,李玉凤,王仁媛,等.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学报,2024,31(2):16-21.
[2]王晓燕,季梦辰,刘军廷,等.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调查和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食物与营养,2021,27(2):81-84.
[3]柳伟霞,陈欣亦,黄宏鑫,等.海口市3~6岁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23,34(7):998-1001.
基金资助:枣庄市社科联应用研究课题(WSLX2024043);
文章来源:陈凤干,袁兆林,李伟.学龄前儿童肥胖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25,42(01):122-123.
分享:
近年来随着人们日常体力活动逐渐减少及饮食结构不断变化,肥胖症发生率呈显著上涨趋势,其中 95% 以上为单纯性肥胖症( sIMPLE OBESITY,so)。 有研究指出,肥胖是升高高脂血症、痛风、糖尿病等疾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不仅会增加个人经济负担,还会加重国家医疗负担,已成为我国一项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2025-04-03家庭食物环境是家庭中影响和塑造儿童饮食行为各种因素的组成,包括家庭人口经济环境、家庭社会文化环境和家庭食物物理环境等方面[1]。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报告(2020年)指出,我国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高达19%,呈上升趋势,防控形势依然严峻[2]。
2025-04-02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肥胖症作为一种多系统交互失衡的代谢性疾病,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重大挑战之一[1]。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球约有400万人死于与肥胖症相关的并发症,而中国成人超重/肥胖合并患病率预计将于2030年攀升至65.3%[2]。
2025-03-06冠心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对患者生命安全有极大威胁。 我国现有冠心病患者已超1 100 万, 且冠心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状态, 致死率增长迅速。 女性进入围绝经期后, 卵巢功能逐渐衰退, 雌激素水平逐渐降低, 雌激素对心脑血管、 神经、 血脂等方面的保护作用逐渐减弱, 是女性冠心病易感期。
2025-02-15胰岛素抵抗( IR) 是一种高胰岛素血症,其特征是对胰岛素代谢敏感性降低,葡萄糖利用、摄取率下降,胰岛 素 分 泌 过 多,有 利 于 稳 定 血 糖。IR 是2 型糖尿病( T2DM) 发生发展的病理基础,肥胖是T2DM 发生的重要诱因,所以,有针对性地改善肥胖诱导的 IR 对降低 T2DM 患者发病率至关重要。
2025-02-08肥胖主要是指人体脂肪积聚过多达到危害身体健康程度的一种代谢性疾病,主要因能量摄入过多,超过日常机体能量消耗或机体代谢而引发的体重过度增长状态。肥胖问题已呈现全球流行态势,近年随着我国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及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学龄前儿童肥胖率也在逐年上升。
2025-02-07超重和肥胖的发生率在逐年增高,我国 2020 年相关调查显示,我国 18 岁及以上成人超重率为 34. 3% ,肥胖率为16. 4%,超重肥胖合计已达成人一半的人口。2020 年我国糖尿病流行病学数据表明,中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 12. 8% ,糖尿病前期 35. 2%。糖尿病人群中 90% 为 2 型糖尿病( T2DM) 。
2025-02-06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特征是胰岛素抵抗和/或胰岛素分泌不足,其发生受遗传、环境等多重因素影响。据相关调查[2]统计,超过60%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其患病期间对血糖控制不佳,进而造成超重肥胖,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且其患者因血糖、血脂水平较高多引发动脉硬化斑块的形成,进一步危害患者生命健康。
2025-01-24肥胖症(Obesity)是一种机体总脂肪含量过多和(或)局部脂肪含量增多及分布异常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体现在体内脂肪过度蓄积与体质量超过正常数值。世界卫生组织(WHO)最新数据显示:在2016年,全球成人与儿童、青少年超重及肥胖比例高达39%和18%。过去30年间,中国肥胖人数激增。
2024-12-05近年来,儿童的营养和健康问题,如出生时低体重、贫血、营养不良等有了很大改善,但饮食结构不均衡、体育活动不足、生活方式改变等导致儿童超重、肥胖仍呈持续快速增长态势。在过去40年中,超重和肥胖儿童的数量正在快速增长,并已升级为一类影响儿童身心健康的全球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2024-11-20人气:22458
人气:18551
人气:16005
人气:15295
人气:14023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期刊人气:2648
主管单位: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主办单位:鞍山钢铁(集团)公司
出版地方:辽宁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5-5495
国内刊号:21-1340/R
邮发代号:8-219
创刊时间:1984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