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们留言
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学龄前儿童肥胖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2025-02-07    43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目的 分析学龄前儿童肥胖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 随机抽取于我院体检的250例学龄前儿童为对象,均进行体格、体质量指数、肥胖情况评估,根据其是否发生肥胖进行分组。对比两组儿童饮食、用餐等基线资料及父母情况,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学龄前儿童发生肥胖的相关因素。结果 父母肥胖、饮食偏好、碳酸饮料、体育锻炼与儿童发生肥胖存在相关性(均P<0.05);将单因素列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现,父母肥胖、饮食偏好高油脂及甜食、碳酸饮料应用频次高、体育锻炼少属于影响因素。结论 父母肥胖、饮食偏好、碳酸饮料、体育锻炼与儿童发生肥胖存在相关性,需及早进行干预。

  • 关键词:
  • 代谢性疾病
  • 学龄前儿童
  • 影响因素
  • 肥胖
  • 脂肪积聚
  • 加入收藏

肥胖主要是指人体脂肪积聚过多达到危害身体健康程度的一种代谢性疾病,主要因能量摄入过多,超过日常机体能量消耗或机体代谢而引发的体重过度增长状态。肥胖问题已呈现全球流行态势,近年随着我国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及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学龄前儿童肥胖率也在逐年上升[1]。肥胖是引起多种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过度肥胖不仅会影响儿童骨骼肌肉正常生长及智力正常发育,还会对儿童心理健康、内分泌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及呼吸系统等产生影响;并且儿童肥胖问题可持续至青少年、成年期,会增加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生风险,加重社会经济及医疗负担[2]。因此,积极了解学龄儿童发生肥胖情况,并找出相关影响因素,再给予相应的干预措施,对保障学龄前儿童正常生长、发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3]。基于此,本文分析学龄前儿童肥胖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随机抽取2022年1—12月于我院体检的250例学龄前儿童为对象,其中,男141例、女109例,年龄1~7岁、平均(4.56±1.32)岁。纳入标准:(1)均为1~7岁学龄前儿童。(2)无先天性发育障碍。(3)临床资料完整。(4)本研究经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排除标准:(1)存在智力障碍、认知障碍或语言功能障碍者。(2)存在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史者。(3)继发性病理性肥胖者。(4)合并心肝肾脾肺等脏器异常者。(5)长期服用激素药物者。(6)存在遗传性疾病者。(7)配合度差,无法配合完成相关检查工作者。

1.2方法

(1)检查方法:于检测当日指导儿童接受检查,让儿童赤脚、着单衣进行检查,随后采用身高体重测试仪测定儿童身高、体重,测量身高时让儿童自然直立,测量结果需精确至0.1 cm;测量体重时需让儿童保持静立,测量结果同样需精准至0.1 kg。同时,为确保检测结果准确性,均为同一医师进行检查,身高体重测量仪器均为同一型号。(2)肥胖判断标准:根据儿童测量的身高、体重计算出相应体质量指数,根据《中国儿童肥胖诊断评估与管理专家共识》进行评估,并分析学龄前儿童肥胖情况,再根据儿童具体肥胖情况进行分组,本次研究对250例学龄前儿童进行评定,评定结果为肥胖组78例、非肥胖组172例。(3)资料信息统计:制作出相应的《学龄前儿童身体健康调查问卷》向儿童家长发放,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儿童性别、出生体重、出生后喂养方式、父母文化水平、父母肥胖、饮食偏好、碳酸饮料、体育锻炼、睡眠时间;并在家长填写完相应的调查问卷表后进行回收,以及使用Excel表格收集。本次研究共发放250份调查问卷,问卷全部回收有效。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 χ2检验;结合单因素结果,使用Logistic进行回归分析,OR≤1属于非影响因素,OR>1属于影响因素;组间对比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肥胖组:男32例,女46例;出生体重:≥2.5 kg 49例,<2.5 kg 29例;出生后喂养方式:母乳53例,奶粉25例;父母文化水平:高中以下46例,高中及以上32例;父母肥胖56例,父母非肥胖22例;饮食偏高油脂、爱吃甜食60例,清淡饮食18例;碳酸饮料饮用频率:≥3次/周53例,<3次/周25例;体 育 锻 炼:≥3次/周23例,<3次/周55例;睡 眠 时 间:≥8 h/d54例,<8 h/d 24例。非肥胖组:男97例,女75例;出生体重:≥2.5 kg 101例,<2.5 kg 71例;出生后喂养方式:母乳112例,奶粉60例;父母文化水平:高中以下91例,高中及以上81例;父母肥胖90例,父母非肥胖82例;饮食偏高油脂、爱吃甜食89例,清淡饮食83例;碳酸饮料饮用频率:≥3次/周84例,<3次/周88例;体 育 锻 炼:≥3次/周91例,<3次/周81例;睡 眠 时 间:≥8 h/d104例,<8 h/d 68例。其中,父母肥胖、饮食偏好、碳酸饮料、体育锻炼与儿童发生肥胖存在相关性(χ2=8.373、14.130、7.913、11.865,均P<0.05);而儿童性别、出生体重、出生后喂养方式、父母文化水平、睡眠时间与儿童发生肥胖无相关性(χ2=0.146、0.376、0.192、0.798、1.773,均P>0.05)。

2.2学龄前儿童肥胖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将上述单因∗基金项目:枣庄市社科联应用研究课题(WSLX2024043) 素列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现,父母肥胖、饮食偏好、碳酸饮料、体育锻炼属于影响因素(OR>1,P<0.05)。见表1。

表1学龄前儿童肥胖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讨论


肥胖为临床常见的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因能量摄入超过能量消耗而导致体重过度增长,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阶段。近年来随着我国物质生活提高等因素影响,我国儿童青少年肥胖率逐年升高,是目前儿童青少年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之一。有研究发现,过度肥胖会影响儿童生长发育、认知功能及身体健康情况等,并且学龄期是儿童行为发育、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儿童一旦养成不良习惯还有可能延长至成年,进而影响其成年后身体健康状况、社会功能。因此,积极关注学龄前儿童肥胖、身体发育状况,找出影响学龄前儿童发生肥胖的具体原因,再抓住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关键期,对其进行引导、纠正、控制,以有效控制儿童发生肥胖,帮助其能正常生长发育。

在本次研究中,将单因素列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现,父母肥胖、饮食偏好高油脂及甜食、碳酸饮料饮用次数多、体育锻炼少属于影响因素,这提示父母肥胖、饮食偏好高油脂及甜食、碳酸饮料饮用次数多、体育锻炼少与儿童发生肥胖存在相关性。分析原因为:(1)父母肥胖:受遗传基因影响,父母存在肥胖情况可能会将肥胖基因遗传给孩子,故这类儿童肥胖发生率相对高于非肥胖父母。(2)饮食习惯:日常饮食以高油脂为主、儿童偏爱甜食、过多饮用碳酸饮料等不健康饮食方式的儿童发生肥胖明显较高,高油脂食物中含有大量脂肪,儿童过多摄入这类食物必然会出现脂肪过剩、堆积,进而发生肥胖;而甜食及碳酸饮料中含有大量糖分,过多摄入同样会导致能量无法被消耗,引起儿童发生肥胖。(3)体育锻炼:儿童缺少体育锻炼必然会减少对于机体能量的消耗,当机体消耗能量明显小于摄入能量后,便会引起机体能量失衡发生肥胖。为保障儿童能健康生长发育,结合本文结果提出了以下建议:首先应向家长做好肥胖健康知识宣讲工作,告知其儿童发生肥胖的原因及危害等知识,提高其健康知识水平,让其正确认识到肥胖对于儿童生长发育、身体健康的影响,继而让其主动关注儿童肥胖情况,合理管控儿童饮食及带领儿童开展体育锻炼等。其次是科学、合理提出相应的饮食干预、运动干预措施等,如做到合理膳食,每日摄入一定量谷薯类、蔬菜水果、禽畜鱼蛋奶类、大豆坚果类食物,严格控制总摄入能量,做到饮食八分饱;并让儿童坚持开展运动锻炼,每日指导其保持1 h以上的有氧运动(球类运动、游泳、骑车等),及早进行干预。 综上所述,父母肥胖、饮食偏好、碳酸饮料、体育锻炼与儿童发生肥胖存在相关性,针对这一情况家长需及早进行干预,注意儿童饮食情况,做到合理饮食、多进行体育锻炼等。


参考文献:

[1]胡宁宁,李玉凤,王仁媛,等.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学报,2024,31(2):16-21.

[2]王晓燕,季梦辰,刘军廷,等.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调查和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食物与营养,2021,27(2):81-84.

[3]柳伟霞,陈欣亦,黄宏鑫,等.海口市3~6岁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23,34(7):998-1001.


基金资助:枣庄市社科联应用研究课题(WSLX2024043);


文章来源:陈凤干,袁兆林,李伟.学龄前儿童肥胖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25,42(01):122-123.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期刊名称: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期刊人气:2648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主办单位:鞍山钢铁(集团)公司

出版地方:辽宁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5-5495

国内刊号:21-1340/R

邮发代号:8-219

创刊时间:1984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