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了解家庭食物环境健康水平与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的相关性,为今后开展学生肥胖防控提供技术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北京市通州区11所学校的1 485名学生及其家庭进行体格检查和问卷调查,利用秩相关分析家庭食物环境健康水平与学生BMI指数相关性,利用单因素分析家庭食物环境不同健康状况下学生BMI指数和超重肥胖率的差异,采用多元无序logistic回归分析家庭食物环境对学生超重肥胖发生风险的影响。结果 北京市通州区中小学生家庭食物环境健康水平得分为64.32分,总达标率(≥60分)为67.41%;家庭食物环境健康评分与学生BMI指数呈负相关(r=-0.133);家庭食物环境健康水平不足的家庭学生BMI指数(Z=-3.291,P=0.001)和肥胖率(χ2=4.277,P=0.039)都高于健康水平达标家庭学生;家庭食物环境健康水平不足的家庭学生肥胖风险是达标家庭学生的1.379倍(OR=1.379,95%CI:1.051~1.809),家庭饮食行为维度健康水平不足的学生肥胖风险是达标家庭学生的1.827倍(OR=1.827,95%CI:1.382~2.415)。结论 家庭食物环境健康水平与中小学生BMI指数及肥胖风险呈负相关,需重点关注家庭饮食行为健康不足问题。
家庭食物环境是家庭中影响和塑造儿童饮食行为各种因素的组成,包括家庭人口经济环境、家庭社会文化环境和家庭食物物理环境等方面[1]。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报告(2020年)指出,我国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高达19%,呈上升趋势,防控形势依然严峻[2]。研究发现,家庭食物环境对儿童饮食习惯形成、食物摄入种类以及体重改变都有重要影响[3],北京市的一项研究结果也显示,儿童营养素养与家庭食物环境健康水平呈正相关[4]。因此,加强家庭食物环境与儿童营养健康状况的研究,可能对儿童超重肥胖防控工作起到积极作用[5-6]。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北京市通州区中小学生家庭食物环境对学生超重肥胖的关联性,了解其流行特征,为今后开展以家庭食物环境提升为基础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防控工作提供技术参考。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参与调查的学生及家庭均来源于2021—2023年开展的北京市通州区中小学生家庭食物环境调查工作,共涉及小学4所(3~6年级参加调查,1~2年级低年龄段小学生不纳入),初中4所(1~3年级),高中3所(1~3年级),随机抽取每个年级各一个整班的所有学生及家庭作为调查对象。所有参与人员均需签署知情同意书。本调查项目通过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伦理委员会审查(2020年第29号,2022年第15号)。
1.2方法
1.2.1样本量估算以2018年北京市中小学生肥胖检出率16.9%估算样本量[7],采用定性资料样本量计算公式n=μ2π(1-π)/δ2,式中μ=1.96,π=0.169,设容许误差δ为0.3π,计算得n=210,以城乡分为两层,以学校类别分为三层,无效率估计为5%,估算最低样本量为1323人,最终共有1485组学生及家庭完成调查,满足最低样本量。
1.2.2问卷设计与内容根据《学龄儿童家庭食物环境评价工具》[1]设计的标准问卷进行调查,问卷Cronbach’sα系数为0.78,分半信度为0.84。问卷内容包括家庭社会人口学信息和家庭食物环境评价两个模块,其中社会人口学信息主要包括学生性别、年级、家庭居住地、是否为独生子女、是否为单亲家庭、主要照护者家庭身份和教育程度、家庭富足水平。家庭食物环境评价包括五个维度,其中家庭食物可及性维度(8题,16分),主要涉及高盐高糖食物、新鲜蔬果、薯类杂粮及奶制品的家庭供给情况;家庭喂养模式维度(17题,34分),主要涉及主要照护者对学生饮食控制、高糖高脂食物摄入态度、进餐习惯、食物选择以及家长监督等内容;家庭食物规则维度(12题,24分),主要涉及家庭用餐环境、健康食物家庭食用频率、家庭食物制作环境等内容;家庭饮食行为维度(6题,13分),主要涉及家庭营养健康知识学习环境、家庭供餐健康行为意识、用餐时长及常用烹饪方式等内容;照护者营养素养维度(15题,30分),主要涉及家庭购买食物、烹制食物时的健康知识认知与行为、高糖高脂食物鉴别能力、食品标签认知与使用、学生运动、视屏及睡眠健康知识认知等。
1.2.3调查方法问卷调查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在被调查班级现场对学生进行问卷填写要求解读并提示注意事项,随后由学生将问卷带回交予其主要照护者进行填写并于次日带回,由班主任及调查员负责问卷回收与初步质控,对填写不清问卷由调查员进行电话核实与订正。
1.2.4家庭食物环境评价家庭食物环境题目评分主要采用李克特(likert)五级量表方法,赋分是0、0.5、1、1.5、2分,单选题目答对2分,答错0分,多选题每选择正确一个给1分,漏选或选错不扣分。问卷原始总分共117分,总体及各维度原始分转换为百分制分数后得到对应健康水平评价得分,评价得分≥60分视为家庭食物环境健康水平达标,否则视为不足,达标率=达标家庭数/调查家庭数。
1.2.5学生营养状况评价依据GB/T26343—2010《学
生健康检查技术规范》[8],采用立柱型身高计和电子体重秤测量学生身高和体重。计算体质指数:BMI=体重(kg)/身高的平方(m2),并按照规范中不同性别和年龄组超重肥胖标准对其进行营养状况评价,超重标准:男生为17.4kg/m2(8岁)~22.6kg/m2(18岁),女生为17.2kg/m2(8岁)~23.0kg/m2(18岁);肥胖标准:男生为19.2kg/m2(8岁)~26.4kg/m2(18岁),女生为18.9kg/m2(8岁)~26.3kg/m2(18岁)。
1.3质量控制问卷调查工作由经过培训考核合格的调查人员进行,并对收集的问卷及时进行初步审核及订正,由辖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统一进行二次整理与审核,最后由疾控中心统一进行录入。体格检查数据经现场工作人员初步审核,后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二次审核并录入。
1.4统计学分析采用Excel2021建立数据库,利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或构成比描述,率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使用中位数(M)与四分位数(Q)描述,两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中Mann-WhitneyU检验(Z值);家庭食物环境及各维度健康水平对学生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元无序logistic回归模型,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基本情况完成调查的1485名学生中,男生占50.17%(745/1485),女生占49.83%(740/1485);学生年龄范围为8~18岁,平均年龄(12.87±2.86)岁;小学生占40.81%(606/1485),初中生占29.97%(445/1485),高中生占29.22%(434/1485);学生BMI指数中位值20.83(6.69)kg/m2,正常体型占59.06%(877/1485),超重占16.77%(249/1485),肥胖占24.17%(359/1485);独生子女家庭占61.95%(920/1485),非独生子女家庭占38.05%(565/1485);城区家庭占46.06%(684/1485),乡镇家庭占53.94%(801/1485);主要照护者为母亲的家庭占81.21%(1206/1485),其他家庭成员的占18.79%(279/1485);主要照护者教育程度,高中及以下占36.70%(545/1485),大专占27.07%(402/1485),本科占31.18%(463/1485),研究生及以上占5.05%(75/1485);单亲家庭占4.78%(71/1485),非单亲家庭占95.22%(1414/1485)。
2.2家庭食物环境健康水平基本特征家庭食物环境健康水平中位得分为64.32(12.28)分,总达标率为67.41%,其中家庭食物可及性维度71.88(15.63)分,达标率77.24%;家庭饮食行为维度69.23(19.23)分,达标率71.72%;家庭食物规则维度64.58(25.00)分,达标率57.91%;照护者营养素养维度60.00(21.88)分,达标率53.47%;家庭喂养模式维度58.33(11.11)分,达标率42.76%。
2.3家庭食物环境健康评分与学生BMI指数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家庭食物环境健康评分与学生BMI指数呈负相关(r=-0.133)。在家庭食物环境五种维度中,家庭食物可及性维度(r=-0.086)、家庭饮食行为维度(r=-0.137)、家庭食物规则维度(r=-0.059)以及家庭喂养模式维度(r=-0.113)评分与学生BMI指数呈负相关。家庭食物环境总体及其各维度评分在学生性别、学段及居住地分类下也呈现不同程度负相关。见表1。
表1家庭食物环境健康评分与学生BMI指数的相关性
2.4家庭食物环境对学生BMI指数及超重肥胖率的影响结果显示,相比于家庭食物环境健康水平达标家庭的学生,健康水平不足家庭的学生BMI指数(Z=-3.291,P=0.001)和肥胖率(χ2=4.277,P=0.039)都更高。在家庭饮食行为维度中,健康水平不足家庭的学生BMI指数(Z=-5.304,P<0.001)和肥胖率(χ2=16.809,P<0.001)都高于健康水平达标家庭的学生;在家庭食物规则和家庭喂养模式维度中,健康水平不足家庭的学生BMI指数(Z规则=-2.512,P=0.012,Z喂养=-2.512,P=0.006)高于健康水平达标家庭的学生;在照护者营养素养维度中,健康水平不足家庭的学生肥胖率(χ2=4.242,P=0.039)高于健康水平达标家庭的学生。见表2。
表2家庭食物环境健康水平对学生BMI指数及超重肥胖率的影响
2.5家庭食物环境对学生超重肥胖风险的影响以学生营养状况为因变量(1=肥胖,2=超重,3=正常),以家庭食物环境和各维度健康水平(1=不足,2=达标)为自变量,逐一进行多元无序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1为未校正社会人口学背景下回归模型,模型2为校正学生学段、居住地、性别、独生子女情况、主要照护者身份和文化程度、单亲家庭情况以及家庭富足水平等因素后的模型。校正后回归结果显示,家庭食物环境健康水平不足的学生肥胖风险是健康水平达标学生的1.379倍(OR=1.379,95%CI:1.051~1.809);家庭饮食行为维度健康水平不足的学生肥胖风险是健康水平达标学生的1.827倍(OR=1.827,95%CI:1.382~2.415)。见表3。
表3家庭食物环境对学生超重肥胖风险的影响
3、讨论
本研究显示,通州区中小学生家庭食物环境健康水平平均得分为64.32分(百分制),该结果与北京市顺义区(65.20分)和丰台区(67.00分)调查结果相近,但通州区总达标率(67.41%)不及后两区水平(顺义:75.10%,丰台:79.50%)[4,9]。以上结果表明通州区中小学生家庭食物环境健康水平不容乐观,需要引起重视。
结果显示,家庭食物环境总体及多个维度的健康水平均与学生BMI指数呈负相关,并且健康水平不足家庭的中小学生肥胖风险是达标家庭学生的1.379倍,以上结果与国内外既往研究结论相似[10-11]。研究显示,由家长主导的不良家庭食物环境与肥胖儿童膳食摄入不合理及低自律度的高脂、高糖食品摄入等不健康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是影响儿童肥胖的重要因素[12]。家庭食物环境无论是从宏观层面的食物摄入物理及人文环境构建上,还是从微观层面的食品烹饪方式及健康食物选择上都对儿童青少年饮食行为塑造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13-14],其健康水平的提升能够从多维度参与儿童肥胖的干预,防控效果可能会更全面和深入[15]。
结果显示,家庭饮食行为维度健康水平不足家庭的学生BMI指数及肥胖率均显著高于健康水平达标家庭学生,发生肥胖风险是后者的约1.8倍,表明家庭饮食行为健康水平的缺乏需要在今后通州区中小学生肥胖防控工作中重点关注。研究显示,父母自身的饮食行为包括对食物的偏好,食物选择及对食物中营养和能量的考虑等,与儿童的饮食质量和能量摄入有实质性的关联[16-17]。刘卓娅[18]开展的一项病例对照研究显示,父母吃膨化食品的学生发生肥胖的风险是父母不吃膨化食品学生的1.6倍。一项对160名8~12岁美国儿童开展的研究显示,父母进餐时主动选择蔬菜沙拉的儿童比其他儿童更容易达到每日蔬菜水果的推荐摄入量[19]。因此,应加强家长日常饮食行为健康意识,鼓励其为学生从家庭内部饮食环境层面树立正向表率,为防控学生肥胖发挥作用。
综上所述,通州区中小学生家庭食物环境健康水平与学生肥胖呈负相关关系,家庭饮食行为健康水平不足是影响学生肥胖的重要因素。疾控和教育部门应在做好学生自身营养健康干预的同时,加强学生家庭食物环境的健康提升工作,以家庭-校园联动机制为基础,协同互补,共同提高学生家庭食物环境健康水平,促进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局限性:本研究中家庭食物环境健康水平与学生超重未体现出统计学关联,需结合其他因素开展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苏笑,刘坦,李妞妞,等.学龄儿童家庭食物环境评价工具构建及信效度分析[J].中国食物与营养,2020,26(6):74-79.
[2]国家卫生健康委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3.
[3]王志芳,张倩,杨媞媞,等.家庭食物环境与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关系研究进展[J].中国学校卫生,2023,44(9):1436-1440.
[4]高彭,尤戈,吕金昌,等.北京市某区中小学生营养素养现状与家庭食物环境相关性研究[J].中国食物与营养,2023,29(11):24-28,11.
[5]喻颖杰,余晓辉,郭丹丹,等.北京市8~14岁学生饮料摄入行为影响因素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22,29(4):426-430.
[7]北京市人民政府.北京市2018年度卫生与人群健康状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2-10.
[8]国家卫生计生委.学生健康检查技术规范:GB/T26343—2010[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1:2-5.
[9]吴洪静,王佳佳,汪璐,等.中小学生饮食行为及其与营养素养、家庭食物环境的关系[J].中国健康教育,2023,39(8):710-714,737.
[11]张春华,丁贤彬,冯连贵,等.家庭喂养方式与饮食习惯对儿童肥胖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13,34(9):1056-1058.
[12]杨慧,吉小军,袁伯稳.海安市学龄期儿童肥胖流行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24,31(1):35-38.
[15]朱文丽,马冠生.家庭、学校环境与儿童肥胖[J].中国食物与营养,2022,28(2):5-9.
[16]秦秀丽,张文倩,华丽,等.家庭饮食环境对儿童饮食行为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4,28(34):4228-4230.
[18]刘卓娅.家庭环境对学生超重、肥胖的影响及干预策略的meta分析[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
文章来源:江南,吴燕芳,高静,等.家庭食物环境健康水平与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的相关性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25,32(04):443-447.
分享:
近年来随着人们日常体力活动逐渐减少及饮食结构不断变化,肥胖症发生率呈显著上涨趋势,其中 95% 以上为单纯性肥胖症( sIMPLE OBESITY,so)。 有研究指出,肥胖是升高高脂血症、痛风、糖尿病等疾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不仅会增加个人经济负担,还会加重国家医疗负担,已成为我国一项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2025-04-03家庭食物环境是家庭中影响和塑造儿童饮食行为各种因素的组成,包括家庭人口经济环境、家庭社会文化环境和家庭食物物理环境等方面[1]。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报告(2020年)指出,我国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高达19%,呈上升趋势,防控形势依然严峻[2]。
2025-04-02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肥胖症作为一种多系统交互失衡的代谢性疾病,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重大挑战之一[1]。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球约有400万人死于与肥胖症相关的并发症,而中国成人超重/肥胖合并患病率预计将于2030年攀升至65.3%[2]。
2025-03-06冠心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对患者生命安全有极大威胁。 我国现有冠心病患者已超1 100 万, 且冠心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状态, 致死率增长迅速。 女性进入围绝经期后, 卵巢功能逐渐衰退, 雌激素水平逐渐降低, 雌激素对心脑血管、 神经、 血脂等方面的保护作用逐渐减弱, 是女性冠心病易感期。
2025-02-15胰岛素抵抗( IR) 是一种高胰岛素血症,其特征是对胰岛素代谢敏感性降低,葡萄糖利用、摄取率下降,胰岛 素 分 泌 过 多,有 利 于 稳 定 血 糖。IR 是2 型糖尿病( T2DM) 发生发展的病理基础,肥胖是T2DM 发生的重要诱因,所以,有针对性地改善肥胖诱导的 IR 对降低 T2DM 患者发病率至关重要。
2025-02-08肥胖主要是指人体脂肪积聚过多达到危害身体健康程度的一种代谢性疾病,主要因能量摄入过多,超过日常机体能量消耗或机体代谢而引发的体重过度增长状态。肥胖问题已呈现全球流行态势,近年随着我国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及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学龄前儿童肥胖率也在逐年上升。
2025-02-07超重和肥胖的发生率在逐年增高,我国 2020 年相关调查显示,我国 18 岁及以上成人超重率为 34. 3% ,肥胖率为16. 4%,超重肥胖合计已达成人一半的人口。2020 年我国糖尿病流行病学数据表明,中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 12. 8% ,糖尿病前期 35. 2%。糖尿病人群中 90% 为 2 型糖尿病( T2DM) 。
2025-02-06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特征是胰岛素抵抗和/或胰岛素分泌不足,其发生受遗传、环境等多重因素影响。据相关调查[2]统计,超过60%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其患病期间对血糖控制不佳,进而造成超重肥胖,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且其患者因血糖、血脂水平较高多引发动脉硬化斑块的形成,进一步危害患者生命健康。
2025-01-24肥胖症(Obesity)是一种机体总脂肪含量过多和(或)局部脂肪含量增多及分布异常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体现在体内脂肪过度蓄积与体质量超过正常数值。世界卫生组织(WHO)最新数据显示:在2016年,全球成人与儿童、青少年超重及肥胖比例高达39%和18%。过去30年间,中国肥胖人数激增。
2024-12-05近年来,儿童的营养和健康问题,如出生时低体重、贫血、营养不良等有了很大改善,但饮食结构不均衡、体育活动不足、生活方式改变等导致儿童超重、肥胖仍呈持续快速增长态势。在过去40年中,超重和肥胖儿童的数量正在快速增长,并已升级为一类影响儿童身心健康的全球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2024-11-20人气:7070
人气:3930
人气:2269
人气:2181
人气:2015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国食物与营养
期刊人气:1529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主办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食品与营养咨询委员会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工业
国际刊号:1006-9577
国内刊号:11-3716/TS
邮发代号:82-597
创刊时间:1995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0.364
影响因子:1.215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237
影响因子:0.0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