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指出了核能作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在不断地改善着人类能源需求的同时,如何保证核安全与辐射安全也受到了人们的重视。探讨了核安全与辐射安全的定义,概述了核安全的发展历史,进而提出核安全与辐射安全对策:包括建设应急组织体系、提高专业人员素质、重新确立基准威胁、建立基本信息数据库、建立全国性核辐射监测网5个方面,以期对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参考。
1、引言
原子核内部结构变化会产生不稳定核素,而随之而来的电离辐射能够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的破坏,危及其生命,甚至带来重大的环境危害。特别是当这种技术被用于军事,便是最具威胁性的武器原子弹,其不仅威力巨大,带给人类的更多的是恐惧和阴影。因此,核安全与辐射安全成为全世界范围内共同话题,在世界各国都极受重视。然而核能源是一种新兴能源,利用得当则能体现出卓越的效果,为了保证核安全与辐射安全,取得大众的信赖,世界各国都在针对核技术进行着开发和研究,并且在关于核设施的设计、建造以及后期投入运用和退役等过程里,也都采用了许多相关的技术管理措施,也有着相应的理论形成,以及法律法规的颁布。
2、核安全与辐射安全的定义
核安全与辐射安全是一门综合科学,一般将其定义为,核技术的研究、开发和运用的各个阶段中,核设施的设计、建造、运行和退役的各个阶段,为使核技术应用过程中以及其设施运行和退役过程中产生的辐射对相关从业人员、公众和环境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低至可接受水平,保证其能获得公众的信任,并在这一过程中所使用的全部理论,原则以及技术措施,管理措施的总和。如果对核安全和辐射安全分别讨论,核安全的重点是保证核设施的正常运行,并且预防相关事故不会发生,以及事故后如何缓解不良影响,从这三方面对从业人员、公众以及环境进行保护措施。而辐射安全则更多地侧重于通过监测辐射水平、评估辐射效应,以及针对辐射的防护措施和事故应急措施制定,来保证辐射防护的完整性,让辐射的剂量不超过国际规定的限值。
3、核安全的发展历史
核辐射能够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和影响,因此,在核能源发展的最初,核安全便受到极大的重视,在发展初期便确立了许多关于核安全的基本原则,同时也特别强调从设计和设备多方面的可靠性上来保证核安全。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核安全的基本原则确立,采用保守设计并且重视相关设备的可靠性,是核安全的基本原则。
1979年3月28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三哩岛核电厂发生堆芯部分融化事故,该事故表明,当维修出现错误亦或者设备发生故障时,如果工作人员根据安全系统的设计,而不是错误干预,便可避免事故的发生。在这一事故后,各国开始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改进人机接口和主控设计,并对严重事故的预防和缓解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高了核安全水平。
1986年4月26日,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爆炸事故,大量放射性物质被泄漏出来,污染了前苏联及欧洲部分地区。事故由于其反应堆存在设计缺陷,而运行人员在国内工作时也考虑不周到,违反操作规程导致事故发生。这一事故成为20世纪90年代之后影响最深的事故,如何加强安全文化的普及,也成为世界各国加强核安全的重要课题。
4、核安全与辐射安全对策
4.1 应急组织体系建设
应当建设和完善核事故的应急组织体系,并且明确其职责,在发生事故时其应当迅速对其做出反应,从而有效应对突发性核事故。国家也应当建立一个具有完整体系的核应急组织,包括国家核应急组织、省(自治区、直辖市)核应急组织,和地方单位核应急组织,三级体系相辅相成,明确各级组织的职能,由此对全国范围内的核安全机构进行领导管理。将核应急组织建设落到实处,能够针对核事故或突发事件的危机管理和后果管理进行有效的组织和指挥。
4.2 提高专业人员素质
专业人员的素养对于核安全以及辐射安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提高其专业水平、安全技能以及管理水平是核安全以及辐射安全的重点。加强对相关从业人员的培训,并且制定合理的考核机制,提高其工作素养,并且努力树立其工作责任心,从而使核安全和辐射安全落到实处,是降低核风险的重要途径。因此,相关单位应当定期对涉核人员进行科普和技术培训以及考核,使其充分掌握相关之时。相关单位也应当确保工作人员必须执行持证上岗,并加强应急专家库的管理,对应急监测救援工作进行备案、存档,以备不时之需。
4.3 重新确立现有辐射设施及核设施设计基准威胁
根据放射性物质的类型以及数量进行通常意义的安保措施,已成为各国核安全及辐射安全中的重点项目,通常会采取相关设施上锁并设置保安警卫。但以往的安保重点都会选择安全危害以及防治意外照射两方面,然而随着当下形式发生了转变,出现了认为盗窃或蓄意破坏等现象,这是不容忽视的安全因素。设计基准威胁对于实体保护体系而言,是重要的措施,能够防治人为对核材料的破坏以及盗用等现象,让核设施能够安全稳定的运行,并且保护环境以及人民的身体健康。对于小型民用核设施应当给予更多的科技支撑,确保基准威胁这一课题能够顺利开展。
4.4 对现有核资源进行调查,建立基本信息数据库
对现有核资源进行调查,掌握该资源的分布状况,并建立信息系统和信息数据库,对于核安全以及辐射安全有着重要意义,能够随时掌握设施工作现状以及辐射源的动态安全信息,更准确地预防事故的发生。数据库的建立应当给予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进而构建核设施和辐射设施事故处理的应急预案,并确保应急物资的储存。也要调查核设施和放射源,细致而全面地分析出在役放射源、闲置放射源,以及拟退役放射源的种类、活跃度以及保存地点,根据这些信息建立实体保护措施。同时建立核资源信息数据库也有助于计算机动态管理的实施,减少人为操作导致的意外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4.5 建立全国性核辐射监测网
为了能够实现核安全和辐射安全的动态监控,建立一个能够覆盖全国自动预警的辐射检测网络是必要的。在建立监测网的同时,也要建立互联的中心数据库,并且是能够兼容常规检测和应急检测的全国性核辐射检测网络,在相关事故的发生时迅速启动应急措施,对事故做出积极的响应。通过监测网络,工作人员可以获得、储存和验证相关数据,也能够获取核设施地点的气象数据以及地形数据,有助于及时对不良因素进行调整,同时建立全国性的监测网络,能够在事故的过程中,全程跟踪事故,监视其发展变化,并对突发状况做出积极响应,有助于决策部门迅速做出决策。
5、结语
核技术的发展,核能的绿色利用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现,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这项技术已经运用到能源、工业、医疗、环保等多个领域,为人类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然而核安全与辐射安全却是自核技术诞生以来便不断探究的问题,如何利用核技术,使其不危害人类生存环境是重点讨论对象。依靠科学的管理,建立完善的应急组织体系,提高专业人员的素质,并且构建信息数据网络都是行之有效的手段,最重要的是加强法制建设,促进国际合作,让全世界人民共同捍卫人类生存的家园。
参考文献:
[1]岳保荣,赵兰才,范瑶华.加强放射源安全综合管理技术支撑系统的研究与建设[J].中国辐射卫生,2003(12).
[2]黄顺祥,胡非,陈海平,等.反核生化恐怖与大气科学[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14).
[3]马忠法.韩国核安全法律制度及其启示[J].韩国研究论丛,2016(1).
[4]卢璐璐.关于核安全文化理念在行政领域的探讨[J].科技视界,2016(18).
[5]汪劲.论《核安全法》与《原子能法》的关系[J].科技与法律,2014(2).
王宝印.新形势下的核安全与辐射安全对策[J].绿色科技,2017(10):80-81.
分享:
卫星在太空执行长期任务时面临着极为严峻的挑战。在太阳辐射和空间高低温循环的影响下,卫星天线桁架温度变化可能高达四百多摄氏度。剧烈的温度变化可能会引起热致振动现象,影响天线性能,甚至可能导致卫星不能在预定轨道内运行。因此,在卫星天线的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必须考虑太阳热辐射的影响,并进行空间环境下热力分析,以确保天线桁架的稳定性和天线性能的可靠性。
2024-12-04放射性废物处置设施的关闭是处置设施运行终了时针对处置设施进行的活动。包括在废物安置完成后,通过覆盖近地表处置设施,回填或封闭地质处置库及其通道,并终止和结束所有相关建筑设置的活动,使处置库永久封闭。由于放射性废物本身的特性,在处置场运行期间并不能保证放射性核素衰变到对人与自然无害的程度,因此在处置设施关闭后也需要对其进行监护。
2020-08-28在水冷反应堆中,活化腐蚀产物是放射性输运的重要载体。研究表明,在反应堆系统运行、维修维护及退役等环节,对辐射防护、个人和集体剂量以及安全分析等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活化腐蚀产物(ActivatedCorrosionProducts,ACPs)。因此,对于水冷反应堆来说,回路中活化腐蚀产物源项的精确计算很有必要。
2020-08-28在目前放射诊断学的范围中,CT检查对患者而言是电离辐射强度较大的一种X射线检查,而性腺(男性睾丸或女性卵巢)属于对辐射敏感程度较高[1]的人体器官,甚至有可能诱发电离辐射的遗传效应,且性腺是辐射诱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而引起遗传缺陷所涉及的组织[2]。根据放射检查最优化原则[3,4,5]在其作为非检查部位时,必须给予特殊防护,以避免患者接受不必要的电离辐射[6,7]。
2020-08-28射线探伤在锅炉、压力容器、机械制造、化工、轮胎生产等行业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射线探伤的应用提高了产品质量,同时,产生的射线对周围环境也产生一定的辐射影响。如果管理不当,泄露的射线会危及周围的环境安全及人体健康。目前,对射线探伤行业的安全监管已成为基层环保部门的一项重点工作。
2020-08-28人类依靠太阳的光和热延续繁衍,依靠手机联络传递信息,依靠CT去检查身体,依靠核能优化我们的能源结构构筑更加清洁的环境,无论是生活在地球上或是空间站的每一个人都处在辐射的环境中,但对于我们日常生活中关心的辐射而言,我们更通俗的划分为“电磁辐射”和“电离辐射”。辐射看不见、摸不到,我们需要依靠专业的仪器设备、科学的技术手段去监测和防护。
2020-07-09指出了核能作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在不断地改善着人类能源需求的同时,如何保证核安全与辐射安全也受到了人们的重视。探讨了核安全与辐射安全的定义,概述了核安全的发展历史,进而提出核安全与辐射安全对策:包括建设应急组织体系、提高专业人员素质、重新确立基准威胁、建立基本信息数据库、建立全国性核辐射监测网5个方面,以期对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参考。
2020-07-07移动式屏蔽检查热室可模块化地拆卸、运输、组装并实现简单检查功能,具备了较好的机动性和灵活性。但同时,由于要兼顾机动性和灵活性,带来了辐射防护工作实施的一系列新问题。为解决相关问题,本文在参考现有核设施辐射防护体系建设标准的基础上,梳理了移动式屏蔽检查热室辐射防护剂量限制体系,开展了移动式屏蔽检查热室辐射防护解决方案研究。
2020-07-06针对放射性从业人员对辐射防护的需求,柔性防护材料无铅化在保障对X射线有效屏蔽的同时,亦可避免铅中毒对人体的危害。X射线不同能区的最优屏蔽材料设计,可满足工作人员在不同工作场所下对防护装置的高效和舒适性要求。本文通过理论计算与蒙特卡罗模拟相结合方法,针对不同X射线场所下的防护材料进行设计计算。
2020-07-06世界人口增加、社会生产力提高使得人类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化石能源的日趋短缺,迫使各国科学家将研究重心转移至新能源方面。本文综述了核电站防辐射涂料的辐射环境、相关标准及部分耐核辐射的树脂和功能填料,如:碳纳米管-环氧杂化树脂、纳米二氧化铈-石墨烯-环氧杂化涂层、碳化硼、钛酸盐、钼粉、钒盐及铬铁等,这些新材料在实验研究过程中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020-07-06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辐射防护
期刊人气:1672
主管单位: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辐射防护学会
出版地方:山西
专业分类:科技
国际刊号:1000-8187
国内刊号:14-1143/TL
邮发代号:22-173
创刊时间:1976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505
影响因子:0.359
影响因子:0.033
影响因子:0.0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