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章针对场所的辐射监测和核安全辐射防护管理工作,做了简单的论述,随后从铀纯化、转化生产的角度入手,开展课题研究,并结合此类场所的辐射以及核安全风险特点,提出了具体的监测和防护策略,旨在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铀转化生产作业的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风险,备受人们的关注,尤其是UF6泄漏事件的不断发生。在具体实践中,做好辐射监测以及核安全防护,进而保障人员的身体健康,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促进企业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一、铀转化生产工艺分析
从生产角度来说,此工艺具有极大的危险性。比如,轴转化的开展,是以精制UO2与无水HF在高温条件下快速反应后生产UF4,之后UF4和F2在高温条件下反应,最终生成核纯UF6。轴转化的全过程中,主要涉及的物料包括UO2和H2以及F2等,存在的危险因素如下:1)化学中毒和灼伤;2)火灾爆炸;3)高温烫伤等。生产中的主要有害因素包括化学毒物和电离辐射以及高温等。为保证生产的安全,必须要做好辐射监测以及核安全防护管理措施,最大程度上减少对人员的损伤以及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铀转化生产场所的辐射监测
(一) 案例概述
以某轴生产企业来说,其主要生产六氟化铀,采取的生产方法包括气体扩散法以及离心法,为核电站以及各类反应堆,提供了高质量的核燃料。生产的主要危害因素如下:1)含铀气溶胶。其作为范围最广而且危害最大的有害因素,主要通过呼吸道进入到人的体内,极易造成铀α内照射损伤。2)放射性表面污染。其多附着在机械设备的外表面和工作台面等,很容易造成铀α表面污染,或因扬尘造成吸入性内照射。3)其他危害因素,如氟化物等毒物危害。
(二) 辐射监测
为保障生产的有序开展,组建了专业辐射防护队伍,包括辐射监测专业人员以及尘、毒测量专业人员,负责生产现场职业卫生监测以及外环境的监测,严格落实辐射防护及职业健康管理制度,保证相关工作的高质量落实。具体工作情况如下:
1. 工作场所监测
主要分为以下内容:1)常规监测。依据厂房工艺操作的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点开展定期监测。结合场所的运行情况,设定监测周期,保证监测工作有序开展。采取常规监测手段,可以不考虑各个场所处于监测时的具体变化。2)临时监测。结合场所检修工作以及工艺取样等实际情况,采取临时监测的手段,现场取样以及测量,进而掌握特殊性操作状态下场所的放射性以及尘、毒水平。在具体操作中,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制定,主要监测铀浓度以及氟浓度等。3)委托第三方开展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检测及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对评价建议及时组织整改与落实。
2. 个人剂量监测
从铀转化生产整体角度来说,外照射相对较弱,主要有铀气溶胶造成内照射,因此开展个人剂量监测时,主要是使用热释光个人剂量计,开展外照射监测。对于开放式岗位或者半开放式岗位的工作人员,采取定期进行内照射监测的方式,留尿样,进行铀和氟含量的精准分析。
3. 环境监测
对于场所环境的监测,主要在厂区10km范围内开展,通过对大气和水以及植物等进行监测,分析铀含量和氟含量等。
4. 流出物的监测
主要监测内容如下:1)气态流出物。在整个场所内开展系统而且全面的测量,对存在尾气排放的厂房,通过在烟道内取样进行测定,进行铀和氟的检测分析。2)液态流出物。在厂房内部设置废液收集系统,主要收集清洗液以及废水,进行铀浓度的分析,同时进行后续处理及排放监督管理,比如废水排放应实行槽式排放,对处理后废水排入槽排设施,经监测放射性指标达标后,由监管部门审批方可外排。同时,应在总出水口采取定期取样分析与在线监测相结合的方式,做好严格的把控。3)固体废物。在固体废物的监测方面,主要包括废水处理渣、废旧劳保、机器零部件和橡皮垫圈等[1]收集、去污与处置。
三、核安全辐射防护管理工作策略
核安全辐射防护管理工作的开展,主要采取的措施如下:
1) 具备辐射防护管理人员及设备设施
对于场所的核辐射安全,我国有着明确而且具体的要求,制订了详细的规定,比如人防方面,使得防护管理责任机制以及安全管理机制逐渐完善。在具体实践中,辐射工作场所的安全管理部门以及应急处理方案等,都必须要达到相关要求以及标准,确保此项管理工作更加标准化[2]。
2) 认真贯彻落实场所的监测工作
生产企业必须要注重场所的管理,必须要确保核安全主要设备与装置的运行参数达到标准,即处于限值以下,同时要做好核事故的日常应急演习,提高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和自我防护水平,加强放射性废物的管理力度,做好废放射性废物的收集和处理。对于实验室场所的管理,要从环境以及表面的污染方面入手,避免出现潜在内照射危害,运用有机玻璃屏蔽手段或者其他手段实现屏蔽防护,减少外照射水平。除此之外,对放射性同位素及放射性标准物质的存放,采取双人双锁的方式,健全登记制度。
3) 落实安全防护工作
在生产场所中,为实现辐射安全以及管理目标,做好辐射安全以及防护工作措施。对于开放式的生产场所,考虑到各项操作难以达到密封效果,必须要加强对场所内部的环境以及表面污染控制。通过采取具体的污染防控手段,比如有机玻璃遮挡等,实现屏蔽防护。定期组织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并且对其进行岗位培训,加强安全教育力度,增强其自我防护的意识,规范生产操作和安全防护[3]。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场所的辐射监测以及核辐射安全防护管理工作开展,必须要结合企业生产工艺和环境实际,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监测和防护管理力度,提高安全管理水平,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郝雷生.铀转化生产中UF_6泄漏事故分析与预防[D].南华大学,2016.
[2]胡凯光,郝雷生.铀转化厂六氟化铀泄漏事故初步分析[J].辐射防护通讯,2016,36(03):25-30.
[3]伍浩松.美国铀转化厂在泄漏事故后恢复生产[J].国外核新闻,2015(09):28.
曾姣红.场所的辐射监测和核安全辐射防护管理工作研究[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9,(14):78.
分享:
卫星在太空执行长期任务时面临着极为严峻的挑战。在太阳辐射和空间高低温循环的影响下,卫星天线桁架温度变化可能高达四百多摄氏度。剧烈的温度变化可能会引起热致振动现象,影响天线性能,甚至可能导致卫星不能在预定轨道内运行。因此,在卫星天线的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必须考虑太阳热辐射的影响,并进行空间环境下热力分析,以确保天线桁架的稳定性和天线性能的可靠性。
2024-12-04放射性废物处置设施的关闭是处置设施运行终了时针对处置设施进行的活动。包括在废物安置完成后,通过覆盖近地表处置设施,回填或封闭地质处置库及其通道,并终止和结束所有相关建筑设置的活动,使处置库永久封闭。由于放射性废物本身的特性,在处置场运行期间并不能保证放射性核素衰变到对人与自然无害的程度,因此在处置设施关闭后也需要对其进行监护。
2020-08-28在水冷反应堆中,活化腐蚀产物是放射性输运的重要载体。研究表明,在反应堆系统运行、维修维护及退役等环节,对辐射防护、个人和集体剂量以及安全分析等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活化腐蚀产物(ActivatedCorrosionProducts,ACPs)。因此,对于水冷反应堆来说,回路中活化腐蚀产物源项的精确计算很有必要。
2020-08-28在目前放射诊断学的范围中,CT检查对患者而言是电离辐射强度较大的一种X射线检查,而性腺(男性睾丸或女性卵巢)属于对辐射敏感程度较高[1]的人体器官,甚至有可能诱发电离辐射的遗传效应,且性腺是辐射诱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而引起遗传缺陷所涉及的组织[2]。根据放射检查最优化原则[3,4,5]在其作为非检查部位时,必须给予特殊防护,以避免患者接受不必要的电离辐射[6,7]。
2020-08-28射线探伤在锅炉、压力容器、机械制造、化工、轮胎生产等行业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射线探伤的应用提高了产品质量,同时,产生的射线对周围环境也产生一定的辐射影响。如果管理不当,泄露的射线会危及周围的环境安全及人体健康。目前,对射线探伤行业的安全监管已成为基层环保部门的一项重点工作。
2020-08-28人类依靠太阳的光和热延续繁衍,依靠手机联络传递信息,依靠CT去检查身体,依靠核能优化我们的能源结构构筑更加清洁的环境,无论是生活在地球上或是空间站的每一个人都处在辐射的环境中,但对于我们日常生活中关心的辐射而言,我们更通俗的划分为“电磁辐射”和“电离辐射”。辐射看不见、摸不到,我们需要依靠专业的仪器设备、科学的技术手段去监测和防护。
2020-07-09指出了核能作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在不断地改善着人类能源需求的同时,如何保证核安全与辐射安全也受到了人们的重视。探讨了核安全与辐射安全的定义,概述了核安全的发展历史,进而提出核安全与辐射安全对策:包括建设应急组织体系、提高专业人员素质、重新确立基准威胁、建立基本信息数据库、建立全国性核辐射监测网5个方面,以期对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参考。
2020-07-07移动式屏蔽检查热室可模块化地拆卸、运输、组装并实现简单检查功能,具备了较好的机动性和灵活性。但同时,由于要兼顾机动性和灵活性,带来了辐射防护工作实施的一系列新问题。为解决相关问题,本文在参考现有核设施辐射防护体系建设标准的基础上,梳理了移动式屏蔽检查热室辐射防护剂量限制体系,开展了移动式屏蔽检查热室辐射防护解决方案研究。
2020-07-06针对放射性从业人员对辐射防护的需求,柔性防护材料无铅化在保障对X射线有效屏蔽的同时,亦可避免铅中毒对人体的危害。X射线不同能区的最优屏蔽材料设计,可满足工作人员在不同工作场所下对防护装置的高效和舒适性要求。本文通过理论计算与蒙特卡罗模拟相结合方法,针对不同X射线场所下的防护材料进行设计计算。
2020-07-06世界人口增加、社会生产力提高使得人类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化石能源的日趋短缺,迫使各国科学家将研究重心转移至新能源方面。本文综述了核电站防辐射涂料的辐射环境、相关标准及部分耐核辐射的树脂和功能填料,如:碳纳米管-环氧杂化树脂、纳米二氧化铈-石墨烯-环氧杂化涂层、碳化硼、钛酸盐、钼粉、钒盐及铬铁等,这些新材料在实验研究过程中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020-07-06人气:6679
人气:6538
人气:5420
人气:5248
人气:4998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期刊人气:586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出版地方:上海
专业分类:科技
国际刊号:1000-3436
国内刊号:31-1258/TL
邮发代号:4-403
创刊时间:1983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年以上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505
影响因子:0.359
影响因子:0.033
影响因子:0.0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