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能源化学工程是在2010年被教育部批准开始建设的第一批新兴产业相关专业,但由于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建立的时间不足十年,发展尚处于初级水平,且对专业课程的建设、教育人才的培养方面经验不足,因此尚未建立出一个成熟的模式。现如今随着我国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创新材料的需求越来越大,但传统能源的利用效果不佳,还对环境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探索能源化学工程专业的建设变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本文从当前能源化学工程专业的现状入手,对其今后的发展进行了一定的探讨,以期提供参考。
能源是现代文明前进的基础,是人类进步不可或缺的动力。能源化学工程是以国家能源要求为基础,通过对新型清洁低碳能源的创新利用来保证国家低碳产业链的正常运作。能源化学工程是对国家所提出的低碳环保、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的积极响应,是人类进步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的保障[1]。在此基础上,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应运而生,该专业由教育部直接创办,以培养能源化学工程人才为目标,应国家高新技术发展,对新型能源产业相关高级技术人才的巨大需求而创办,是一种新型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综合性专业。
一、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建设的背景
能源和环境问题是我们在21世纪所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能源的要求越来越大,传统能源已经有枯竭的趋势。例如煤炭方面在2017年我国煤炭消费占全部能源消费总量的60%左右,而风能、水能、核能方面消费占比加起来仅有煤炭消费量的33%,巨大的需求使得我国煤炭产量越来越大,消费越来越多,但剩余量也越来越少,与此同时煤炭在燃烧中产生的SO2、NO2及CO2造成的巨大的环境污染,如SO2引起的酸雨、NO2引起的光化学雾以及连带产生的重金属污染,但除此之外,更为严重的是产生连带效应导致的全球气候变化、温室效应以及对厄尔尼诺现象的加重在近年来日渐显现。
因此对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的利用以及对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的更高效应用已经是刻不容缓,这些可在生能源以及清洁能源的利用将会成为未来我国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和保证[2]。因此为迎合时代的要求及能源化学工程的需求,能源化学工程专业随着在各高校建立,目前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课程体系的构建还在不断完善和探索之中。
二、能源化学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
能源化学式属于化学的一个分支科目,是掌握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的合理利用和提取、掌握清洁新型能源以及可在生能源理论知识、实现各种能源的科学利用以及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科学技术的基石。能源化学主要是通过利用化学理论知识和技术来解决能量的转换、储存和传输的问题,从而实现更好的服务于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能源利用的实质与化学变化本质上而言相似,都是能量形式转化的过程。能源化学因化学反应的发生来实现能量的转化以及储存。
能源化学工程是相较而言比较年轻的专业,其建立上尚不足十年,在其建立之前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和应用化学专业曾对其有部分涵盖,能源化学工程专业主要是关注于在能够充分利用能源提供能量的基础上以对环境造成最少污染的方式进行发展,主要研究新能源的有效利用和传统能源的绿色运用[3]。因而其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在熟练掌握能源化学相关理论知识和技术的前提下对化工、煤炭、石油、电能等领域的发展和转化确定专业的方向并具有创新能力和自主研究能力。
三、主要培养方式和内容
(一) 培养实践能力
专业培养目标的制定直接性的决定未来人才的质量和专业方向,为迎合国家对能源化学人才的需求,必须将人员的培养和现实的需求结合起来,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熟练掌握能源化学相关理论知识和技术并在化工、煤炭、石油、电能等领域的发展和转化方向有自己独到见解的高素质人才。因此要根据目标改变传统教育中轻实践重理论的培养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实际处理的时间能力,把实践放到和课堂教学同等的地位上,并且在考察时不光要考察学生的理论知识,还要考察学生的动手能力,避免眼高手低的学生出现。
(二) 培养技术应用能力
能源化学专业对应的是电力、煤炭、化工、新能源开发等能源转化多方面的领域,并且各个专业所需要的能力不同,因此在教育中要注意针对性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将教育内容放宽,为企业培养专业对口的专业性人才以提高学生日后的专业能力并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教育中要注意加大对实验室和实验器材的投入并购买适合于市场需求的专业器械,让学生在校内就得到专业实际培养,对实验室要在安全第一的前提下部分开放,给学生更多的机会接触器械,了解掌握专业技能,组织学生在自己已学到知识的前提下自行以小组的形式设计并完成实验并对学生实验报告及实验过程进行不定时的监督,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并提供必要的支持[4]。在学生已掌握知识的前提下组织学生到新能源研究所进行参观并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并给予解答。
四、总结
实践性的教育是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部分,也是一个最重要的方式,对学生实际解决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和创新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前提上要注意不能忽视实践,实践性人才才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才能为以后的就业创造优势,特别是在能源化学工程专业是面向化工、煤炭、新能源的开发等方面的各中极度需要动手能力的企业,更需要很好的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化学人才市场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建设祖国才不是一句无意义的空话。
参考文献:
[1]吴志杰.能源化学工程专业理论课——能源转化催化原理的建设与探索[J].广东化工,2018,45(18):182-183.
[2]荣俊锋,陈明功,刘铭,吴姗姗,张晔.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建设的探索[J].广州化工,2016,44(07):218-219.
[3]刘淑芝,王宝辉,陈彦广,陈颖,王鉴.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06):209-210.
[4]陈秀,来永斌,陈明功,张洪流.基于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多维创新实践平台建设[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4(01):216-217.
赵梓豪.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建设的探索[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9,(8):230.
分享:
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指20℃时蒸汽压不小于10Pa的挥发性有机物,其来源广泛,涉及石油化工、设备制造、制药、交通运输等多个领域[1]。甲苯作为典型的VOCs,因毒性高和挥发性强,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故对其高效治理至关重要[2]。
2024-10-22颗粒物包括可入肺颗粒物(PM2.5,指大气中空气动力学等效直径等于或小于2.5μm的大气颗粒物的总称)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指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等于或小于10μm的颗粒物)。颗粒物的来源主要包括自然过程和人为排放,其元素组成极其复杂,几乎包含元素周期表所有元素。
2023-09-01高氯酸盐作为一种强氧化剂,被广泛应用在火箭和导弹固体推进剂、烟花、照明弹、电子产品、汽车安全气囊等制造中[1,2]。随着我国军事化不断推进,产生了大量废弃固体推进剂,一般采用水冲方式将报废推进剂中的高氯酸铵冲出。ClO4-极易溶于水并在水中稳定存在[3,4]。
2020-11-17基于铀的战略价值和铀矿资源的有限性,从海水中提取铀作为传统矿石型铀资源的补给,对支持我国核电产业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综述了近年来开发的海水铀回收材料,包括合成聚合物吸附剂、无机吸附剂和纳米结构材料等,指出了当前从海水中提取铀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同时,介绍了国内外实际海水提铀的工业化研究进展以及铀的后处理研究,并对今后的海水提铀工作进行了展望。
2020-06-23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环境工程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改善生活环境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广泛共识。同时,人们日常生产和生活中,有机化学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在满足人们生活需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能够对有机化学加以合理应用,避免对环境带来污染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课题。
2020-05-12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当前社会中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其中主要的问题就是环境污染的加剧,因此如何有效解决环境污染成为了当前环境工程急需应对的一个难题,而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环境工程不再单单是环境工程,更多的是在其中结合有机化学,促进其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在有机化学的使用过程中,需要有选择的应用,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
2020-03-19我国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对社会的各个领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虽然为人们带来了一定的好处,但也会有一些企业或个人为了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违规的将科学技术运用的食品工程中,不仅严重影响了食品的质量,还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威胁。基于此,本文通过对食品工程中化学污染主要来源的分析,阐述了检测化学污染的方式,并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措施和建议。
2020-03-19能源化学工程是在2010年被教育部批准开始建设的第一批新兴产业相关专业,但由于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建立的时间不足十年,发展尚处于初级水平,且对专业课程的建设、教育人才的培养方面经验不足,因此尚未建立出一个成熟的模式。现如今随着我国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创新材料的需求越来越大,但传统能源的利用效果不佳,还对环境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2020-03-19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推进了工业化发展进程的同时,还带动了我国化学工业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加强化学工程建设作为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要时刻与化学工程的发展趋势相适应。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化学工程技术的热点,并对化学工程技术发展的趋势做出了全面的探讨和分析,致力于促进化学工程的稳健发展。
2020-03-19化学工程工艺不仅能够推动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还提升了我国的生产水平,现如今,随着化学工程工艺的进一步发展,若想化学工程工艺真正实现自动化发展,更好的发挥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就需要强化对绿色化工技术的应用。基于此,本文就结合化学工程工艺的基本情况,对其自动化发展策略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2020-03-19人气:4867
人气:3235
人气:3016
人气:2118
人气:1869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分析化学
期刊人气:1490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化学会,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出版地方:吉林
专业分类:化学
国际刊号:1872-2040
国内刊号:22-1125/O6
邮发代号:12-6
创刊时间:1972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2.741
影响因子:1.160
影响因子:1.215
影响因子:0.770
影响因子:0.374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