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慢就业”现象在青年群体中越来越普遍,青年群体的慢就业问题已经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但是社会上对于“慢就业”现象所带来的影响尚未达成共识。本研究旨在探讨青年群体“慢就业”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并提供政策建议。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影响青年“慢就业”的因素、青年群体对“慢就业”现象的态度以及毕业生就业现状等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青年群体“慢就业”现象的主要原因包括国内就业形势严峻、青年群体就业观念转变、高校教育培养质量一般等。但大部分青年对“慢就业”现象持积极态度,对“慢就业”现象保持乐观。故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一是出台系列激励就业政策,优化就业环境,促进毕业生就业;二是重塑健康的舆论环境,对慢就业持客观态度。
“慢就业”现象在青年群体当中越来越普遍,已经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但还未得到根本解决。经济工作会议中强调,“解决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问题”和“抓好重点群体就业,落实落细稳就业举措”。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支持大学生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但由于受到大学生就业市场供需结构不完善、高校毕业生规模逐年扩大以及大学生自身就业观念转变等多层次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并未得到明显改善。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毕业离开学校,步入社会后,未能顺利实现就业,成为“慢就业”群体中的一员。
近年来,关于青年群体“慢就业”现象的研究逐渐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一些学者从“慢就业”的现象、本质、影响、应对措施等多方面的角度,对青年群体“慢就业”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但意见尚未达成一致。禤欣认为:“慢就业”和国外的“间隔年(GAP YEAR)”有很多相似之处,“间隔年”往往与外出留学、各类社会实践有关,在此期间,参与其中的青年的非认知能力可以得到提升[1];禤欣认为我国高校毕业生通过在“慢就业”期间的锻炼,提高了自身的工作能力,对于未来进行就业很有帮助;国外学者Coetzee和King的实证研究表明:青年群体出于自我完善动机而“慢就业”的经历,会帮助其积累工作经验,更快适应工作,从而提高其就业概率;而靳卫东等通过对2012―2018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实证检验了“慢就业”对青年就业的负面影响机制。实证结果显示:“慢就业”阻碍了青年高质量就业,显著降低了青年的工资收入和工作职位,所造成的“需求―供给匹配”和“要求―能力匹配”问题客观存在[2]。
一、研究设计
本次调研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开展,线上部分通过网络问卷调研形式开展,研究对象为全国范围内18―28岁的青年群体。在网络问卷部分,基于前期的论文研究将问卷分为4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受访者的基本信息调研,如性别、年龄等;第二部分是针对往届毕业生是否存在“慢就业”经历而开展;第三部分是调查受访者对于“慢就业”的态度;第四部分则是对“慢就业”现象影响因素的认知,其中,对于“慢就业”现象的影响因素包括了经济、家庭等。线下部分采用了随机采访的形式开展,进入到社区当中,以社区中的青年群体为采访对象进行采访,在其完成调查问卷后,就“慢就业”相关问题展开咨询。
调查问卷发放1221份,有效回收1166份。在调研初期,为了扩大调研范围,提高调研的可信度,以线上调研为主,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调研。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慢就业”接受程度及态度分析
在此次调研问卷中,为了调查受访者对于慢就业的接受程度,在调研问卷的第3部分特别以量表形式设置了“18―28岁青年“慢就业”是普遍现象”等3题用以收集数据。
1.“慢就业”接受程度的整体分析
根据调查发现,青年群体对于慢就业的接受程度比较高。67.59%的人能够接受慢就业,持中立态度的人占比27.19%,极少数的人持反对意见。这些数据表明,多数青年人都能够接受“慢就业”。
2.“慢就业”接受程度的群体差异分析
虽然青年群体整体上对“慢就业”接受程度较高,但是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发现,不同群体对于“慢就业”的接受程度有所差异。因此选取了年龄、身份作为自变量进行了分析。
(1)不同年龄段对于“慢就业”接受程度的差异
在所有年龄段的青年群体中,对于“慢就业”持赞同态度的占比都较多,这说明当下“慢就业”能够被大部分年轻群体所接受,也侧面反映了“慢就业”现象在当下年轻群体中越来越普遍,而18―21周岁的青年群体对于“慢就业”的接受程度比22―28周岁的青年群体要较低一些。18―21周岁的大学生多是低年级在校生,而22―28周岁的年轻人大多毕业,后者相比于前者,要与就业市场接触更多,更能正确地看待就业问题。因此,进一步探究了青年毕业生对“慢就业”接受程度是否存在差异。
(2)毕业生对于“慢就业”接受程度的差异
低年级在校生对于“慢就业”的接受程度要明显低于应届毕业生和往届毕业生,反对率相比毕业生高10%左右。由于前几年我国的经济发展十分的不景气,零售业、餐饮业等受到遭受重创,这就更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其中受影响最大的就是应届毕业生,低年级在校生还不需要就业;往届毕业生已经步入就业市场,只有应届毕业生处于过渡期,无论是主动选择还是被动接受,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只能成为“慢就业”当中的一员,因而这一身份的群体对于“慢就业”的接受程度最高。
(3)不同户口所在地对于“慢就业”接受程度的差异
不同户口所在地的青年对于“慢就业”的接受程度不同,其中接受程度最高的是户口所在地位于东部地区的青年群体,由于东部地区有利的地理环境,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比其他3个地区高,与国外的贸易、文化交流也更频繁。因此这一地区的年轻人生活质量更高、思想更先进,不再仅仅追求高薪的工作,还倾向于实现个人价值,满足自身需求,所以他们并不急于就业。而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东部地区仍存在差距,这些地区的年轻人为了减少家庭经济的负担或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往往希望实现就业,因此这3个地区的青年群体对于“慢就业”的接受程度低。
3.“慢就业”态度的群体差异分析
以往的调查研究当中,学者们对“慢就业”的态度褒贬不一。因此,在此次的调查问卷当中,设置了12道题目,分别是“慢就业”可能对青年群体造成的弊端和好处,用于探究青年群体对“慢就业”态度的差异。由于不同类型的青年群体对于“慢就业”的接受程度存在差异,故此,不同类型的青年群体对慢就业的态度也存在差异。通过对此次调研数据的分析发现,不同户口所在地、不同家庭收入水平的群体对于“慢就业”是否有利于就业这一态度上存在差异。
(1)不同户口所在地对“慢就业”态度的差异。
对于“‘慢就业’使得青年拥有更多提升自我能力的时间”这个问题,东部地区对该问题持赞同态度的人数占比要明显多于其他3个地区。这些数据说明东部地区的人们更认为“慢就业”对于青年群体比较有利,这与东部地区较为发达的经济状况有关。
(2)不同家庭收入水平对“慢就业”态度的差异。
对于“‘慢就业’使得青年可以通过游学、支教等活动增长见识、开拓视野”,家庭收入水平高越高,持赞同意见的人数占比越大。家庭充裕的赞同度65.92%,而家庭困难的赞同数量占比55.56%。
(二)“慢就业”影响因素认知差异分析
为了探究对于同一影响因素,不同群体之间有何种认知差异,因此选取了多种不同变量进行群体差异分析。
1. 就业市场情况对“慢就业”影响的群体差异分析
随着社会发展,我国就业市场出现饱和,毕业生就业越来越困难,体制内的稳定工作更加受年轻人青睐。位于东部和西部的被调查者表示受就业市场经济发展影响较大,认为有影响的超过82%。而中部地区认为有影响的占比71.39%。推测其原因为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更发达,对外交流也更频繁,因此经济波动以及就业市场随形势的变化更大,而西部地区较东中部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往往更希望经济继续发展,因此也受到更大影响。
2. 家庭环境对“慢就业”影响的群体差异分析
家庭因素对一个人就业规划的影响往往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家长对孩子就业的态度和期望,另一方面是家庭经济收入水平这一硬件条件。家庭比较充裕和比较困难的受经济影响更大,收入水平中等的受家庭经济水平影响反而不大,原因是家庭充裕意味着能够接触到更多机会,而家庭困难在就业过程中会面临重重阻碍。但是中等收入的家庭,其选择会更加符合社会广泛传播的思想,潜意识中匹配符合自身经济水平的就业方向,其限制就会更少。
3. 个人规划和能力对“慢就业”影响的群体差异分析
对未来的职业生涯是否有明确规划以及毕业后是否具有足够的能力应对职场,是一个人是否选择“慢就业”的重要影响因素。低年级在校生和往届毕业生认为个人综合素质的影响更大,认为有影响的占比分别为79.73%,77.48%。而应届毕业生有此类想法的占比71.82%。原因是低年级在校生正在受到学校的教育,往届毕业生在进入社会后也逐步认识到个人能力的重要性,而应届毕业生初入职场,依旧对就业市场充满向往,认为其中充满机遇,因此更加乐观。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经研究发现,虽然“慢就业”现象在青年群体中越来越普遍。对于青年群体而言,他们对于“慢就业”的接受程度很高,在得到的1166份有效数据中,有67.59%的受访者都可以接受“慢就业”。但是,不同类型的青年群体对于“慢就业”的接受程度存在差异。根据前文的数据分析发现,18―21岁的年轻人对“慢就业”的接受程度要低于另外两个年龄段的年轻人;低年级在校生的接受程度最低,往届毕业生的接受程度相对较高,其中应届毕业生接受程度最高。此外,不同类型的青年群体对“慢就业”的态度也不同,东部地区的青年群体对“慢就业”持赞同意见,其他3个地区赞同程度则低于东部地区;家庭收入水平较高的青年群体对“慢就业”持赞同意见,而家庭收入水平一般及以下的青年群体赞成意愿不高。另外,通过对“慢就业”群体就业现状的分析来看,“慢就业”对于青年群体职业发展前景并无显著的消极影响。因此,对于青年群体“慢就业”现象,应当理性看待。想要解决青年群体“慢就业”的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协同配合。张文亚曾以三螺旋理论视角研究慢就业现象[3],基于对三螺旋理论内涵的了解以及前文所研究的“慢就业”的影响因素认为主要可以从政府和家庭方面入手,从就业政策改革、家庭积极引导学生就业等多方面着手。
(一)就业政策改革
在当前市场经济的环境下,我国的就业政策应当随着时代的发展积极改革。根据调查数据显示,79.34%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的就业环境对自己的就业情况存在一定影响。政府可以通过改革一系列就业政策,打造公平就业环境来鼓励高校毕业生积极参加就业。对于一些热门行业而言,市场需求逐渐减小,就业岗位趋于饱和,鉴于这种情况,政府可以通过增大政府相关部门对企业的扶持力度及优惠政策,提高企业的用工需求能力,丰富企业就业岗位,调动他们吸纳毕业生的力度及积极性。而对于一些冷门行业而言,他们的人才缺口明显,市场需求量大,当下存在的问题是愿意从事这些行业的人才较少。因此,政府可以通过出台针对从业高校毕业生的优惠补贴政策,鼓励和支持用人单位通过提高薪酬待遇,改善工作环境等来吸引高校毕业生就业。
(二)家庭配合高校积极客观引导学生就业
除高校对毕业生就业观、价值观念进行教育引导影响其就业选择外,其家庭对其就业行为影响最大。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长的教育和支持,他们对于职业的选择也体现着家长对他们的期待。有75%左右的受访者认为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和对慢就业的包容程度,影响了孩子对就业的选择。因此,有“慢就业”现象发生的学生家庭应积极配合高校对学生“慢就业”进行引导,正确、理性地看待学生就业问题,张轶辉等人建议家庭方面要更新观念多引导[4]。不鼓励学生一味追求高薪或“铁饭碗”待遇,也不鼓励学生盲目跟风追求风险较高的新兴职业。家长应根据学生当前的自身条件及能力水平,配合学校对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提前协助学生规划学业及就业,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就业观,提升理论素养和实践技能,减少“慢就业”的发生。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青年群体中“慢就业”现象的全面分析,提供了对其成因、影响及应对策略的深入洞见。研究揭示了这一现象的广泛性及其在不同地区、经济背景和教育阶段中的多样表现。通过对青年就业态度的细致考察,文章强调了改善就业质量和职业发展前景的重要性。建议中提出,通过优化就业支持体系和强化职业指导,可以有效地引导青年理性面对职业选择,从而拓宽其职业发展道路。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就业满意度,也促进了职业成就感的形成。综上所述,本研究为改善青年就业环境提供了宝贵的策略和见解,期望通过实施这些策略,能够为青年开创更加光明和富有成效的职业未来。
参考文献:
[1]禤欣,黄晓珩,何绍彬.大学生“慢就业”的研究述评[J].市场周刊,2020,33(12):174-176.
[2]靳卫东,李淑玥,何丽.“慢就业”的职业损失:工资收入和工作职位[J].财经研究,2022,48(07):33-47.
[3]张文亚.大学生“慢就业”现象重审:基于三螺旋理论的视角[J].淮阴工学院学报,2023,32(04):83-89.
[4]张轶辉,毕亚玲,杜小明,等.“慢就业”成因探析及其应对策略[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8,20(04):103-108.
基金资助:2023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省级重点项目《青年群体“慢就业”现象的本质解读和解困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2310327040Z)的研究成果;
文章来源:邱平,王艺轩,饶俊丹,等.青年群体“慢就业”现象与群体认知研究[J].公关世界,2024,(19):48-50.
分享:
“土木工程施工”是土建类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应用性和实践性,主要内容涉及土木工程中的各项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设计等,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施工基本知识,具备独立分析和解决施工问题的能力。但传统的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在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如教学手段限制、教学过程枯燥、脱离工程实际等。
2024-11-21传统的急诊医学教学存在真实临床场景不易复制、学生的学习进度不统一、人力和时间成本较高等问题。虚拟仿真技术可以通过模拟真实的临床场景和医学操作,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高效、重复训练的平台。在虚拟环境中,学生可以反复进行急诊病例的模拟操作和情景演练,从而提高其对急诊医学的认识。
2024-11-21地方高校艺术硕士培养模式直接影响着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影响着地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本研究通过培养方案文本分析、问卷调查等方式,对艺术硕士的培养模式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希望通过调研发现培养模式存在的困境,为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提供现实依据。
2024-11-20园林绿化是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的一部分,多年来围绕生态环境建设,延伸出园林景观设计、园林工程施工和绿化养护3个主要行业。在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稳步推进过程中,城市景观绿化需求不断上升,“美丽中国”的建设热潮更进一步推动了园林绿化行业的持续发展[1]。
2024-11-20畜牧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畜牧业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升级,使养殖业组织、业态、模式正在发生重大变革,亟需具有畜牧学知识背景的信息化、智能化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2],因此在原有动物科学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体现新农科方面的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
2024-11-202022年,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强调要构建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综合大学参与、教师发展机构为纽带、优质中小学为实践基地的开放、协同、联动的高水平教师教育体系[2]。其中,部属师范大学大多侧重中学教师教育,地方师范类院校则成为小学教师教育的主体,就业导向是地方师范类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
2024-11-20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基本保障。高校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是建设教育强国的生力军,将教育家精神融入高校师范生培养,对引导师范生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与实践意义。
2024-11-20应用型大学作为一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办学类型,以服务地方或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专业发展为龙头,以学科发展为支撑,关注科技在地方经济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与行业紧密联系。应用型大学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2024-11-202021年,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年)》(以下简称《审核评估方案》),启动了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1]。新一轮审核评估坚持分类指导,强化精准评价,针对不同类型高校提出有明确区分度的人才培养要求[2]。
2024-11-20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将“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纳入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2]。实现这一宏伟目标,需要将教育、科技、人才进行统筹部署,在进一步明确三者战略定位的基础上,实现三者的有机联系、辩证统一、协同配合,使教育、科技、人才做到系统性协同支撑[3]。
2024-11-20人气:6966
人气:5474
人气:4857
人气:4623
人气:4444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期刊人气:2479
主管单位:河北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河北农业大学
出版地方:河北
专业分类:农业
国际刊号:1000-1573
国内刊号:13-1076/S
邮发代号:18-43
创刊时间:1959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0.294
影响因子:0.165
影响因子:0.223
影响因子:0.640
影响因子:0.452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