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创新思维培育是现代艺术教育的核心概念和根本宗旨。探索PDCA循环在教学中持续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是对艺术教育创新途径的有益探索。基于创新思维培育目标,以文创茶具设计课程为例,运用PDCA循环教学方法,从机制上提出持续改进与提升学习能力的路径、从模式上优化与提升文创茶具设计课程教学流程、从形式上探索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借助认知心理学与设计教育等研究思路,将“文创茶具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分为三个模块,在此基础上构建“四个循环+八个阶段”的PDCA创新思维培育循环模型,形成教与学相呼应的课程体系,实现文创茶具设计课程教学中创新思维培育的高质量运行,并达成反馈式优化,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结果发现:借助PDCA循环整体性、递进性和循环性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具针对性、系统性和目标性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认知、思维和行动中的不足,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有助于学生直觉感知力、思辨突破力和实践活动力的创新思维培养。
文创茶具在传达独特的形制和工艺的同时也体现了地域文化内涵,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同时传递了传统文化价值观念。文创茶具设计课程是产品设计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课,主要内容包括茶具造型基础理论、茶具造型方法和文化符号与语义构成等。随着人们对茶具的文化性、体验性及个性化需求日益增强,文创茶具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拓宽至设计领域的前沿设计思维与研究趋势,例如设计思维与方法、设计分析与语构、设计文化解读等。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习、了解和掌握文创茶具的设计思路和文化传达方式,引导他们从多维视角审视、分析和解读茶具设计问题,拓展创新思维,培养设计综合素质和可持续设计能力。
当前,多学科知识体系融合的教学趋势愈加明显,文创茶具设计课程在拓展设计外延学科内容的同时,课程教学中的问题也逐渐暴露,主要表现为教学内容缺少知识体系的融贯、教学方法缺少思维创新的架构、教学过程缺少可持续设计观的培育等。多年来,文创茶具设计课程不断探索与改进,如采用多学期授课、讲座授课、项目合作教学、研究性方法教学、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等模式,并结合商业市场与文化需求等对教学内容、方法和模式等进行改良[1]。虽然在产品设计与文化表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多学科知识体系下如何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问题。
探讨文创茶具设计课程教学的创新思维培育,单纯以“教”为核心的机械灌输是远远不够的[2]。借助心理学对创新思维的构成研究、教育学对创新思维的影响研究及管理学对创新思维的培育机制研究,可为文创茶具设计课程教学中创新思维培育提供多维致思途径。基于此,本文提出基于PDCA循环的创新思维培育模型,从培养机制上强调通过PDCA循环的四个步骤使学生树立循环和系统的设计思维,引导和培养学生主动认知及持续改进的学习能力;在教学模式上通过PDCA循环优化教学内容体系,完善设计分析与教学流程。通过设计课题探索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路径与方法。
1、PDCA循环教学模型的理论基础
1.1 PDCA循环教学方法
PDCA循环模型由沃特·阿曼德·休哈特首先提出,由戴明采纳并完善,所以又称戴明环[3]。PDCA即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 Act(处理),主要用于管理研究领域,教育领域多以质量监控管理、人才质量标准为主,高等教育尤其是艺术设计教学的研究较少。PDCA循环在教学中通过从浅至深的推进方式、自下而上的促进方式和由表及里的融合方式,突出“自我完善和持续改进” 的教学理念。在PDCA循环教学方法中,在“教”为核心的教学基础上,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的内容和方法构建。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分析、解决和反思问题,体现PDCA的循环性优势;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跨学科内容与方法,拓宽学生的思维宽度和广度,体现PDCA循环的系统性优势(图1)。
1.2 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的特点在于“创造”。创新思维旨在突破常规和传统,以新颖、独特的方式解决新的问题,具有开放开拓性、灵活独特性、有效和非常规性等特点[4]。在创造性思维中,洞察力、想象力、知识储备等智力因素以及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都起着重要作用[5]。本文借助教育心理和认知建构这两种关于创新思维的经典理论探讨教学中如何培育创新思维。教育心理主义代表奥苏贝尔提出成就动机的三种内驱力和学生学习的三种动力来源[6];认知建构主义代表皮亚杰主张通过理解的深化促进知识的灵活应用[7]。上述关于创新思维的相关理论将成为本文展开研究的基础,同时借鉴心理学家加里培林的“五阶段(灵感、积累、孕育、启发、验证)”论[8],研究文创茶具设计课程教学中创新思维培育过程的可能性与变量。关于创新思维的动机说与发展说等相关概述将指导教学实施,总结的教学方法也可应用于其他课程教学与实践。
图1 创新思维培育的PDCA循环教学方法
2、PDCA循环创新思维模型解构
2.1 文创茶具设计课程教学目标与内容
文创茶具设计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文创茶具产品的应用设计能力。在茶具设计的基础上掌握关键性的设计理念与方法,能够将传统茶具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创造出既能体现茶具的文化价值和工艺性能,又能适应市场竞争力和用户需求的茶具产品。教学过程分为三个模块(图2):模块一“设计什么”,包括茶具设计基础理论、茶文化与历史、材料与工艺,使学生建立完整的基础知识体系;模块二“怎样设计”,包括用户研究与市场分析、明晰设计主题、设计概念深入,帮助学生探索文创茶具的创新思维途径;模块三“如何实现”,包括手绘与设计表达、生产制作工艺流程,提升学生的操作和实践能力。
2.2 文创茶具设计课程教学的创新思维构成
以往的文创茶具设计课程教学忽略了“教”与“学”相长的创新思维的整体培育。艺术的创造需要直觉,文化的汲取需要认知,设计的过程需要思辨,他们的实现都需要建立在想象、推理和实践的基础上。加德纳提出思维和认识方式多元理论[9]。因此本文关于文创茶具设计课程教学的创新思维培育主要集中于自我构建和教学干预两个方面。
一是文创茶具设计课程创新思维的自我构建,即“学什么”和“怎样学”。自我构建将学习作为能动建构的过程,学习者的认知模式、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是影响创新思维自我构建的主要影响要素(图3)。马斯洛提出人的创造力分为特别技能的创造和自我实现的创造,前者是人的个体差异,后者是人的共同潜能[10]。
图2 文创茶具设计课程教学目标与内容的作用关系
图3 文创茶具设计课程创新思维的自我构建
二是文创茶具设计课程创新思维的教学干预,即“教什么”和“怎样教”。教学干预是从认知心理学与设计教育视角探讨如何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以及在教学中通过直觉感知力、思维突破力和实践活动力的能力培养,解决学生认知模式、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的自我构建问题(图4)[11]。
图4 文创茶具设计课程创新思维的教学干预
2.3 文创茶具设计课程创新思维PDCA循环的教学分析
本文将文创茶具设计课程创新思维PDCA循环分为“四个阶段+八个步骤”教学流程(表1)。各步骤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衔接且功能互补,在教学机制上可以互相促进和提高,进而使整个教学方式、实施步骤和效果反馈趋于具体化、完善化,尤其针对当前文创茶具设计课程的教学问题提出可以量化的指标,借助 PDCA循环解决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并持续改进教学质量。
表1 文创茶具设计课程“四个阶段+八个步骤”的PDCA循环教学流程
3、课程模型实践
3.1 阶段一:教学计划阶段(P)
文创茶具设计课程教学内容计划与安排(图5)需要在调研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展开。首先,需要对学生充分调研,以此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和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其次,需要对课程讲授内容进行整理与分析,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认知模式、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最后,教学内容的课时划分与建立可操作的教学计划,此阶段是整个循环模型中最重要的一环,需要任课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教学逻辑性以及综合协调的能力,对于课程教学内容和目标有明确的定位。
图5 文创茶具设计课程教学计划与内容安排
3.2 阶段二:教学执行阶段(D)
文创茶具设计课程以培养学生直觉感知力、思辨突破力和实践活动力为主要目标。
首先,直觉感知力的教学。想象是灵感获取的一个重要来源[12]。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式,鼓励学生用思维导图以及茶具形态图形化形式分析问题。通过有意识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明显增强。学生从文创茶具设计课程中传统与创新、理念和体验的视角提出抽象、简洁的设计构思。如柿子在中国文化中多表现吉祥、喜庆和美好的寓意,学生以柿子借喻事事如意,将柿叶和柿果的特征进行图形化分析和取样(图6),以经典的茶具器型为基础,画出了一些具有柿子特征的茶具设计草图(图7)。
其次,思辨突破力的教学。教师应培养学生建立对文创茶具设计课程相关的设计内容的系统观,使其养成多角度思考和审视设计内容的习惯,包括从用户、环境、文化、技术和经济等多个维度出发进行系统设计考量。学生针对饮茶时使用场景的分析以及情境再现,可将使用茶具的步骤分为以下四个过程(表2)。
通过对茶具使用过程的情景再现,探索人与产品、产品与产品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和体验需求,建立理解与判断,培养探索精神。
最后,实践活动力的教学。在实践阶段,根据产品三维建模效果图反复比较设计的优劣,探讨改进办法,并制作草模以验证设计的合理性。一般方壶是茶具模型中较难制作的器型,教师可以请专业技术人员或工艺师等进入课堂,针对重点和难点问题有针对地指导,并根据学生遇到的问题提出建议。如图8所示,根据茶壶和茶杯的形状揉泥、做胚,在胚体上进行划线、分型、切割。茶盘的边缘则需要捏制、雕刻等,胚体做好需要干燥之后烧制成形。在此过程中,非常考验学生对材料属性的掌握、手工精细度以及烧制技术。通过模型制作使学生能够理解产品设计与产品实现之间的取舍,提升设计综合思维和跨域合作的能力。
表2 基于设计思辨力培育的茶具使用步骤分析
图6 设计构思、分析和取样
3.3 阶段三:教学检查阶段(C)
在完成以上教学阶段后,学生能够延续设计概念,实现设计的最终效果展示与模型制作。如茶具“柿柿如意”的设计(图9),学生通过传统吉祥文化符号寻找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共性,以茶具作为载体诠释中国传统吉祥文化的含义,在体现实用性的基础上,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主要以借形、借物、借字展开设计。
图7 设计草图
图8 模型制作
图9 设计效果图展示
借形——茶壶设计。以柿子借喻事事如意,将柿叶和柿果特征提炼,作为茶壶原型,提钮部分将四合如意纹进行简化与重组(图10)。
图10 借形——“柿柿如意”茶壶设计
借物——茶盘设计。将托盘茶洗和茶盂的功能结合,花形茶盘金边在合起的状态是看不到的,打开茶盘,金边才会露出,构成花“开”富贵的意境(图11)。
图11 借物——“柿柿如意”茶盘设计
借字——茶杯设计。茶杯是与饮茶人直接关联的产品,设计将“热茶”与“滚滚”进行联想,倒入热茶后,茶杯表面会呈现出洒落的金色,寓意财源滚滚(图12)。
这套茶具的设计概念与中国传统的四字成语贴合,以文字寓意寄予美好愿望。整套茶具的设计语境是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茶具外观体现事事如意,人与茶具之间的互动中体现花开富贵,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中体现财源滚滚。产品色彩沉稳,方圆之间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儒雅品格。
图12 借字——“柿柿如意”茶杯设计
本阶段通过文创茶具最终的成果以检查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否能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在对比了一些学生的设计成果,并回顾各个教学环节的过程后进行反思得出结论:一是优秀的设计源于对文化要素的深入挖掘和应用,是文化语境和茶具功能的融合与统一,体现了恰当的设计方法和可以引申的文化内涵;二是有些同学直接从文化符号到产品形态,中间缺少了设计的概括和符号再设计的过程,使得最终产品平平无奇,缺少亮点;三是有些同学虽然懂得运用现代设计提炼传统元素,但实际应用中缺少了文化的加持,使得茶具设计缺少语境;四是模型制作过程中发现很多设计不合理的地方,如开模与工艺难度较大、不适合批量生产、不同材料之间的连接结构和组合形式还有待于进一步设计等。
3.4 阶段四:教学处理阶段(A)
检查每个教学步骤是否都按照要求实施,以及是否达到目标,可以通过每一步骤的训练与测试寻找有没有遗漏或者缺失的内容。请同行或者专家从不同角度查找教学中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收到反馈后,仔细考虑问题及原因,并根据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修改和调整,包括重新梳理教学内容和目标,改进教学方法等。通过分析发现前几阶段的教学缺失和不足,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如: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深层认识与理解,强化对其直觉感知力的培养;需要进一步强化学生思辨突破力,优化学生对文化元素提炼与加工等创新思维过程;需要通过实践活动力的课题训练使学生通过独特视角认识和思考产品形式与功能、生产工艺与设计之间的权衡关系;等等。将以上问题和解决方案列入下一阶段的课程教学中,以期能够在下一个PDCA循环中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和目标。
4、结束语
本文介绍的文创茶具设计课程创新思维模式的PDCA循环教学研究是笔者近几年在教学中思考、探索与实践的成果,PDCA循环可以作为在教学过程中持续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方法[13]。在文创茶具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运用PDCA循环的主要思路是:计划阶段针对学生设计中创新思维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原因和对策;执行阶段按照教学计划实施教学内容;检查阶段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评价,考察完成目标的情况与问题等;处理阶段针对问题提出建议与解决办法,在下一个循环中争取解决问题。在此教学过程中,不只让学生掌握单一的设计方法,而是通过不断循环和改进的教学过程,提高课程教学内容的可达性,提升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思辨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反馈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认知、思维和行为相融合的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宁钢.新文科背景下中国设计教育的思考:以陶瓷设计为例[J].设计,2021,34(22):4.
[2]刘光甫.浅析高校陶瓷艺术设计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0(1):47-50.
[3]刘琼,肖云梅,龚日朝.基于PDCA循环理论项目式实践教学方法研究[J].对外经贸,2024(2):136-139.
[4]郑斌.设计教育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装饰,2002(8):49-50.
[5]王旭晓.试论艺术思维的特征:从文化创意谈起[J].艺术百家,2011,27(1):74-89.
[10]夏惠贤.创造力研究的四种倾向[J].外国教育资料,1997(6):63-67.
[11]张庆林,田燕,邱江.顿悟中原型激活的大脑自动响应机制:灵感机制初探[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4(9):1-10.
[12]曾永成,艾莲.关于形象思维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几个问题:论思维与抽象、形象、想象和直觉的关系[J].艺术百家,2012,28(5):69-74,138.
[13]张燕婷.PDCA循环理论在实践类课程中的在线教学设计与实施研究:以成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为例[J].艺术教育,2023(7):199-202.
基金资助: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基于PDCA模型的艺术设计人才创造性思维的培育策略研究”(C-c/2021/01/42);南京工程学院高等教育研究课题“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背景下教学数字化转型探索与创新研究”(2023GJYB16);南京工程学院校级科研基金项目资助“交互式叙事理论下民俗文化形态传承与转化的策略研究”(YKJ202233);
文章来源:姚江,贺晨欢.基于PDCA的文创茶具设计在教学中的创新思维培育研究[J].山东陶瓷,2024,47(06):47-55.
分享:
“土木工程施工”是土建类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应用性和实践性,主要内容涉及土木工程中的各项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设计等,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施工基本知识,具备独立分析和解决施工问题的能力。但传统的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在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如教学手段限制、教学过程枯燥、脱离工程实际等。
2024-11-21传统的急诊医学教学存在真实临床场景不易复制、学生的学习进度不统一、人力和时间成本较高等问题。虚拟仿真技术可以通过模拟真实的临床场景和医学操作,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高效、重复训练的平台。在虚拟环境中,学生可以反复进行急诊病例的模拟操作和情景演练,从而提高其对急诊医学的认识。
2024-11-21地方高校艺术硕士培养模式直接影响着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影响着地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本研究通过培养方案文本分析、问卷调查等方式,对艺术硕士的培养模式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希望通过调研发现培养模式存在的困境,为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提供现实依据。
2024-11-20园林绿化是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的一部分,多年来围绕生态环境建设,延伸出园林景观设计、园林工程施工和绿化养护3个主要行业。在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稳步推进过程中,城市景观绿化需求不断上升,“美丽中国”的建设热潮更进一步推动了园林绿化行业的持续发展[1]。
2024-11-20畜牧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畜牧业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升级,使养殖业组织、业态、模式正在发生重大变革,亟需具有畜牧学知识背景的信息化、智能化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2],因此在原有动物科学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体现新农科方面的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
2024-11-202022年,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强调要构建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综合大学参与、教师发展机构为纽带、优质中小学为实践基地的开放、协同、联动的高水平教师教育体系[2]。其中,部属师范大学大多侧重中学教师教育,地方师范类院校则成为小学教师教育的主体,就业导向是地方师范类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
2024-11-20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基本保障。高校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是建设教育强国的生力军,将教育家精神融入高校师范生培养,对引导师范生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与实践意义。
2024-11-20应用型大学作为一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办学类型,以服务地方或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专业发展为龙头,以学科发展为支撑,关注科技在地方经济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与行业紧密联系。应用型大学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2024-11-202021年,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年)》(以下简称《审核评估方案》),启动了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1]。新一轮审核评估坚持分类指导,强化精准评价,针对不同类型高校提出有明确区分度的人才培养要求[2]。
2024-11-20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将“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纳入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2]。实现这一宏伟目标,需要将教育、科技、人才进行统筹部署,在进一步明确三者战略定位的基础上,实现三者的有机联系、辩证统一、协同配合,使教育、科技、人才做到系统性协同支撑[3]。
2024-11-20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艺术教育
期刊人气:1954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主办单位:中国文化传媒集团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艺术
国际刊号:1002-8900
国内刊号:11-1188/J
邮发代号:82-109
创刊时间:1979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7-9个月
影响因子:0.039
影响因子:0.070
影响因子:0.075
影响因子:0.321
影响因子:0.204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