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产教融合育人的国家战略背景下,顺应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结合昆明文理学院风景园林本科专业教育现状,以完善职业素质和促进专业动手能力提升、培养具有拓展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对育人模式等进行探究。总结确定“两提一拓展、三层两面多方式”的人才培养总体思路,提出“SEMWPE”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三横四纵一体”知识体系;通过系列课程改革全面提升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质量,旨在为创新型、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育人研究与实践在理论和实践上提供借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创新,并全面推进创新。培养“双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高校责无旁贷。风景园林是综合运用科学与艺术手段解决人居环境问题的应用型学科。社会发展、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建设等需要高校为社会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同时也需要应对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对风景园林专业教育改革提出的培养“富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的挑战[1]。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重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高校人才培养的体制变革、制度环境创设、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改革等是当前的研究重点[2]。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一方面强调学科整体知识结构和基本原理的学习、多学科知识融合、新技术融入[3]等对学生知识体系建构、多元思维方式的培养。另一方面强调教学由以教师为主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由知识讲授转向能力培养,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探究式新型教学模式;强调“践中学”“做中学”“创中学”“研中学”的教学思想[4-5]。知识体系重构、师资建设、教师业务能力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团队协作、创新能力培养以及“教赛融合”等多方式教学改革推进,为目前众多高校人才培养改革共同的关注点[1,13]。基于此,本次在深化产教融合育人的国家战略背景下,以学生为中心,以“双型”培养为目标,以依托区域优势、坚持差异化定位[5]、特色发展的思想进行育人探索与实践。
1、新时期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思维转向
1.1 新时期风景园林教育挑战
传统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人才培养定位模糊。课程体系多以风景园林史、规划设计、植物与工程等模块为主,与当今生态设计、大尺度开放空间等结合较弱。学科体系不够完善,学科间的知识交叉融合未能形成完整的学科教学体系。二是社会定位不够精准。学生对行业了解有限,且传统教学方式多以教师多媒体讲授为主,学生互动性较弱,导致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高。此外,传统实践教学开展方式和深度有限,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有限。同时,缺乏有效合理的教学与实践训练过程,难以多维度、多层级促进学生探索、创新精神的养成[1,13]。
新一轮的产业革命、科技革命对中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培养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心,也是风景园林发展的重要引擎。在当前生态文明、美丽中国、海绵城市、公园城市等建设背景下,杨锐[6]认为“风景园林学科的核心竞争力是整合性和落地性”。
1.2 人才培养思维转向
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需求,人才培养思维需要转向“一加强,一转向,一拓展”。(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注重学生个人品格和素养的培养,强化思政教育,坚持三全教育。增强文化自信,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怀。(2)改变人才培养以学校为主的传统思维,转向校企联合,凝聚社会优秀力量和资源,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优质师资队伍,产教协同育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3)拓宽学生视野,加强对学生拓展、探索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培养其自我学习、团队协作的意识与能力,增强抗压能力和竞争意识。
2、昆明文理学院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
2.1 专业建设现状
昆明文理学院(以下简称昆文理)风景园林专业依托本校园林专业近20年办学历史(云省特色专业)发展而来;2018年获批五年制本科并开设招生。所在二级学院开设有城乡规划、建筑学、环境设计、园林、园艺(2021年取消办学)、土木工程等专业,形成绿色学科群的专业布局。依托院级办学基础,本专业在教学师资和课程体系构建具有多学科多专业融合的先天优势。但通过分析,存在以下问题需要解决:一是师资与课程体系需要由农学转向工学调整和完善,人才培养价值观、学习内容应与当前“城市景观-乡村振兴-自然保护地”三位一体的学科研究范畴,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指导思想相结合[1,3]。二是应构建完整的知识与能力培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体系,推动教学改革创新。
2.2“双型目标”导向下育人策略及方法
2.2.1“SEMWPE”人才培养思路。
依托区域资源优势,本校人才培养坚持与其他地方性本科院校差异化定位,突出强调风景园林植物识别与利用的能力培养及“景观+”(文化与旅游相关知识融入)的特色。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定位为有特色、技能型,职业(实践)能力强、专业素养高、具有拓展创新的应用型人才,强调能力、素质与知识协调发展;提出校企协同育人全过程模式(SEMWPE),内涵S(School)为学校,E(Enterprise)为企业,M(Major)为专业,WP(whole process)为全过程,E(Education)为教育。强调自培养目标定位至培养过程社会企业的全过程参与,在专业学习不同阶段通过讨论交流、讲座、引企入校、带项目入课堂、顶岗实习等多方式发挥企业参与育人过程。
2.2.2 构建关联紧密、拓展性强的课程知识体系。
以价值观为引导,以实践能力、探索创新能力培养为重,以《高等学校风景园林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年版)为基本指导,以集成创新[1]为目标,基于综合基础素质平台、专业知识平台、实践应用能力平台,构建“三横四纵一体”的知识体系(见图1)。知识体系构建根据“知”与“行”的递进互补关系进行设置,“知”的部分为通识基础课程、专业学科历史、理论知识,制图技能基础知识的课程;“行”的部分包含系列设计模块课程、植物景观模块课程、工程模块、城乡绿地、生态模块课程,系列实践课等。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方面,围绕“规划设计”“风景建筑设计”“园林植物识别与应用”“工程施工与管理”4个专业技能进行横向课程实践环节活动设计,并在课程教学计划中明确课程实践环节学时。构建由“专业认知实习-课程实践-专业见习-专题实习-创新训练-综合实习-毕业实习”等组成的贯穿1~5年级自下而上的实践课程体系。
创新人才培养重点是在“知”“行”的课程教学中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焕发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并且通过设置创业创新训练、专业创新训练等课程重点强化。
差异化培养方面,突出风景园林植物识别与应用的能力培养,构建从“识别认知-应用”的进阶课程,包含观赏植物学+实习、园林树木学、园林花卉学、植物景观规划设计与实践等;且加强文化自信培养并与乡村振兴服务社会发展接轨,开设“乡土文化保护与利用”课程,与城市规划原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风景区规划、景观生态学形成规划学科领域知识。加强对学生乡土情感的培养,基于昆明文理学院生源多源于乡村学子的背景,可厚植乡土情怀[7],激发学生投身乡村振兴事业的热情。同时,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I-III”“风景园林建筑设计”“风景园林设计综合”等设计类课程教学过程中,推进文化与设计的融合关系,从设计理念凝练、文化符号的挖掘等方面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对文化传承与创新应用的能力。
图1“三横四纵一体”的课程知识体系
2.2.3 教学条件与资源建设支撑“三位一体”。
围绕“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目标,校内完善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校外搭建校企实践实训平台。通过借助企业工作平台,让学生接触、了解行业前沿和动态,参与项目实践,培养学生面向社会检验的专业能力;同时也为企业、社会进行人才的适用培养,学生毕业后上手快,实现校企互利共赢。采取临聘、短聘、长聘等多种方式灵活引进校外专业技术能力与授课能力强的高级技术人员,且以具有专业领域特长、经验丰富为甄选的基本条件。鼓励校内教师开展教学学术研究,通过学历提升、进修、培训、微课证书[8]课程学习、横向项目实践等多途径提升教师综合业务能力。同时利用所在二级学院多学科、多专业布局优势,由其他教研室教师担任相关课程教学,实现师资交叉融合优势。多方式、多途径构建结构合理、综合业务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提高教学能力与业务水平。
教学资源方面,除教材、参考书等资源外,增加思维启发的教学问题、案例库资源,增加提升专业认知、丰富拓宽视野的实习实践、创新训练与竞赛锻炼活动类型资源,增加提升实践技能、综合业务能力的项目资源。资源建设以“课内外师生结合”“校内外校企结合”“线上线下书面与纸质结合”等推进。
2.2.4 产教协同、互动融合人才培养过程设计。
围绕宽基础、多能应用、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点,进行互赢交互的产教协同育人结构设计。以校企联合为基本思路,以课程、项目、社会服务、竞赛等活动为载体、以培养具备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文化艺术修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强的人才为最终目标,校企联合全过程协同育人(见图2)。
图2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与目标
2.2.5 教赛法等多方式推进课程改革与实践。
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以有效推动实践能力,启发、培养学生探索、创新意识与能力为核心。一方面产教协同,以问题为导向,以项目驱动为引擎,以任务为载体,通过情景模拟、项目主导等方式,引企入校,带项目进课堂,采取阶段式参与、任务分解、全过程操作等形式,将课程教学与生产实践有机灵活融合。另一方面推进教赛结合、教研结合、产教研结合、教学与社会服务结合、课程与大学生创业创新训练结合等教学方式改革,通过系列教学改革激发学生进行知识运用创新思考能力的培养。
如在“乡土文化保护与利用”课程教学中,教师结合2021瑞金·奥雅设计之星“蜿蜒的红”瑞金武阳村国兴村暨红军长征第一桥片区文化旅游一体化国际大学生设计竞赛,以课程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为基点,指导学生拓展应用课程知识,开拓思维参加竞赛并作为课程设计作业。结合课程知识与竞赛内容,教师指导学生根据竞赛要求梳理知识体系、设计理念、整体构思,引导学生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并探讨文化旅游相关内涵进行创新设计,最后指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及信息技术完成竞赛图文制作;参赛取得优异奖、优秀奖的成绩。教赛结合的过程,不仅使学生巩固了课程知识内容,而且培养了学生坚持的毅力、踏实进取的匠人品性,激发学生拓展,探索创新的精神,而且拓宽了学生视野、锻炼交流沟通能力,养成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赛事过程及结果也更坚定教师对学生引导探索创新的决心与信心,进而推动教师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3、结语
新时代对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深化创新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教育教学改革需要从校内外、课内外、多层次、多途径地挖掘各类资源和载体,探索多种方法。以创新型应用人才知识、能力、素质提升为目标,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乡村振兴等形势,探索并构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产教协同育人体系,是高校风景园林专业教育一项重要的课题。同时,需要不断完善教育教学考评机制,建立多元完善的考核体系。对于学生维度,在传统课程考试、考核成绩给定的基础上,可对课外实践项目成果、竞赛成果给予获奖激励;对于教师,可结合教学任务、科研项目立项、学术论文发表、教改实践及成果、指导学生参赛获奖等给予奖励,激发师生双方进行教学改革实践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潘建非,李梦然,江帆影.创新人才培养背景下的风景园林专业建筑类课程群的教学探索[J].广东园林,2020(06):67-71.
[2]张东海.新时代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2022年学术年会综述[J].高等教育研究,2023,44(01):107-109.
[3]郭迪杰,高伟,李腾.基于数字景观技术的风景园林专业教学改革研究——以华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为例[J].广东园林,2018,40(04):25-29.
[4]夏霖,马卫国,王春华,等.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发展模式及其实现的保障机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22.
[5]刘献君,赵彩霞.在融合中生长: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22,43(01):79-85.
[6]杨锐.风景园林学科建设中的9个关键问题[J].中国园林,2017,33(01):13-16.
[7]罗英姿,顾剑秀,陈尔东.高等教育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理论框架、现实观照与政策路径,2022,43(12):53-66.
[8]吴雪萍,裴文洁.英国开放大学教师微证书课程的实施路径与价值意蕴[J].高等教育研究,2023,44(01):99-106.
[10]樊亚明,陈晨,刘慧.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风景园林专业“赛教融合”教学模式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23,51(12):280-282.
[11]张云路,郑曦,李雄.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国风景园林教育发展思考与展望[A].2018中国风景园林教育大会论文集[C].武汉: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8.
[12]袁凯,秦亚冰.产教融合视域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改革[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21(04):113-117.
[13]毛华松,彭琳,孔明亮,面向创新人才培养的风景园林设计课程“半自主式”教学模式研究[J].风景园林,2018,25(S1):61-67.
基金资助:云南省教育厅高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应用型本科院校风景园林专业产教协同实践育人体系构建与实践”(项目编号:JG2018275);2023年昆明文理学院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产教协同与三全育人双背景下风景园林专业思政育人体系构建与实践”(项目编号:2023JG22);校级教学团队建设“产教协同实践育人——应用型本科景观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团队”(项目编号:昆文理函[2021]6号);
文章来源:叶惠珠,蒋倓,李昌艺,等.产教协同背景下风景园林专业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J].现代园艺,2024,47(22):17
分享:
近些年,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技术革新浪潮席卷全球,在技术创新的同时,也深层次全面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以大模型[6]、Sora[7]等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以其强大的生成能力和创新能力,正在深刻地改变着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
2024-11-25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国家越来越需要复合型创新人才,这要求各工科专业之间的联系与合作越来越密切。并且,随着研究生体量的不断增加,研究生教育水平和质量也面临着挑战。现行的单一导师制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需求[2]。
2024-11-25工程教育占据高等教育的重要地位,根据中国教育部统计,目前工科学生在大学生的比例为50%左右,远高于美国、日本等其他国家[1-2],其中,电类专业学生数占工科生总数的50%左右。麦肯锡曾经对83个跨国公司做过调查:如果需要100个工程师,有100个相应学历的人来应聘,按照公司用人标准,统计能够录取的各国学生数量。
2024-11-25“组织工程”一词最早由美国生物力学家冯元桢(Y.C.Fung)提出,在20世纪末形成完整的独立学科体系(1987年被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委认定)[2]。组织工程学属于再生医学领域,是材料科学、生物科学、基础医学的交叉学科,是保持、修复、替代组织器官功能的重要民生工程学科。与绝大部分工程类学科相同,组织工程的美育教学目前还在探索阶段。
2024-11-25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根据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结合专业培养能力要求,基于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 Based Education,OBE)理念及新工科建设要求[1-2],确定学生应具备机电液一体化系统思维,能够运用液压气动传动创新性进行装备类产品的设计和优化,这是学生未来职业胜任力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4-11-25在新工科背景下,要构建新工科专业和传统工科专业相辅相成的学科新结构,结合发展人工智能、云计算、机器人和物联网等相关的新工科及特色专业集群,其中测绘类专业是与其紧密关联的专业[3-5]。测绘技术历经模拟测绘和数字测绘,现已迈入智能测绘时代,其中的多专业交叉融合必将成为测绘技术发展的主要特征,尤其是与新兴技术的融合。
2024-11-25在培养自动化类复合应用型人才方面的一项特色举措是,我校于2018年迁址无锡办学后高标准建立了大学生创新中心(竞赛中心),依托该中心组织指导优秀学生参加权威的国家级学科竞赛,尤其是在机器人竞赛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以机器人竞赛为突破口,来带动教学和科研的发展[2-3]。
2024-11-25改革开放以来,各行业各领域都步入了发展阶段,相关学者纷纷投入研究事业中,这为如今的教育事业改革打下了夯实的基础。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并将高等教育视为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
2024-11-25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了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1]。
2024-11-24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开始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是教育改革的焦点之一。传统的评价方式过度关注知识传授和记忆能力而忽视了学生的创新思维、问题解决及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2024-11-24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广东园林
期刊人气:847
主管单位: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广东园林学会
出版地方:广东
专业分类:建筑
国际刊号:1671-2641
国内刊号:44-1219/S
邮发代号:46-331
创刊时间:1979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3个月
影响因子:1.745
影响因子:1.093
影响因子:1.922
影响因子:0.585
影响因子:0.0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