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们留言
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引导式教育干预在孤独症患儿中的应用效果

  2025-03-24    15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目的:观察引导式教育干预在孤独症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至2023年4月该院收治的116例孤独症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干预,观察组采用引导式教育干预,比较两组孤独症状[孤独症行为量表(ABC)、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ATEC)]和功能独立性[儿童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WeeFIM)]评分、心理教育[心理教育量表(PEP-3)]评分,以及家长满意度。结果:干预后,两组ABC、ATEC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WeeFIM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沟通、体能、健康行为等各项PEP-3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家长满意度为96.55%(56/58),高于对照组的86.21%(50/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引导式教育干预应用于孤独症患儿,可减轻其孤独症状,提高功能独立性和心理教育评分,进而提升家长满意度,效果优于常规干预。

  • 关键词:
  • 交流障碍
  • 健康行为
  • 孤独症
  • 引导式教育
  • 社会交往障碍
  • 加入收藏

孤独症患儿临床表现为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1-2]。目前尚无特效方法,需采用科学有效的干预方法改善其预后[3-4]。引导式教育是以娱乐性和节律性为导向,是由引导小组形式,综合多个学科工作内容开展的特殊教育和康复方法[5]。本文观察引导式教育干预在孤独症患儿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至2023年4月本院收治的116例孤独症患儿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符合《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早期识别筛查和早期干预专家共识》中孤独症相关诊断标准[6];年龄≤12岁;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家长配合度差;合并其他精神类疾病。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8例。观察组:男35例,女23例;年龄2~10岁,平均(5.39±0.86)岁;病程3~5年,平均(4.08±0.26)年。对照组:男37例,女21例;年龄2~9岁,平均(5.14±0.76)岁;病程3~5年,平均(4.06±0.28)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干预,包括运动训练、饮食及语言训练, 3 h/次,1次/d。

观察组采用引导式教育干预。(1)组建引导式教育干预小组:由护士长担任小组组长,针对引导式教育的专业知识进行培训,培训结束后对护理人员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上岗。(2)集体训练:护理人员与患儿进行角色扮演,主要场景为幼儿园,护理人员扮演老师,与患儿进行交流,鼓励患儿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护理人员可提供多样化且内容简单的娱乐活动,包括绘画、沙盘、手工等,将室内活动与室外活动相结合,鼓励患儿积极表达内心想法,创立团队协作模式,以此培养患儿的交流能力以及活动能力。(3)针对性训练:①无语孤独症患儿,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可使用带声响的玩具,引导患儿进行模仿;对于年龄较大的患儿,鼓励患儿模仿单音发声,在患儿发出声音后及时进行鼓励。②模仿能力较强的患儿,加强患儿对语言含义的理解,提问较为简单的问题,引导患儿做出回答。护理人员对患儿的刻板行为和不良习惯不进行强制干涉,可以让患儿在独处的环境中进行淡化,引导患儿进行规律化行为。(4)家庭训练:对患儿家属进行相关疾病知识宣讲,树立正确的护理观念,创立微信或者QQ交流群,提醒患儿家属及时记录患儿的日常行为,指导患儿掌握护理技能,对患儿别的不良习惯进行干预,引导家属在群内进行经验交流,取长补短。

两组均连续干预3个月。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干预前后孤独症状和功能独立性评分。采用孤独症儿童行为量表(ABC)评估,包括感觉、交往、躯体运动、语言、生活自理共5个维度,总分0~158分,分数与孤独症状呈正比;采用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ATEC)评估,包括表达/语言沟通、社交能力,感知/认知能力、健康/生理行为,共4个维度,总分0~179分,评分与症状严重程度呈反比;采用儿童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WeeFIM),包括运动、认知,共2个维度,总分0~126分,评分与功能独立性呈正比。(2)比较两组干预前后心理教育评分。采用心理教育量表(PEP-3)进行评估,包括沟通、体能及健康行为共3个维度,每个维度均为50分,评分与心理教育程度呈正比。(3)比较两组家长满意度。采用本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表评估家长满意度,满分为100分,>80分为非常满意,60~80分为满意,>60分为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孤独症状和功能独立性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ABC、ATEC、WeeFIM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ABC、ATEC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WeeFIM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孤独症状和功能独立性评分比较(分,x—±s)

2.2 两组干预前后心理教育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沟通、体能、健康行为等各项PEP-3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沟通、体能、健康行为各项PEP-3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心理教育评分比较(分,x—±s)

2.3 两组家长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家长满意度为96.55%(56/58),高于对照组的86.21%(50/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家长满意度比较[n(%)]


3、讨论


孤独症是一种儿童精神疾病,病程长,预后效果较差,从而致使大部分患儿在后续成长中无法进行独立生活,需要终生照顾[7]。临床上通常采用康复治疗的方法来刺激儿童大脑皮层神经元的反应性,以缓解病情,但是常规康复训练主要为被动训练,过程较为枯燥,患儿配合度较差,故需采用综合性教育和训练方式以改善孤独症患儿的预后。

引导式教育的理论基础是通过他人的引导、诱发和教育,采用综合的康复手段,调动患儿的自主运动等各方面的潜力,以娱乐性和节律性意向来激发患儿的兴趣和参与意识,改善预后[8]。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ABC、ATEC评分均低于对照组,WeeFIM评分、家长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沟通、体能、健康行为等各项PEP-3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引导式教育理论干预通过开展社交专题课程,对患儿进行集中训练,可缓解患儿孤独症状,提高功能独立性,将较为复杂的游戏环节进行拆解,尽量让游戏简单化,使患儿快速了解、掌握游戏,并设定必须与其他人合作才能完成的情节,从而培养患儿的人际交往能力[9]。此外,对患儿家长进行健康知识培训,增加家长掌握疾病相关的护理知识,可使家长在面对患儿突发情况时能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通过建立微信群或者是QQ群,引导家长积极提问,护理人员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对其问题进行解答,进而提高家长满意度[10-11]。

综上所述,引导式教育干预应用于孤独症患儿,可减轻其孤独症状,提高功能独立性和心理教育评分,进而提升家长满意度,效果优于常规干预。


参考文献:

[1]王敏,吴冬连,葛新斌.关键反应训练对孤独症儿童的干预有效性——基于国外2001-2021年随机对照试验证据的Meta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23(1):69-81.

[2]董海鹏,杨思渊,李伟栋,等.团体社交训练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康复效果的影响因素及Nomogram预测模型构建[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23,31(3):252-258.

[3]孙岩,王霞,何风英,等.饮食行为干预对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血清α-突触核蛋白、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谷氨酸表达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22,26(23):80-84.

[4]伍明超,万争艳,向玲玲.孤独症风险基因CNTNAP2与孤独症患儿语音特异性脑功能、神经发育障碍和康复进程的相关性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22,35(5):365-369.

[5]刘桂华,欧萍,黄龙生,等.亲子绘画和创意手工疗法对学龄前期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及其母亲效果评价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21,23(8):779-785.

[6]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发育行为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分会儿童保健专业委员会,儿童孤独症诊断与防治技术和标准研究项目专家组.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早期识别筛查和早期干预专家共识[J].中华儿科杂志,2017,55(12):890-897.

[7]高迪,于婷,李春丽,等.早期介入丹佛模式的密集训练结合家长培训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疗效及其对父母育儿压力的影响[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20,22(2):158-163.

[8]杨磊,李三松,张广宇,等.基于ICF-CY核心分类组合的康复治疗方案对脑性瘫痪患儿日常生活能力影响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21,23(6):608-612.

[9]于松梅.心理教育量表(PEP)中文版临床应用比较—基于内地C-PEP-3与香港PEP-3的思考[J].绥化学院学报,2021,41(10):125-129.

[10]单慧惠,梅文卓,钱丹玲,等.引导式教育康复训练方案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社会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当代护士(上旬刊),2022,29(4):132-135.

[11]胡梅新,邓晶鑫,李慧萍,等.基于感觉讯息处理及自我调节功能量表对学龄前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自我调节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21,16(4):286-290.


文章来源:石翠.引导式教育干预在孤独症患儿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民康医学,2025,37(05):194-196.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期刊名称: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期刊人气:3978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中南大学

出版地方:湖南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8-8830

国内刊号:43-1301/R

邮发代号:42-188

创刊时间:1999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