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分析破伤风患者合并医院获得性肺炎(HAP)的危险因素及病原菌分布,为临床医生防控及治疗此类患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9年6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科收治的破伤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HAP分为两组,统计病原菌分布,分析破伤风患者合并HAP的危险因素。结果:75例破伤风患者,发生HAP者44例(58.7%),死亡11例患者均合并HAP。破伤风患者合并HAP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显示,HAP组患者年龄≥60岁、长期吸烟、合并慢性肺疾病、Ablett分级≥Ⅲ级、气管切开的比例均高于非HAP组患者(均P<0.05);log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长期吸烟(OR=7.00,95%CI:1.17~41.91)、合并慢性肺疾病(OR=9.84,95%CI:1.37~70.52)、Ablett分级≥Ⅲ级(OR=24.53,95%CI:3.81~157.76)是破伤风患者合并HAP的独立危险因素。44例患者分离出病原菌24株,以铜绿假单胞菌(8株)、肺炎克雷伯菌(7株)等革兰阴性菌为主。结论:破伤风患者合并HAP的发生率高,HAP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长期吸烟、合并慢性肺疾病、Ablett分级≥Ⅲ级的破伤风患者易发生HAP。
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引起的以肌肉痉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侵犯神经系统的感染性疾病。破伤风在发达国家中的发病率较低,但在发展中国家的农村等偏远地区,由于医疗资源的匮乏、居民暴露后预防知识的不足,导致其发病率及病死率仍处于较高水平[1,2,3,4]。国外研究表明,呼吸衰竭是破伤风死亡的第二大死因[5],医院获得性肺炎是常见的医院感染之一[6],其可增加患者的住院日数、住院费用,同时也是呼吸衰竭的“元凶”之一,严重者可导致病死率增加[7]。目前,关于破伤风患者合并HAP的危险因素及病原菌分布的相关报道国内尚未见报道,本文拟通过病例对照研究,了解并分析破伤风患者合并HAP的危险因素以及病原菌分布,为临床医生防控及治疗此类患者提供参考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14年1月—2019年6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科收治的破伤风患者。病例排除标准:住院时间<48h,入院时已合并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资料不完整的患者。
1.2资料的收集
收集患者的人口学、慢性肺疾病史、长期吸烟史、破伤风病情分级、生化指标、住院时间、预后、HAP致病病原菌及是否气管切开等资料、指标。
1.3诊断标准及分组
破伤风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内科学》[8],破伤风病情分级标准根据临床表现及Ablett分级法分为Ⅳ级[9]。Ⅰ级(轻度):轻至中度牙关紧闭,一般痉挛状态,无呼吸困难,无抽搐,无或轻微吞咽困难。Ⅱ级(中度):中度牙关紧闭,明显的痉挛状态,轻至中度的短暂抽搐,中度呼吸困难且呼吸频率>30次/min,轻度吞咽困难。Ⅲ级(严重):严重牙关紧闭,全身性痉挛状态,反射性持续抽搐,呼吸频率>40次/min,严重呼吸困难,严重吞咽困难,心动过速(心率>120次/min)。Ⅳ级(非常严重):Ⅲ级并有强烈的自律性不稳定,包括心血管系统,严重的高血压和心动过速与低血压和心动过缓交替。HAP的诊断参照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10]和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2018年修订的《中国成人医院获得性肺炎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年版)》[11],根据患者入院后是否发生HAP分成HAP组、非HAP组。
1.4统计学分析
应用Excel表收集临床资料,SPSS2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破伤风患者合并HAP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情况
2014年1月—2019年6月本院感染科收治的破伤风患者97例,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最终75例患者纳入研究。75例患者中,男性50例,女性25例;年龄29~85岁,平均(58.43±10.16)岁;治愈64例,死亡11例;发生HAP者44例(58.7%),未发生HAP者31例(41.3%);HAP组患者病死率高于非HAP组(25.0%VS0,χ2=0.634,P=0.003)。
2.2HAP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显示,HAP组60岁以上老年人、长期吸烟、合并慢性肺疾病、重症破伤风、气管切开的患者比例高于非H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性别、合并低蛋白血症、住院时间≥14d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破伤风患者合并HAP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
2.3HAP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
以破伤风是否合并HAP为因变量,年龄≥60岁、长期吸烟、合并慢性肺疾病、Ablett分级≥Ⅲ级、气管切开为协变量进行多因素log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长期吸烟(OR=7.00)、合并慢性肺疾病(OR=9.84)、Ablett分级≥Ⅲ级(OR=24.53)是破伤风合并HAP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2。
表2破伤风合并HAP危险因素的logstic回归分析
2.4HAP病原菌分布
44例HAP患者痰培养阳性22例,检出病原菌24株,其中2例患者为复数菌感染,1例为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1例为肺炎克雷伯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阴性菌21株,以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检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3株,除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外,其余菌株对亚胺培南均敏感。革兰阳性菌3株,均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均敏感。病原菌分布见表3。
表3破伤风合并HAP患者痰标本病原菌分布
3、讨论
本研究中75例破伤风患者44例发生HAP,发生率为58.7%,且死亡的11例患者均合并HAP,提示对于破伤风患者HAP的预防及控制尤为重要。老年人、慢性肺疾病患者、长期吸烟的住院患者多合并机体抵抗力降低,气道存在黏液高分泌,纤毛功能失调等病理生理功能的改变,气道纤毛损伤降低了净化呼吸道的功能,加上黏液分泌过多,黏液滞留,使细菌等微生物得以在呼吸道繁殖,容易发生HAP[6,7],本研究结论与此一致。此外本研究还发现重症破伤风(Ablett分级≥Ⅲ级)及气道切开的患者更易发生HAP,分析可能的原因为:(1)此类患者病情危重,频繁的全身抽搐导致患者呼吸肌疲劳、麻痹甚至出现意识障碍,加之该类患者需使用较大剂量的镇静剂,导致患者出现误吸,气道自净能力下降,分泌物难以排出等导致病原菌繁殖,从而发生HAP[12,13]。(2)气管切开是抢救危重破伤风的常见措施,但气管切开损伤气道黏膜,破坏呼吸道正常防御功能,使患者排痰能力及咳嗽反射降低甚至丧失,此时病原菌易入侵导致HAP[14]。此外,破伤风患者住院治疗时间长也增加了罹患HAP的概率。
本研究结果显示,破伤风患者HAP病原菌以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等革兰阴性菌为主,该结果与既往对于医院感染及HAP病原菌的研究及统计相似[15,16]。药敏结果提示存在产ESBLs菌株及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菌株;革兰阳性菌均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敏感。因此,在经验性选择抗菌药物时,以针对革兰阴性菌为主,应选择抗菌谱较广的加酶抑制剂抗生素,并应早期送标本做病原微生物培养和药敏试验,根据致病菌药敏试验结果及时调整抗菌药物。
综上所述,通过对本院5年多来收治的破伤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发现,破伤风患者合并HAP的发生率较高,年龄≥60岁、长期吸烟、合并慢性肺疾病、Ablett分级≥Ⅲ级、气管切开是HAP的危险因素,其中长期吸烟、合并慢性肺疾病、Ablett分级≥Ⅲ级是HAP的独立危险因素。破伤风合并HAP的病菌分布以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为主。由于破伤风患者多数需要在安静的环境下治疗,翻身、拍背诱导排痰等外界刺激可能导致患者出现抽搐、病情加重,医护人员在收治此类患者时应详细询问病史,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做好手卫生、气道管理及吸痰护理等,以降低HAP的发生,合理及规范选用抗菌药物,有效治疗HAP。本研究局限在于仅是单中心的回顾性研究,部分病例数据存在缺失,同时,有意义的指标95%的置信区间宽,结果不稳健,可能对结论有一定影响,尚待设计全面的、多中心的大样本研究进一步证实及探讨破伤风患者发生HAP的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6]方毕飞,范槐芳,刘岚英.医院获得性肺炎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与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24):6128-6130.
[7]白雪冬,毕丽岩.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和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17,16(1):23-28.
[8]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1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626-629.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S].北京,2001.
[1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中国成人医院获得性肺炎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年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8,41(4):255-280.
[14]徐建国,林乐丹,徐斌,等.气管切开患者院内获得性肺炎的高危因素分析[J].浙江医学,2018,40(16):1840-1842,1846.
[16]胡付品,郭燕,朱德妹,等.2017年CHINET中国细菌耐药性监测[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8,18(3):241-251.
肖科,曹汴川,黄富礼,钟利.破伤风患者合并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及病原菌[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20,19(06):559-563.
基金:四川省重点学科(感染病学)建设项目基金(SZD0421).
分享:
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baumannii,AB)为革兰阴性杆菌,在大自然里广泛存在,通过黏附或者定植的作用污染物体或人体暴露的表面,传播方式包括接触传播和空气传播两种。由于各类的消毒剂和抗菌药物容易使AB产生耐药性,近年来,抗菌药物不规范、不合理使用导致耐药形势更为严峻,导致患者治疗效果不佳[1-2]。
2025-04-21目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已成为全球第三大死因,紧随缺血性心脏病与卒中之后,并已被列为全球寿命缩短的第八大因素。据学者预测,至2060年,COPD及其相关疾病或造成每年540万例的死亡。
2025-04-19儿童作为医院感染的高危群体,各系统器官发育尚未成熟,对环境适应能力差、对疾病抵抗力弱,加之住院时间长、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增加了住院患儿的感染风险。护士作为医疗服务的提供者和执行者,要求能及时识别和评价感染风险并采取防范措施,是医院感染控制的关键。
2025-04-03近年来国内Hp感染率有所降低,然而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Hp感染率差异较大[5-6],中青年人群Hp感染率相比其他年龄阶段较低[7],容易引起忽视,目前针对这一年龄段人口展开Hp感染率及影响因素分析的研究较少,聊城市属中国山东,卫生条件、人口密度均不属于头部水平,针对本地区展开Hp感染现状研究有助于分析本地居民生存环境及生活质量。
2025-04-03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泌尿系统结石手术治疗取得显著成效,但术后感染问题却始终困扰着临床医生和患者[1]。术后感染不仅会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患者生命[2]。已有研究发现,患者自身的因素如年龄、基础疾病等可能增加感染的风险[3]。
2025-04-03骨折相关性感染(Fracturerelatedinfection,FRI)是创伤骨科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其发生率逐年增高[1],治疗成功的前提是明确诊断[2],若因诊断不明而忽视治疗,极易感染迁延不愈、复发,甚至致残、死亡,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2025-03-21目前,真菌培养、痰涂片镜检与组织病理学是诊断IPFI的重要手段,其中痰涂片镜检测的阳性率偏低,真菌培养检测周期较长,且难以区分感染与定植,肺组织病理学属于有创操作,不易于广泛开展[4]。同时,血清真菌抗原作为无创性操作,现已在临床得到应用,但其敏感度仍不理想[5]。
2025-03-16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是一种常寄生于胃黏膜组织的革兰氏阴性螺旋杆菌,可引起消化性胃溃疡、慢性胃炎、胃癌等疾病,属于一类致癌因子,被认为与贫血、皮肤过敏、冠心病、脑血管病等疾病存在联系[1⁃3]。Hp感染是世界性问题,中国属于Hp感染高发地区,平均感染率高达70%[4]。
2025-03-13研究表明,留置导尿管时间>3d,菌尿发生率几乎达100%,2%~4%的患者可发生菌血症和败血症,一旦发生,其病死率高达13%~30%[3]。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是抗菌药物治疗,疗程长、费用昂贵,且易发生药物过敏、菌群失调等并发症[4-5]。近年来耐药菌感染发生率的逐年上升,导致抗生素的选用复杂化、风险化,治疗效用降低。
2025-03-05腹腔感染是指发生在腹膜腔内的感染,其临床发生率较高,临床很多患者病情复杂,存在治疗难度大、预后不佳等问题,是临床外科的常见疾病[1]。由于我国近年来消化道肿瘤手术患者越来越多,部分患者合并基础疾病等原因,致使腹腔感染的围术期处理更困难[2]。对于上消化道疾病如胃癌等手术患者,术后发生腹腔感染的风险很高。
2025-02-14人气:16665
人气:15996
人气:15287
人气:14830
人气:14009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期刊人气:5615
主管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单位: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5-4529
国内刊号:11-3456/R
邮发代号:82-747
创刊时间:1991年
发行周期:半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1.390
影响因子:2.408
影响因子:2.012
影响因子:0.254
影响因子:1.3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