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分析老年腰椎骨折术后深部切口感染病原菌特征、耐药性,并探究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4月至2024年3月于本院行内固定术治疗的老年腰椎骨折患者99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出现深部切口感染分为感染组(n=46)和非感染组(n=950),对感染组患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和药敏试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腰椎骨折患者术后并发深部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46例腰椎骨折术后并发深部切口感染患者经病原菌培养分离出55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22株,革兰阴性菌32株,真菌1株。药敏结果显示,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阿莫西林、头孢唑林的耐药率分别为90.91%、63.64%、54.55%;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阿莫西林、阿奇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75.00%、62.50%、37.50%。大肠埃希菌对哌拉西林、头孢唑林、头孢他啶的耐药率分别为92.31%、61.54%、61.54%;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唑林、复方磺胺甲噁唑、头孢曲松的耐药率分别为90.00%、80.00%、60.00%。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在性别、BMI、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麻醉方式、受伤至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糖尿病、手术节段数、手术时间、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住院时间等资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模型中分析,结果年龄>65岁(OR=2.223,95%C.I. 1.165~4.243)、糖尿病(OR=2.289,95%C.I. 1.195~4.383)、手术节段数>3节(OR=1.922,95%C.I. 1.044~3.539)、手术时间>2 h(OR=2.101,95%C.I. 1.101~4.010)、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5 d(OR=2.247,95%C.I. 1.199~4.210)、预防性使用抗生素(OR=2.276,95%C.I. 1.191~4.349)、住院时间>14 d(OR=2.041,95%C.I. 1.101~3.785)是影响腰椎骨折患者术后并发深部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老年腰椎骨折患者术后并发深部切口感染以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多见,对哌拉西林、头孢唑林、青霉素等抗菌药物具有较高的耐药性;年龄、糖尿病、手术节段数、手术时间、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住院时间等因素会对患者术后并发深部切口感染产生不利影响,临床应提供重视。
腰椎骨折为骨科常见疾病,其发生率约占全身骨折发生率的5.00%~10.00%[1]。临床对于该病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患者术后存在深部切口感染的可能。据相关研究报道,老年胸腰椎脊柱手术患者术后深部切口感染发生率高达27.58[2]。若不及时进行有效治疗,可危及生命安全。临床对于术后感染患者多采用抗生素治疗,然而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或滥用,极有可能引起耐药性,并显著增加治疗难度;另外,也有可能引起二重感染[3]。明确腰椎骨折术后并发深部切口感染患者的病原菌特征显得十分必要。本研究对深部切口感染病原菌类型、耐药性及并发深部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旨在为临床预防提供指导,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4月至2024年3月于本院行内固定术治疗的老年腰椎骨折患者99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出现深部切口感染分为感染组(n=46)和非感染组(n=950)。纳入标准:①经CT、MRI等影像学检查确诊腰椎骨折;②年龄>65岁;③均接受内固定术治疗;④入组前未出现感染。排除标准:①存在凝血功能障碍;②存在精神障碍类疾病;③术后30 d之后出现感染;④患有恶性肿瘤。深部切口感染的诊断标准:感染灶位于深筋膜以下深部肌层或椎管内外,且切口穿刺出脓性分泌物或体温>38℃。
本研究获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2方法
(1)标本采集和病原菌、药敏检测:
采集受试者手术切口渗出液、分泌物或深部穿刺液,接种于血琼脂平板进行培养,采用VITEK-3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对培养为阳性的菌株进行菌种鉴定,并采用K-B扩散纸片法检测菌种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
(2)影响因素调查方法:
采用统一问卷调查量表收集感染组与非感染组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BMI、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糖尿病、手术节段数、手术时间、麻醉方式、受伤至手术时间、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等。
3统计方法
采用SPSS22.0软件分析本次数据。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用和(n;%)表示,行t和χ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腰椎骨折患者术后并发深部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 果
1腰椎骨折患者术后并发深部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征
46例腰椎骨折术后并发深部切口感染患者经病原菌培养分离出55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22株(占40.00%),革兰阴性菌32株(占58.18%),真菌1株(占1.82%)。
革兰阳性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11株(占20.00%),表皮葡萄球菌8株(占14.55%),粪肠球菌2株(占3.64%),屎肠球菌1株(占1.82%);革兰阴性菌中,大肠埃希菌13株(占23.64%),铜绿假单胞菌10株(占18.18鲍曼不动杆菌3株(占5.45%),肺炎克雷伯菌3株(占5.45%),阴沟肠杆菌1株(占1.82%),粘质沙雷菌2株(占3.64%)。
2主要革兰阳性菌耐药菌株数与耐药性分析
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对常见抗菌药物耐药情况见表1。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阿莫西林、头孢唑林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90.91%、63.64%、54.55%;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阿莫西林、阿奇霉素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75.00%、62.50%、37.50%。
表1主要革兰阳性菌耐药菌株数与耐药率[n(%)]
3主要革兰阴性菌耐药菌株数与耐药性分析
主要革兰阴性菌对常见抗菌药物耐药情况见表2。大肠埃希菌对哌拉西林、头孢唑林、头孢他啶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92.31%、61.54%、61.54%;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唑林、复方磺胺甲噁唑、头孢曲松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90.00%、80.00%、60.00%。
4腰椎骨折患者术后并发深部切口感染的单因素分析
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在性别、BMI、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麻醉方式、受伤至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糖尿病、手术节段数、手术时间、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住院时间等资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5 Logistic回归
以术后并发深部切口感染=为因变量(感染=1,非感染=2),以年龄(>65岁=,≤65岁=2)、糖尿病(有=1,无=2)、手术节段数(>3节=1,2~3节=2)、手术时间(>2 h=1,≤2 h=2)、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5 d=1,≤5 d=2)、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有=1,无=2)、住院时间(>14 d=1,≤14 d=2)为自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中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糖尿病、手术节段数>3节、手术时间>2 h、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5 d、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住院时间>14 d是影响腰椎骨折患者术后并发深部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均P<0.05)。见表4。
表2主要革兰阴性菌耐药菌株数与耐药率[n(%)]
3、讨 论
目前临床对于腰椎骨折多采用内固定术治疗,譬如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因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势而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4]。但进一步分析,发现该类患者术后可能会出现深部切口感染情况。张志平等[5]研究表明,选取的396例行胸腰椎后路手术治疗患者中,有99例(25.00%)患者出现深部手术切口感染。其发生率与本研究较为相似。本文针对术后并发深部切口感染行病原菌分析,发现以革兰阴性菌多见,譬如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而在革兰阳性菌感染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多见。针对主要革兰阴性、阳性菌行药敏试验,发现大肠埃希菌对哌拉西林、头孢唑林、头孢他啶等抗菌药物具有较高的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唑林、复方磺胺甲噁唑、头孢曲松具有较高的耐药性;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阿莫西林具有较高的耐药性。
表3影响腰椎骨折患者术后并发深部切口感染的单因素分析[n(%)]
究其原因分析,可能是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能产生β-内酰胺酶,通过水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中的β-内酰胺环,使其失去抗菌活性[6-7];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也能产生β-内酰胺酶,并通过降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亲和力,导致耐药性产生[8-9]。基于该结果,本文对术后并发深部切口感染患者实施抗菌药物治疗前,应先充分了解病原菌种类及耐药情况,以便选择合适抗菌药物治疗,不仅降低了耐药性,也避免了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
虽然上述已表明了腰椎骨折术后并发深部切口感染患者病原菌特征及耐药情况,但对于老年腰椎骨折患者术后并发深部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尚不清楚。本文为了明确影响老年腰椎骨折患者术后并发深部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对比了感染组与非感染组的基线资料,发现2组年龄、糖尿病、手术节段数、手术时间、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住院时间等资料比较有统计学差异。为了进一步验证上述因素对术后并发深部切口感染的影响,将其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中,结果显示,年龄>65岁、糖尿病、手术节段数>3节、手术时间>2 h、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5 d、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住院时间>14 d是影响腰椎骨折患者术后并发深部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针对年龄分析,发现机体抵抗力会随年龄的增加而出现退行性改变,相比年龄≤65岁者,>65岁的腰椎骨折患者更容易受到病原菌侵袭,增加术后深部切口感染风险[10]。章月红等[11]研究指出,糖尿病为腰椎骨折患者术后并发深部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究其原因分析,可能是高血糖状态能为病原菌的繁殖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加之其还会对机体免疫功能产生影响,譬如降低白细胞等免疫细胞活性,通过削弱机体对病原菌的清除能力,增加术后深部切口感染发生率[12-13]。针对手术节段数>3节对腰椎骨折患者术后并发深部切口感染的影响分析,可能是多节段腰椎手术操作更为复杂,不仅增加了手术难度,也可能会导致更多组织损伤和出血,为细菌的入侵提供有利条件[14-15]。另外,随着手术节段数的增加,手术时间的延长,手术区域暴露面积和时间也会相应增加,使患者更容易受到细菌的侵袭和感染[16-17]。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过长极易导致病原菌从引流管或伤口进入体内,增加深部切口感染发生风险[18]。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目的在于预防感染,但由于病原菌对抗生素敏感性存在差异,未进行药敏试验就直接使用抗生素,极有可能会引起耐药情况,并打破机体内微生物平衡,增加深部感染发生风险[19]。针对住院时间分析,可能是医院存在多种潜在感染源,随着住院时间的延长,患者也更容易接触这些感染源,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感染风险[20]。
表4影响腰椎骨折患者术后并发深部切口感染的二元Logistic回归
综上所述,老年腰椎骨折患者术后并发深部切口感染以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多见,并对哌拉西林、头孢唑林、青霉素等抗菌药物具有较高的耐药性;且年龄、糖尿病、手术节段数、手术时间、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住院时间等因素会对患者术后并发深部切口感染产生影响,临床应提供重视。
参考文献:
[1]贾松伟,刘宇,张义堂.儿童呼吸道病毒感染病原学特征分析[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22,17(9):1048-1052.
[2]成人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急诊诊疗专家共识组.成人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急诊诊疗专家共识[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1,30(12):1417-1428.
[4]于媛媛.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监测与临床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16.
[6]顾剑玲,魏嵩昀,庄文珺,等.呼吸道病毒感染患者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临床特征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20):4709-4711.
[7]明溪,吴力群,王紫薇,等.儿童慢性咳嗽中医诊疗指南[J/OL].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24(7):722-732[2024-09-09].
[8]甄会,李燕,冯焕琴,等.小儿柴芩清解颗粒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表里俱热证)随机、双盲、多中心临床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2020,36(6):194-197.
[9]朱中书,刘方铭.针刺治疗上感后咳嗽19例[J].中国针灸,2014,34(8):778.
[10]王波.腹针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
[11]宿杨帅,马秋富.针灸视域下的神经—免疫调节[J].中国科学基金,2024,38(3):446-453.
[12]王成志,刘一帆,张晓青,等.中药活性成分调控免疫细胞抗肺癌的研究进展[J/OL].药物评价研究,1-11[2024-09-09].
[13]沈嘉淼,蔡军涛,李杰明,等.中药多糖防治肾损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24,55(4):454-462.
[14]杨敏,辛欢,邹燃,等.针灸通过阻断BDNF/TrkB信号通路改善肠易激综合征大鼠的肠道屏障功能和内脏疼痛[J].中国免疫学杂志,2024,40(6):1234-1239.
基金资助:成都市卫生健康委员会课题(No.2023181);
文章来源:朱乘春,冯大雄,杨启远,等.老年腰椎骨折术后深部切口感染病原菌耐药性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25,20(01):90-94.
分享:
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因其安全性高、近期疗效可靠,成为近年来治疗OVCF的常用术式[2]。但随着PVP的广泛应用,术后邻近椎体再骨折(AVF)的发生率逐渐上升[3],PVP术后AVF可能与骨质疏松、骨水泥分布、伤椎前柱高度矫正过度、后凸矫正不充分等有关[4-5],但具体原因尚不清楚。
2025-02-21术中入路的选择极为重要,正确的入路选择可有效避免重要结构损伤,利于骨折复位与固定,且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概率,经三角肌胸大肌间隙入路能够清楚地暴露肱骨近端,对于骨折复位、内固定放置等操作较便利,但对周围软组织的损伤较为严重[1]。
2025-02-19长期卧床,会加剧骨量丢失,加速骨质疏松的发生,形成恶性循环。椎体成形术包括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均是微创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有效方法,但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少部分患者术后即刻仍有明显疼痛,疗效不满意。2017年 1月 ~2022年 12月,我科缓解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观察其操作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
2025-02-17跟骨骨折是常见的跗骨骨折,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均有骨折块移位,其中Ⅲ型为骨折块塌陷,复位较为困难,手术风险和并发症发生率均较高[1-2]。2017年1月~2019年6月,我科采用跗骨窦入路结合微型钛板治疗28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29足),临床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2025-02-14锁骨前方置入钢板与锁骨所受应力方向垂直,能更好地抵抗锁骨外展及屈曲时所受的应力,从而降低了锁骨上方钢板术后断裂的风险。Prasarnetal[3]的一项生物力学研究结果显示,双钢板可增加多平面抗折弯稳定性,总体生物力学强度更高。
2025-02-14胫骨干骨折非手术治疗容易出现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畸形愈合等并发症,临床多主张手术治疗,髓内钉和接骨板是传统的内固定方式,各有其适应证及优势。随着高能量暴力损伤导致的胫骨干骨折比例增多,骨折类型呈多样化,对内固定的要求更高,传统的内固定已无法完全满足临床需求。
2025-02-14研究[1]表明,经皮撬拨复位结合前侧入路内固定治疗能保护膝关节软组织损伤,提高手术安全性,但不能在直视下操作。3D打印技术通过建立骨折3D模型,并模拟手术操作,实现从虚拟到实体的跨越,逐渐应用于复杂及精确度要求较高的外科领域[2]。
2025-02-14腕舟状骨骨折发生机制主要是由于被动的腕过伸及尺偏,舟状骨发生旋转,舟状骨背侧与桡骨边缘相嵌,加上桡骨远端关节面边缘及大多角骨嵌压作用,导致骨折发生。改良入路微创切口空心螺钉或Herbert螺钉固定是其主要的治疗方式,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2025-02-14胫骨下段骨折通常由高能量损伤导致,常合并不同程度的软组织损伤[1]。钢板固定虽牢固,但由于需广泛剥离骨折周围的软组织结构,会增加切口感染、软组织并发症及骨折延迟愈合的风险[2]。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具有中心固定、避免应力遮挡、允许早期负重、对软组织干扰较少等优点[3]。
2025-02-14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股骨颈动力交叉钉系统(FNS)逐渐应用于临床,该系统由圆柱螺栓、抗旋螺钉、接骨板组成,采用微创切口行闭合复位内固定,虽然在临床上开展的时间不长,但与其相关的有限元分析及Meta分析结果[3-5]均提示,该系统具有较大的防旋转和断端加压稳定强度。
2025-02-14人气:18321
人气:15228
人气:11279
人气:10375
人气:10134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国骨伤
期刊人气:1451
主管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单位: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3-0034
国内刊号:11-2483/R
邮发代号:82-393
创刊时间:1987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年以上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850
影响因子:1.92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39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